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999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BA数学公式汇总.docx

MBA数学公式汇总

第一部分  算术

    一、比和比例

  1、比例

具有以下性质:

    

(1)

            

(2)

    (3)

       (4)

    (5)

(合分比定理)

2、增长率问题

 设原值为

,变化率为

若上升

若下降升

注意:

 

        

3、增减性

本题目可以用:

所有分数,在分子分母都加上无穷(无穷大的符号无关)时,极限是1来辅助了解。

助记:

   二、指数和对数的性质

(一)指数

1、

      2、

3、

         4、

5、

         6、

7、

(二)对数

1、对数恒等式  

2、

3、

4、

5、

6、换底公式

7、

第二部分   初等代数

   一、实数

(一)绝对值的性质与运算法则

   1、

 

   2、

   3、

   

   4、

  

5、

   6、

(二)绝对值的非负性

归纳:

所有非负的变量

1、正的偶数次方(根式),如:

2、负的偶数次方(根式),如:

3、指数函数  

考点:

若干个非负数之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必然都为0.

(三)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二、代数式的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

2、

   (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公式

3、

  (巧记:

正负正负)

4、

    (立方差公式)

5、

 

三、 方程与不等式

(一)一元二次方程

设一元二次方程为

,则

1、判别式

      二次函数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坐标是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 三种形式,即  

(顶点式)。

2、判别式与根的关系之图像表达

△=b2–4ac

△>0

△=0

△<0

f(x)=

ax2+bx+c

(a>0)

f(x)=0根

无实根

f(x)>0解集

xx2

X∈R

f(x)<0解集

x 1 

x∈f

x∈f

3、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的两个根,则有

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关于两个根的对称轮换式的数值来:

(1)

(2)

(3)

(4)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可以根据其对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来求解(参见上页的图像)。

2、一般而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都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临界值。

3、注意对任意x都成立的情况

(1)

对任意x都成立,则有:

a>0且△<0

(2)ax2 +bx+c<0对任意x都成立,则有:

a<0且△<0

4、要会根据不等式解集特点来判断不等式系数的特点

(三)其他几个重要不等式

1、平均值不等式,都对正数而言:

两个正数:

n个正数:

注意:

平均值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是,当且仅当各项相等。

2、两个正数

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的关系是(助记:

从小到大依次为:

调和·几何·算·方根)

 注意:

等号成立条件都是,当且仅当各项相等。

3、双向不等式是:

左边在

时取得等号,右边在

时取得等号。

四、数列

(一)

1、

   公式:

2、

   公式:

(二)等差数列

1、通项公式   

2、前n项和的3种表达方式

 

      第三种表达方式的重要运用:

如果数列前n项和是常数项为0的n的2项式,则该数列是等差数列。

   3、特殊的等差数列 常数列 自然数列 奇数列 偶数列  etc.

4、等差数列的通项

和前

的重要公式及性质

(1)通项

(等差数列),有

(2)前

的2个重要性质

Ⅰ.

仍为等差数列

Ⅱ.等差数列

的前

,则:

 

(三)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    

2、前n项和的2种表达方式,

(1)当

时   

后一种的重要运用,只要是以q的n次幂与一个非0数的表达式,且q的n次幂的系数与该非0常数互为相反数,则该数列为等比数列

(2)当

时    

3、特殊等比数列  非0常数列  以2、

、(-1)为底的自然次数幂

4、当等比数列

的公比q满足

<1时,

=S=

5、等比数列的通项

和前

的重要公式及性质

Ⅰ. 若m、n、p、q∈N,且

,那么有

Ⅱ. 前

的重要性质:

仍为等比数列

五、排列、组合

(一)排列、组合

1、排列

  

2、全排列  

3、组合

4、组合的5个性质(只有第一个比较常用)

(1)

   

(2)

  (助记:

下加1上取大)

(3)

=

  (见下面二项式定理)

(4)

=

    (5)

(二)二项式定理

1、二项式定理:

   

   助记:

可以通过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式来协助记忆各项的变化

2、展开式的特征

  

(1)通项公式  

3、展开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1)

   与首末等距的两项系数相等

  

(2)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

  (证明:

,即轻易得到结论)

(3)

,展开式中奇数项系数和等于偶数项系数和

 (三)古典概率问题

   1、事件的运算规律(类似集合的运算,建议用文氏图求解)

(1)事件的和、积满足交换律  

(2)事件的和、积交满足结合律

(3)交和并的组合运算,满足交换律

(4)徳摩根定律    

(5)

(6)集合自身以及和空集的运算

    (7)

(8)

  2、古典概率定义

     

3、古典概率中最常见的三类概率计算

(1)摸球问题;

(2)分房问题;

(3)随机取数问题

此三类问题一定要灵活运用事件间的运算关系,将一个较复杂的事件分解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事件的和、差或积等,再利用概率公式求解,才能比较简便的计算出较复杂的概率。

4、概率的性质

(1)

 强调:

但是不能从

(2)有限可加性:

,则

(3)若

是一个完备事件组,则,

=1,特别的 

   5、概率运算的四大基本公式

    

(1)加法公式  

         加法公式可以推广到任意个事件之和

       

提示:

各项的符号依次是正负正负交替出现。

     

(2)减法公式  

     (3)乘法公式  

     (4) 徳摩根定律

 6、伯努利公式

只有两个试验结果的试验成为伯努利试验。

记为

,则在

 重伯努利概型中

的概率为:

 第三部分  几何

    一、常见平面几何图形

(一)多边形(包含三角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边形的内角和=

  

边形的外角和一律为

,与边数无关

2、平面图形的全等和相似

 

(1)全等:

两个平面图形

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则称为

全等,记做

全等的两个平面图形边数相同,对应角度也相等。

(2)相似:

两个平面图形

的形状相同,仅仅大小不一样,则称为

相似,记做

相似的两个平面图形边数对应成比例,对应角度也相等。

对应边之比称为相似比,记为

(3)

,即两个相似的

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二)三角形

1、三角形三内角和

2、三角形各元素的主要计算公式(参见三角函数部分的解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

对于直角三角形,有

1

  

(2)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其外接圆的直径。

(三)平面图形面积

1、任意三角形的6个求面积公式

(1)

(已知底和高);

提示: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

(2)

(已知三边和外接圆半径);

(3)

(已知三个边)

备注:

(4)

(已知半周长和内切圆半径)

另外两个公式由于不考三角,不做要求。

另外2个公式如下

(5)

(已知任意两边及夹角);

(6)

(已知三个角度和外接圆半径,不考);

2、平行四边形:

   3、梯形:

   4、扇形:

   5、圆:

 二、平面解析几何

(一)有线线段的定比分点

1、若点P分有向线段

成定比λ,则λ=

2、若点

,点P分有向线段

 成定比λ,则:

λ=

=

; 

=

, 

=

3、若在三角形

中,若

,则△ABC的重心G的坐标是

(二)平面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2、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距离:

 

(三)直线

1、求直线斜率的定义式为k=

,两点式为k=

2、直线方程的5种形式:

点斜式:

, 斜截式:

 两点式:

, 截距式:

    

 一般式:

  3、经过两条直线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是:

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直线的斜率为

(1)

  (

(2)

(3)

,夹角为

(了解即可)

Ⅰ若:

,则

Ⅱ若:

,则:

的交点坐标为:

助记:

分母相同,分子的小角标依次变化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重要)  点

到直线

的距离:

6、平行直线

距离:

 

(四)圆(到某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1、圆的标准方程:

2、圆的一般方程式

其中半径

,圆心坐标

思考:

方程

 和

时各表示怎样的图形?

3、  关于圆的一些特殊方程:

(1)已知直径坐标的,则:

,则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

(2)经过两个圆交点的,则:

 的交点的圆系方

(3)经过直线与圆交点的,则:

与圆

的交点的圆的方程是:

(4)过圆切点的切线方程为:

重要推论(已知曲线和切点求其切线方程——就是把其中的一个

替换后代入原曲线方程即可):

例如,抛物线

的以点

为切点的切线方程是:

,即: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切相离相交

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

(1)判别式法:

Δ>0,=0,<0,等价于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

 

(2)考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

距离大于半径、等 于半径、小于半径,等价于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

2、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相切相离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

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

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