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382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综合测试六.docx

单元综合测试六

单元综合测试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如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解析:

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工业革命以来则以矿物能源为主要能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也不断增长。

答案:

D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以生物能源为主,人们在获取柴草作能源的同时也破坏了植被,因而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答案:

B

如右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Ⅰ~Ⅳ所表示的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解析:

结合坐标轴和图形区域可知,图中Ⅰ区经济发展并未影响到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大,所以其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答案:

A

4.如果X表示经济发展速度,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那么,目前我国属于哪种发展模式(  )

A.Ⅰ   B.ⅡC.Ⅲ   D.Ⅳ

解析:

我国的现状是环保强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应属于Ⅳ区。

答案:

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5~6题。

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a环节过程中的是(  )

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

C.地震D.旱涝灾害

6.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aB.c

C.bD.d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答案:

5.A 6.C

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7~8题。

7.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物;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答案:

D

8.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解析:

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科技等,因此①为社会系统,③为经济系统,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为了响应联合国确定的2011国际森林年,湿地公约秘书处将2011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定为“湿地与森林”。

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据此回答9~10题。

9.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B.②③⑤

C.①②⑤D.①③④

10.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合理性原则

解析:

本题组考查湿地破坏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9题,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上中游的森林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都对湿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第10题,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没有合理性原则。

答案:

9.C 10.D

环境污染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湖泊水体富营养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

12.下列做法符合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是(  )

①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向郊区转移

②倡导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③加大资源进口量,维持经济高速增长

④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环境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形成。

第11题,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即是如此。

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

第12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其实现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

答案:

11.C 12.D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3~14题。

13.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生态区既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条件种植、养殖、加工,又注重林区、湖区的生态保护,属于生态农业模式。

答案:

D

14.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图示信息反映不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答案:

D

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15~16题。

15.E、F、G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16.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解析: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人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改善。

答案:

15.D 16.B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7~19题。

17.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获取②F表示产业消费

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8.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19.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

①高经济增长②发展清洁生产

③倡导循环经济④减少资源开发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该图表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关系,F为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利用或再加工利用,因此为经济系统活动中的产业消费。

H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

E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过程,其易产生的环境问题为资源枯竭和破坏,以及引发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发展循环经济,包含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

答案:

17.B 18.D 19.B

(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20题。

20.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全球变暖的因素。

推广太阳能、核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的比重,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故①项正确;③项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B正确;而②项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即相对提高了化石燃料的比重,④项提高单位GDP能耗,也增加了化石燃料的消耗,②、④项均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②、④项均错误。

答案:

B

(2012·江苏地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21题。

2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利用秸秆为沼气原料,既可提供生活能源,沼渣又可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D项正确。

答案:

D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22~23题。

2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D.盐场、化工厂、电厂

解析:

考查对知识关联图的逻辑推理能力。

首先看明白图中箭头的含义,再结合三个工厂之间的物质联系进行判断。

a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就可排除盐场的可能性,结合选项即可确定a工厂为电厂,其废渣、废水可作为建材厂和海水淡化站的原料;b与太阳辐射直接关联,可确定为盐场;盐场的副产品又可作为化工厂的原料,可确定c为化工厂。

答案:

C

23.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解析:

结合上一题的分析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的“废气”没有得到利用,C项中建材厂和盐场没有物质关联性,D项中化工厂的废弃物排出了系统之外。

答案:

B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航天工业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解析:

A~B阶段GDP迅速提高,环境污染也急剧上升,最可能是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的。

答案:

C

25.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⑤

解析:

B点之后发达国家由于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及环保投入增加,使环境污染水平下降,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列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8分)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用一次)。

(6分)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赖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解析:

人类和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恶性发展中,人的主观要求和环境的客观属性是对立的;在良性发展中,讲究人地统一性。

此外,人类的生产包括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答案:

(1)④⑥⑤③①② 

(2)D

27.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填空回答图中数字处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产生的环境问题。

(6分)

①林区过度采伐森林→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________→加剧洪灾。

②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水土流失。

③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净化能力降低。

④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河岸后退→洪水灾害。

⑤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海水入侵。

⑥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航道变浅。

(2)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以上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哪一种?

(2分)

(3)为了使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图中范围内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分)

解析:

(1)题,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

从这个地理信息可分析得知林区过度采伐森林使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季多雨,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由于缺乏森林涵养水源,易导致泥沙淤积。

图中②处属于山坡地,山坡地的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如在山坡地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必然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③处由于图中①处过度采伐森林,地表水下渗减少,河流的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

④处过量开采河沙,导致河床河堤破坏和塌陷以致后退,造成洪水外溢,引发水灾。

⑤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破坏了地下淡水资源。

⑥处河流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海水入侵,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

(2)(3)题,以上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图中范围内人们首要任务是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或山坡地植树造林,不能过量开采城市地下水,或利用夏季地表水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尤其是要保护好水源地和水源林,使河流清水长流,增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

(1)①河湖泥沙淤积 ②砍伐森林 ③减少 ④坍塌 ⑤地下水位下降 ⑥淤积

(2)人为原因。

(3)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图中范围内人类首要的任务是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或山坡地植树造林。

城市地下水不能过量开采或采用,夏季地表水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尤其是要保护好水源地和水源林,使河流清水长流,增大河流径流量。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为认真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保障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保障群众健康,为迎接全运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济南市制定出台了2009年作物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确定自5月中旬开始,全面启动秸秆禁烧工作,部署落实各阶段禁烧任务,确保达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工作目标。

材料二: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作物秸秆可进行综合开发。

具体的做法:

(1)用机械将秸秆加工成颗粒状,运用活性酶酵化分解技术生产优质饲料,替代粮食饲料,发展畜牧业。

(2)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发展相关工业,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

(3)减少直接用作饲料,通过动物消化成优质肥料,实现“过腹还田”。

(1)济南机场周边农村秸秆燃烧率高达80%以上,燃烧秸秆将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

若使秸秆“变废为宝”,可发展的相关工业部门有哪些?

(8分)

(2)将下列各字母填入图中的各空格内。

(5分)

A.过腹还田B.发展畜牧业

C.优质饲料D.提高土壤肥力

E.消灭害虫卵

解析:

燃烧秸秆会污染大气,还使有机质不能还田,应通过发酵作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实现间接秸秆还田。

答案:

(1)负面影响:

使大气质量状况下降,影响交通畅通和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畜牧饲料减少,不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

(2)①C ②B ③E ④A ⑤D

29.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

下面是我国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读下图并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CO2等废气明显减少。

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

(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优势?

清洁生产实现了____________效益和________效益的双赢。

(7分)

(2)与该酒精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2分)(  )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酒精厂(2分)(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该酒精厂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好处有哪些?

(4分)

解析:

(1)题,由教材清洁生产和末端处理的比较可知:

清洁生产方式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实现了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该生产工艺流程中,所有生产环节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得到了充分地利用,排污量减到了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

(2)题,图中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及废液,对照题目中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O2引起的大气保温(温室)效应符合题目要求。

第(3)题,清洁生产并不是指实现无废弃物排放,而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制造等一系列生产环节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第(4)题,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污染物排放量减小,资源消耗减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不存在污染物转移的问题。

 经济 环境

(2)B (3)D

(4)有利于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就业和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