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32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docx

第一课光的小魔术

第一课光的小魔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

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

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光

 

第二课绿色植物受光照放出氧气

教材都是从实验入手来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的。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

最后介绍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的基本结构。

教法指导:

1验内容较多,做好实验是教学的关键。

有些实验教师需预做,如若效果不佳,则需及时找原因并改进。

预做实验时,可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准备。

2.教学时,可按“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材中几个小实验,可适当更换顺。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㈡技能目标:

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

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检测土壤中有无淀粉:

碘、米汤、土壤浸出液、滴管、烧杯。

2.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经24小时暗处理,选择一张叶用黑纸遮住一半,再在强光下2小时(或200W灯泡照射下2小时)的天竺葵、酒精灯、三角架、烧杯、酒精、滴管、碘、培养皿。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银边吊兰、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的方法与上一样。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材中的实验可改进。

将萝卜种子浸软萌发后放入集气瓶中。

瓶底垫些吸水纸,并使其保持湿润,用凡士林封口,放在阳光下半小时待用。

四、教学过程

1、求问题:

把按“教学准备2”已放在强光下2小时的天竺葵,拿入教室取下被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那张叶,放在酒精中煮,到叶片褪绿后取出,在水中浸一下,摊平在玻璃皿中,滴上碘酒。

一会儿,叶片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2、析问题:

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叶片在光照下合成了淀粉;而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光的情况下就无淀粉合成,由此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此结论可让学生分析)。

㈡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提出问题:

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光外还需什么?

2.探求问题:

把银边吊兰的叶片剪下,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特点:

中间绿,周边白。

然后按实验1的方法在酒精中煮后,用碘检验其有无淀粉生成。

结果,周边不变色,中间部分变蓝色。

3.分析问题:

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叶绿素在叶绿体内),能吸收太阳光,合成淀粉,但白色部分无叶绿素,就不能合成淀粉。

实验表明,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㈢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1.提出问题:

植物光合作用除合成淀粉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2.探求问题:

取出(按准备4)已在光下放置半小时的集气瓶,启封,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结果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问题:

光合作用时,产生了一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是氧气。

此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对照实验。

在光下与绿色植物一起密闭容器内的小白鼠存活较长时间,而无绿色植物密闭容器内小白鼠很快死去。

该实验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放出氧气。

五、小结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叶绿素和光作为条件,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第三课谈天说地

一、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

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 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

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

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四、教材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

第四课走近计算机网络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因特网对现代生活、文化、科技的影响

  

(2)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掌握因特网的一些基本常识

  (3)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方法:

师演示上网,同时与实际相结合,诱导学生的自己思考。

三、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对因特网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因特网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哪些实际的用处呢?

请大家思考。

(学生回答)

  

(二)新课:

刚刚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将具体地来看一下因特网的作用。

因特网出现之后,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说法成为现实。

这是因为网上可知天下事,这就是因特网的第一个应用——获取信息

  (a)获取信息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各个网站上都凝聚着大量信息,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资源,有文学、音乐,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

网上可以查阅到很多有用的资料,例如查找网址、电子邮件地址、搜寻各种详细资料等。

通过因特网还可以得到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很多FTP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的软件。

  (b)交流信息

  可以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信件,相互传送文件,交流思想。

在因特网上有成千上万个学术讨论组或新闻组,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讨论组的成员可以参与专题讨论,发表意见等。

  这里的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最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

那么大家能不能思考一下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回答)

  电子邮件使用起来具有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收费低廉等优点。

它的主要特点有:

  

(1)能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将信件从一台计算机上发送到世界各地的若干个电子信箱,收件人可以随时读取信件。

  

(2)能发送比常规信件的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

  (3)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各种电子新闻杂志等。

  因特网上有许多的文字、图片、声音,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就是文件传输。

文件和数据的传输是通过文件传输协议来实现的。

  随着网络运行速度的提高,网上信息交流的形式也迅速发展,如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传真、网络会议、网络学校、网络游戏、网上证券交易等等  。

  (4)发布信息 每个单位、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布信息。

可以在网上介绍产品和求购商品,向世界各地招募人才,告知物品的需求,请求紧急救助等等。

  我们上网应该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介绍了因特网的应用,了解了因特网一些的基本常识。

下面将请同学自己上网去进行网上冲浪,到网上去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在网上与别人交流思想。

 

第五课扩散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

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子间存在空隙。

扩散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一:

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

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两个演示实验:

(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

用有刻度的小试管。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

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并要列举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教师归纳。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

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

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

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什么叫扩散?

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扩散实验: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

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

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

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

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

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

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第六课制作种子标本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

能通过实验验证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

2、能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分析总结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

3、会制作种子标本盒。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

2、种苗在太空遨游以后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坚持长期对种子发芽情况的观察。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描述种子发芽的大致过程。

2、能介绍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那么,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呢?

二、活动:

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动手做:

做“让种子萌发得最好”的探究实验,提前一周把绿豆、黄豆、西瓜种子发给每个学生带回家(也可以自备种子),想法让其萌发得最好,并作好观察记录,一周后把萌发的种子和观察记录一起带到课堂交流。

2、讨论交流:

⑴比一比,谁的什么种子萌发得最好?

⑵介绍自己给种子提供了哪些条件?

⑶发现了什么问题?

⑷你认为哪些条件是种子萌发一定需要的?

(适宜的温度、空气和水)

⑸怎样验证?

(实验验证方案)

3、交流汇报

4、教师对“对比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指导。

⑴强调对比实验的方法:

相同条件:

① 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

② 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③ 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

④ 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不同条件:

① 保持1号瓶内的种子干燥。

② 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号杯干燥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潮湿种子发芽。

我们的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

种子萌发需要水。

还想研究的问题: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4、学生课后做验让实验,并继续探究还想研究的问题。

三、科学在线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概括出重点内容。

四、拓展活动

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比较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自己制定分类标准,制作种子标本盒,并进行展示。

 

第七课自制计时装置

[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多种方法都可以提高水钟的计时精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次发现和明确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优化的水钟的制作和改进的过程,学会用几种方法去解决计时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水钟的计时精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能分工合作完成水钟的改进;相信只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水钟的计时精度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发现自制水钟计时过程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设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准备:

一个滴漏,输液器装置(滴壶及部分输液馆),大小不同的杯子,盛有水的水槽,尺子,笔,医用胶布,剪刀,红墨水

2,教师实验准备:

一个改进型水钟,课件

【教学过程】

(注:

带"★"号的部分为弹性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逐步实施.)

一,制作一个水钟

1,呈现滴漏装置,杯子,笔,提出任务:

在每隔10秒钟的水位处画一条线,表示已经过了10秒钟,一共画一分钟的刻度.

2,课件呈现操作要求:

(1)在受水壶外壁贴上胶布;

 

第八课时自制飞行器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祖国的航空事业及航天人产生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2、通过收集、阅读“神六”有关资料,制作板报,参加相关活动使学生了解“神六”的科学成果,简单的科学原理。

3、通过制作小飞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对自制小飞船的畅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提出并解答“神六”有关问题

2、制作小飞船

教学难点:

制作小飞船等、对小飞船进行畅想

教学用具:

彩纸、剪刀、胶棒、橡皮泥、“神六”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搜集知识布置展板

把自己搜集的“神六”的知识做成剪报,布置好展板,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学习,了解有关“神六”的知识,为下面的课做好知识储备。

交流航天知识与制作

(一)引入:

师:

放“神六”起飞的场面。

问:

这是什么?

问:

你还记得什么时间起飞的吗?

问:

我们了解了那么多的“神六”知识,你们怎么知道的啊?

(看资料、展览、电视,听报告)

(二)了解“神六”

1、关于“神六”你知道什么?

(1) 宇宙飞船分为几部分,宇航员座哪?

(2) 用什么火箭发射的?

火箭是运载工具。

(3) “神六”干吗去了?

做了哪些实验?

(4) 我国是第几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5) 航天员起飞前带什么武器了?

干什么用?

(6) 返回舱里的搭载物是什么?

(国旗、奥运会会旗、少先队员的太空画等)

2、制作飞行器。

问:

这些人是谁?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宇航员?

(身体好、有知识、心理素质好、特别遵守纪律)

问:

你们想当宇航员吗?

今天我们就亲手制作一个小飞行器。

你想做什么飞行器?

我也收集了一些模型,如果你在制作中出现问题,可以过来参考一下。

问:

你想用什么做?

(泥捏、纸折、画画)

师:

你的飞行器的有名字吧,起个响亮点的,他到宇宙中干什么去啊?

  请你边想边用你喜欢的方式做吧?

学生开始制作,教师指导。

3、学生展示与畅想

师:

同学们,你们做好了吗?

请大家站起来互相参观一下。

问: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做的是什么?

(名字、干什么去)

   还有吗?

(合作、精细)

学生活动评价:

师: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师:

大家说得很好,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我们一起倒计时让我们的小飞行器带着大家的愿望飞向蓝天。

在活动评价时,我们也注重了德育教育。

让他们既评价作品,也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

我们引导学生从成绩与希望两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时有的学生说:

“我觉得我设计的很新颖,但速度有点慢,在下次活动中我应该能讲求效率。

”互评时有的学生说:

“某某进步了,今天我们合作得很好。

”这样的活动评价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与他人,还使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学习氛围。

 

第九课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用一定的材料制作太阳系的模型,头脑中建立太阳系的直观图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有进行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数据和文字描述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支架六十个(每组十个)、橡皮泥、小皮球6个、透明胶6个(底座)直尺、剪刀等若干;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天布置给大家一个课外作业:

收集与太阳系有关的资料。

准备得怎么样了,拿出来看看。

(巡视一遍)随机问:

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自己看过了吗?

有什么感想?

辛苦不?

自己找还是请别人帮忙的?

找资料过程中是不是发现了许多不是要找的内容但很感兴趣的东西,增长了许多知识?

二.模型制作

1.出示任务

看了那么些有关太阳系的资料,相信大家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想像的太阳系。

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这个心目中的太阳系用我们的双手摆出来吧!

出示任务(投影出示):

把这个心目中的太阳系用我们的双手摆出来吧!

2.制作建议

①.比例较合适

那咱们举个例子试试,比如这太阳直径1390000千米,而我们这篮球直径是23厘米。

这儿老师算了一下,缩小了60亿倍。

怎么算呢?

②.一个要求:

合作

那现在给大家分一下工,今天我们是一个大组完成一个模型。

请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好,老师只有一个要求:

(投影出示)

准备一名讲解员,模型完成后进行讲解说明。

主要是一些名称、特点。

其余都是操作员。

每人负责1-2个星球的制作。

现在请各组分一下工,组长协调一下。

(等待学生分工好后)讲解员举手示意一下。

好!

每个人完成自己要做的部分便是合作的前提。

当然要合作得好,还需要(投影出示)

制作过程中互相友好地指正。

谈谈体会

看着眼前这个太阳系,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

也可联系一下你刚才的制作过程。

(适时交流在模型建造过程中的体会。

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三.全课总结

1.概念的清晰

大家的汇报十分精彩,请回到座位上。

其实老师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太阳系倒底包括了哪些星体?

(投影出示)——太阳系包括:

学生回答后。

我们先来看一短片后再来回答。

播放《太阳系》录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并补上:

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它转动。

解释:

加上这些语句,各天体的范围才能确定。

呈现完整语句请学生读: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2.结束语

太阳系是浩瀚的,有很多末知的地方等待我们去探索。

希望你们以后能告诉我有关宇宙的一些消息。

下课。

 

第十课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探究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