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510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六章

新人教地理必修二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我国干旱区中,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以下选项分别代表甲、乙、丙、丁的是()

A.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用水增加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用水增加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耕地减少用水增加

2.山地生态系统中,选项正确的是()

A.①过程说明森林有防风固沙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径流速度均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降雨和地下水

3.促使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的措施,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后回答4——5题.

4.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湖南B.广西

C.黑龙江D.山东

5.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资源B.技术

C.水源D.人们观念和政策

6.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类的破坏能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

B.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C.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

D.当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污染物,环境会永久丧失容纳和清除能力而发生环境问题

7.下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1997年下半年,巴黎发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其原因有(  )

  ①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②城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CO2  ③近地面大气出现了上冷下暖的情况  ④近地面大气上下气温相近,甚至上暖下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B.东北草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2题。

10.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D.地面沉降

1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13、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D.扬尘

15、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17.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  )

A.石漠化面积 环境人口容量 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 环境人口容量 石漠化面积

C.环境人口容量 石漠化面积 生物多样性

D.石漠化面积 生物多样性 环境人口容量

19.据图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20~21题。

20.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21.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

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22~24题。

22.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23.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24.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回答25~26题。

地区区

环境问题类型

程度

广东

++

++

++++

四川

+++

+++

新疆

++

++++

山西

++++

+++

25.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6.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27~28题。

27.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28.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

A.甲B.乙C.丙D.丁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即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读我国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29~30题。

29.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C.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入,又能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D.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及污染物的低排放

30.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合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西藏B.海南C.广东D.河南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甲乙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简要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显著特点及形成的直接原因。

 

(2)图中几个较大的城市都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分析这几个城市发展棉纺织

工业的有利区位因素。

(3)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乙地区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表:

利用方式

燃料

饲料

肥料

工艺编制

自然腐烂

其他

百分比(%)

50

13

3

9

20

5

请你从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4)甲附近河流上有我国一重要水利枢纽,你认为当初选址修建时,设计者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33.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读下面材料和示意图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CO2等废气明显减少。

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

材料二 我国河南省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优势?

 

(2)在河南省建立酒精厂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玉米转化为车用燃料酒精,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吉林省相比,河南省建立酒精厂的自然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分)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陡坡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4分)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2分)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

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分)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3分)

32、答案:

(1)千沟万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流水侵蚀。

(2分)

(2)①接近原料产地;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劳动力丰富;④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等。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3)不合理 ①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②秸秆作饲

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5分)

(4)①气象、气候资料;②地质、地貌资料;③河流水文资料;④社会经济资料(如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与否、聚落分布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3、答案:

(1)资源利用率更高;废弃物排放少,减少环境污染(4分)

(2)河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原料充足 意义:

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

业生产;延长农产品的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7分)

(3)河南纬度低,气温高,在沼气发酵等环节上有优势(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