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406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广东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2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一)发布公报

  2002年3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了我省历史上第一个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1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公报汇集了全省各级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如实反映了我省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公报的发布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海洋环境信息资料,对促进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自然生态最有效的方式。

到2002年,广东省已建海洋自然保护区12个,总面积463078公顷,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县市级8个(表3),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环境。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正由省级申报升为国家级,南膨—勒门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由市县级申报升为省级,并已通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中华白海豚、海龟、白鲽贝、珊瑚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得到重点保护。

保护区内的红树林、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破坏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徐闻苍头红树林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

表3广东省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情况

级别

保护区名称

面积(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

国家级

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

1800

海龟及其产卵繁殖地

省级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46000

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

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

90000

珍珠贝、鲍鱼、鲷科鱼类等水产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47333

白蝶贝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县市级

饶平大埕湾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2750

西施舌、文蛤、大竹圣、海胆等水产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惠来神泉渔业自然保护区

6000

渔业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

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61432

陆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湛江硇洲岛海珍品资源增殖保护区

1500

鲍鱼、龙虾等水产资源及栖息环境

台山乌猪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8000

陆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徐闻苍头、南山红树林保护区

300

红树林及其典型海洋生态环境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1451

珊瑚礁及其典型海洋生态环境

徐闻大黄鱼幼鱼资源保护区

196512

大黄鱼幼鱼及其生存环境

图15海洋自然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人工鱼礁投放仪式

  2002年是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议案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的第一年。

为规范和指导我省的人工鱼礁建设活动,保证工程质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编制了《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试行)。

沿海各市制订了人工鱼礁建设方案,开展了人工鱼礁区海域生态环境资源的本底调查。

2002年10月,将北部湾转产的一批淘汰渔船作为人工鱼礁礁体投放在湛江乌石海域;2002年12月底,在大亚湾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鱼礁投放,拉开了全省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及投放的序幕。

投放人工鱼礁

(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我省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始于1985年,已被证明为资源增殖的有效方法,成为我省渔业资源保护的一项常规工作,放流的主要品种有:

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鲍、西施舌、波纹巴非蛤、紫海胆、石斑鱼、美国红鱼、真鲷、黑鲷、青鲈等鱼虾贝类。

近年的渔业资源放流量见图16。

为了提高增殖效果,2000年开始,全省海洋人工放流统一于休渔期间进行。

图16历年渔业资源放流量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五)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发挥中国海监飞机空中优势,对全省沿岸港口、海域及船舶、陆源排污、赤潮等情况进行巡航监视和跟踪监视,及时组织对违法倾废、非法围填海、破坏红树林、船舶及陆源违规排污等损害海洋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月、5月、8月和10月在珠江口、湛江港等地开展了四次大规模海上执法行动。

陆源排污监视

 

巡航监视

(六)赤潮监测预警

  为减轻和预防赤潮灾害的影响,加大了赤潮的监控力度,有效地开展了赤潮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国家与地方相结合、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赤潮监测监视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加强了与沿海邻近省份以及港澳地区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及时发布海洋赤潮动态情况报告,采取可行措施减少赤潮造成的危害。

2002年,我省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海区饶平柘林湾是国家赤潮重点监控区,按要求对其进行了高频率的监测监视,并开展赤潮发生机制和预测预警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七)加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2002年,我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5个地级市,经当地编委批准成立了相关机构,并逐步开展了工作。

其中深圳、湛江配备了较齐全的仪器设备,已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初步建立了以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各地方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为支撑,覆盖全省沿岸海域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

(八)合作与交流

  2002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就海洋生态环境护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题与世界各地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实施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建立了南澳示范区。

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措施,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活动。

 

交流与合作

 

2004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全省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41个,总面积达546664公顷,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县级35个。

2004年划建的自然保护区,不仅包括了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类型,还增加了以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以及红树林、海草床等主体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积极落实省政协“加快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保护”重点提案的办理工作,编制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规划》。

加强了海洋与渔业湿地保护管理、宣传工作,保护区内基本杜绝了乱砍红树林、采挖珊瑚、炸鱼、捕鱼的现象,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全省已建成人工鱼礁12座,投放混凝土礁体6892个,累计达20.9万空立方米。

继续在全省组织统一增殖放流活动,放流的品种、数量和区域为历年之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强化海洋监察执法工作。

各地共检查海域使用、海洋倾废等项目共1826次,发现违法行为188起,立案查处159宗。

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带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吴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海域及湿地

 

2001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自然保护区建设

  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原因,我省海洋生物多样性已面临严重威胁。

40多年来,大面积围垦使滨海湿地、红树林严重丧失,近岸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从80年代开始,广东省已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主要措施之一。

  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已建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359246公顷,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县市级6个(表2),主要保护对象为水产资源、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

我省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表2广东省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情况

级别

保护区名称

面积(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

国家级

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

400

海龟及其产卵繁殖地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41000

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

  

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

60000

珍珠贝、鲍鱼、鲷科鱼类等水产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47333

白蝶贝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饶平大埕湾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2750

西施舌、文蛤、大竹圣、海胆等水产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湛江硇洲岛海珍品资源增殖保护区

1500

鲍鱼、龙虾等水产资源及栖息环境

   

台山乌猪岛自然保护区

8000

陆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徐闻苍头、南山红树林保护区

300

红树林及其典型海洋生态环境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1451

珊瑚礁及其典型海洋生态环境

   

徐闻大黄鱼幼鱼资源保护区

196512

大黄鱼幼鱼及其生存环境

2、人工鱼礁建设

建设人工鱼礁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2001年2月,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建设人工鱼礁的议案。

2001年7月10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珠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和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联合举行了珠海东澳人工鱼礁投放仪式。

2001年7月31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在阳江闸坡镇联合举办双山人工鱼礁投放仪式。

2001年11月,广东省政府作出决定,从2002年起,用10年时间,投资8个亿,在我省沿岸约3600万亩幼鱼幼虾繁育区里,按10%左右(约360万亩)的比例,建设12个人工鱼礁区,共

100座人工鱼礁,将在我省沿海形成的一条鱼礁带。

  

 

照片7人工鱼礁投放仪式

3、人工增殖放流

  加大了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力度,2001年6月8日在全省组织了统一增殖放流活动,2001年增殖放流的海水鱼苗、虾苗和贝苗比上一年分别增加了645%、27.0%和29.7%。

图15历年渔业资源放流量

荷兰的围海大堤

中国的万里长城筑在高山之巅,而荷兰的围海大堤则在大海之滨;万里长城为防御外敌入侵而筑,围海大堤是为保卫和“扩张”国土而建。

荷兰又叫尼德兰,即“低洼之国”,西、北两侧濒临北海,莱茵河在这里入海。

境内地势非常低平,在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约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在那里,东南部海拔—二百米的地方就算“高原”了。

生活在这样的国土环境里,如果没有海堤和河堤的保护,许多人将失去家园。

在历史上,荷兰人民深受北海之苦,海水内侵使千里沃野变成泽国。

1282年,海水突破海堤,北海与伏列沃湖连成一片,形成了须德海。

据统计,从13世纪至今,荷兰的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万多公顷。

  面对大自然的肆虐,荷兰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开始修筑堤防,建造堤坝、水闸,形成一整套防水系统,进而围海造陆,开拓国土资源。

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本世纪初开始的疏干须德海工程,工程分拦海大堤和5个围垦区。

1927年,修建须德海拦海堤坝开始动工,历时5年,一条被称为世界第一长堤的拦海大堤建成了,堤坝全长30公里,宽90米,高出海平面7米多,建有2座水闸。

与堤坝同年动工的威林格尔围垦区,仅3年时间即告完成,围垦面积达2万公顷;东北围垦区工程花了6年时间完成,面积达4.8万公顷;随后又于1957年、1968年、1980年完工的东围垦区、南围垦区和马克瓦得围垦区,面积共达15.3万公顷。

须德海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

而荷兰却多了一个新的省!

再如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所建造的4座大坝,总长16公里,把4个深入陆地的海湾变成了湖泊。

  从13世纪以来,通过围海造田,荷兰共修建了总长达2400公里的拦海大堤,围垦了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几乎相当于荷兰今天陆地面积的1/5。

难怪荷兰人十分自豪地说:

“荷兰是我们创造的!

荷兰濒临北海,约一半国土是莱茵河、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的古、今河口三角洲地区。

该地区中有一半土地低于海平面,另一半高出海平面0~1m,沿海只有少量的沙丘屏障,人口密集,有几个重要城市。

北海的春季风

潮常袭击这个地区,轻则破坏水土资源,重则造成生命财物损失。

荷兰早在约10世纪末就开始修建海堤,11世纪开始围垦,17世纪初积级开展围海造田。

到20世纪20年代,有海堤长约300km,圩区围堤长约1300km。

两者互相连接,保护着大小不等的圩区约1000个。

海堤用粘土和沙筑成,外侧用石块或混凝土块砌护。

1916年大水灾以后,为了抗御风

潮袭击、造陆和开辟淡水资源,决定在古时原为河口与湖泊的须得海兴建须得海工程,1932年基本建成。

工程包括拦海大坝、泄水闸兼船闸、船闸、圩区围堤、泵站、桥梁等。

大坝长32.5km,将须得海分为内、外两部,内部称艾瑟尔湖,外部称瓦登海。

坝身宽约90m,用粘土和砾石筑成,内外两侧均用石块砌护。

为了进一步扩大防风

潮能力,增加淡水资源,荷兰国会于1958年通过三角洲法,批准在三大河三角洲地区兴建三角洲工程。

工程包括拦海坝、挡潮闸、泄水闸、船闸、运渠、桥梁、河堤加固等。

原有的许多河口,除最北、最南两个留作鹿特丹和安特卫普的通海水道外,全部修建闸、坝封堵。

其中斯海尔德河东河口宽约6km,平均水深30m,建有63孔,净长3000m的东斯海尔德挡潮闸。

无风

潮时容许大部分潮水通过,以保持渔业生产(见图[荷兰海堤]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

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开始利用传统风车作为排水动力,在天然淤积的滨海浅滩上围海造田。

17世纪至19世纪,随着荷兰城市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荷兰围海造田的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不仅围海,还围湖造田增加农业用地,扩大农业生产。

截至目前,荷兰有58%的土地用于农业,其中草场占31%,耕地位23.6%。

 

荷兰境内地势低平,24%土地在海平面以下。

西欧许多条大小河流由荷兰入海。

沿海一带广布潟湖、河滩,河湖交织成网,滨海又多风暴。

因此,经常遭受海水,海流的威胁,水患严重,大片土地被海水吞噬。

为此,荷兰人民修水坝、建排水工程、围海造陆、向海洋夺取良田。

目前,已有1/4国土是围海造田的结果。

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为世界所罕见。

在海滩或浅海上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并排和抽干围堤内的水使成为陆地的工程。

又称围涂。

它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等的发展提供了场所。

围海造田可孤立浅海中形成人工岛,但多数是与大陆海岸相连,或在岸线以外的滩涂上直接筑堤围涂,或先在港湾口门上筑堤堵港,然后再在港湾内部滩涂上筑堤围涂。

围海造田工程基本设施包括围堤及其上的排水闸或排水站,以及围堤内的排水系统。

当排水闸内水高、外水低时,开闸排水;当内水低、外水高时,关闸挡潮,必要时使用抽排。

在陆地形成后,堤内排水系统要及时排除涝水,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

当用于农业种植时,要洗淋土壤盐分和布置灌溉渠系适时灌溉,也可种植水稻或耐盐作物。

中国有水深10米以内的浅海滩涂约1005万公顷。

1949年至80年代末,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省市围海造田约53.6万公顷。

 

迪拜“朱美拉棕榈岛”卫星俯视图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迪拜“朱美拉棕榈岛”局部细节图 时报图形吕 文韬 制

据美国媒体6日报道,在14000多名工人历经5年夜以继日的苦干加巧干后,耗资140亿美元打造的全球首个棕榈叶形状岛屿———迪拜“朱美拉棕榈岛”第一阶段建设即将完工,首批4000位岛民有望今年11月份入住这个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岛。

全岛将有6万多户居民

2001年开工的“朱美拉棕榈岛”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改造项目之一,它由一个像棕榈树干形状的人工岛、17个棕榈树形状的小岛以及围绕它们的环形防波岛三部分组成。

预计2010年才能完全完工的“朱美拉棕榈岛”将被建成一座海上城市,全岛将有6万多户居民,5万多名服务人员分布在全岛32家旅馆,数十座商场以及游乐场所为岛民提供各种服务。

据开发该项目的棕榈集团总裁苏尔坦·艾哈迈德·本·苏莱姆介绍,“朱美拉棕榈岛”上桥梁、灌溉网络、自来水输送网、天然气管道、通讯、卫生系统、电网、公路、海洋俱乐部、消防系统、通往外围环形岛屿等设施应有尽有。

中国公司参与岛屿建设

《中东经济文摘》的科林·福尔曼说:

“这一项目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想象空间,在世界上还没有类似的工程。

”迪拜政府希望能将“朱美拉棕榈岛”打造成本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每天吸引至少2万名游客。

可出人意料的是,该岛的绝大部分房产五年前就已经被抢购一空,业主包括英国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欧文,还有演员、歌手和政治家等,其中英国人所占的比例最大。

不过,今年年底首批入住的岛民们还得忍受几年的“大工地”环境,因为其他的设施还在建设之中。

在这个举世瞻目的项目中,美国建筑业巨头帕森斯和希尔国际参与了该岛的设计与施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铁道工程公司也参与了岛屿的建设。

迪拜王子创“第八大奇迹”

建成后的棕榈岛将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亲自控制公司建设该岛的迪拜王子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

至于当初王子动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初衷,是因为尽管迪拜拥有石油可以致富,但该国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王子想到了建设这个世界第一大人工岛,好跟新加坡和香港竞争成为世界商业港中心,与拉斯韦加斯竞争成为“世界休闲之都”。

冰川编译

从高空俯瞰阿联酋的迪拜,依稀可见两棵巨大的棕榈树漂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仔细辨认,棕榈树竟是由一些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

除棕榈树外,还能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的一幅世界地图。

  然而,这一派奇特景象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迪拜雄心勃勃的人工岛计划———棕榈岛工程的一部分。

这项计划耗资140亿美元,预计将于2009年完工。

届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将完全浮出海面。

  这项计划得到迪拜王储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的首肯,他让自己控制的Nakheel公司负责该计划,并亲自批准了棕榈树设计方案。

  棕榈岛工程由朱迈拉棕榈岛、阿里山棕榈岛、代拉棕榈岛和世界岛等4个岛屿群组成,计划建造1.2万栋私人住宅和1万多所公寓,还包括100多个豪华酒店以及港口、水主题公园、餐馆、购物中心和潜水场所等设施。

  此外,一个水下酒店、一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处室内滑雪场、一个与迪拜城市大小相当的主体公园,也在计划之内。

从大的方面分,人工浮岛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

水和植物接触的为湿式,不接触的为干式。

干式浮岛因植物与水不接触,可以栽培大型的木本、园艺植物,通过不同木本的组合,构成良好的鸟类生息场所同时也美化了景观。

但这种浮岛对水质没有净化作用。

一般这种大型的干式浮岛是用混凝土或是用发泡聚苯乙烯做的。

湿式浮岛里又分有框架和无框架,有框架的湿式浮岛,其框架一般可以用纤维强化塑料、不锈钢加发泡聚苯乙烯、特殊发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树脂、盐化乙烯合成树脂、混凝土等材料制作。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湿式有框架型的人工浮岛的施工事例比较多,占了7成。

无框架浮岛一般是用椰子纤维编织而成,对景观来说较为柔和,又不怕相互间的撞击,耐久性也较好。

也有用合成纤维作植物的基盘,然后用合成树脂包起来的做法。

1、2植物栽培基盘

  植物栽培基盘用椰子树的纤维、鱼网之类的材料和土壤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比较多,由于装入土壤会增加重量且促进水质恶化,目前使用的比较少,只有20%左右。

1、3大小和形状

  一块浮岛的大小一般来说边长1~5m不等,考虑到搬运性、施工性和耐久性,边长2~3m的比较多。

形状上四边形的居多,也有三角形、六角形或各种不同形状组合起来的。

以往施工时单元之间不留间隙,现在趋向各单元之间留一定的间隔,相互间用绳索连接(连接形式因人工浮岛的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各异)。

这样做的理由有四:

①可防止由波浪引起的撞击破坏;②可为大面积的景观构造降低造价;③单元和单元之间会长出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丝状藻类等也生长茂盛,成为鱼类良好的产卵场所、生物的移动路径;④有水质净化作用。

1、4人工浮岛的水下固定设计

  人工浮岛的水下固定设计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设计内容,既要保证浮岛不被风浪带走,还要保证在水位剧烈变动的情况下,能够缓冲浮岛和浮岛之间的相互碰撞。

以前日本在研究海洋的浮防波堤的时候,曾对水下固定部分的安全性提出过怀疑。

而人工浮岛的设计是以湖沼为对象,象琵琶湖、霞浦这两个湖泊属最大规模的项目,和海洋比较起来设计外力仅为海洋的1/10,所以参考过去海洋建筑物及沿岸设计进行琵琶湖、霞浦这两个湖泊的人工浮岛的水下固定计算,得到了安全可靠的计算结果。

水下固定形式要视地基状况而定,常用的有重量式、锚固式、杭式等。

另外,为了缓解因水位变动引起的浮岛间的相互碰撞,一般在浮岛本体和水下固定端之间设置一个小型的浮子的做法比较多。

日本神户人工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海上城市之一,位于神户市以南约3000米、水深12米的海面上,与神户市通过一座长300米、宽14米的双层大桥相连。

人工岛自1966年开工,历时15年完成,耗资5300亿日元,削平了神户西部的两座山峰,将8000万立方米的土石填入海中。

该岛呈长方形,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000米,总面积436万平方米。

这座城市五脏俱全,城市中部为中高层住宅和公寓区,有可供2万多人居住的6000套住宅。

居民生活区内不仅有商店、学校、医院、邮局、博物馆,还有北、中、南三个公园以及体育馆、游泳池、污水处理场等生活服务设施。

岛的南侧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建有现代化的集装箱装卸码头,可同时停泊28艘万吨级轮船。

 

大洋运输航线

  当你打开世界交通地图时,你会看到,覆盖在蓝色海洋表面的是一条条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线,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

不要小看了这些没有规律性的线,它们也并不是随随便便连上的线,而是联系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及友好往来的海洋交通运输航线。

海洋交通运输也是海洋国土空间开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方式,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溯世界航运史,可以发现一个个航海探险的里程碑,是他们为世界大规模海洋交通运输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祖先在此作出了独特的伟大贡献,公元前四世纪,已在所有邻海之航行,秦汉时代,海路已通日本、印尼、远至罗马帝国。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驰骋纵横于南海和印度洋上。

南到爪哇,东抵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各国,使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此时,欧洲航海家们主要还是在地中海中航行。

  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资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与殖民地,就在这时,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却指鹿为马为“印度群岛”,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

  

  194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大西洋经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五艘西班牙军舰,首先横渡太平洋,沿巴西南下,穿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此后称为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最后经印度洋回到西班牙,作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他们开辟的航路打通了西欧和东欧的海上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为世界海洋交通运输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此以后,在铁路、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还没出现或不发达的情况下,海洋交通运输是世界各国联系的唯一方式,运输量不断增长。

即使有了其它更先进更快捷的运输工具之后,由于海上运输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其发展仍然迅速,尤其是二战以后,海运量平均每年递增9%,大约每十年增长一倍。

据统计,海洋运输占整个国际运输的75-80%。

  

  海洋运输的特点在于:

装载量大,航路是天然的海洋,无需设备,其运输成本比铁路运输低45%,比公路运输低95%,但是速度比较慢,而且海上风险又比较大。

  

  海洋运输航线对沿海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某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交通运输,例如日本四面环海,它的海上交通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