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587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docx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6《成语故事》范文计30篇

习作6《成语故事》(30篇)

1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

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

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

乐广心里想:

“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

”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

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

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2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

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他写道:

“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

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

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

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

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

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

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

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

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

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

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3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

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

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4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李林甫是个有名的奸臣。

他无德无才,却是个拍马溜须的老手。

昏庸的皇上竟让他当上了宰相。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薄。

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

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

  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

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

严挺之便上书皇上请求上京治病。

玄宗得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重用他的念头。

5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

“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

”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6名落孙山

  宋代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幽默,很善於说笑话,所以人称“滑稽才子”。

  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

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他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7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

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

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

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8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

“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

“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9拔苗助长

  传说,从前有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

每天他总是早起睡晚,辛勤地劳动,但总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

他巴望能长得快些,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他总感觉禾苗好象一点都没有长高,心中十分着急。

  他翻来覆去的,总是在想,怎么能帮助禾苗长高呢?

一天早晨他终于想出了帮助禾苗生长快的"好办法"了。

  他赶快到田里,头顶着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

从早晨到中午,又从中午拔到太阳快要落山,把田里的禾苗一棵棵全部拔了一遍。

累得他腰酸背疼,精疲力竭了。

可是,他心里非常高兴,以为这办法非常高明。

  他拖着疲倦的双腿,摇摇晃晃地回到家里,顾不得擦干身上的汗水兴奋地告诉家人: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地里的这些禾苗不爱长,我帮助他们长高了好多啦!

"

  说完,他得意地坐在那里,拿起一把破扇子扇了起来。

  他的儿子听了不明白什么意思,马上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地禾苗全都枯萎了,死了。

10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

“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

“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

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

“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11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

“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

“我从远处飞来。

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

“朋友,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

“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12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可是却没有兔子再撞到树上。

13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

“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

“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

”狐狸赶紧说:

“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

“现在你该看到了吧?

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

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

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14画蛇添足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

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

可是到底给谁好呢?

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

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

“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

”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

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

“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

”那个人笑着说:

“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

”画蛇脚的人争辩说:

“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那人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15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

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16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

“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17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

“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

“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

“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8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

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

“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

”另一个小孩说道:

“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

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

“这病已没办法治了。

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

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

“你的医术真高明啊!

”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19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

”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

“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

“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

'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

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

“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20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

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

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

“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

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2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

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

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

小孩说:

“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

”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

小孩说:

“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

“真是后生可畏啊!

22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

“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

“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23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

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

孟母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

孟母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

“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4毛遂(suì)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

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

“我算一个吧!

”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

“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

”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

“此人是谁?

”平原君答道:

“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

”楚王喝道:

“退下!

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

”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厉声说:

“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

“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25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

“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

“真的吗?

有那样长的肉吗?

”毛空急忙说:

“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

他又改口:

“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

“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

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

“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26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

“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

“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

“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

“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

“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

“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

“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

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

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27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

“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

“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

“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28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

他说:

“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

“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

笑过一阵后,他才说: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

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

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29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

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

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

“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

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

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30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

“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

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

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