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340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docx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

【复习范围】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研究方法:

总量分析。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GDP(或GNP)的含义;】

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境原则

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原则

【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

生产法:

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支出法: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

这种方法称为:

支出法。

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

GDP=C+I+G+NX

收入法:

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折算系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名义GDP:

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实际GDP:

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

(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GDP-折旧额

(3)国民收入(NI)------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注: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

(4)个人收入(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PI=NI-(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

【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Y):

用Y来表示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角度,把企业库存的变动看作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消费(C)加投资(I),即:

Y=C+I

从收入的角度,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总收入。

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C,另一部分当作储蓄S,即:

Y=C+S由于:

C+I=Y=C+S,就得到C+I=C+SI≡S

这就是两部门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

注入量≡漏出量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

企业、家庭和政府

政府的经济活动是:

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转移支付)。

税收(T0)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净税收(T):

T=T0-Tr

支出角度:

Y=C+I+G收入角度:

Y=C+S+T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

企业、家庭、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

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

进口(M)和出口(X)

净出口=出口(X)-进口(M)

支出角度:

Y=C+I+G+(X-M)收入角度:

Y=C+S+T+K

第三讲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消费函数分析法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两部门)

y=c+ic=a+βyI=i(自发投资)

☐解联立方程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只要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

(二)储蓄函数分析法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两部门)

i=s(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s=y-c=-a+(1-β)y

☐解方程组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

【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

三部门经济主体:

居民、企业和政府。

从总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

即:

Y=c+i+g

从总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则包括消费、储蓄和净纳税额(总税收-政府转移支付)Y=c+s+t

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

c+i+g=c+s+t

削去两边的c,得:

i+g=s+t--此式即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

有两种情况:

一种为定量税:

即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用t来表示;

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

即随着收入量增加而增加的税收量,用ty来表示。

为简便起见,凯恩斯只讨论定量税的情况。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其几者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存在着一条基本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

用公式表示:

c=c(y)消费曲线或c=a+βy线性函数

储蓄函数:

储蓄:

没有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

储蓄函数的推导:

设消费函数c=a+ßy

因为s=y-cs=y-a-ßy所以s=-a+(1-ß)y(线性储蓄函数)

其中,(1-ß)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随收入增加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总量(C)同可支配收入总量(Y)的比值。

APC=C/Y因

β是MPC,a和y都是正数,因此,a/y>0,所以APC>MPC。

随着收入增加,a/y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量(c)同可支配收入增量(y)的比值。

(0<β<1)

MPC=c/y=β

若收入增量y和消费增量c均为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dc/dy

从几何意义上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值。

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值。

APS=s/y=(y-c)/y=1-APC

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

MPS=s/y=(y-c)/y=1-c/y=1-MPC=1-ß

【4.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计算公式】

投资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用k表示投资乘数:

ki=∆y/∆i

因ye=(a+i)/1-β现假定自发投资量由i增加到(i+∆i),那么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呢?

通过对均衡国民收入解求偏导得:

dy/di=1/1-β即:

∆y/∆i=1/1-β

投资乘数:

ki=∆y/∆i=1/1-β=1/1-MPC=1/MPS

可见:

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大,或边际储蓄倾向小,则乘数就越大。

反之,则乘数就小.

政府购买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以Δ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Δy表示国民收入变动,K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则

Kg=∆y/∆g=1/1-β(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

转移支付乘数:

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有了政府转移支付后,yd=y-t+tr)

税收乘数:

Kt税收乘数,税收乘数为負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的减少而增加。

计算公式:

 

平衡预算乘数:

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用Δy代表政府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时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则:

平衡预算乘数kb等于1

比较以上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可以看到

 

第四讲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IS-LM模型

【1.投资的决定:

投资的含义、分类;投资函数】

投资含义:

生活中投资:

不仅包括固定投资、存货投资和住宅建设投资,还包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

经济学中所指的投资:

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及新住宅的建筑等。

而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只是资产权的转移,不是资本的增加。

下面所讲的投资:

就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即实际资本的增加。

投资分类: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投资和存货投资。

投资函数:

I=I(r)=e-dr式中,e为自主投资,-dr即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

投资需求曲线(称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投资与利率的函数关系用平面图表示,即为投资需求曲线或称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2.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含义、IS曲线斜率和位置的决定;】

IS曲线的含义:

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I=S),一条用来反映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是从投资与利率(投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储蓄等于投资)中推导出来的。

如下图所示:

IS曲线的斜率:

由上可知,如果知道了一个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从而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就可以求得IS曲线。

IS曲线的斜率取决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这从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可以看出。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上式可化为:

此式为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y前面的系数dr/dy=-就是IS曲线的斜率,它取决于β和d。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凯恩斯陷阱】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变动有负向关系)。

凯恩斯陷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不会再去购买有价证券,都要留在手中,因而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限大;这时候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3.LM曲线的推导和经济含义;】

LM曲线及其推导:

LM曲线的定义及代数表达式

货币市场要达到均衡,必须使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

即:

m=L=L1(y)+L2(r)=ky-hr

从上式中可知,当m为一定时,L1增加时,L2必须减少,否则不能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L1是货币交易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L2是货币的投机需求,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

国民收入增加使L1增加,利率必须相应提高,从而货币投机需求减少,才能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反之,收入减少时,利率必须相应下降,从而货币投机需求增加,才能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当m给定时,m=ky-hr公式可表示为: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被称为LM曲线。

由于货币市场均衡时,m=ky-hr

因此:

这两个公式都可以表示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4.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收入和利率的计算;】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i(r)=s(y)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L(y)+L(r)

LM曲线:

【5.宏观经济的非均衡状态的调整】

只要投资、储蓄、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的关系不变,任何失衡情况的出现也都是不稳定的,最终会趋向均衡。

IS曲线和LM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

I、II、III、IV,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如区域I中的任何一点,一方面在IS曲线的右上方,因此有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另一方面又在LM曲线的左上方,因此有货币需求小于供给的非均衡。

其余三个也都是非均衡的。

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

i>S会导致收入上升。

i

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

L>M会导致利率上升,L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第五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为什么政府增加同样一笔支出,在LM斜率较大即曲线叫陡峭时,引起国民收入增量较小,即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在LM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大,即政策效果较大?

因为:

LM曲线斜率(k/h)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小;反之,政策效果较大。

1.财政政策的大小与乘数的大小有关,乘数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反之,财政政策效果则大。

2.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有关“挤出效应”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3.“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有关。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挤出效应”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相反,IS曲线的斜率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则越大。

4.LM曲线为水平,即在凯恩斯区域,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在LM曲线的垂直区域,即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

5.一般来说,LM曲线越平坦,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

【2.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支出乘数的大小kg=1/(1-β)—比较稳定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比较稳定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

【3.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在LM曲线的斜率给定的情况下

(1)IS曲线越平坦,表明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越大,此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对利率的影响越小。

(2)IS曲线越陡峭,表明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越小,此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但对利率的影响越大。

(3)当IS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具有完全效力,对利率不会产生影响。

(4)当IS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利率具有完全效力,对国民收入不会产生影响

在IS曲线的斜率给定的情况下

(5)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越大。

(6)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有完全效力。

(7)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无效。

第六讲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与运用;】

(1)政府购买:

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2)转移支付:

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3)税收: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4)公债:

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3.自动稳定器;预算盈余】

•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特点:

当国民收入下降时,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从而阻止国民收入的进一步下降;当国民收入增加时,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从而避免经济的过度膨胀。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全凭财政体系本身的调节。

预算盈余BS>0:

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紧缩性)

不能简单地将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作为判断政策是紧缩性或扩张性的标准。

而可能是经济情况变动本身引起的。

•影响预算盈余的两个因素:

财政政策的变动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是指在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为使预算盈余成为判断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而提出)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BS﹡=ty﹡-G-TR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

•二者相差:

t(y﹡-y)

•如果:

y﹡<y,则,BS﹡<BS如果:

y﹡>y,则,BS﹡>BS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紧缩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财政政策扩张

•意义:

消除了经济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向。

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为政策判断提供依据。

【4.货币供给与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1)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1

•K=D/R=1/rd或D=R/rd

•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rd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结论:

设原始存款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增加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原始供给量的1/rd倍。

•意义:

货币供给不能只看到央行最终投放了多少货币,必须更为重视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即由于货币创造乘数作用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

(2)加入超额准备金率的货币创造乘数2

同时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

假定: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为20%;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率re

实际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银行超额准备金率re

超额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

如果银行有超额准备金Re,超额准备金率为re,即re=Re/D

•则乘数为:

•超额准备实际上作为漏出,减小了货币乘数。

•因准备金不能生利,因此市场贷款利率越高,银行越不愿多保留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从而实际准备率随市场利率升高而下降.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使用的利率称贴现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成本越高,从而会多留准备金,实际准备率会提高,贷币乘数相应变小。

(3)有现金从银行体系里流出去(现金-存款比率rc)的货币创造乘数3

当客户抽出部分现金时,即有现金从银行体系里流出去(rc)的货币创造乘数

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活期存款乘数为:

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乘数将变得更小。

(4)考虑非银行部门持有通货基础上的货币创造乘数4(扩展的乘数)

♦存款扩张的基础: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Rd和超额准备金Re)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

•H=Cu+Rd+Re

•基础货币H(高能货币、强力货币):

可派生出货币

•基础货币量(H)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指狭义的货币供给M1=Cu+D)增加的倍数,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扩展的货币创造乘数:

H=Cu+Rd+Re

•M1=通货+活期存款(它是最狭义的货币供给量定义)

M=Cu通货+D活期存款总额

 

小结(货币创造乘数):

1、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

D/R=K=1/rd

2、同时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的货币创造乘数:

3、加入现金-存款比率rc的货币创造乘数:

•4、扩展的货币创造乘数:

【5.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与运用。

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

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

再贴现率政策: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再贴现率)

政策有:

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

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会诱使银行增加借款,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反之。

•商业银行作为紧急救援的手段,弥补临时准备金的不足

•是不具有主动性的政策,要诱使,作用有限,不常用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如经济萧条时,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如经济过热时,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法定准备率:

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在经济萧条时,为刺激经济的复苏,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

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下降给银行带来了多余的准备金,使他们得以增加贷款;这样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将发生一轮一轮的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降低了利息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方法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投资的增加,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时滞性,作用猛烈,一般不会频繁使用

第七讲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含义、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社会总需求包括: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净出口)。

AD=C+I+G+NX影响因素:

价格、收入、预期、政策等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AD)。

总需求曲线反映社会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相关关系。

即:

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不同变动情况。

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大。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利用IS-LM模型):

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

在价格水平

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时,IS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

收入(产量)水平。

因而,对应于每一个特定的价格,IS和LM曲线

都会有一个交点,即均衡的收入(产量),这样用IS-LM图形

可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3.三种性质的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