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167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念刘和珍君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教材概述】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文中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第一部分,从我无法忍受追悼会场的悲凉气氛写起,由程君的要求勾起我对烈士的沉痛哀思。

但真到动笔写时,却觉无话可说,因为作者已经“出离愤怒”了。

第二部分,抒写作者无限的感慨,再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去揭露这个“非人间”的社会,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第三部分,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直至最后的印象。

第四部分写自己听到噩耗时的惊愕,“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去“徒手请愿”何以被当作暴徒杀害呢!

还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

这“惨象”“流言”使“我”愤怒得“说不出话来”,照应上文的“出离愤怒”。

第五部分愤怒控诉反动派的暴行。

第六部分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沉痛地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

尽管作者不同意“徒手请愿”,去做无谓的牺牲,但是,他认为既然已经有了牺牲,那么烈士的鲜血是会唤醒一些人继续前进的。

第七部分,作者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慷慨激昂地陈述烈士死难的意义,对刘和珍等人临难从容的勇敢精神进行热烈讴歌。

  本文名为“记念”却不像一般纪念文章那样以叙述死者生平为主,而是紧密地把叙述和抒情、议论结合起来。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七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的经验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内容丰富而不显庞杂,是因为作者始终以悲和愤为线索,将所有内容归于“记念”这一中心。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流言。

如此多的内容,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动用多种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

所以这篇文章的记叙和议论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鉴于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本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为正义、为真理而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难点是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意。

思路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感受作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下方法突破重难点:

重点突破: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筛选课文的有关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难点突破: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的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

  2.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3.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4.反复朗读课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是200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诗词导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小诗。

当时的祖国大地正处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诗歌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虽满腔热情却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何等坚贞、何等炽热的爱啊!

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同样渗透了鲁迅炽热的爱的文章。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坟》等,小说集《彷徨》《呐喊》等。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

  2.基础积累

  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①长歌当(dàng)哭--当做。

②桀骜(ào)--不顺从。

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④立仆(pū)--倒下。

⑤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

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

  信息筛选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

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

  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缘由。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第1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祭奠爱国死者、痛斥反动文人,二是唤醒麻木庸人(由爱到恨);第2部分(3-5),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共三节,三是刘和珍在学潮中的表现,四是刘和珍在惨案中的概况,五是刘和珍在惨案中的细节(由生前到遇害);第3部分(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是告诫人们徒手请愿不足取,七是烈士的牺牲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由否定到肯定)。

能力提升

  学生自读第①③④⑤节,思考归纳:

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分析鉴赏

  探讨:

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

  ①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原因: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合作探究

  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这种感情触及的“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

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真的猛士”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

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后人注意斗争方式,激励后人“更奋然而前行”。

“庸人”是处在中间状态的麻木的国民,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亡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有恶意的闲人”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提示: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研读课文,先自己圈点批注,后同桌交流,再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明确讨论结果。

拓展探究

  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

  示例:

如材料选用上:

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

【课堂小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作业布置】

  1.作者为何先写写作缘由?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理清六、七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板书设计】

  写作缘由(1、2)记念主体(3、4、5)教训意义(6、7)

  悼念、痛斥、唤醒追述、揭示劝诫、激励

  爱--恨生前--遇害否定--肯定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由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记念”是文章的主体,可作者为何先写写作缘由?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

  原因:

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

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

②反动势力方面: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③庸人方面:

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写作意图:

①悼念刘和珍。

②痛斥反动文人。

③唤醒麻木庸人。

  六、七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又是什么样的呢?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说肯定的,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大泼冷水。

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许广平曾说: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示例:

(1)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

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意、两种结果:

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

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

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

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2)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

B.“伟大”一词有“赞颂”说与“反语”说。

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的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协调一致。

C.“文明”“伟绩”“武功”运用了反语的手法。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3)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这段话。

  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

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

“但”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提示:

引导学生细心研读课文,先自己圈点批注,后与同桌交流,再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明确讨论结果。

能力提升

  1.“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它们”指什么人?

“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一句中,“真的猛士”指什么?

“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

“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分析鉴赏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纪念了刘和珍,还写了三类人,其目的是对“三一八”惨案加以评述,纪念刘和珍则是评述的切入点,思考体会这一切入点的妙处。

  第一、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有着正义感、责任感,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的女青年,进而扩大为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这是一批可爱的爱国青年。

但段政府杀害他们,流言家诬蔑他们,其手段凶残下劣,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反动派和流言家们的无耻谰言全都不攻自破。

  第二、写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用特写镜头,场面惊心动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能够想象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

  第三、写一个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沉痛悼念。

  作者纪念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整个历史事件,理解课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拓展探究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的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约300字。

(如果完不成,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作者的笔触涉及三类人:

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惨案的简讯。

【板书设计】

感情线索:

悲、愤、激励。

习题解答

一、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这些语句应全部找出,然后总结,看清感情发展的脉络。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句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二、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设题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先找出刘和珍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

参考答案: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

  1.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着重品味,请标示出来。

结合品味语言,背诵课文第2.4节。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设题意图:

考查和训练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能力。

揣摩、品味语言,要结合全文的语境和段落语境,既要对其中重点词语着重分析,又要对全句的深层意思进行解说。

  参考答案:

  1.“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直面”,直接面对。

面,动词,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

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

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依稀”,模模糊糊。

“微茫”,隐约,不清晰。

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关于“三一八”惨案,除课本介绍的之外,你还了解哪些?

你对刘和珍、杨德群等受害学生了解多少?

你还读过其他作家描写和议论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吗?

查阅有关资料,作些归类、分析,拟出发言提纲,与同学交流、讨论。

想想扩展阅读和交流讨论怎样深化了你对课文的理解,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写一点心得体会。

  设题意图:

既要求联系课文,整体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又要求放宽眼光,开拓思路,广泛地搜集材料,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讨论。

学生可以自己发现、解答自己感兴趣和钻研过的问题。

要重视过程和方法,不要求答案统一。

资料选编

  为纪念“三一八”惨案80周年,特选刘和珍、杨德群烈士小传,以表缅怀。

  刘和珍烈士

  刘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

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

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

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

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

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

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

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

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

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

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