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62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docx

教育心理学章节汇总

第四章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迁移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3.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

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地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

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说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转换说

(2)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提示

重点:

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

难点:

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

3.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点: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