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325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docx

东三省研讨会材料

卷别

选文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金开诚论《诗经》

归纳、分析

选材厚重,内容专业性强。

考查的重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二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三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命题上相对稳定。

试题难度总体偏大。

选项设计上,每个备选项都设计得似是而非,需要考生慎重对待选项及原文中每一处信息,同时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逻辑推理能力。

2011年辽宁卷

《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理解、归纳、分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金石书法漫谈》

概念、归纳、分析

2010年辽宁卷

《文化遗产的寿命》

归纳、分析

2009

年全国新课标卷

《诗与歌词》

理解、归纳、分析

2009年辽宁卷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概念、归纳、分析

东三省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研讨会材料1

一.2011年高考语文课改卷分析与2012年高考语文考情报考

1.2011~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2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选文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人物传记

《宋史·何灌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综观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文言文阅读考查题目,主要的特点就是“稳定”,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选文遵循“浅易”原则。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而从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选择的文段来看,都严格遵循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文段都是较为通俗易懂的,并没有选择一些语句意义较难疏通,文意较为晦涩的文段。

2选文的题材稳定。

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选择的文段来看,都是人物传记,且都出自“二十四史”,这也与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文主流是一致的。

3考点较为稳定。

考纲要求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个考点在考题中稳定,近三年每年都考查。

4题型分值稳定。

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考查的题型及分值来看,题型的数量一直是4道,即3道选择题,1道文言翻译题。

题型及赋分也没有变化,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分值一直都是19分,前面是三道选择题,即实词题,信息筛选题,内容理解分析题,每小题各3分;翻译题都是两小题,共10分,涉及关键实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方面,翻译要求以直意为主,意译为辅,强调古今汉语的一一对应,省略的成分及句子语气等隐性给分点也有所体现。

5考查迁移能力为主。

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考题来看,考查的实词及翻译的句子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大多在常见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且每一个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及意义都在高中教材的课文中出现过,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能力。

2011年辽宁卷

人物传记

《旧唐书·宋庆礼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人物传记

《明史·花云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2010年辽宁卷

人物传记

《宋史·赵良淳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人物传记

《宋史·朱昭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2009年辽宁卷

人物传记

《梁书·孙谦传》

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理解、翻译句子

 

3.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古诗词鉴赏】考点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律诗

唐·周扑

《春日秦国怀古》

1分析思想感情。

2鉴赏表达技巧。

1.从时代来看,唐宋作品为主,兼及其他。

2009年至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6套试卷共选用了6首诗词,其中宋代诗词4首,唐代作品1首,南北朝作品入选,显示了选材范围的进一步拓宽。

2.从作者来看,名家和非名家并重。

试题涉及6位诗人,既有黄庭坚,辛弃疾,欧阳修等为考生所熟悉的作家,也有周扑,江总等一般考生而言相对陌生的作家。

3.从体裁上看,以诗为主,兼及词。

4.从题材上看,怀古,送别,咏物羁旅,边塞,哲理为选材重点。

5.从题材上看,仍然是单篇鉴赏的主观题。

6.从考点分布看,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重点考点。

6套试卷全部考查了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2011年辽宁卷

绝句

宋·黄庭坚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1鉴赏诗歌内容。

2鉴赏表达技巧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乐府诗

南朝·江总

《雨雪曲》

1鉴赏语言及形象。

2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

2010年辽宁卷

律诗

宋·陈与义《雨》

1分析思想内容及情感。

2鉴赏表达技巧。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宋·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1鉴赏形象。

2鉴赏表达技巧。

3分析思想内容。

2009年辽宁卷

律诗

宋·欧阳修

《晚泊岳阳楼》

1鉴赏形象。

2分析思想内容

3鉴赏表达技巧。

 

4.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名句名篇默写】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欧阳修《醉翁亭记》

综观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高考“名句名篇”题,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三年来,全国课标卷及辽宁卷考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基本保持不变,维持了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性。

2.从2009年起,由原来的四选三形式改为三句必填,每句设两空的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3.选取的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先秦诸子散文及其他朝代和文体。

4.遵守《考纲》要求,基本未出现超纲现象。

5.初中篇目多于高中篇目,考查的数量往往也是初中篇目多于篇目。

2011年辽宁卷

屈原《离骚》,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赤壁赋》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劝学》,韩愈《杂说(四)》,陆游《游山西村》

2010年辽宁卷

屈原《离骚》,曹操《观沧海》,周敦颐《爱莲说》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诸葛亮《出师表》,刘禹锡《陋室铭》,李煜《虞美人》

2009年辽宁卷

白居易《琵琶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选文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中国小说

《血的故事》

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鉴赏表达技巧,探究创作意图

1.近几年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都是小说,而淡化了散文。

外国小说考名家名篇,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为主,重点是当代小说,而且有出于作者国别轮换的考虑。

比如,2009年两套试题选取了中国小

说;2010年全国卷选取了莫泊桑的《保护人》,辽宁卷选取了王安忆的《洗澡》;而2011年两套均作了轮换,全国卷选用了中国小说,辽宁卷选用了外国小说。

2.命题遵循了《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方面能力层级考查。

命题突出了作品的体裁特点,围绕小说三要素,出题平和,难易适中。

欣赏作品的形象是考查的热点,分析情节结构、概括主旨是考查的重点,鉴赏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考查的难点,探究能力的考查成了难点和热点。

形成了探究题的风格:

探究题主要设计角度有:

(1)从文中语句角度探究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丰富意蕴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从内容角度探究文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原因、过程和作用;(3)从形象角度探究文中描写物象或人物形象作用;(4)从生命个体入手,探究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5)从情节入手,探究文中某一情节的合理性或重要作用。

3.题型赋分保持稳定。

主要采用了主观题和多项选择题相结合的形式:

选择1题是五选二,3.2.1分;主观3题。

25分的选考题既侧重了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

2011年辽宁卷

外国小说

《怪人》

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探究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外国小说

《保护人》

把握文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探究标题意蕴

2010年辽宁卷

中国小说

《洗澡》

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探究标题意蕴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中国小说

《孕妇和牛》

分析形象及其作用,探究观点,理解文章

2009年辽宁卷

中国小说

《遗璞》

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归纳要点,鉴赏表达技巧

 

6.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与文章题目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

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③概述文章的内容要点;

④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内涵。

1.从题材的选择上看:

人物传记仍然是命题的特点。

传记人物都是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人生价值突出,思想内含丰富,具有较高的命题价值,对考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2.从考查的角度上看:

考点的分布较为全面:

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能力探究都有所考查。

特别是对传主经历的理解,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有所侧重。

探究能力的考查命题技巧臻于成熟。

设计试题,往往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考生就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体现出立足于文本科学合理地设题。

既切合新课标的的能力培养目标,又培养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目标。

2011年辽宁卷

传记《数学奇才华罗庚》

①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

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③概述文章的内容要点;

④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传记《杂交水稻之父》

①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②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含义

③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

2010年辽宁卷

传记《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①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

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③概述文章的内容要点。

④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传记《寻找教育的曙光》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分析文本的语文特色;③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④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内涵。

2009年辽宁卷

传记《达尔文的拖延》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③概述文章的内容要点。

④对文中某些观点进行个性化解读。

 

7.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成语病句】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成语考查角度

病句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感情色彩不当

①搭配不当;②成分残缺③结构混乱。

三年病句考试命题特点:

(1)命题角度稳定。

①词语题的考查,两套卷近几年都考查的成语。

②病句题的考查近几年都要求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

这是其难点所在。

(2)材料贴近生活。

材料大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时事问题经常出现。

引导我们关注现实生活。

(3)考查内容不偏。

纵观近几年词语病句的考查,基本上是不偏不怪。

词语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个别处会出现生僻的成语。

病句考查的重点是结构性病句辨析,主要考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还有“句式杂糅”也长考;而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两种相对较少考。

2011年辽宁卷

感情色彩不当

①搭配不当;②成分残缺③重复赘余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对象错误

①成分残缺;②句式杂糅;③不合逻辑。

2010年辽宁卷

①对象错误②误解词义③不合语境。

①搭配不当;②句式杂糅;③成分残缺。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不合语境

①搭配不当;②语序不当③成分残缺。

2009年辽宁卷

不合语境

①成分赘余②语序不当;③不合逻辑。

 

8.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语言综合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考查角度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语言连贯、句式变幻、仿写

①句子衔接。

②长句变短句③用比喻仿写。

(1)从命题角度上看:

稳中有变。

词语运用、仿写语句、语言连贯得体等考点,连续出现。

2011年“句式变换”代替“词语运用”,更突出了句意和句子结构的考查。

而成为最近二三年内的语用题考查的重点题型。

(2)从题型的选择上看,守正出新。

课改卷的特点是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组题格局。

选词填空、句子重组、仿句、短文改错、句式变换等,成为考查样式,但是在材料选择,命题技术,试题难易程度上,因适当调整而变化。

(3)从考查方向上看,重点突出明确。

词语、句子的理解运用是考查的重点,将词语句子的运用能力作为考查重点,仿写、连贯、得体是基本不变的考点,外加句式变换。

(4)从语用的色彩上看,强调运用修辞。

在仿写、表达得体等题目的要求中,往往喜欢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追求语言表达的文采;如果再加上结构上、得体上的要求,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5)材料选用上看,贴近生活,关注热点。

这一部分的选材,比较贴近生活,结合实际。

短文改错,多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应用文体,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简明、规范、得体的能力。

同时,还关注焦点:

2011年全国课标卷的食品安全问题,2010年辽宁卷涉及上海世博会等热点问题。

2011年辽宁卷

语言连贯、句式变化、仿写

①句子衔接。

②长句变短句③用比喻仿写。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语言连贯、词语运用、仿写

①句子衔接。

②根据文意填短语或句子③内容贴切句式相同的仿写。

2010年辽宁卷

语言连贯、词语运用、仿写

①句子衔接。

②根据文意填关联词③内容贴切句式相同的仿写。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语言连贯、词语运用、仿写

①句子衔接。

②修改语段中表达的错误③使用夸张、比喻、拟人仿写。

2009年辽宁卷

语言连贯、词语运用、仿写

①句子衔接。

②给文段

填虚词。

③使用比喻、比拟仿写。

 

9.2009~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写作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类型

内容

立意角度

命题特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新闻材料作文

怎样看待“中国崛起”的现象。

①赞美中国崛起;

②对崛起中出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③对崛起中的问题深入思考。

(1)从材料的选择上看:

三年来的课改卷作文,倾向于哲理故事,着迷于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寓意和人生道理。

这样的好处就是避免了“说教式”。

从2011年开始,全国课标卷的材料适当转向“话语式”的材料,有了这么一点小小的变化,也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2)从作文的要求来看:

开放和限制并重。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这些要求来看,跟原来的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十分相似。

构开放的,给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只是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些限制性的要求,不会导致考生随便写作的。

暗含着对文体的规范要求。

2011年辽宁卷

哲理故事新材料新作文

老师考差学生对假苹果的认知态度

①坚持真理;

②挑战权威;

③实事求是;

④透现象看本质;

⑤实践出真知;

⑥坚持自我;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文字材料作文

从三则材料中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①成才与环境;

②尊重成才规律;

③因材施教;

④科学教育。

2010年辽宁卷

文字材料作文

三段材料:

学会选择贯穿托尼人生。

①有舍才有得;

②人生的得与失;

③学会放弃;

④人生是一渐悟过程;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文字材料作文

乞讨现象折射出的(诚实与善良)

①为人处事中善与美;

②生活中需要诚信;

2009年辽宁卷

网络上关于讨论的文字材料作文

对明星代言现象的看法(诚信)

①金钱与良知的取舍;

②公民的社会责任;

③明星缺少公信力?

 

二.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备考会【简案二】

第一部分:

11年高考课标卷分析回顾与12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对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的总体认识:

辽宁卷与高考语文课标卷是一对孪生兄弟,甚至说,辽宁卷是克隆课标卷的典范。

一.稳中有变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卷和辽宁卷,紧密结合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命题,在卷面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的前提下,表现出创新求变的趋向,主要考查阅读、语文运用、写作三大板块,试题设计也体现了选择性、探究性、稳定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导向性等方面的追求,以能力为核心,考点覆盖面广,能力考查比较全面,难易适中。

二.特色与不足

(一)特色:

1.选择性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与2011年其它省份或地区的高考试卷相比,“选择性”比较强。

这也是全国新课标卷和辽宁卷的突出特色。

他们都设计了25分的“选考题”:

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分值均为25分,选文长度为1500字左右,各设计了四道题:

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三道主观题,其中有一道是8分的“探究题”。

(1)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主要涉及“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考点。

(2)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主要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考点。

对那些思维方式、阅读习惯不同的考生,给予了选择的权力,让他们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作答,表现了对考生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的尊重和保护。

2.探究性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均融入了“探究”的因素。

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和成果,是贯彻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个性化阅读”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构成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辽宁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选择阅读的两篇文本,都设计了“探究题”,要求考生就同一问题,发表个性化见解,并阐述理由。

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主要涉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两个考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主要涉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卷在古诗文阅读题中也融入了“探究”的思维,因此,要求考生就前人对诗歌的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陈述理由。

3.稳定性

2011年的高考试题与2010年的高考试题相比,比较稳定,“稳中求变”嘛!

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思维习惯和试题的基本格式,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课标卷和辽宁卷均在“语用题”中,将原来的“虚词填空题”换掉,改为“长句变换成短句”试题模式。

其它的试题形式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从试卷的板块,到试卷的考查点,还有新材料作文的模式,都没有改,这样给广大教师和全体考生一个固定复习稳定的思路。

4.科学性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试卷的结构体现了《考试大纲》内容的顺序,即第|卷:

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选考内容;第Ⅱ卷:

语文文字运用、写作。

二是:

选文与试题设计,新课标全国卷的论述类选自美学大师金开诚的论文《诗经》,全文1122字,主要论述《诗经》的来源、性质、内容、与音乐的关系等,文章典范,内容明确具体,字数适中。

考点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设计了三道题,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的,三道题都是要求确认“不正确”的选项,12个选项,覆盖了文章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内容,命题特点是,依据文本,以“筛选信息”为基础,兼及理解、分析等方面,突出了思维“三性”:

即准确性、概括性和逻辑性。

三是:

在难度的控制上,论述类文中的三道题,第1、2题难度适中,多数考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是第3题,加大了难度,正确率相对低。

因此说,试题难易度的梯度呈现合理,既能全面考查能力点,又能具有区分度、可信度,适合对考生的考查。

5.人文性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重视人文性的特点。

新课标卷论述类涉及的内容为人文学科,小说文本选取的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既有浓郁的情感,又富有民族文化的意蕴的作品,体现了血浓于水,台海两岸同根同族一家亲的主题,给人以浓浓的骨肉亲情之感。

实用类选取的是吴晶先生的《画之大者—黄宾虹传》,选文1415字,涉及画家黄宾虹的治学之道。

辽宁卷与之相似,论述类717字,选取的是“天文学”,将考查的重点放在了天文与古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对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方面。

小说选取的是乌拉圭的作家比亚纳的《怪人》1368字,人文情感方面十分浓厚。

6.导向性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具有明确的导向,其作用有三:

一是阅读向人文方向引导,二是语言运用向生活化方面引导;三是作答向多角度、深层次方面引导。

导向最强、最明显的是全国课标卷的作文,以“中国崛起”为命题范围的作文题。

它的作文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关注民族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参与、

思考和行动中形成的。

那种远离社会生活,不想关心时事政治,只要是写作的举例子,就是散发着酸腐气息和死尸的味道,被人家使用了成千上万遍的古人材料,让高考的阅卷老师望而生厌。

白居易说:

“文章何为时而作,歌诗何为事而著”,高考的作文材料,如果不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现状,展望国家民族的发展前景,怎么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呢?

怎能完成“文以载道”的使命呢?

(二)不足:

两套试卷题型固定,变化太小,考点格式化、程式化,不利于人的发展和选拔。

2011年全国课标卷存在的问题如下:

1.文言文第6题,选项的设置上干扰过多。

2.第8题是诗歌鉴赏题: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感情。

但是答案给的却是“是如何如何表达这种感情?

”或“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给的答案竟然是“表达感情的过程”。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题干表述的不周密。

3.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第

(2)(3)两道题设题思路基本相同;

4.作文“中国崛起”话题过于宽泛,与考生日常的思想有一定的距离,且给一些“宿构”的作文开了一道口子——主题先行,缺少审题的过程这一重要环节,文思干巴巴的,没有色彩而言。

辽宁卷:

1.现代文阅读的第2、3两题,干扰性过于强大,没有梯度,不利于真实水平的考查。

第二部分:

专项复习——二、三轮复习的对策与建议

高考语文总复习十个月为限,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六.三.一

第一轮复习:

专项复习段。

一.时间安排:

2011年8月——2012年1月,约6个月时间。

二.复习重点:

夯实基础知识。

按照高考考查点的要求,分类分块地有计划地专项复习。

三.复习难点:

扎实基本技能。

包括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解题技巧、形成答案过程等。

四.策略与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