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071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docx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论文摘要

一、行政成本的概述

(一)行政成本的概念和意义

(二)行政成本的类型和特征

二、行政成本的现状

(一)政府财政支出总量与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二)表面减缩的政府机构与真实的财政负担令人堪忧

(三)政府自身名目众多的管理费用严重失控

(四)政府决策失误所渗透的成本代价无法衡量

三、行政成本高的原因

(一)行政供给的垄断性

(二)执行主体的狭隘观

(三)执行主体的懈怠观

(四)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

(五)政府角色定位的不准确性

四、行政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强化行政成本意识

(二)完善预算制度

(三)加强对行政成本的监督

(四)建立政府行政成本的责任制度

(五)加强政府内控制度建设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下,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政府行政成本的高低对于一国的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政府行政成本问题也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行政成本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握该系统的每一个因素及因素间的联系,才能实现系统整体化、动态化的管理,以期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目前我国行政成本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社会发展。

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对于提高政府绩效、减轻纳税人负担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从我国现状分析,找到问题原因,得出控制途径,最大限度地优化和降低政府成本,改善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

关键词:

行政成本、系统工程、控制、路径

一、行政成本的概述

(一)行政成本的概念和意义关于行政成本的概念,可以从各学科角度,比如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给予不同的解读。

既然要分析并控制行政成本,更多的仍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进行,因此本文采用的概念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耗费的各种资源,以及由其所引发出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损失[1]。

”从狭义的角度看,政府机构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资源,比如建筑物、办公设施、人员工资等,这一部分行政成本本身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必需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政府行政成本还包括政府行政决策所付出的代价,这部分代价是不是值得,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

行政成本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权而获取的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消耗的行政资源。

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是衡量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效率和职能履行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现今的行政学领域,行政成本研究是薄弱环节,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成本过高或不计行政成本盲目决策、实施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政府部门行政成本进行研究,进一步明晰行政成本内涵范围,不仅是明确相关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结合资金使用目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分类设定管控手段的必要前提。

对行政管理中行政成本问题的研究既是理论发展的要求,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性、透明性和规范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成本的类型和特征

行政成本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政府行政的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指公务人员行政开支,包括公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该部分成本主要取决于政府机构规模和公务人员的数量。

第二,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主要指办公场所、公务车辆、办公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开支,包括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配置、公务用车、通讯费、水电暖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方面的开支。

第三,政府行政内部损耗成本,主要指行政过程中较低的行政效率对行政资源的内部消耗或对行政效率的消极影响,包括由于财政管理疏漏、贪污腐败而带来的政府收入性流失和支出性腐败。

第四,政府行政社会损耗成本,主要指行政活动给社会层面带来的资源损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不仅包括政府机关行政运行费用的直接减少,还包含行政系统内部损耗和社会成本的降低。

从这个概念上来看,行政成本有以下三个特征:

1.目的之公众服务性

行政成本的行使主体是国家政府,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一种国家权威的表现形式,主要行为方式即是行使公共权利。

公共权利即是公民的共同权力,经由法定程序由公民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为行使的权力。

这种权利表现为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增进公共利益,它的目的就是在政府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实现对公共群体利益的一种维护和服务,因此,在行政中所产生的行政成本,其目的必然也是为公众所服务的。

2.代价之资源消耗性

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当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资源耗费,也包括由此过程而带来的各种潜在的简介损失。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消耗的资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是制度、文化、自然资源等等,有的可以折算成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也有的无法折算成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即潜在的损失也可以称之为后续性成本,包括心里成本、制度成本、经济成本等等[2]。

3.收益的间接模糊性政府行政成本的沉没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收益的界定又是在当下无法直接计算,而是要经过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才能体现的。

这种时间的延续决定了行政成本的收益是间接且模糊的,不过时间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比如行政成本涉及对象的广阔性、分散性、评价主观性,收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抽象性和复杂性以及权力寻租、决策失误等预算外行政成本的因素。

二、行政成本的现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节俭廉政之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行政成本在中央政府的“八项规定”等措施的约束下呈下降趋势,比如2013到2014年湖北省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其中三公经费两年下降32%,其中省直部门的下降13.7%[3]。

同时,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的理论表示,行政成本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递增,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中国庞大的财政开支中,政府自身消费就占去了财政收入的20%,且多年来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高效、低成本运行的政府是当今时代的诉求,也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和新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有效降低和控制政府行政成本不仅是提升政府绩效的关键环节,而且对于廉价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府财政支出总量与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时期分别为23.2%、17.7%、13%、14.5%,2000年为17.8%。

从国际比较看处于低水平,从变化趋势看也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这不能反映真实的行政成本状况。

目前的预算规模只是整个政府收支的一部分,此外还有预算外收支、制度外收支两部分。

账外账、“小金库”普遍存在着。

三块加在一起才是政府收支的全部。

预算外部分还有一个大体的数字,制度外部分根本就无法搞清楚,有资料表明三部分各占1/3,整个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就是50%以上。

这个规模在国际比较中就是很高的水平。

与发达国家比肩。

而且,财政支出在结构比值上出现了不够合理的现象。

一是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支出最多。

2003年,经济建设费用支出为7410.87亿元,而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分别是6469.37亿元、1907.87亿元、4691.26亿元、4170.58亿元。

这说明我国依然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政府的职能还没有转变到位。

二是行政管理费增长率最高。

1978年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有4.7%,2003年则高达19.03%。

(二)表面缩减的政府机构与真实的财政负担令人堪忧中国的行政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的改革,而不是精简公务人员数量的改革,更不是压缩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的改革。

例如:

2000年,财政供养人口4290万人,其中行政人员988万人,事业人员3292万人。

按该年党政机关10043元的平均工资计算,一年的人头费就是4300多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13380亿元的32%,使我国本来就有限的财力更加捉襟见肘。

(三)政府自身名目众多的管理费用严重失控我国政府自身的管理费用一直由财政大包大揽,许多支出鱼目混珠。

公私不分,吞噬着国家大量财富。

导致政府行政费用连年攀升。

其一是公务用车。

官方媒体报道说,国内党政机关每年的公车耗费超过年度国防开支,同样养一辆车。

消耗是社会车辆的6―8倍,效率却只有出租车的1/5。

其二是公款吃喝。

有人统计,我国一年花在吃喝上的公款消费超过1000亿元,里面隐藏着许多被挥霍的过度消费和由公变私的个人消费。

其三是会海难填。

会议常年不断,展开不凋,而且出现了无所谓、无成效、无准备、无决议的“四无”会议。

据报载,由各级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少于1亿个,每天30万个,仅会议差旅费就达500亿元之多。

各级政府一年采购数千亿元,有的因采购方式不当,导致费用过高;有的因计划不周或盲目采购,购而无用或不用,造成浪费

(四)政府决策失误所渗透的成本代价无法衡量政府决策是政府行为的高度权威化,政府决策的成功与否是影响行政成本的主要因素。

某些部门和个人高度垄断、控制信息和权力,甚至公然搞“愚民政策”、“暗箱操作”。

寻租活动猖獗,致使决策出现偏差和纰漏,直接看是加大了行政成本,间接成本则无法衡量。

三、行政成本高的原因

(一)行政供给的垄断性

在我国,政府通常是公共产品的唯一提供者,占据了垄断地位。

政府行为的

非市场表现,排除了外在竞争压力,形成了一强独大的卖方市场,牢牢控制市场需求,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

这种非志愿和不平等的产品支出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美国著名学者萨瓦斯认为:

“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平均比承包商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要高出35%-95%。

(二)执行主体的狭隘观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现代文明无法跟上时代的脉络,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行政主体受到小农意识和本位主义的长期影响,更加侧重关注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全局及系统的利益,忽视了工作效率的整体推进。

把部门利益置于全局之上,资源有效配置受到人为的干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重大影响。

长此以往,政府的办事效率必然受限,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行政成本,也为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三)执行主体的懈怠观

我国行政部门的岗位通常被认定是“金饭碗”“铁饭碗”,工作人员习惯于“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按部就班方式,工作态度较为松懈,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急百姓之所急”“思百姓之所思”的思想观念,对于人民的工作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缺乏应有的时间紧迫感。

浪费时间是行政成本最大的浪费,我国政府的行政工作节奏较慢,是减少行政成本亟需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四)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

政府机构设置存在臃肿肥大、职能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

政府的审批制度过于复杂,程序执行过于繁琐,种种冗余的设置增添了行政成本,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行政机构设置制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做到政企分离,满足不了政府权力下放、职能转变的要求。

组织机构的繁琐设置也给权责不清、职能不明、工作懈怠、业务重叠提供了空子,出现了诸多不作为或消极作为的行政行为。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现实,严重阻碍我国建设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的目标。

(五)政府角色定位的不准确性我国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全能的角色,管理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广大领域。

在职能的执行过程中,既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同样扮演着“保姆”的角色。

由此,我国政府机构设置无限膨胀,呈现无限制的政府形象,不仅增添了大量的冗余人员,而且降低了政府效率,增添了行政成本。

政府角色定位的不准确性,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人民负担,毁坏了政府形象。

四、行政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强化行政成本意识

公职人员作为政府行政决策的直接执行者,加强行政成本意识对降低行政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成本意识教育,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形式逐步增强形成行政成本观念。

加强对温家宝总理在廉政会议上关于建设节约型机关讲话精神的理解,在部门内部定期组织领导和工作人员学习,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要用成本效益观念改造政府的工作流程,对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再造,精简冗繁的工作流程,加强相关行政流程之间的衔接,形成无缝隙的行政管理流程,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完善预算制度首先,要设法将政府部门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统一归到政府的公共预算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公共预算,使行政成本支出全部来自公共预算内资金,这样做可以对政府行政资源的使用形成预算硬约束,进而有效降低制度外和预算外的行政成本。

其次,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要做到公共预算的完整、细致与公开,以便民众能够对政府预算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

第三,要完善公共预算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政府预算编制的法规,但是这些法规在当今日益追求政府行政成本预算细化的社会诉求面前仍显笼统,因此要出台针对政府预算专门的法律法规,改变预算编制中具体的不规范行为。

(三)加强对行政成本的监督

建设高效廉价政府的关键在于要加大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的监督力度,落实行政成本过失的责任追究等制度,务求以最低的行政成本获得最大化的行政效率。

强化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发挥其规范和监督政府收支活动的作用。

行政成本运行不透明是造成我国政府高行政成本的根源之一,提高政府行政成本透明度,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限制职权滥用,减少或遏制腐败,从而降低行政成本。

加强执法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政府日

常行政支出费用的管理,提高监督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并通过制定政府行政成本信息公开方面的法规促使政府部门公开其行政成本预算,让政府的行政成本预算置于公众的视野中。

(四)建立政府行政成本的责任制度

建立并健全行政成本的责任制,落实行政成本责任制度有助于促进政府部门对其行为负责,进而实现降低行政成本最终目标。

完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要具体到行政责任的确定、履行和监督等环节,务必做到细致与全面。

一方面要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领导要对本部门重大问题的行政决策负责,对错误决策造成行政成本严重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另一方面要健全岗位责任制,通过健全岗位责任制划分部门内部的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将行政成本纳入对其日常工作的绩效考核之中,促进公职人员形成行政成本责任观念,督促其有序负责地履行其工作职责[4]。

(五)加强政府内控制度建设

首先,要完善政府部门内控框架。

健全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和风险评估机制是完善政府内控框架的前提,通过加强部门内部的行政伦理和内部审计建设并开展业务风险评估等措施可以优化政府内控的实施环境。

其次,要通过法律制度硬化政府内控的责任约束。

坚持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作为政府内控基础,以国务院制定的法规作为政府内控主体,以政府部门规章作为内控制度的补充。

要实行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测评报告和公示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评,实行内部审计机构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报告的制度;加强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实行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结果进行公示制度,以加强人大、政府、公众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监督。

第三,要实行政府内部控制的责任追究制度。

以政府预算执行为主线,落实财政财务收支主要环节的内部控制责任,制定并执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以加强法律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监督[5]。

参考文献

[1]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8,271

1):

27-29.

[2]左同宇、现阶段中国政府行政成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3]王会.湖北财政预算实现全口径管理三公经费两年降32%[N].武汉晚报,2014-01-20.

[4]谢明华,刘爽.浅谈降低行政成本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0(18):

59-60.

[5]李素霞.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0(6):

14-15.

社会实践鉴定表

填表时间年月日

姓名

学号班级名称

实践单位

(加盖公章)

实践时间

实践内容:

个人小结(包括参加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组织纪律、工作态度、实际技能的掌握及收获体会等):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鉴定:

该生在实习期间,态度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圆

满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2016年6月25日

实习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填报时按要求转化为“百分制”格式。

学校意见:

情况属实

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