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669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docx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

中国现代史专题解析

本讲专家:

谢春涛: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

徐赐成: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闫璟: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闫: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历史教研员闫璟。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历来是老师们感觉比较难的部分,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怎样合情合理,而且实事求是地讲授中国现代史,可能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史实和教学方法问题需要突破。

我先介绍今天一起参加讨论两位专家: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徐赐成老师。

徐:

老师们好!

闫:

特别要给大家做隆重介绍的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春涛教授。

谢:

大家好!

(一、宏观整体分析)

徐:

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尤其是在党史研究方面有非常深厚的功力,成果也特别突出。

今年3月就出版了《历史的轨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集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体,非常受广大读者欢迎。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当面向谢教授请教和学习。

首先我想请问谢教授的是,您觉得应该如何把握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关系?

谢:

 

闫:

中国现代史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近年来,史学界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采用了这一结论。

在我记忆中,以前的教材也有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的。

请问谢教授,这一变化的依据和深意是什么?

谢:

 

闫:

徐老师曾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你觉得目前我们教师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度在哪里?

徐:

学习本部分历史,在具体的历史知识背后,实际上要通过这些知识,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作为共产党的继承者,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新中国的继承者,对于国家怎么建立的,怎么从历史中抉择的,历史的由来和发展脉络要弄清楚;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的这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所主张的走多党制、三权分立制、议会制?

中学阶段,可能不会明确涉及这些问题,但不等于不会面对这些问题。

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感受。

我想再请教谢教授,您能否先从宏观上给我们的老师一些原则性的教学建议。

谢:

 

闫:

这些建议对我们教学一线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结合《课标》中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交流。

首先来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现代史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一下梳理。

(一)、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梳理

徐:

在整个中国史中,现代史的时间跨度最小,前后50多年,但距离当今的现实最近,关系也最为密切。

《历史课程标准》中,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基本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学习主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6)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中国现代史学习目标解析

闫:

修订后的《课标》的前面有一段导言,它按照时序的发展,概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同时也点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的巨大成就,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史所涵盖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应怎样理解课标的阐述呢?

徐:

我想,在学习和领会中国现代史的导言部分时,应遵循《标准》前言部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真正认识到这段历史。

结合《标准》在前言部分中提出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来理解中国现代史基本线索。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教师要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研读,掌握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晰中国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

谢:

在导言的最后一段,也向学生提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学习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

除了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并能掌握基本的史实和历史学习方法外,同时还要了解,中国现代史就是“昨天”的历史,它具有与“今天”的社会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特点,教学中我们要架起“昨天”与“今天”的联系桥梁,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并能选取某些方面,尝试让学生表达出历史的内在联系。

另外,与古代史、近代史相比,中国现代史离现实更近、历史材料最为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除档案文献外的实物、遗迹、影像、口述等多历史呈现方式,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徐:

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方面。

对中国现代史的学习,要注意历史的不可割断性,即:

既要注意它是中国近代史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要重视它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通过历史的延续与变迁,达到“课程目标”中规定的让学生“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逐步学会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和分析框架,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也可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运用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就的材料,如“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等,来具体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闫: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方面。

中国现代史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直接的促进作用。

这段历史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徐:

是这样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学生达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如:

“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另外,从历史的演变中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体验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三)中国现代史体例编排的特点:

闫:

在体例编排上,我感觉《课标》把中国现代史“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和“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结合在一起。

徐:

是的。

“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体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历史阶段。

“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分别以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

在这一“纵向”和“横向”的立体框架下面,设置了总共16个学习要点。

其中,前6个要点是按历史发展时序排列的,后9个要点是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概貌,最后1个要点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发展的破题和出发点。

谢:

是这样的,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编排,我认为在设计思路上主要是突出以下几点:

(1)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的内容。

课程内容标准涵盖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历史节点和阶段,提纲挈领,要而不繁,使学生能够把握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每个节点和阶段的不同及其所包括的主要历史内容。

(2)充分反映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与中国近代史反映的“革命”主题不同,中国现代史的主题是“建设和改革”。

因此,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编排,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3)不回避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

这主要是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挫折与失误。

对于这些内容,既然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中国现代史在内容编排上并不回避,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如何看待挫折和失误。

徐:

(4)在内容的选择上,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降低难度,对于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加以删除,进一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以使教学内容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通过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展现,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虽是凝固的,却又是丰富多彩的。

(5)体现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

中国现代史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来看,中国现代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是可以量化掌握的;从“横向”的经济、政治、科技等角度来看,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犹如骨架,支撑起中国现代史的学科框架。

只要学生对这些“骨架”了解透彻,就能对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触类旁通。

(二、重点问题分析)

闫:

中国现代史共16个学习要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个学习要点都做详细的解读,那么,我们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重点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学习要点是新中国的成立。

《课标》要求学生“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这里面,“认识”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相对较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呢?

徐:

首先教师应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要了解开国大典的一些情况,丰富具体的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新中国的成立意义放在近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闫:

对于“一化三改”这个学习要点,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谢:

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性质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

通过“三大改造”的一系列史实,明白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新中国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要让学生明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才最终在我国建立起来,而这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1956年实际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得出的认识,而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反思历史才得出的一个结论,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易,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闫:

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的学习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曲折”和“发展”,怎样体现呢?

徐:

这一主题,是正确和错误的交织。

一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没有遵循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等原因出现了失误,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时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使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艰辛,而又从当时先进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中受到教育,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

谢:

是的,具体到“大跃进”,应该说它的发动既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也与领导人的急于求成有关。

“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建设规律,得不偿失。

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注意与“三大改造”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联系起来讲,避免与前面历史事实相脱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多是集体所有制,但人民公社大搞“一大二公”,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及早实现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触犯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后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调整。

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为的加以强行改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

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是事与愿违的典型,造成了严重经济困难,农村人口死亡率增高;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要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教训,如: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生产关系的变动也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水平,而不能一味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等等。

徐:

对于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从王进喜是工人的代表、雷锋是人民解放军的代表、邓稼先是知识分子的代表、焦裕禄是党员干部的代表来分析,说明中国社会每个阶层都出现了在各自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

他们以自己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崇高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给中国社会以深刻影响,也塑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通过学习,塑造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学习、追求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闫: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学习要点。

《课标》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谢老师,您认为教学中要注意的主要有哪些方面?

谢:

这一主题,主要使学生体会了解学习历史的功能和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避免将来再犯类似的错误。

首先教师要明确“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已为实践所证明,它拉大了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谢: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极为深刻。

我想主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国家所面临和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不可能沿用夺取政权时期的阶级斗争方式来解决的。

对于党和国家集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也应该采取和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规定的正确措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改革,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去解决,而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就是执政党内个人崇拜盛行,以致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使党失去了纠正自己领袖错误的能力。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避免悲剧重演,必须改革和加强国家机关的建设,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

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防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要引导学生理解:

历史的巨大灾难,必然要用历史的进步予以补偿。

同时,理解邓小平所说的“文化大革命”的“功”。

邓小平总结说: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闫:

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的学习要点。

《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前半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识记要求,老师们也比较熟悉,那么,如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非常核心,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徐:

这个,要从历史的发展中让学生深切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邓小平个人的背景材料,从材料中解读信息,产生感悟和认识。

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两落两起”。

“文革”结束复出后,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他也由此逐渐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在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开幕词,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让学生了解,目前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由邓小平开创的。

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怎么帮助学生理解呢?

谢:

这个学习要点实际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这一侧面、领域和视角,来充分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一些情况。

建国初依据苏联经验,新中国选定了计划经济的目标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实际上被完全取消,暴露出很大弊端。

直到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尽管也进行过改革的某些尝试,但始终未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似乎是天经地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且首先在农村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

领导层和理论界开始反思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探索改革的原则和取向。

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同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从社会经济性质的角度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随后,在讲到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的道路时,他明确提到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又多次反复论述计划和市场的问题。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理论界开展了新一轮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大讨论。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闫:

通过谢老师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的梳理,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稳步推进,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和国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有初步认识,树立改革的意识和观念。

闫:

对一线教师来说,这部分内容有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谢老师是这方面研究的专家,请您详细地谈谈,好吗?

谢:

这一主题有两个知识点,一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二是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前面所述,它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发展的破题和出发点。

要让学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徐:

在教学中,通过学习,要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对于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应将学生认识的实际和现实社会中的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能够将纷繁的感性现象提炼、归纳、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实施分析)

闫:

《标准》在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对一些课程内容列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和选用。

徐:

这些教学活动建议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落实课程内容而设计的,着重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学习内容,在活动中逐步学会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技能与方法去解决历史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的感悟和认识,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中国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这是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最重要的内涵。

闫:

中国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建议总共有11个,总而论之,有这样一些内容和类型:

观看影视资料片、学唱歌曲;访问收集口述史料,学会查找有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集中研究某一问题;联系社会实际,表达自己观点等。

对中国现代史部分内容的教学,两位专家能否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谢:

例如,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必须从衣、食、住、行、用几个方面入手,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联系、比较。

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现象。

学生能收集到的票证一定种类繁多,除了粮票、油票、布票以外,可能还会有肉类、豆制品、煤、火柴、盐、酱油、香烟、酒类等各种票证以及工业券等等,票证的年份可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初都有。

这些票证的种类、年份和购物的限量等都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联系和比较,从中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等。

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事实。

徐:

是的,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之重要一环,是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

由于中国现代史离现实最近这一特点,收集整理学生身边的历史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要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搜集当时和建国50周年、60周年《人民日报》对新中国成立的评价来比较掌握。

如: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文指出: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这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解放中国人民所起的巨大作用。

在庆祝建国50周年时,199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的社论——《祖国万岁——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一文指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