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462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1章.人口的变化

第2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3章.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第4章.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第5章.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第6章.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第7章.②空间差异:

第8章.6.趋势: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第9章.7.中国人口问题: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第10章.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第11章.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第12章.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3章.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

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第14章.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第15章.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

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

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

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

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第16章.①概念: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⑵、国内人口迁移

第17章.①概念: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第18章.B、现代

第19章.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20章.①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

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第21章.6.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22章.①迁入地: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第23章.②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24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25章.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第26章.1.环境承载力:

①概念: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

环境人口数量。

第27章.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第28章.①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

第29章.③特点:

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第30章.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第31章.①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32章.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33章.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34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35章.一、城市形态

第36章.①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第37章.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第38章.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第39章.1.概念: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第40章.2.形成:

(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第41章.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第42章.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第43章.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第44章.①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第45章.②社会因素:

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第46章.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第47章.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第48章.】

第49章.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50章.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第51章.OA商业付租能力AB住宅付租能力BC工业付租能力

第52章.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53章.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第54章.4

第55章.1、便利的交通

第56章.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第57章.3、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位于工厂与居民区之间,污染小,噪音小)拓展: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

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

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第58章.②为最小风频

第59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第60章.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第61章.1.城市等级划分①划分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第62章.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第63章.③行政区划

第64章.省级:

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

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

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

乡、镇、街道2.城市服务范围

第65章.⑴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第66章.⑵城市服务范围

第67章.①范围:

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第68章.②特点:

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第69章.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第70章.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

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第71章.【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第72章.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第73章.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第74章.2.启示:

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②城市六边形理论:

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

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

第75章.第三节.城市化

第76章.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第77章.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

城市升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

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

城市等级体系形成。

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第78章.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第79章.推力(离开乡村):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第80章.动力(来到城市):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第81章.3.标志: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第82章.4.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83章.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84章.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第85章.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第86章.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第87章.7、城市化的影响:

第88章.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

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第89章.①改善交通、居住条件;②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⑤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妥善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

第90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91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92章.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93章.2、农业的特点: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环境影响,历史最悠久。

3、分类:

按定义可分为:

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

粗放型(扩大面积以夸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按产品用途:

自给、商品农业。

第94章.4、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相对位置)。

第95章.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第96章.6

第97章.市场: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交通运输饮食习惯政策科技冷藏保鲜技术——防腐烂变质(园艺、乳畜)培育良种自然因素平原:

耕作业山区:

林果业、畜牧业、梯田、基塘农业地形:

立体农业土壤水源如: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第98章.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第99章.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利用:

改良品种,如油菜、双季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造:

温室农业(气候--热量);梯田(地形)、喷/滴灌(水源)、大棚农业

第100章.生产反季节蔬菜

第101章.市场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交通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政策劳动力

第102章.8、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

第103章.花卉、蔬菜:

市场、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

第104章.乳畜、禽蛋:

交通、市场粮食、棉花:

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低价低(最远离城市)

第105章.林果、山区,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106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107章.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

第108章.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第109章.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A、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B、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第110章.一、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自给农业、密集农业)

第111章.1、分布:

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2、作物:

水稻为主,中国是世界上的稻米生产国,耕地的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是泰国。

第112章.3、特点:

(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第113章.4、区位条件:

气候: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

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粮。

第114章.5、措施:

发展“高产(规模)、高效(机械化)、稳产(水利)、优质(品种)”。

第115章.具体:

①适度规模经营;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第116章.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密集型)

第117章.1、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经营方式一般为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经营方式一般是国营的。

第118章.2、农作物:

小麦、玉米

第119章.3、特点: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第120章.4、区位条件: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第121章.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④交通运输便利;⑤机械化水平高;⑥农业科技先进

第122章.5、案例:

美国(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第123章.①分布于美国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五大湖)

第124章.②作物:

小麦、玉米。

小麦区分南北两块,玉米带靠近五大湖

第125章.③自然条件:

温带季风、密西西比河。

④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系统。

第126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127章.一、大牧场放牧业

第128章.1、分布:

①牧牛国家:

阿根廷、美国;②牧羊国家:

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

第129章.2、气候条件: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5、科技:

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第130章.。

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减少,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增大。

同时,对交通、科技、市场、信息的要求也增大。

例如:

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

第131章.6、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第132章.

(1)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若在季风区应该分布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第133章.

(2)污染水源的工厂应该设置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避免污染居民区水源。

(3)排放固体垃圾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134章.(4)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优质环境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影响:

国防需要——“长虹”、军工企业、卫星

第135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工业区布局秒纺织厂工业惯性——不合理但仍在那

第136章.发展:

煤铁复合体型(鲁尔区)——临海型(福山)——临空性(高新技术区)

第137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138章.导致形成扩展

第139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1.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投入、产出;零部件生产与组

第140章.装件的联系】

第141章.空间上的联系: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第142章.①形成: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②分类:

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第143章.③优势:

A、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区的规模效益。

B、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第144章.3、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的分类比较:

分类方法

第145章.类型

第146章.知识点差集聚目的

第147章.自发形成的

第148章.按成因分类

第149章.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第150章.业区)

第151章.发育程度低的工

第152章.按发育程度分类

第153章.业地域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第154章.4、工业分散

第155章.①成因:

在各地寻找区位。

第156章.②表现:

价格低、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共产之间,可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工业区饱和,新工业外迁。

第157章.5、工业的地域联系:

第158章.①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②意义: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信息等的流动。

第159章.工业部

第160章.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钢铁、石油化工、机

第161章.面积大,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第162章.面积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潜力小。

第163章.降低建厂成本(如五里工

第164章.多空间上的联系,很少生产上的联系

第165章.工业地域

第166章.取得规模效益(如钢铁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第167章.加强交流协作、降低成本、工业之间存在生产上和信息上的联系

第168章.特点

第169章.门械制造、汽车工业

第170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171章.一、传统工业区1.概况

第172章.

(1)发展基础:

多数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

第173章.

(2)主要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

(3)特点: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面临问题:

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5)衰落时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第174章.第11/15页

第175章.2.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地区。

3.案例:

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

第176章.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2)充沛的水源3)便利的水陆交通4)离铁矿区较近5)广阔的市场衰落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世界性钢铁过剩5)环

第177章.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第178章.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3)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第179章.消除污染5)拓展交通二、新工业区1.概况

第180章.1)时间: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开始,20世纪50年代后2)地区:

经济薄弱的乡村地区3)企业规模: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第181章.4)部门:

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的新工业区: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

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日本九州岛、印度班加罗尔、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台湾新竹3.案例:

㈠、意大利新工业区

第182章.①形成条件:

大量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第183章.②特点: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

第184章.③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生产—销售—服务网络)。

如萨索罗瓷砖工业小区。

④区位因素:

经济的高度开放;廉价的劳动力;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方便。

⑤意义: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㈡、美国硅谷

第185章.①高技术工业特点: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186章.②硅谷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军事订货(特别)

第187章.③主要部门: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程④硅谷扩散:

将电子装配工业移向劳动力、低价低的地方。

温州乡镇、晋江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何不同?

第188章.没有形成产、供、销网路,企业间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而是彼此成为竞争对手。

第189章.何有措施:

A、加强科技投入;B、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C、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D、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中关村

第190章.区位条件:

A、交通便利;B、靠近高效、科研机构;C、政府支持

第191章.不足:

A、研发费用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B、科技创新不够,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靠近市区,环境较差;交通拥挤,低价高。

第192章.第12/15页

第193章.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194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195章.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第196章.2、当今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197章.3

第198章.、最终目的:

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

第199章.二、交通运输布局

第200章.1、概念:

各种胶用运输线、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

第201章.2、形式:

单一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和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3、层次:

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综合运输网。

第202章.4、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点:

港口、车站、航空港;线:

铁路、公路、航道。

5、影响因素:

第203章.山地:

“之”字形分布的公路,避开陡坡

第204章.平原:

少占用耕地

第205章.自然

第206章.技术(保证)

第207章.地形

第208章.地质:

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地区水文:

尽量避开河流、沼泽地

第209章.意

第210章.义

第211章.经济:

促进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加强区域联系;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第212章.6、港口建设条件:

第213章.自然:

水域:

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不冻不淤;陆域:

地形平坦开阔

第214章.社会经济:

依托城市;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

第215章.第二节、交通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216章.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

第217章.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第218章.2.湖南株洲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第219章.日本科学城―――筑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