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535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最新】九年级中考四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中知识的归纳总结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清洗试管内附着物

B.鉴别、除杂

C.保护金属资源

D.燃烧、灭火

①用食醋浸泡除去水垢

②用稀硫酸浸泡除去试管中附着的铜

③用稀盐酸浸泡除去试管内附着的铁锈

①滴入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

②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③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棉线和羊毛线

①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

②铁锈没有回收的价值

③切了咸菜的菜刀容易生锈

①燃烧一定会发光、发热

②煤气泄学习班要先关闭气阀,严禁在现场接打电话

③酒精灯失火应用湿布盖灭

A.AB.BC.CD.D

2.下列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AB.BC.CD.D

3.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鱼类在水中要用鱼鳃呼吸,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B.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海水中的藻类和陆地上的植物的光合作用

C.常温下由于氦气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氦气常用于填充食品袋,防止食品腐败

D.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因为稀有气体在电流的作用下生成了有色物质

4.如图为甲和乙两种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两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是有机物;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C.

都是原子结构示意图,都易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

D.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丙、丁的质量比为2:

1:

1:

1

5.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固体研磨反应放出氨气,同理氢氧化钾也能与硝酸铵反应放出氨气

B.常温下,铝表面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作用,同理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同理带电的粒子就是离子

D.浓硫酸有吸水性,同理浓盐酸也有吸水性

6.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向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充分反应,过滤,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如下图所示.

结合图示断断,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Ag、Cu、M

C.以上发生了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二、填空题

7.小悦同学早餐常是一块黄油面包、一个鸡蛋和一杯牛奶.

(1)他的早餐中除水外,主要摄入的有机营养素是________.(填序号)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

(2)人体缺碘会引起的病症是________.

(3)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其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______.

8.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1)自然界中的水需要净化才能使用.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处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下同)

A.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加块水中悬浮固体颗粒物沉淀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物,得到纯净水

C.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化学变化

D.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所得自来水是否为硬水,硬水可通过煮沸降低硬度

(2)在实验室中,水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下列水的用途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实验一中,水是反应物,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实验二中,水用作提纯含泥沙粗盐的溶剂和作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剂

C.实验三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四中,防止高湿熔化物坠落,使瓶底炸裂

(3)室温时,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均有固体剩余,如图一所示;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a>b

D.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E.室温时,将甲、乙烧杯中的物质倒入到另一个大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甲乙两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4)根据图二,分别将100gt1℃甲、乙的饱和溶液从升温到t2℃,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

C.溶液质量:

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9.R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________个化学反应.

(2)写出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R溶液一定含有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0.如图是常见含碳物质相互转化的图示.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其中未知的物质“

”是指“节能减碳”中的“碳”,它的化学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对所涉及到的相关物质以及化学反应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CO2和CO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是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B.常用作燃料的是C、CO、CH4,C和CO也用于冶炼金属

C.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CO和消除尾气中CO的污染,常用点燃法

D.①—⑩的每一个反应都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反应类型

(3)图中物质有二种物质能与澄清石灰水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请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四、实验题

11.某小组为了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其中④是将金属片X(表示铁、铜、锌、银中的某一种)加入到Y溶液中.(该方案中所有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以及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

(1)写出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3)要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④中X表示铜,则Y表示的一种溶液是______.(写化学式)

12.如图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实验的装置图.

(1)图一装置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

(2)图二制取的氧气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图三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止水夹打开前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__.

(4)图四是模拟炼铁实验,尾气在酒精喷灯处点燃进行尾气处理的同时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只写一条)

五、科学探究题

13.某活动小组的同学通过标签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潭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2CO3、Ca(OH)2

乙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OH、Na2CO3

丙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

可能是NaCl、NaOH3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活动与探究)

(1)乙同学取原滤液向若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_______(填序号)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A.AgNO3B.CaCl2C.CuSO4D.Ba(NO3)2

(3)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硫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拓展)

(1)实验后的残液可进行以下处理,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直接排放②加入适量的盐酸中和至中性后排放③适当稀释后用于除去油污

(2)以上实验可知松花蛋具有较强的碱性,从维持躯体酸碱平衡的角度考虑,食用时,最好蘸取_________.

A.食盐B.食醋C.香油D.白糖

六、计算题

14.某同学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g,装入大试管中制取氧气,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冷却至室温,再将试管中的所有剩余物质倒入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得到混合物的总质量为118.4g,过滤得到滤液.

(1)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稀硫酸与铜不反应,因此不能用稀硫酸浸泡除去试管中附着的铜,故说法错误;B、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因此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不能鉴别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故说法错误;C、铁锈蚀后仍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具有回收价值,故说法错误;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煤气泄要先关闭气阀,严禁在现场接打电话,以防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③酒精灯失火应用湿布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而灭火,故说法正确。

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A、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B、浓盐酸易挥发,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其溶液为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能用于探究分子运动,故选项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根据加水、氢氧化钠溶液前后,软塑料瓶的变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可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选项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D、关闭活塞,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打开活塞,固液接触,反应进行;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故选项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3.D

【详解】

A、鱼类在水中要用鱼鳃呼吸,是因为水中溶有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海水中藻类和陆地上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项正确;C、通常情况下由于氦气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氦气常用于填充食品袋,防止食品腐败,故选项正确;D、稀有气体可作多用途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选项错误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2NH3+CO2

CO(NH2)2+H2O;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中乙、丙两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但丙不是有机物,乙、丁都是氧化物,丙中含有四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过程中原子和种类及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故B正确;C、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图示为原子结构示意图,但只有氢易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故C错误;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1:

1,故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

A、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固体 研磨反应放出氨气,同理氢氧化钾也能与硝酸铵反应放出氨气,故选项推理正确;B、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但铁表面的铁锈很疏松,不能起到保护作用,故选项推理错误;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溶质氯化氢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6.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

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说明加入的M金属活动性顺序比铜、银强,反应时M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金属中含有M,因为铜、银排在顺序表中氢之后,与盐酸不反应,说明加入的M过量,铁与AgNO3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

A、AgNO3与盐酸可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滤液中无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故结论正确;B、铜、银排在顺序表中氢之后,与盐酸不反应,过滤后在滤渣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一定含有M,M过量,因此滤渣中也一定有银、铜,故结论正确;C、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发生了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故结论正确;D、铁与AgNO3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而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故M不可能是铁,故结论错误。

故选D。

7.ABC甲状腺肿大59.3%

【详解】

(1)黄油中富含油脂,面包中富含糖类,牛奶和鸡蛋中富含蛋白质;

(2)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元素,其缺乏时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3)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9.3%。

8.ADCCEBD

【详解】

(1)A、絮凝剂明矾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故正确;B、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错误;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D、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所得自来水是否为硬水,硬水可通过煮沸降低硬度,故正确;

(2)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实验一中,水是反应物,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正确;B、水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可以作溶剂,故正确;C、实验三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错误;D、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所以实验四中,防止高温熔化物坠落,使瓶底炸裂,故正确;

(3)室温时,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均有固体剩余,A、纵坐标是剩余固体质量,温度越高,剩余固体越多,表明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故A错误;B、t1℃时,剩余固体都是10g,说明溶解了20g,甲、乙的溶解度均为40g,故B错误;C、c中剩余固体最少,a中次之,b中剩余固体最多,所以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a>b,故C正确;D、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固体减少5g,应该是溶解了5g,故D错误;E、室温时,甲物质的溶解的质量大于15g,所以溶解度大于30g,乙物质剩余的固体小于15g,所以溶解度大于30g,将甲、乙烧杯中的物质倒入到另一个大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甲乙两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E正确;

(4)分别将100gt1℃甲、乙的饱和溶液从升温到t2℃;A、甲物质的固体增多,说明甲析出了固体,仍是饱和溶液,乙物质的固体减少,说明溶解度增大,乙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错误;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0g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相等,升高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质量,所以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故正确;C、升高温度,甲物质析出了晶体,乙物质没有析出晶体,所以溶液质量:

甲<乙,故错误;D、升高温度,甲物质析出了晶体,乙物质没有析出晶体,所以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故正确。

9.2Ba(OH)2+CuCl2═Cu(OH)2↓+BaCl2氢离子和铜离子

【解析】

【分析】

由图象可知一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没有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又产生了沉淀,说明肯定有一种物质能与氢氧化钡产生沉淀,一开始不产生沉淀是因为其中含有酸,酸能把产生的沉淀溶解,所以加入的氢氧化钡先与酸反应,把酸反应完了再与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酸不能是稀硫酸,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图象中的沉淀应该从原点开始,所以只能是盐酸,所以与氢氧化钡产生沉淀只能是氯化铜溶液了,所以该混合物组成一定含有盐酸和氯化铜溶液,可能含有硝酸钠。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

(1)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一是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二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钡;

(2)生成沉淀的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Ba(OH)2+CuCl2═Cu(OH)2↓+BaCl2;

(3)混合物组成一定含有盐酸和氯化铜溶液,故一定含有氢离子和铜离子。

10.+4ABCa(OH)2+CO2═CaCO3↓+H2O

【解析】

【详解】

(1)“节能减碳”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由于氧显-2价,它的化学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2)A、CO2和CO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是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故A正确;B、常用作燃料的是C、CO、CH4,C和CO也用于冶炼金属,故B正确;

C、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所以CO2中少量的CO不能够被点燃,故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不可行,故C错误;D、⑩中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D错误;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11.Cu+2AgNO3=Cu(NO3)2+2Ag③中产生的气泡比①快FeSO4

【解析】

【详解】

(1)②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③中产生的气泡比①快;

(3)由①③可知,锌比铁活泼,由②可知铜比银活泼,要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④中X表示铜,则Y表示的一种溶液可以是FeSO4,一段时间后铜片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

12.液体的量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2H2O2

2H2O+O2↑先变大后缩小节约能源

【详解】

(1)由图示可知,图一装置中的处错误是:

液体的量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2)由装置的特点是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氧气,选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

2H2O+O2↑;

(3)图三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由于红磷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瓶内压强变大,由于红磷燃烧下好了氧气,冷却至室温时瓶内压强减小,所以:

止水夹打开前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

(4)由于一氧化碳燃烧放出了热,所以图四是模拟炼铁实验,尾气在酒精喷灯处点燃进行尾气处理的同时还具有的优点是节约能源。

13.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BD2NaOH+H2SO4═Na2SO4+2H2O②③B

【解析】

【详解】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活动与探究]

(2)加入氯化钙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加入硝酸钡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这是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硝酸钠;[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加入的稀硫酸太少,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拓展]

(1)①溶液显碱性,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②可以加入适量的盐酸中和至中性后排放;③可以适当稀释后用于除去油污;

(2)以上实验可知松花蛋具有较强的碱性,从维持躯体酸碱平衡的角度考虑,食用时,最好蘸取食醋,这是因为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反应。

14.

(1)催化作用;

(2)13.0%

【详解】

(1)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二氧化锰为反应的催化剂,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28g+100g-118.4g=9.6g,设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x,氯酸钾为y,

2KClO3

2KCl+3O2↑

24514996

yx9.6g

x=14.9g,

y=24.5g,

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8g-24.5g=3.5g;

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100%=13.0%;

答: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9.6g,

(2)所得不饱和滤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