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453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docx

呼吸机的相关资料

一、适应症:

1.严重通气不良2.严重换气障碍3.神经肌肉麻痹4.心脏手术后5.颅内压增高6.新生儿破伤风使用大剂量镇静剂需呼吸支持时7.窒息、心肺复苏9.任何原因的呼吸停止或将要停止。

二、禁忌症:

没有绝对禁忌症。

肺大泡、气胸、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肌梗塞等疾病应用时应减少通气压力而增加频率。

三、呼吸机的基本类型及性能:

1.定容型呼吸机:

吸气转换成呼气是根据预调的潮气量而切换。

2.定压型呼吸机:

吸气转换成呼气是根据预调的压力峰值而切换。

(与限压不同,限压是气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继续送气并不切换)

3.定时型呼吸机:

吸气转换为呼气是通过时间参数(吸气时间)来确定。

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定时、限压、恒流式呼吸机。

这种呼吸机保留了定时型及定容型能在气道阻力增加和肺顺应性下降时仍能保证通气量的特点,又具有由于压力峰值受限制而不容易造成气压伤的优点,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吸呼比、吸气平台的大小、氧浓度大小均可调节,同时还可提供IMV(间歇指令通气)、CPAP(气道持续正压通气)等通气方式,是目前最适合婴儿、新生儿、早产儿的呼吸机。

四、常用的机械通气方式

1.间歇正压呼吸(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IPPV):

最基本的通气方式。

吸气时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靠身体自身压力呼出气体。

2.呼气平台(plateau):

也叫吸气末正压呼吸(endinspiratorypositivepressurebreathing,EIPPB),吸气末,呼气前,呼气阀继续关闭一段时间,再开放呼气,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呼吸周期的5%,能减少VD/VT(死腔量/潮气量)

3.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

在间歇正压通气的前提下,使呼气末气道内保持一定压力,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非心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时起重要作用。

4.间歇指令通气(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SIMV):

属于辅助通气方式,呼吸机管道中有持续气流,(可自主呼吸)若干次自主呼吸后给一次正压通气,保证每分钟通气量,IMV的呼吸频率成人一般小于10次/分,儿童为正常频率的1/2~1/10

5.呼气延迟,也叫滞后呼气(expiratoryretard):

主要用于气道早期萎陷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如哮喘等,应用时间不宜太久。

6.深呼吸或叹息(sigh)

7.压力支持(pressuresupport):

自主呼吸基础上,提供一定压力支持,使每次呼吸时压力均能达到预定峰压值。

8.气道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e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

除了调节CPAP旋钮外,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流量,应使流量加大3~4倍。

CPAP正常值一般4~12cm水柱,特殊情况下可达15厘米水柱。

(呼气压4厘米水柱)。

五、呼吸机与人体的连接:

情况紧急或者估计插管保留时间不会太长、新生儿、早产儿、一般经口插管。

其他情况可以选经鼻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

六、呼吸机工作参数的调节:

四大参数:

潮气量、压力、流量、时间(含呼吸频率、吸呼比)。

1.潮气量:

潮气输出量一定要大于人的生理潮气量,生理潮气量为6~10毫升/公斤,而呼吸机的潮气输出量可达10~15毫升/公斤,往往是生理潮气量的1~2倍。

还要根据胸部起伏、听诊两肺进气情况、参考压力二表、血气分析进一步调节。

2.吸呼频率:

接近生理呼吸频率。

新生儿40~50次/分,婴儿30~40次/分,年长儿20~30次/分,成人16~20次/分。

潮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

3.吸呼比:

一般1:

1.5~2,阻塞性通气障碍可调至1:

3或更长的呼气时间,限制性通气障碍可调至1:

1。

4.压力:

一般指气道峰压(PIP),当肺部顺应性正常时,吸气压力峰值一般为10~20厘米水柱,肺部病变轻度:

20~25厘米水柱;中度:

25~30毫米水柱;重度:

30厘米水柱以上,RDS、肺出血时可达60厘米水柱以上。

但一般在30以下,新生儿较上述压力低5厘米水柱。

5.PEEP使用IPPV的患儿一般给PEEP2~3厘米水柱是符合生理状况的,当严重换气障碍时(RDS、肺水肿、肺出血)需增加PEEP,一般在4~10厘米水柱,病情严重者可达15甚至20厘米水柱以上。

当吸氧浓度超过60%(FiO2大于0.6)时,如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80毫米汞柱,应以增加PEEP为主,直到动脉血氧分压超过80毫米汞柱。

PEEP每增加或减少1~2毫米水柱,都会对血氧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数分钟内即可出现,减少PEEP应逐渐进行,并注意监测血氧变化。

PEEP数值可从压力二表指针呼气末的位置读出。

(有专门显示的更好)

6.流速:

至少需每分种通气量的两倍,一般4~10升/分钟。

七、根据血气分析进一步调节:

首先要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气管导管的位置、两肺进气是否良好、呼吸机是否正常送气、有无漏气。

调节方法:

1.PaO2过低时:

(1)提高吸氧浓度

(2)增加PEEP值(3)如通气不足可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延长吸气时间、吸气末停留等。

2.PaO2过高时:

(1)降低吸氧浓度

(2)逐渐降低PEEP值。

3.PaCO2过高时:

(1)增加呼吸频率

(2)增加潮气量:

定容型可直接调节,定压型加大预调压力,定时型增加流量及提高压力限制。

4.PaCO2过低时:

(1)减慢呼吸频率。

可同时延长呼气和吸气时间,但应以延长呼气时间为主,否则将其相反作用。

必要时可改成IMV方式。

(2)减小潮气量:

定容型可直接调节,定压型可降低预调压力,定时型可减少流量、降低压力限制。

八、湿化问题:

加温湿化:

效果最好,罐中水温50~70摄氏度,标准管长1.25米,出口处气体温度30~35摄氏度,湿度98~99%。

湿化液只能用蒸馏水。

雾化器:

温度低,刺激性大。

病人较难接受。

气管内直接滴注:

特别是气道有痰痂阻塞时,滴注后反复拍背、吸痰,常能解除通气不良。

具体方法:

成年人每20~40分钟滴入0.45~0.9盐水2毫升,或以4~6滴/分的速度滴入,总量大于200毫升/天,儿童每20~30分钟滴入3~10滴,以气道分泌物稀薄、能顺利吸引、无痰痂为宜。

人工鼻。

略。

九、吸氧浓度(FiO2):

一般机器氧浓度从21~100%可调。

既要纠正低氧血症,又要防止氧中毒。

一般不宜超过0.5~0.6,如超过0.6时间应小于24小时。

目标:

以最低的吸氧浓度使动脉血PaO2大于60毫米汞柱(8.0Kpa)。

如给氧后紫绀不能缓解可加用PEEP。

复苏时可用1.0氧气,不必顾及氧中毒。

十、设定报警范围:

气道压力上下限报警(一般为设定值上下30%)、气源压力报警、其他报警。

十一、意外问题:

呼吸机旁应备有复苏器,或者其他简易人工气囊,气囊和气管导管之间的接头也应备好。

注意防止脱管、堵管、呼吸机故障、气源和电源故障。

十二、常见合并症:

压力损伤、循环障碍、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喉、气管损伤。

十三、呼吸机的撤离:

逐渐降低吸氧浓度,PEEP逐渐降至3~4厘米水柱,将IPPV改为IMV(或SIMV)或压力支持,逐渐减少IMV或支持压力,最后过渡到CPAP或完全撤离呼吸机,整个过程需严密观察呼吸、血气分析情况。

拔管指征:

自主呼吸与咳嗽有力,吞咽功能良好,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正常,无喉梗阻,可考虑拔管。

气管插管可一次拔出,气管切开者可经过换细管、半堵管、全堵管顺序,逐渐拔出。

呼吸机的参数设置

一、呼吸机的潮气量的设置

潮气量的设定是机械通气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容量控制通气时,潮气量设置的目标是保证足够的通气,并使患者较为舒适。

成人潮气量一般为5~15ml/kg,8~12mg/kg是最常用的范围。

潮气量大小的设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胸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呼吸机管道的可压缩容积、氧合状态、通气功能和发生气压伤的危险性。

气压伤等呼吸机相关的损伤是机械通气应用不当引起的,潮气量设置过程中,为防止发生气压伤,一般要求气道平台压力不超过35~40cmH2O。

对于压力控制通气,潮气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预设的压力水平、病人的吸气力量及气道阻力。

一般情况下,潮气量水平亦不应高于8~12ml/kg。

二、呼吸机机械通气频率的设置

设定呼吸机的机械通气频率应考虑通气模式、潮气量的大小、死腔率、代谢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目标水平和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等因素。

对于成人,机械通气频率可设置到8~20次/分。

对于急慢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应设定较高的机械通气频率(20次/分或更高)。

机械通气15~30分钟后,应根据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进一部调整机械通气频率。

另外,机械通气频率的设置不宜过快,以避免肺内气体闭陷、产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一旦产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将影响肺通气/血流,增加患者呼吸功,并使气压伤的危险性增加。

三、呼吸机吸气流率的设置

许多呼吸机需要设定吸气流率。

吸气流率的设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容量控制/辅助通气时,如患者无自主呼吸,则吸气流率应低于40升/分钟;如患者有自主呼吸,则理想的吸气流率应恰好满足病人吸气峰流的需要。

根据病人吸气力量的大小和分钟通气量,一般将吸气流率调至40~100升/分钟。

由于吸气流率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功和人机配合,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2.压力控制通气时,吸气峰值流率是由预设压力水平和病人吸气力量共同决定的,当然,最大吸气流率受呼吸机性能的限制。

四、呼吸机吸呼比的设置

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吸呼比的设定应考虑机械通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氧合状态、自主呼吸水平等因素。

1.存在自主呼吸的病人,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呼吸机送气应与病人吸气相配合,以保证两者同步。

一般吸气需要0.8~1.2秒,吸呼比为1∶2~1∶1.5。

2.对于控制通气的患者,一般吸气时间较长、吸呼比较高,可提高平均气道压力,改善氧合。

但延长吸气时间,应注意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3.吸气时间过长,患者不易耐受,往往需要使用镇静剂,甚至肌松剂。

而且,呼气时间过短可导致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加重对循环的干扰。

临床应用中需注意。

五、呼吸机气流模式的设置

许多呼吸机有多种气流模式可供选择。

常见的气流模式有减速气流、加速气流、方波气流和正弦波气流。

气流模式的选择只适用于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压力控制通气时,呼吸机均提供减速气流,使气道压力迅速达到设定的压力水平。

容量控制通气中,有关气流模式比较的研究较少,从现有资料来看,当潮气量和吸气时间/呼吸时间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气流模式对患者通气和换气功能及呼吸功的影响均是类似的。

当然,容量控制通气时,习惯将气流模式设定在方波气流上。

不同气流模式对患者的影响,应进一步深人研究和观察。

六、呼吸机吸入氧浓度的设置

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吸人氧浓度的设置一般取决于动脉氧分压的目标水平、呼气末正压水平、平均气道压力和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

由于吸人高浓度氧可产生氧中毒性肺损伤,一般要求吸人氧浓度低于50%~60%。

但是,在吸人氧浓度的选择上,不但应考虑到高浓度氧的肺损伤作用,还应考虑气道和肺泡压力过高对肺的损伤作用。

对于氧合严重障碍的患者,应在充分镇静肌松、采用适当水平呼气末正压的前提下,设置吸人氧浓度,使动脉氧饱和度>88%~90%。

七、呼吸机触发灵敏度的设置

目前,呼吸机吸气触发机制有压力触发和流量触发两种。

由于呼吸机和人工气道可产生附加阻力,为减少患者的额外做功,应将触发灵敏度设置在较为敏感的水平上。

一般情况下,压力触发的触发灵敏度设置在-0.5~-1.5cmH20,而流量触发的灵敏度设置在1~3升/分。

根据初步的临床研究,与压力触发相比,采用流量触发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呼吸功,使患者更为舒适。

值得注意的是,触发灵敏度设置过于敏感时,气道内微小的压力和流量改变即可引起自动触发,反而令患者不适。

八、呼吸机呼气末正压的设置

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肺容积、提高平均气道压力、改善氧合。

另外,呼气末正压还能抵销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降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引起的吸气触发功。

但是呼气末正压可引起胸腔内压升高,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左心前负荷降低。

呼气末正压水平的设置理论上应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即获得最大氧输送的呼气末正压水平,临床上应用较为困难。

对于ARDS患者,呼气末正压水平的选择应结合吸入氧浓度、吸气时间、动脉氧分压水平及目标水平、氧输送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

肺力学监测(压力-容积环)的开展,使呼气末正压选择有据可依。

一般认为,在急性肺损伤早期,呼气末正压水平应略高于肺压力-容积环低位转折点的压力水平。

对于胸部或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采用3~5cmH20的呼气末正压,有助于防止术后肺不张和低氧血症。

九、呼吸机气道压力的监测和报警设置

呼吸机通过不同部位监测气道压力,其根本目的是监测肺泡内压力。

常见的测压部位有呼吸机内、Y管处和隆突。

测压部位离肺泡越远,测定压力与肺泡压力的差异就可能越大。

当病人吸气触发时,呼吸机内压力、Y管压力、隆突压力和肺泡压力依次降低,而当呼吸机送气时,呼吸机内压力、Y管压力、隆突压力和肺泡压力依次升高。

只有当气流流率为零时,各个部位的压力才相同。

900C呼吸机的测压部位在呼吸机内,而Newport和Drag呼吸机的测压部位在Y管。

呼吸机对气道压力的监测包括:

1.峰值压力峰值压力是呼吸机送气过程中的最高压力。

容量控制通气时,峰值压力的高低取决于肺顺应性、气道阻力、潮气量、峰值流率和气流模式。

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类似的情况下,峰值流率越高,峰值压力越高。

一般来说,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加速气流时的峰值压力比其它气流模式高。

压力控制通气时,气道峰值压力水平与预设压力水平接近。

但是,由于压力控制为减速气流,吸气早期为达到预设压力水平;呼吸机提供的气体流率很高,气道压力可能略高于预设水平1~3cmH20。

2.平台压力平台压力为吸气末屏气0.5秒(吸气和呼气阀均关闭,气流为零)时的气道压力,与肺泡峰值压力较为接近。

压力控制通气时,如吸气最后0.5秒的气流流率为象则预设压力即为平台压力。

3.平均压力平均压力为整个呼吸周期的平均气道压力,可间接反映平均肺泡压力。

由于呼气阻力多高于吸气阻力,平均气道压力往往低于肺泡平均压力。

4.呼气末压力呼气末压力为呼气即将结束时的压力,等于大气压或呼气末正压。

当吸气延长、呼气缩短时,呼气末肺泡内压仍为正压,即产生内源性呼气末压力,此时,呼气末的气道压力和肺泡压力不同。

因此,吸气末气道压力高于肺泡内压力,与气道对气流的阻力有关,而在呼气末,如气道压力低于肺泡内压力,则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有关。

值得临床医师注意。

机械通气模式

应用机械通气时,临床上可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处理患者与通气机(呼吸机)之间的关系,这些各种各样技术称为机械通气的模式。

近20年来,机械通气的主要进展之一是通气模式的不断增加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每当一种新的通气模式出现时,常会引起各种争议,实际上对于患者来说,临床上没有一种通气模式是十全十美的,任何通气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成功应用某种通气模式,临床医师需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通气模式可根据其开始吸气的机制来分类,基本模式有两种:

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

控制通气时,通气机触发呼吸并且承担全部的呼吸功;辅助通气时,患者触发和完成全部或部分呼吸周期,而通气机只是给予一定的呼吸支持。

选择某一特定的通气模式,取决于患者能够完成呼吸功的量——也就是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

临床上患者使用通气机时有4种不同的呼吸方式。

根据患者或通气机触发呼吸,以及通气机和患者如何协调去完成呼吸功可划分这些呼吸方式。

机器切换的呼吸可以为强制型或辅助型;患者切换的呼吸能分为支持型或自主型。

①机器切换强制型呼吸(Machine-cycledmandatorybreath):

由通气机触发每次呼吸,随后同期及承担并完成全部呼吸周期中所需呼吸功;②机器切换辅助型呼吸(Machine-cycledassistedbreath):

由患者触发呼吸,但是由通气去完成其余的呼吸工作;③患者切换支持型呼吸(Patient-cycledsupportedbreath):

由患者触发呼吸,但是在其余的呼吸周期中,患者和通气机协同完成通气工作;④患者切换自主呼吸(Patient-cycledSpontaneousbreath):

由患者触发呼吸,随后由患者完成所有的通气工作。

一、完全通气支持与部分通气支持

(一)完全通气支持(Fullventilatorysupport,FVS)FVS是指CMV、A/C和PCV时,通气机提供维持有效肺泡通气所需的全部工作量,即不需要患者进行自主呼吸以吸入气体及排出CO2。

FVS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呼吸停止;②急性呼吸衰竭;③因呼吸功增加或呼吸窘迫而使心血管系统不能维持有效的循环;④自主呼吸驱动力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呼吸功;⑤机械通气治疗开始后12小时内,为稳定临床情况及放置必要的治疗和监测导管时也需要FVS;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功能衰竭所致的呼吸衰竭;⑦呼吸肌麻痹。

FVS治疗时,通气机的频率在8次/分以上,潮气量为12~15ml/kg,能使PaCO2维持在6.0kPa(45mmHg)以下。

所以CMV、A/C和PCV均能提供FVS。

当IMV(SIMV)频率较高(>8次/分)时,足以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也能提供FVS。

由于CMV常需要镇静剂或麻醉剂以避免患者与通气机发生拮抗,所以目前CMV应用较少,而常用IMV(SIMV)、PCV、A/C来提供FSV。

(二)部分通气支持(Partialventilatorysupport,PVS)PVS是指患者和通气机共同维持有效的肺泡通气,换言之,PVS要求患者有自主呼吸,因通气机只提供所需要通气量的一部分。

PVS的适应证为:

①患者有能力进行自主呼吸,并能维持一定通气量;②自主呼吸与PEEP相结合时,可避免胸内压过度升高;③减少正压通气对循环系统的副作用;④进行呼吸肌群的锻炼。

目前80%以上的通气治疗都应用PVS。

但是,临床上部分患者不能耐受PVS,原因有:

①患者的临床情况不能适应呼吸功的增加;②技术因素;如传感器不够灵敏等。

临床上除CMV、A/C和单一的PCV以外,其余所有下述通气模式均能提供PVS。

二、控制机械通气(ControlledMechanicalVentiation,CMV)

(一)定义应用CMV时,患者接受预先已设定的每分通气频率,以及潮气量(VT)。

患者的吸气力不能触发机械呼吸。

通气机承担或提供全部的呼吸功。

许多通气机上,CMV模式不同于辅助/控制模式(assist/control,A/C)。

故临床上应用CMV则意味着是控制强制通气,每次呼吸都释放出一定的潮气量,而患者的呼吸用力被有效抑制。

(二)CMV的应用指征

1.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呼吸微弱或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呼吸(如高位脊髓损害,药物过量,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有时药物的应用可造成呼吸的抑制,例如大剂量镇静剂或使用某些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应用。

2.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麻醉时或重新进行辅助通气时)为患者的肺部提供一种安全的通气方式。

3.重度呼吸肌衰竭,如呼吸肌麻痹,胸部外伤,急、慢性呼吸衰竭所致的严重呼吸肌疲劳时,为最大限度降低呼吸功,减少呼吸肌的氧耗量,以恢复呼吸肌的疲劳。

4.心肺功能储备耗竭,如循环休克,急性肺水肿,某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应用CMV可减轻心肺负荷。

5.需对患者的呼吸力学如呼吸阻力、顺应性,内源性PEEP(PEEPi)、呼吸功等进行淮确测定时。

(三)CMV的优缺点在A/C通气模式出现以前,CMV模式曾广泛应用于临床,在CMV时,患者不能进行自主呼吸,如果患者已清醒,有自主呼吸的倾向,CMV则抑制患者的呼吸努力。

这可使患者产生空气饥饿的感觉,往往会显著地增加呼吸功。

患者的自主呼吸也会引起患者与通气机的不同步,患者企图触发呼吸,使辅助呼吸肌和肋间肌收缩。

故此时必须应用镇静剂和/或麻醉剂来抑制患者自主呼吸的努力,以改进通气机的效应。

如果临床上对患者应用镇静剂和/或麻醉剂有潜在的合并症,而且患者触发呼吸也不是反指征,则应选择另一种通气模式。

CMV时,由于肺泡通气和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完全由临床医师所控制,故需仔细监测酸-碱平衡,通气机的设置也应按照生理状况的改变(如:

发热,营养摄取等)来认真调节。

如果临床上长期CMV,患者的呼吸肌可衰弱和萎缩,将造成通气机撤离困难。

(四)应用CMV时的监护

1.吸气峰压(Peakinspiratorpressure,PIP)在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中,PIP是经常变化的,PIP将随着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的变化而变化。

2.呼出气潮气量(EVT)虽然在通气机的控制板上已经设定了潮气量,但所释放出的潮气量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

如果EVT偏离潮气量100ml以上,则需寻找潮气量丧失的原因。

3.酸碱平衡其呼吸成分完全由临床医师所控制。

4.患者-通气机不同步及吸气流速率或呼吸频率的设置不恰当,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5.使用镇静剂不适当,患者不能触发自主呼吸。

三、辅助/控制模式(Assist/ControlMode,A/C)

(一)定义应用A/C模式的机械通气,通气机以预先设定的频率释放出预先设定的潮气量。

在通气机触发呼吸的期间,患者也能触发自主呼吸,当通气机感知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通气机可释放出一次预先设定的潮气量。

患者不能自己改变自主呼吸触发呼吸的潮气量。

患者所作的呼吸功仅仅是吸气时产生一定的负压,去触发通气机产生一次呼吸,而通气机则完成其余的呼吸功。

CMV和A/C之间的差别在于:

A/C模式时,患者自主呼吸能为通气机感知,并产生呼吸。

(二)A/C的应用指征

1.呼吸中枢的驱动力正常,但是呼吸肌衰竭以致于不能完成呼吸功。

2.呼吸中枢的驱动力正常,但是由于所需要的呼吸功增加(如肺部疾病时肺顺应性增加),使呼吸肌不能完成全部呼吸功。

3.允许患者设定自己的呼吸频率,因而有助于维持正常的PaCO2。

(三)A/C模式的优缺点A/C模式的机械通气允许患者控制呼吸频率,并且能保证释放出最低的通气量,维持最低的呼吸频率。

A/C模式也允许患者使用呼吸肌群作些呼吸功。

但是如适当设置流速率和灵敏度,患者所作的呼吸功可相当少。

如果临床上认为通气机应作大量呼吸功的机械通气对患者来说较为适合,则A/C为理想的通气模式。

正常情况下,A/C模式与SMV相比,患者所作的呼吸功较少。

A/C模式的缺点为:

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时常有焦虑、疼痛或神经精神因素,它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严重的碱中毒可抑制呼吸驱动力,并损害多种代谢功能。

过度通气也可能导致内源性PEEP的形成,这与呼气时间减少有关。

由于每次呼吸都是在正压通气下产生A/C模式可多方面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四)应用A/C模式时的监护

1.吸气峰压(PIP)在使用容量切换型呼吸机时,变化较大,PIP的增加与肺部顺应性的改变和气道阻力的增加有关。

2.呼出气潮气量(EVT)。

3.评价患者在机械通气时的舒适程度患者在发生自主呼吸努力时,监测气道压力并调节灵敏度,允许患者使用较小的触发呼吸努力,调节流速率以满足患者的吸气需要。

使用A/C模式时,触发灵敏度和流速率为影响患者呼吸功的主要因素。

4.密切监测酸-碱平衡状态如果患者过度通气,可考虑应用镇静剂或改变通气模式如试用IMV,SMV或压力支持通气(PSV)等。

四、间歇强制通气(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IMV)

(一)定义间歇强制通气(IMV)是一种患者可以获得预定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通气模式,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