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862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余秋雨散文赏析.docx

余秋雨散文赏析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4

参考文献…………………………………………………………………5

开题报告…………………………………………………………………7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

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

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

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

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

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

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

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

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岗位之中,都需要创新,文学艺术也如此,需要打破常规,有新的突破,让文学的长河之中涌现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浪花。

而余秋雨的散文正是散文长河崛起的奇峰,是当代散文的又一高峰。

这正是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的创新,打破常规,用一种新的取材立意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大氛围,大气魄之下的散文的魅力,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归根于他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我们可以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自序之中可以看出:

他提及到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文化悠久的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陶所造成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只要闭一下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在这部文集中,他通过自身的文化行为创新了文学形态,使散文河流突然奔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灵魂到整体精神的反思,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

在余秋雨后来的散文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如《千年一叹》这部散文集中一系列对人生之中常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无不闪现出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思辨色彩和大家风范,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受益颇深。

这效果是基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研究和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辨,让人们真正地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而不像有些散文一样空乏无力。

细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像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探索,时刻闪现出思辨的色彩的火花,让人思想上受到启发,精神上受到愉悦。

从而我们可知余秋雨散文在选材立意上的独具一格,引人注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表现小主题的散文布局方式,采取了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让人领略到了大氛围之下散文的巨大魅力。

我们主要从余秋雨的头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之中可以看出发现这种取材立意在其文集中的表现。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秀丽山水之下的文化苦思。

这种别具心意的大场景,大题材,让他在山水之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生命的最佳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之中领略到了一种大主题,而且是令人沉思的主题。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之作《道士塔》这篇散文,作者将这篇散文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作为背景,从一个王道士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的苍海桑田,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痛惜中国文化珍品的流失和国人的愚昧无知这个大主题,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莫高窟,既然让一个不识一字农民出身的王道士去“当家”,既不是文人,何以会懂得祖先遗传下来的文物之宝贵了。

当壁画被无知的人刷得粉白,王道士脸上露出了无知无耻的笑容之时,他根本没有听到风中的低吟,那是历史,文化在低吟,悲呛,在滴着鲜血。

可悲的人啊!

他根本没有想到他在刷粉的同时,让珍贵的文化也随之湮灭。

更可悲的是,让外国人轻易的廉价的将莫高窟的珍贵文物一箱箱,一车车运走,流露异乡,而他接过钱财之时却在无知的笑,而整个民族却在哭泣,滴血。

这篇散文选取了千年历史为背景,以中国文化遗产的流失为题材,表现国人的愚昧无知和为文化遗产的流失痛失为主题,让人读起来值得深思。

《阳关雪》则选取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化和一首《渭城曲》引出了离别之景,让历史的深邃见于笔端。

还有《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置身于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的大背景之中。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到把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作为大背景,表达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的大主题。

可见,这部散文集表达了余秋雨面对文化,山川,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和期盼。

在另一部散文集《山居笔记》之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之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描述了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这个大主题;《千年庭院》中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述了中国教育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让人读起来置身于一种大场景,大氛围之中领略了一种大的主题。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由于生存状态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读需求,阅读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也变得世俗起来。

散文这种包罗万象,形式上自由随意的文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冰心这些先哲散文让读者留意之时,同时他们又企盼今天的文化高个儿,企盼出现当今的散文家,应了这种文化企盼,余秋雨来了。

他坐在世俗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与人们的交流,开始了他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憩时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考。

普通读者需要余秋雨这样的作家,世俗社会需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这样以大题材,大场景来表现大主题的散文。

余秋雨和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坛上的出现,把读者的这些年来对散文的兴趣又推向了高潮,把评论家的眼光又拉回到了散文的视线上,好评如流,可以讲余秋雨的散文从空间上进入了世俗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左传》是我国散文著名的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屈原的著名散文,不朽之作《离骚》也离不开历史;特别是每一个朝代的史书都可以讲是一部部优秀的散文集。

可见,历史是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鉴今,让人学会沉思。

余秋雨的散文也不例外,他在散文集中开始提起一些重大的问题。

在余秋雨的散文之中,始终贯穿一个鲜明的历史主题:

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思。

这是余秋雨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散文之中提及历史,所提及的历史并不是人们饭后谈资,而是一系列历史问题,让人震憾,思考和反思。

他负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懂得一个民族的历史,这是民族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特性的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历史是未来的梯子,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通住未来的立足点。

我们在谈余秋雨的散文之时,就像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之中跋涉,思考。

从他的散文之中渗透着浓浓的历史气息,给人理性的思辨。

正如他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之中提到“我发觉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脚印所在地,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陶所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压在我的身上,使我无端的喟叹。

从他的散文集自序之中可见余秋雨独特魅力所在,他的散文之所以热销,受人喜爱原因之所在,是历史的思辨,是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他像一个睿智的老人,审视着中华的历史与文化。

虽然是大场景,大主题,但是访古,寻古,探古构成了他散文的命脉,在余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给我们无限的理性思考,他以自己对中国文化和文人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把现实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深思。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之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结。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因他而鲜活。

”正是说的这一层意思,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了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即透过历史来审视文化和把秀丽山水融合在一起,他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表达生命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初到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散文无不是从文化遗迹的历史变迁来表达作者自己对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

《道士塔》一文之中,以甘肃敦煌的文化遗址的历史变迁,让人感受到王道士将中国的珍贵文物流失的历史切肤之痛,让这一段历史以散文的形式重新提起来,让人为文化遗产的流失而痛苦,让人为王道士的愚昧无知,贪图小利而寒心,使这段历史让人去反思与警醒。

在他的这一部散文集中,让历史贯穿全文,让散文流溢着历史的气息,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的深刻反思后所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思考与期盼。

而他在另一部散文集《山居笔记》之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与难题,所要提及的正是中国历史的痛处和痒处,更加流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在历史之中进行思考。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通过以清王朝这几百年的历史兴衰为例,于是推而广之,演绎出历代王朝兴亡之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述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的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述千古难解的乡关情节,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的问题,历史的痒处与痛处,正是余秋雨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述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之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之所在。

在读余秋雨的散文之时,就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之间。

余秋雨创造性的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了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余秋雨以一个文艺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借助于人类文学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了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欲以轻扬的文字做着最深刻的穿越。

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问题,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这才称得上大手笔。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从上世纪20年代以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为代表的“问题小说”,到上世纪80年代的“问题报告文学”,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社会广泛关注。

及至90年代,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还是后来出版的《霜冷长河》,不仅成为文化界,读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在文学创作,出版阅读都疲软的态势下,余秋雨的散文“独领风骚”已近十年。

究竟为何如此?

我认为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归结于他的散文的问题性,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余秋雨的散文选题集中了大量的古今问题: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是叙述了清政府政权由盛转衰的问题;《流浪者的土地》是针对中国历史上某些让人不太舒服的部位,研究剖析中国流放问题;《十万进士》是专门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利弊问题。

特别是在后来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

余秋雨谈的是友情问题、名誉问题、谣言问题、嫉妒问题,善良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余秋雨面对青年人生活之中遇到的令人苦恼的问题一一回答——怎么办。

在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之中暗含着一系列的问题,例第一篇文章《道士塔》之中有涉及到文化保存的问题,可以讲,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不仅是取材上独具一格,引人注目,而且以史鉴今,具有历史气息,另外重要的一点:

他提及到了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去思考、探究。

中国文化向来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胡适也提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特别在社会安定,国家稳定的今天,“多研究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理论家的正确选择。

在散文写作方面,如果没有问题,没有追索问题、展示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文章就没有了开弓之力,怎么射得出了?

余秋雨的“问题散文”之所以引起轰动性,我认为无非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国后80年代末以来,“歌颂散文”、“抒情散文”、“矫情散文”等多种散文类型轮番出现,但大多数只止于“一己之悲欢”、“草芥之微”。

散文成为抒发个人心胸之中块垒的小篇幅。

有的散文似乎“以小见大”,由个人的观察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命运,但其中有不少虚假的成份,难以真正的打动读者。

余秋雨的“问题散文”正是这种无足轻重的散文的“反拨”和“超越”。

他从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等诸多问题入手,作为他散文的“切入点”,分析重要事件的成败,历史的兴衰、了解人性的弱点,冷静地思考中国古今遗存的种种问题。

在余秋雨的散文集中,许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不同的问题,让人能够正确地分析、对待当今社会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余秋雨的散文,从“问题”切入,与社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与人民大众的生活越来越相趋近,与读者的心理越来越想吻合。

如敦煌的文化应该运向何处?

灾难对于苏东坡究竟是好还是坏?

历史的废墟是应该平整还是应该保存?

对卑鄙的小人应该是理还是不理?

而“矫情散文”、“小女人散文”,甚至一些“明星散文”。

由于与社会、现实、历史问题、大众情感的联系疏远,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如果仅只是提出问题,那肯定还是不够的,余秋雨的散文不但选择了一个个困扰人们心头的“千年问题”或“世纪问题”,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分析问题,拷问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何以在中国出现这样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国家,民族有无?

譬如《十万进士》中,在回顾了科举制度利弊之后,分析造成了社会心理恶果,尤其是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痼疾和人格遗传,如伺机心理、矫情倾向、骑墙态势,甚至对唐宋,明清,对科举年度进行的良性、恶性整治一一道来。

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和研究善恶……仿佛一个民族俗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作业”,一路“苦旅”一路“笔记”,经风历雨,“霜冷长河”。

在上世纪末,余秋雨总结文化,回顾历史,多方面透视民族的灾难以温良的文风,以善朴的微言醒世,警世。

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这就是余秋雨采取的跨世纪的文化策略,他提供社会最需要的话语版本——一种非常积极有建设意义的创造。

从余秋天雨的散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是普通大众的文学,是世俗的文学,只有真正接近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与他们的思想趋于一致,才能被世人所接受。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受到读者的喜爱,被誉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正是因为他在散文之中以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心灵上强烈的震憾;其次,在他的散文之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的反思;还有,散文的问题性,让人们理性的去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从而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着浓厚的世俗气氛,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

这样才能被人所接受,所喜爱。

可见,余秋雨的散文并非是文化衰败的标本,而是一种崭新的散文样式,一种世俗化有独特魅力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愚士,《余秋雨现象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4]《浅谈余秋雨散文独特的魅力》,引自榕树网站。

[5]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余秋雨和“文化散文”》,引自网站。

[7]余秋雨,《霜冷长河》,中国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8]徐林正,《文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余秋雨,《千年一叹》,中国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10]周鉴铭,《新时期文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刘雅美

学号

051030640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姓名

熊绍高

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湘潭电大

论文(设计)题目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他的散文被誉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在他的散文中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心灵上强烈的震撼,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还有,散文的问题性,让人们理性的去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从而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魅力,渗透着浓厚的世俗气息,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

余秋雨的散文并非是文化衰败的标志,而是一种崭新的散文形式,一种世俗化的有独特魅力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研究他的散文,能给我们许多理性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感悟。

二、研究的重点与计划:

1、研究重点: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浓厚的历史气息;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2、研究计划:

①2月1日以前,阅读余秋雨的主要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确定余秋雨的散文特色作为研究对象。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笔记。

②2月11日以前,研究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浓厚的历史气息。

③2月20日以前,研究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④2月26日以前,拟定提纲,制定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⑤4月4日以前,撰写论文的初稿。

⑥5月18日以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

(正面)

 

三、研究思路(写作提纲或研究路线):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1.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3.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4.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四、参考文献(专著、教材、论文10份以上):

[1]余秋雨,《文化苦旅》,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愚士,《余秋雨现象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4]《浅谈余秋雨散文独特的魅力》,引自榕树网站。

[5]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余秋雨和“文化散文”》,引自网站。

[7]余秋雨,《霜冷长河》,中国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8]徐林正,《文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余秋雨,《千年一叹》,中国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10]周鉴铭,《新时期文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五、指导教师审定意见:

同意开题

签名:

熊绍高

2007年2月28日

(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