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092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docx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

XX知道>资源共享>文档/报告共享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

  一、地震是群灾之首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立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

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如果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平安,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1976年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

1995年1月17日日本皈神震造成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二、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

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

另外,我国大局部城市的根底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织,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

广阔农村多属土、石构造建筑,抗震能力更差。

据估计,地震假设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报成功的期望远比实际的预报水平高得多。

我国的地震预报自1966年地震开场,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过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几个兴旺国家一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许多预报成果,已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实定、国上的规划和经济建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报,目前仍处于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能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报,而对大多数复杂的地震尚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

这就是当今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发生在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以下的地壳中,目前人类最大钻探深度也仅在12千米以,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只能通过在地壳表层布设一些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地球形变场等观测手段,间接推测或反演地壳部变化。

由于地表观测,难免混杂着气候、水文、人为等非地震因素引起的"噪声",干扰了微弱的来自地球部的珍贵信息。

同时,7级以上的地震,全球每年平均仅发生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没有前兆观测台网的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区,使人们失去更多的实践时机;强烈的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或数百年以上,使人们从事地震预报的实践时机变得很少,认识与总结规律性就变得很困难。

再者,地震短临预报,会在短时间引起民众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发布地震预报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而增加地震预报的难度。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目前对地震预报研究仍处在经历性的探索阶段。

  我国的地震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展列。

长期预报有相当可信度;同时,对以10年左右为时间尺度的地震大形势的估计有一定准确性;对几个月至几年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中期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占30一40%;对几小时以至几个月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还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报,仅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如震前小地震活动有规律地发生,临震前微观和宏观前兆异常大量出现,才能作出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报;对震后趋势的预报我国具有比拟高的可信度,并在一些多地震国家的地震现场实践,得到有关国家的称赞。

  总之,目前我国的长中期预报水平稍高些而短临预报水平较低。

可以相信,随着地震科学和各有关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报的准确度将不断提高,人类最终会攻克地震短临预报的难关。

  四、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

  当前,人类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到达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

但是,人类也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我国关"quot;预防为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走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的综合防御道路,到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一〕地震监测预报

  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好地震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经济的方法,也是全世界地震学家所孜孜以求和奋斗的目标。

如l975年发生在海城7.3级的地震前作出了中期和准确的短临预报,使震区能及时地进展地震应急措施,及时地疏导群众撤离房屋,从而减少几万人的伤亡和4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明确规定地震预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同时上报国务院。

已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发布或尚未发布短期或临震预报,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的临震警报,井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无论任何部门和个人也无权以任何形式承当和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

从非正规途径得到的地震预报消息都是违反上述规定的,是误传或谣传,切忌盲目信谣传谣,或轻易采取不必要的行动。

  〔二〕震灾预防

  震灾预防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预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加固,社会保险,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抗震防震能力。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生次生的灾害而引起的。

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立场地进展地震平安性评价的根底上,搞好国土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的建立,使城镇和工程建立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平安有利的场地,并明确规定重大工程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防标准进展抗震设计和设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更应如此。

同时,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到达抗震要求,而又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应采取加固措施。

城镇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让一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绝不能马虎。

  1994年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的防震减灾目标:

"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兴旺的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抗震设防和加固是抗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尽量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到达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三〕地震应急反响

  震灾抢险的实践说明,有无地震应急预案,其后果大不一样。

如7.8级地震前没有应急预案和救灾方案,当地政府无力指挥这样巨大灾害的救灾工作,而通讯网络的摧毁使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小时之久,紧急出动的数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又被桥断墩毁的滦河阻隔住,使灾区失去了最珍贵的抢险时间,大大加剧了灾民的伤亡:

相反,1992年10月20日省天祝-景泰发生6.2级地震,由于震前有应急预案,并组织过演习,震后5分钟指挥人员就到达岗位,迅速带着各路人员、物资等开赴灾区。

当省慰问团工作组开到震区时,伤员已得到救治,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国务院1995年172号令,发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使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保证了防震减灾的顺利进展。

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当地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有了预案,不管发生什么突发性灾害,都心中有底,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为抢险救灾赢得珍贵时间,减少伤亡和损失。

  〔四〕地震救灾与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法,在恢复生产的根底上,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方案、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重建家园的工作。

  五、如何做好防震自救

  我省闽南地区长期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应变能力。

在1994年9月16日东山海外发生7.3级地震时,尽管震感强烈,建筑物遭到破坏,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沉着应付,从而减少了人员的伤亡。

相反,我省有的地方曾因地震谣传而盲目避震,造成无震也成灾的局面;而1992年11月26日在连城发生4.7级地震中,有290多人受伤,是由于缺乏防震知识,避震不当造成的。

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历,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学校要使用录像配合教育,制定好学校的防震预案,举行防震自救演习、明确疏散路线,对避震场所、应急物品存放位置等都应有预先安排,让师生学会自救与互救,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地震到来时在各种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1、震前应做好哪些应急准备工作?

经常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特别是政府正式发布了地震预报的地区,每个家庭都要认真做好应付地震的准备工作。

1、家庭成员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掌握根本的地震方法,震前震后都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

2、发布临震预报后,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

3、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要妥善安置。

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

4、房屋正门、楼道、走廊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

5、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

2、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

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3、地震发生时,如何进展个人防护?

a.如果你在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

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

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

d.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

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

e.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

在楼上时,要看准时机逐步向底层转移。

f.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g.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掉下来伤人。

座位上面朝行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

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h.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4、如何正确应付地震时的特殊危险?

当遇到燃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开关电器,注意防止金属物体之间的撞击。

当遇到火灾时,要趴在地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转移到平安地带。

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

 

6、地震发生后应当遵循哪些互救原那么?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展营救。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那么:

a.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b.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c.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d.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e.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7、地震发生后如何寻找寻被压埋的人?

利用救助犬和测定微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对遇险者定位。

但为了抢救时间,也可以用简易的方法找寻被压埋的生存者。

一是问,向了解情况的生存者询问,了解什么人住在哪些建筑,震时是否外出,有什么生活习惯等,从中寻找可靠的线索。

二是看,观察废墟叠压的情况,特别是住有人的部位是否有生存空间;也要观察废墟中有没有人爬动的痕迹或血迹。

三是听,倾听存活人员的动静。

听的方法是:

要卧地贴耳细听;利用夜间安静时听;一边敲打〔或吹哨〕一边听。

有时你敲他也敲,外就联系上了。

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筑原来的构造、用处、材料、层次、倒塌状况,判断被压埋人员的生存情况。

 

全球两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欧亚地震: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拟零散。

本世纪的中国地震活动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局部发生在地壳中。

震源:

地球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

震中: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

震中距: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