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435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docx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最后一卷)(2017.05.28)

语文Ⅰ试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组卷人:

郑艳审核人:

李仁甫签印人:

李仁甫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命题人:

董学忠陆玉军)

1.下列词语中,最能概括横线后面一段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过许多国外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努力和行动得到了外部的认可和赞誉。

在新常态下,虽然也面临不少困难,但中国坚决不以邻为壑,而是采取负责任的大国态度,积极作为,断腕改革,以非凡的勇气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周边国家,以“亲诚惠容”之态度,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之原则,寻找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新常态下,中国崛起的进程会继续,也会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A.脚踏实地登高望远B.谦恭诚善恒必有果

C.睦邻友好与人为善D.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参考答案:

B(本段话三层意思:

一是当下中国新常态内政外交,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肯定。

二是中国将继续不遗余力的做好国内改革工作,同时还最大诚意、善意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三是强调中国崛起的进程将对世界带来更多利益。

所以,重点突出一个“坚持到底,才能有更多收获”的道理,故选B。

A强调“既要实干,又要有远见”不够具体,C只是强调“善”,D项只强调对外政策。

本段摘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4期《中国崛起释放发展正能量》)

2.下面是某报记者采访杨绛先生时的对话。

根据有关内容,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记者:

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

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

请问杨先生,

杨绛:

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

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

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

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过去的包袱太重。

A.您觉得您的作品这种遗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B.您觉得您的作品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C.您的经历和个性对您后来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D.新文学革命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参考答案:

B(记者所问重点:

杨绛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与现代文学气息存在一定距离。

“但,不论,还是,却”等关联词可确定。

A项记者没有认为杨绛先生这种创作风格是遗憾。

C项记者提问的对象是杨绛先生的作品,而不是作家的经历和个性。

D杨绛先生回答问题时重在谈自己的作品和时代氛围存在“普通人眼里的差距”原因。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初夏时节,天气渐渐暖了起来,鸟儿们鸣叫得更欢快了,晴光照水,绿蘋流转,好一派盎然生机。

B.“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远处的建筑、河流全部隐没在月下白茫茫的雾气中,纯白缥缈,朦胧神秘,令人心旷神怡。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骀荡春风中携友人到郊外踏青,但见周遭十余里尽是如天堂地毯般铺向远方的绿油油荠麦,让人好不喜爱。

D.“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招待来客时,因家境清贫、所居僻远,盘中食物味道单一,所饮也只是隔年酿造的陈酒,对此他心中深感歉意。

3.参考答案:

选D(A项不是初夏,是早春。

诗见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B项是凄清迷茫之景,是作者秦观贬谪郴州后感伤低沉情绪的体现。

词见秦观《踏莎行》。

C项“过春风十里”指经过扬州先前繁华的街道,“尽荠麦青青”写的是扬州遭受兵乱后荒凉感伤之景。

词见姜夔《扬州慢》。

D项见唐杜甫《客至》。

4.为下列对联撰写一条横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左宗棠)

——横批:

心旷神怡

B.秋风古道题诗瘦,落日平原纵马豪。

(刘可毅)

——横批:

啸傲江湖

C.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当约高阳酒徒。

(吴昌硕)

——横批:

书生意气

D.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张大千)

——横批:

纵情山水

4.参考答案:

C(A左宗棠写此联,心情特好,因为他此时仕途一帆风顺,黄河千年浑浊可是今日在我的园中澄清了,“万山不隔中秋月”,思家情怀,仍然存在,甚至更加强烈。

所以心旷神怡不符。

B秋风古道:

是满目凄凉,纵马驰骋诗人感到豪爽。

这是漂泊之人的一种情感。

不是侠客的江湖情怀。

D强调的是人的高尚品德与伟大情怀,值得他人学习,与横批内容不太符合。

5.对下面这则小故事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

果然,小女孩的心情渐渐明朗。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A.老人的智慧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B.换一个角度,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C.人生的遭际往往能决定人的心情好坏。

D.对待身边的人和物,要心怀悲悯。

5.参考答案:

D(该选项只是摘取了故事的局部内容进行概括,未能整体把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命题人:

陈海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

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数谢病居家。

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

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

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

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

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

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

成化二十二年,石珤和哥哥石玠兄弟二人一并举进士,石珤改庶吉士,多次称病不去就职。

正德改元,迁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

武宗准备巡视北部边境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石珤上疏极力谏阻,不批复。

明武宗又欲南巡南京,朝廷诤臣极力谏阻,招致贬官之祸,石珤赶紧上疏求情。

世宗即位,石珤替代王琼担任吏部尚书。

时朝中小人窃权,吏治混乱。

石珤刚正不阿,谢绝请托,违法乱纪者多有被罢黜,声望大振,引起内阁杨廷和不快。

仅仅两个月即卸任,重掌詹事府,掌管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

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

事竣还家,屡乞致仕。

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

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

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

珤复谏,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

嘉靖元年(1522年),奉旨祭祀阙里及泰山。

事情结束后回家,多次乞请辞官。

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起用任职。

三年五月,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嘉靖皇帝准备在奉先殿旁边另外盖一座大殿祭祀恭献皇帝,石珤上书直言其不合礼法。

等到廷臣拜伏于宫阙下抗争,石珤和毛纪参与相助,不久,“大礼”议定,毛纪去职。

石珤又上书劝谏,嘉靖皇帝看见了石珤的奏章很是不悦,叫石珤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了。

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

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

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桂萼力主之。

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珤乃上疏,奏入,帝大愠。

次年,嘉靖皇帝想听从何渊的建议,决定在太庙东侧建世庙,要毁掉神宫监,砍伐林木,以通辇道。

石珤又向皇帝上奏章,极言不可,皇帝不听。

等到世庙修建成了之后,皇帝准备侍奉章圣皇太后亲自前往拜谒,张璁、桂萼极力主张。

礼官刘龙等人力争而无果,诸位内阁大臣也说了话,皇帝不答复,只是催促礼官安排准备晋见的仪式。

石珤于是上疏,奏章到了嘉靖皇帝手里,嘉靖皇帝十分恼怒。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

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

帝见为迂阔,弗善也。

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

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

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

归装幞被车一辆而已。

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

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

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

七年冬卒,谥文隐。

隆庆初,改谥文介。

石珤为人清正耿直,端正诚实,为国献身,勤勉不懈怠。

多次力行王道,心境清静,政事杂物简省,辨别忠邪,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不以为好。

争议“大礼”时,嘉靖皇帝本来想让石珤站在自己的这一边,可是石珤却按照礼法和皇帝争辩,立论坚定,嘉靖很失望。

到第二年春天,奸恶之人王邦奇攻讦杨廷和,诬陷石珤与辅政大臣费宏“为奸党”,二人被迫去职还乡。

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却斥责石珤怨恨朝廷,违背大臣的道德,任何恩赐都不给予。

石珤回归藁城故里,所有行装只有一辆车而已。

京师父老无不惊叹,自古以来,宰相大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珤这样清廉的人。

自从杨廷和、蒋冕、毛纪因为极力诤谏被免除职务,直到嘉靖末年,参与密议的大臣再也没有人像石珤等人那样敢于犯颜强谏了。

后来加官太子太保至少保。

嘉靖七年(1528年)冬,病逝于家,谥文隐。

隆庆初年改谥文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珤上疏力谏,不报 报:

回复B.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  典:

主管

C.趣具仪趣:

趋向D.迄嘉靖季       季:

末年

6.参考答案:

C 同“促”,催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珤正直敢言,不畏帝王,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世宗是想让他在“大礼”问题上与自己意见保持一致,但石珤据理力争,皇帝大失所望。

B.石珤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他谢绝请托,维护朝纲。

世宗时,小人当道,朝政混乱,石珤担任吏部尚书后,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

C.石珤忠心为国,他多次力行王道,以淡泊之心境处理政事,明辨忠恶,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不以为好。

D.石珤弃官归养,身无长物。

奸恶之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是奸党,石珤于是请求辞职归家,所带的行囊仅仅装了一车,京城百姓都觉得很诧异。

7.参考答案:

A  “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错,险些遭遇不测的是廷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8分)

(1)事竣还家,屡乞致仕。

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4分)

8.

(1)译文:

事情结束后回家,多次乞请辞官。

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朝廷起用任职。

评分建议:

竣、致仕、以、乃,一点1分,共4分。

(2)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

(4分)

8.

(2)译文:

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却斥责石珤怨恨朝廷,违背大臣的道德(行为),任何恩赐都不给予。

评分建议:

驰驿、归怨、谊、予,一点1分,共4分。

9.根据文中石珤入仕嘉靖一朝的经历,概括当时嘉靖帝的特点。

(4分)

9.参考答案:

①孝敬父母,②误用佞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亲小人),③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作风强硬、独断专横),④心胸狭隘,⑤刻薄寡恩(寡情薄意),⑥不合礼法。

评分建议:

一点1分,共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命题人:

李园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11分)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

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10.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10.参考答案:

①融情于景。

“水流”即“流水”,“水流歌断”隐含知音离别之意;(2分)②虚实结合。

“楼下清歌”是实写,“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是虚写,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

(3分)

评分建议:

一点2分,手法1分,简析1分,共5分。

(如答用典,照常赋分)

11.词的下阕寄浅于深,委婉抒情,包含多层意蕴。

请简要分析。

(6分)

11.参考答案:

①“碧水黄沙”,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可见思念之深,寻找之苦;(1分)②“梦到寻梅处”,辗转寻找的结果,有了一丝喜悦;(1分)③“花无数”,无数的花朵,燃起希望;(1分)④“问花无语”,向花打听知音之所,却无语,怅然若失;(1分)⑤“明月随人去”,转身看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加深了内心的思念之情。

(1分)

评分建议:

一层意蕴1分,答出五层意蕴即得6分,共6分。

赏析

上片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

“水流歌断春风暮”,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

“春风暮”,景语,一字一景,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这里也同时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

“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写“清歌”的缠绵婉转,由此,作者的笔触转入怀人。

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

“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云云,皆是梦境,用笔上又极见层次。

“梦云”、“依约”两句是入梦之境。

“云”,是“梦云”,“树”是“树”是“烟树”,“江南路”是“依约”(由“云”而“树”而“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

“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

如果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大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属对工稳,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

“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而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

这几句,用笔如剥茭,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运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

“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凉而空虚的。

此时的作者,是醒是梦,已难分难辨之际,这真是以景传情的神来之笔。

简评

这首词明写春景,暗抒离情。

上片写眼前景色。

水流歌断,春风又暮,从而引起往事的怀念。

下片写梦境。

碧水黄沙,梅花无数,而月随人去,花自无语。

全词抒情委婉,含蓄蕴藉,幽美清雅,饶有韵致。

此为怀人念远之词。

全词以行云流水般的空灵笔调,从闻歌入乎,转入梦境,又由梦中寻觅转入对月怀人。

整首词回旋往复,句琢字炼,清空醇雅。

作者是一位以清丽素雅著称的词人。

他的作品,善写烟雨和月色,具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

本篇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李祁(约公元1114年前后在世)字萧远(一作肃远),生卒年不祥,约宋徽宗政和中前后在世。

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有诗名。

宣和间,责监汉阳酒税。

与王俊义首建正论。

官至尚书郎。

《乐府雅词》卷下载其词十四首。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命题人:

李园园)

12.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5)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6)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7)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8)______________,仁之端也。

(《孟子》)

12.参考答案:

(1)檐牙高啄

(2)积善成德

(3)诵明月之诗(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素湍绿潭(6)欲辨已忘言

(7)直挂云帆济沧海(8)恻隐之心

评分建议:

一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共8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浦启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使粗犷的大山增添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溜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淼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朝廷重臣韩侂胄及其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宋宁宗庆元初年,南宋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的斗争不断升级。

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59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者,一片打压之声。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这种风云骤变的逆境,给朱熹带来沉重的打击。

  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

但穿透817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

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诗句表达的显然是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是朱子了。

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揣摩朱熹在人生最后这几年里的心态,寻找一个人如何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的答案。

今天,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内心的强大源自于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孕育着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

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

宋淳化年间,构亭山上,曰双溪亭。

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

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

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

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

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

我无意于臧否56年前建设古田溪水电站的这个“壮举”,也许的确是当时条件下发展民生的需要;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

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庆元党禁解除之后,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从元、明至清,又出现了像张以宁、余正健、曾光斗这样的人物。

  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不时在书院内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动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从中我们看出,进入新世纪的古田,依然有人在缅怀朱子当年泽溉桑梓的功绩,思慕其高尚坚忍的品格,赓续这源远流长的文脉。

  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13.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4分)

13.参考答案:

①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翠屏湖的柔美与诗意,(1分)表达了作者对翠屏湖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②结构,点明题意,(1分)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1分)③效果,增加文学美、诗意美,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1分)

评分建议:

内容2分,结构2分;如答出效果亦可给1分;共4分。

1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14.参考答案:

朱熹在遭遇政治迫害的黑暗的日子里,坚持信念,宣讲理学;(2分)为他人指明方向,增添信心;(1分)表达作者对他人格的赞美。

(1分)

评分建议:

按点给分,共4分。

15.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朱熹在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影响?

(6分)

15.参考答案:

①人格操守:

虽遭受迫害,却从容坚定、讲学不辍的达观情怀,激发后人对理学的坚定信念与追求;(2分)②教育经历:

心无旁骛,一心教学,培育后秀,使古田一代又一代人才脱颖而出;(2分)③文化影响:

门人及士子对理学有坚定信念,缅怀朱子的功绩,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2分)

评分建议:

每点2分,定点1分,阐述1分,共6分。

16.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6分)

16.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对56年前因建水电站而沉入湖底的溪山书院的惋惜;(2分)②表达以溪山书院为代表的读书精神,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让古田这片土地充满了诗性智慧的慰藉;(2分)③表达对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的文化人格的赞美;④表达对经过漫长时光培养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得以延续发扬的欣慰。

(2分)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共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命题人:

谈得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节选)

宗白华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

“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

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孟子曰:

“充实之谓美”。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试一述之。

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当他修行正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

技术直接处理和活动的范围是物质界。

它的成绩是物质文明,经济建筑在生产技术的上面,社会和政治又建筑在经济上面。

然经济生产有待于社会的合作和组织,社会的推动和指导有待于政治力量。

政治支配着社会,调整着经济,能主动,不必尽为被动的。

这因果作用是相互的。

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古代政教合一,政治的领袖往往同时是大教主、大祭师。

现代政治必须有主义做基础,主义是现代人的宇宙观和信仰。

然而信仰已经是精神方面的事,从物质界、事务界伸进精神界了。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并重的动物。

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

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

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

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

《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

《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

现代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

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