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382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docx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

导论:

现代性的问题史

一、为何思考现代性?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社会文化的变迁不但引起我们对变化着的现实的反思,而且也唤起我们对变化中的我们自身的反省。

远的不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个参与这一伟大社会变革的人都有所体验。

大到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出国旅游到在因特网上漫游,从丁克家庭到贷款买车,这在许多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变化不仅发生在有形的物质层面,在我们的精神层面亦有许多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伟大的变革中,我们每个人不但是这一变革的对象,即是说,我们被深刻社会文化变迁所塑造;同时,我们又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力,是变革的主体。

因此,经历变革必然引发对变革本身的思考,而思考的焦点便不可避免地指向“现在”和“当下”。

“当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天为什么不同于昨天?

“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它们的生活地位、它们的相互关系。

这就涉及我们将要讨论的现代性问题。

思考“现在”就是思考现代性,这个看似过于简单的说法其实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生存的体验总是在“现在”这一时间维度中延绵,现在一方面连接着过去,另一方面连接着未来。

因为人是敏于时间体验的,所以,身处在当下的“现在”,变化自然而然地和过去相比较,同时又瞻望未来的不确定性。

于是我们有理由说,“现在”或“当下”是我们生存体验中最最核心的一环。

然而,现在就其本义来说,就是“现代的”。

因为“现代”这个概念要表述的意思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亦即当前的、当下的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将永远是“现代的”。

更进一步,“现代”又是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它不断地转变为过去,又不断地承接上未来。

正是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较之于传统生活更为显赫突出。

所以,对“当下”的思考又总是对变化的思考。

社会学家鲍曼发明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现代性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它的“液化状态”,使其永恒不断的“流动性”。

“‘现在’是现代性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希望抓住它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新奇’这一实质。

上面这些,就是用流动性来对它进行合适类比的充分理由。

”“现代性难道不是一个从起点就已开始的‘液化’进程吗?

难道‘溶解固定之物’不一直是它的主要消遣方式和首要成就吗?

换言之,从现代性的萌芽时期起,难道它不一直是‘流动性的’吗?

虽说对“当下”的思索就是思索现代性,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相对于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西方自17和18世纪以来,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这种“液化”的流动状态变得越来越显著了。

从文化史角度看,文化的变迁由渐变与激变两种不同形态。

虽然生活天天在变,太阳日日常新,但是变化的方式不同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所以,思考现代性的另一层深层含义在于,它反省的是晚近几百年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哲学家卡尔·波兰尼为此发明了一个短语——“巨变”(thegreattransformation),专门用来描述最近百年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深刻变革。

思考现代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这一“伟大的变迁”所作的深思。

由此看来,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极其复杂的。

它既是指现时代社会文化变化及其特性,又是指一种对这些变化和特性自觉的反思和理解。

思考现代性就是对我们当下社会文化发展和现状的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传统的体认,也就是对未来的展望。

思考现代性就是思考我们自己,思考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思考我们已经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种种可能性。

所以哈贝马斯指出:

“现代性可以而且将不再借用别的时代提供的模式所定位的标准;它不得不在自己身上创造出自己的规范。

现代性认识到它无可逃避地求助自身。

这就解释了现代性的自我理解的敏锐性,那种不停地推进到我们时代的‘迫使其行动’之尝试的动力学。

一言以蔽之,现代性问题把我们带入一个视野广阔的哲思。

自6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几乎成为西方哲学、史学、美学、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它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注意力。

再加上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更是纷繁复杂,成果显赫。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的凸现,现代性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话题。

历史地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殊的话题。

这些带有时代精神的话题不但包蕴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文化意味,而且不断地挑战现有的理论和观念。

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出现,特别是晚近作为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核心概念,是有着深刻的内在根据的。

社会学家德兰蒂指出:

“自80年代早期以来,现代性的观念已经变成为范围广阔的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学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构成了一个有关社会、文化和政治理论探索的框架。

当然,这并不新鲜,因为现代性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换言之,现代性的观念总是为许多思想家反思他们时代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变化方向,提供了一个思想上的或历史性的参照系。

这也许表明,现代性的动机既包含了一个文化观念——亦即启蒙的规划,又包含了一个特定的文明复杂结构,是欧洲/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更具体地看,我们可以说现代性导致了一个文化规划和社会规划。

现代性所以成为思想界的一个核心课题,一方面是因为它为分析诸多现代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照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发展逻辑,其文化特性,启蒙运动的后果,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艺术的功能等诸多问题,都错综纠结于现代性范畴之中。

现代性所以成为晚近诸多学科努力探讨的焦点,原因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化、都市化、科层化、工具理性化、世俗化与宗教的衰落、民族国家、个体化等发展,即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负面影响。

生态灾难、世界大战、殖民主义、国家干预、集权主义、大屠杀等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必须归结到现代性问题本身来加以剖析。

其次,启蒙运动几百年的影响,需要重新加以反思。

现代化的进程其实就是启蒙精神在社会各个层面地展开,但启蒙本身的许多观念,诸如理性、经验主义、科学、普遍主义、进步、个性主义、宽容、自由、统一的人性、世俗主义等,有必要进一步反思。

所以,我们看到,晚近现代性的讨论在相当程度上总是和启蒙运动相纠结,无论是主张启蒙规划已经终结的观点,或是坚持启蒙规划尚未完成的立场,都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关系这一复杂问题。

在此,文学研究、美学思考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促进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诸如现代主义、先锋派、现代文化的思考,不可避免地转向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所谓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解释的转向”、“话语的转向”等发展趋势,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现代性转向”。

社会理论近年来异军突起,取代了文化理论和美学研究成为知识界的“风向标”,这一趋势表明,转向现代性的问题已经成为晚近社会理论的重要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近年来西方学术的最新发展中,美学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逐渐与社会理论的互动合流,这也是因为现代性作为一个更具关联性的问题结构所致,它把不同的学科视野交织结合在一起,为美学和文学研究的转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路。

最后,现代性问题所以具有吸引力,也和后现代问题的出现关系密切。

60年代以来,后现代的景观逐渐凸现出来,对现代性的终结或晚期现代性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后现代主义也好,后现代性也好,这些问题的思考都必须结合着现代性本身来加以理解,恰似前引德兰蒂所言,现代性是一个参照系和框架,只有在这个框架内才有可能廓清后现代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后现代的讨论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如何认识现代性问题本身联系在一起。

二、现代性的问题史

作为一个问题,现代性亦有很长的历史了,有人认为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卢梭,还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甚至中世纪。

现代性的问题史,在我们看来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现代性作为社会实践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是对这一发展不断认识和反思的历史。

前一个问题涉及现代性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演变,有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又面临着什么问题等等。

后一个问题则是现代性的理论思考的历史,诸如现代性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哪些不同的理论主张,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程序或递变关系等等。

先从前一个方面来看。

一般认为,现代性的发展是源于文艺复兴,即是说,“现代”这个概念的时间分期意义在于标识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社会。

但是,关于现代性究竟可以区分为多少不同历史阶段,则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这里我们不妨简略地考察几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从“现代”这个词的语义角度来区分现代性的历史。

如英国哲学家奥斯本就主张现代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

(1)从12世纪下半叶到文艺复兴开始,出现了与古代和传统对立的“现代”概念;

(2)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出现了与中世纪相对立意义上的“现代”概念。

恰如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典一样,此时的“现代”概念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模仿古典时代;(3)16世纪到17世纪末,出现了“新时代”的概念,但它还不是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历史分期概念;(4)启蒙运动(18世纪)。

新时代全然不同于旧时代,而且一定比过去更好;社会发展的观念不再指向复兴过去而是指向未来,这些新观念的出现是由于两个重要原因导致的,一是基督教末世学对世界末日到来的期待;二是科学发展以及对新世界及其意识的增长开启了新的视界。

随着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出现了一系列描述发展变化的新概念,诸如“革命”、“进步”、“发展”、“危机”、“时代精神”等等;(5)19世纪下半叶。

出现了审美现代主义运动,它的典型特征是对抗平庸的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的审美化结果,是将一种历史意识形式转变为普遍的社会存在模式;(6)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亦即当代。

古代与现代的争论已经被现代与当代(后现代)的争论所取代。

“成为后现代”就意味着保持现代(当代)。

这种看法着重于对“现代”概念的语义及其社会背景关系的分析来把握现代性展开的历史及其不同时期,它细致地描述了这个漫长历史时期内“现代”观念的发展演变的过程。

不同于上述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社会学家伯曼)现代性历史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

(1)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些敏锐的思想家逐渐开始感受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生活,却不知道这样的新生活对他们会有什么冲击和影响,他们在努力寻找合适的词语和概念来描述新的社会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则尚未感悟到新的生活的到来。

(2)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末。

整个现代公众都进入现代生活,他们体验到一种革命时代的生活氛围和激情,这一阶段导致了个人、社会和政治生活等诸多层面的巨大动荡,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现代冲突和矛盾。

诸如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和对立二分,使人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并强烈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对立。

这一时期,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的思想已经出现。

(3)整个20世纪。

现代化的过程席卷全球,现代主义文化在艺术和思想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随着现代化的扩张,社会和文化分裂成许多碎片,不同的人操着不可通约的私人语言,现代性的观念以各种碎片的方式加以理解,它失去了自己的生动性、共鸣和深度,失去了组织人们生活并赋予这种生活以意义的能力。

其后果是我们发现自己身处现代过程中,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与其现代性根源的内在联系。

这种历史区分抓住了人们对现代性的社会变革及其主体体验和反映,区分了不同的阶段及其细微变化,但是却忽略了启蒙运动在现代性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于以上两种精细地分法,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现代性的历史描述。

所谓现代性就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个尚未完成的巨大规划,它体现为启蒙哲学家们的宏大设计:

“18世纪启蒙哲学家所制定的现代性规划,就存在于他们的如下努力之中,即发展出依据其自身逻辑的客观科学,普遍道德和法律,以及自主的艺术。

同时,这项规划意在将这三个领域的每一个的认识潜能从其晦涩难懂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启蒙哲学家要利用这种专门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即是说,是为了合理地安排日常社会生活。

在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描述中,突出了启蒙运动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现代性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规划,使一个在分化和专业化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进程。

他的立场很鲜明,现代性并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历史过程的终结,而是仍保持活力的开放的、未完成的过程。

从以上不同的历史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现代性的历史存在着差异极大的不同看法。

其实,这种差异正是现代性这个概念本身的含混、矛盾和歧义所致。

同时也是现代性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冲突性的表征。

或许正是因为现代性这个概念包含了丰富的意思而又不确定,所以它可以用来表述人们面对的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诸多层面及其反应,正像“道”这个范畴可以表达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许多丰富含义一样。

其实,当我们转向现代性这个范畴的思考时,我们便进入了现代性历史考察的另一领域——现代性的问题史或理论思考史。

假如说现代性是一个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过程,那么,当人们将自己对这个急剧变化过程的反应加以整理和思索、并用某种理论话语来描述分析时,现代性的问题史也就出现了。

在某种程度上,现代性的问题史也就是如何提出现代性问题的历史。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展开。

首先,从共时的层面上说,现代性是如何被提出来并加以界定的,换言之,现代性大致有哪些不同的规定和研究路径。

在这方面,英国社会学家德兰蒂有很好地概括:

首先是两种传统的路径——功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前者将现代性视为现代化的制度或结构,后者将现代性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

第三种看法把现代性规定为一个文化动态现象,这就补充了上述两种传统看法对文化层面的忽略。

在这种思路中,也有不同的强调:

有的强调自我更新和转变的文化层面,有的关注其先锋派的激进主义。

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晚近现代性作为一个文化/哲学/政治范畴,超越了学科的界限而日趋体现出多学科的特征,特别是对现代性自反性或反思性的内涵规定。

其次,从历时层面上说,可以将现代性的问题史区分为不同的阶段,通过这些阶段的不同主题和观念探讨,把握现代性问题的历史及其逻辑。

现代性的问题史考察依据具体的历史分期,不同的分期揭示了现代性问题的不同特征。

在我们看来,现代性的问题史自启蒙运动以来,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现代性问题史的发轫期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现代性阶段,大致是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现代性问题逐渐形成,其理论的基本范式是一种转变论或过渡论,亦即人们深切地感受从传统社会文化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并开始思考这一转型的不同意义。

在这一阶段,宗教衰落而启蒙运动高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渐趋形成,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分化过程,新生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

而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上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艺术成为宣传启蒙精神的重要途径。

用美国学者詹明信的历史形态学术语来描述,这一时期大致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

而对应的文化形态则是现实主义占主导的文学艺术。

用霍布斯鲍姆的概念来说,这是一个“资本的年代”和“革命的年代”。

这一时期对现代性理解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家有许多,尤其是卢梭、黑格尔、马克思。

也许,第一个提出今天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的是法国哲学家卢梭(1727-1778)。

有人认为,卢梭乃是现代性批判的源泉,这种传统从怀旧的幻想到自我审视的精神分析,再到参与性民主等内容庞杂。

他的痛苦及来自于个人的生活,也来源于对现代社会的转变的敏锐反应。

卢梭通过宣布欧洲正处于“深渊的边缘”而使他的同时代人震惊,他深刻体验到一场社会旋风的到来。

卢梭借《新爱洛依斯》中的普乐,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现代性的复杂反应。

伯曼写道:

“这种氛围——动荡和狂乱的,精神上迷茫的和混乱的,各种体验可能性的扩张和道德边界以及个人约束的瓦解,自我扩展和自我失调,大街上和心灵中的幽灵等等——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现代感应运而生。

”卢梭对现代性的反应是矛盾的、复杂的。

他一方面注意到科学理性精神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变化了的世界和所谓的进步。

他在《爱弥儿》一书中的一开始,就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完全变坏了。

”这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疑虑,人类在其“进步”过程中取得了一切成就,无论知识、艺术、精致的生活等,非但没有赋予生活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反而被剥夺了意义。

文明人割断了人于“自然”的关系,这个主题后来成为现代性批判的主旋律。

“我们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

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

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它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我们制度的束缚。

”在卢梭看来,文明的进步和成就不过是幻觉和虚饰。

“所有这些财富的唯一作用,是使人们看不到自己的精神空虚。

人们之所以栖身社会,之所以逃遁于各色各样的活动和消遣,仅仅是由于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不堪正视自己的形象。

”他认为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理性和智慧并不是人的价值所在,真正重要的是人的道德精神和德性。

文明导致了私有制和不平等,侵害了人的自然倾向,但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一种人们所误解的“原始主义”,即回到蒙昧时代。

相反,他发现要解决现代性过程中人性的冲突,就必须引入“自然”和“自然状态”的观念,由此恢复人的德性和意义。

因此,“自然”并不是愚昧原始,而是他的理想的乌托邦,是他解决现代性困境的一条路经。

很显然,与那些乐观的启蒙主义者迥异,卢梭在社会转向现代过程中更多地是注意到现代性的负面影响,并为此忧心忡忡。

也许卢梭思想本身是现代性自身矛盾的一种象征,它预示着现代性就是一个充满种种可能性的宏大规划,卢梭的敏锐反应不啻是个人的感悟,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奠定后来的现代性批判基调,成为现代性自身冲突的一个标志。

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说:

“卢梭是大量当代文化和自我探索的哲学的起点,也是使自主的自由成为德性的关键这一信条的起点。

他是现代文化转向更深刻的内在深度性和激进自律的出发点。

不同于卢梭,黑格尔(1770-1831)对现代性的看法要乐观许多,哈贝马斯称他是“发展出明晰的现代性观念的第一位哲学家”。

在某种程度上,把他当作现代性的启蒙宏大叙事的缔造者并不为过。

虽然黑格尔的现代性思考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但他不同于卢梭的是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感召。

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使他看到了“新世界”和“新时代”的曙光。

他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精神现象学》序言中充满激情地宣布: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

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

”“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地拆除了它的旧有的世界结构。

只有通过个别的征象才预示着旧世界行将倒塌。

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都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

可是这种逐步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

所以,在黑格尔德哲学断言中,充斥了许多崇高而令人振奋的语汇:

“革命”、“自由”、“发展”、“进步”、“危机”和“时代”精神等。

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关于现代性的论断彰显了一种他称之为主体性的自我关系结构。

黑格尔强调,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自由,它通过自由和反思来揭示主体性原则。

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主体性有四种基本含义:

(1)个人主义,亦即在现代社会中不加限制的特定个体可以实现自己的权利;

(2)批判的权利,亦即现代世界的原则要求任何所承认的东西都将作为有权承认的东西展现给他;(3)行动的自主性,即使说,现代的特征就是我们对所作的事情负有责任;(4)唯心哲学,也就是黑格尔认为现代的工作就是哲学家去把握理念的自我意识。

在黑格尔的现代性理论反思中,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是区分古代和现代的标志。

这就触及到现代性的一系列根本矛盾:

个体与社会,人于自然,内在于外在的世界等。

在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中,西方文明中对理性权威的依赖乃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批判性自决。

但是,这种自决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它自前现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因此,现代性在黑格尔看来与其说是一种革命,毋宁说是一个自我奠基的完整历史过程。

但是,黑格尔强调,现代性是这种自我意识本身最终实现的开始,也是在西方经验起源时隐含着的终极目的的最终实现。

如果说卢梭是一个断裂论者,较多地感悟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断裂的话,在比较的意义上看,黑格尔似乎更加强调现代性的辩证法和历史连续性。

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但现代性凸现了这个过程及其最终完成。

有别于卢梭式的经验描述和黑格尔式的思辨推证,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把握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他特别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性的特征。

伯曼认为,在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论说中,尤其是《共产党宣言》这“第一部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品”中,他用了一系列的形象描绘来揭示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

“深渊”、“地震”、“火山爆发”等——这些说法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和思想中不断地回响。

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尖锐的冲突性:

一方面,工业和科学的理性原则进入的生活各个角落,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另一方面,存在着衰败的征兆,罗马帝国以来的各个时期笼罩着种种危机和衰落的恐惧。

同时,作为现代性的“第一位批判家”,马克思提出了一整套对西欧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批判原理。

他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深刻的矛盾特性:

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一种巨大的解放力量,无论是生产力的解放抑或人们思想的解放(理性原则);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一种巨大的压迫力量,在对无产阶级的压迫的同时也撕碎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酷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关系。

这种矛盾特性既是现代性自身的内在冲突的根源,也是现代性的辩证理论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辩证法就是它的不断革命最终反过来批判和埋葬现代性的基本动因——资产阶级,而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正使现代性的新人——无产阶级。

所以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如下描述,被认为就是现代性的革命动力学:

“资产阶级除非是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赫勒对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作了准确概括:

她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观念包括8个主题:

1),现代社会是动态的和未来导向的,扩张和工业化塑造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2),现代社会是理性化的;3),现代社会是功能主义的;4),科学而不是宗教成为知识积累的基础;5),传统风俗习惯消解了,传统德性丧失了,某些价值或规范变得越来越普遍;6),创造和解释的经典衰落了;7),“真理”和“公正”的概念多元化了;8),现代世界的不可思议和人的偶然性并存。

以上三位思想家大致代表了现代性问题史的发轫期的现代性话语。

在这一阶段,关于现代性的思想有一些值得分析的地方。

首先,现代性在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导致了思想家们的不同反应和判断,这种迥然异趣的差异是意味深长的。

从卢梭对现代性的悲观主义到黑格尔的乐观主义,再到马克思未来导向的历史观,其中关于现代性的结论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而构成他们现代性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