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802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答案

1、地球内部有什么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地球内部有什么?

2、我们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4、地球内部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观察实验

※地球内部有什么?

我的猜想:

有石油、煤、矿产、岩石、泉水等

我的交流:

地球内部有煤有石油;地球内部有地下水;地球内部有岩石;地球内部有火山喷发物……

我的发现:

地球内部有丰富的资源。

※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我的交流:

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薄,陆地处厚。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地核由很多成分组成。

地球的核心处非常热,有4700摄氏度。

我的发现:

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我的收获

(1)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其中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2火山

我想研究的问题

1、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

2、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害处。

观察实验

※对火山的了解。

我的交流: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火山是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的岩浆;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我的发现: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火山的成因。

我的猜想:

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出来了就是火山的爆发。

我的方案:

做一个开啤酒瓶的模拟实验。

我的记录:

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我的发现:

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将盛有红色热水的玻璃瓶用细线悬吊着放入水槽中的冷水中,你会发现小玻璃瓶内的红墨水自下而上升上去。

(2)在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中,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用酒精灯加热,发现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我们可以推测火山的成因是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2、生活中的科学。

火山喷发的利于弊。

利:

火山喷发会在地下形成铁、金刚石等矿藏。

有些火山喷发以后就再也没有喷发过,被称为死火山。

,人们把这些死火山开发成旅游景点,供人参观。

弊:

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

拓展与应用

了解我国火山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昆仑山区、黑龙江省、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地。

3地震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3、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什么预兆?

观察实验

※对地震的了解。

我的交流: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造成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我的发现: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岩层断裂造成的。

※地震的成因。

我的猜想:

岩石的断裂引发了地震。

我的方案:

模拟实验:

把毛巾、木棍放好。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我的记录: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产生褶皱。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会突然断裂,手感到麻木。

我的发现:

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生活中的科学。

地震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预兆,你知道哪些?

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井水、泉水异常,有发浑、冒泡、变味、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现象;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慌不安、不进食、乱闹乱叫、挣断缰绳逃跑等;天气主要有震前闷热,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

4做一块卵石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2、卵石从哪里来?

3、卵石在生活中的作用。

4、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吗?

观察实验

※做一块卵石。

我的方案:

将砖块敲碎,把一些棱角分明的碎砖块同水一起放在一个大的广口瓶里,盖上瓶盖,使劲摇晃,进行磨圆。

我的记录:

材料

实验前

实验后

碎砖块、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

砖块上有尖锐的棱角。

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变成了球形。

我的发现:

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猜想:

高山上岩层中的水冬季一结冰膨胀就使岩缝增大或裂开,碎石滚落到河道里,经过水的冲刷和石头间的摩擦,形成卵石。

我的方案:

用镊子夹住小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

我的记录:

页岩石出现裂缝,甚至破裂。

我的发现:

自然界中的岩石由于温度升高,又或温度降低,这样反反复复就会使岩石出现裂缝甚至是破裂,碎岩石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

我的收获

(1)位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2)高山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形成卵石。

5各种各样的矿物

我想研究的问题

1、矿物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矿物?

3、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4、矿产的利用。

观察实验

※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我的记录:

矿物名称

颜色

光泽

硬度

矿产类别

石膏

白色

非金属光泽

较硬

非金属矿产

黄铁矿

铜黄色

金属光泽

较硬

金属矿产

金刚石

透明、浅蓝

金刚光泽

非金属矿产

刚玉

透明、各种红、蓝、绿

玻璃光泽

非金属矿产

我的发现:

自然界有很多种矿物,它们色泽不同,有的透明度好。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2)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3)铁矿石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得到金属铁,经加工后可用于制造飞机、轮船、自行车等各种用品

(4)煤既可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于染料、医药、杀虫剂等方面。

(5)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

2、生活中的科学。

煤是怎样形成的?

由图可推断:

在几千万年、几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湿润,生长着松柏、银杏等许多高大茂密的树木,地球上到处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大量死亡,死去的树木被泥沙掩埋。

如果这些死亡的植物被沉积物覆盖而不透氧气,植物就不会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地层。

在细菌的作用下,树木慢慢腐烂分解,后又经地下高温高压作用,最后变成了煤层。

因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差异,形成的煤也不尽相同。

由于地壳的运动,有些煤层被埋的更深,而有些煤层接近或露在地表。

6地表的变化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地球表面是怎样变化的?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4、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观察实验

※地球表面的变化。

我的交流: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

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

由此我们可推断,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海洋。

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我的发现: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很神奇。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我的交流: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表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如过度垦殖和放牧,会造成土壤沙化、风暴增多、灾害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灾害。

我的发现: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

(2)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越来越大。

(3)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能引起地表变化。

(5)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2、生活中的科学。

你对保护地表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要停止毁林开荒,不要过度开采矿石,严禁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

单元活动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3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震总是发生在地壳薄弱这一层,有时还会伴随地震发生。

(3)风化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温度、水和植被。

(4)做一块卵石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碎砖块受到水的冲刷和砖块互相摩擦、碰撞,会逐渐失去棱角。

(5)常见的矿物有石墨、石英、滑石、金刚石等。

(6)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

(7)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自然力量、人的力量等。

2.小法官。

(1)河流的搬运作用是卵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对)

(2)矿物资源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错)

(3)人为破坏植被,大规模施工,都对地表造成破坏。

(对)

(4)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金属矿产。

(错)

(5)地球表面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对)

(6)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错)

(7)化石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为研究古环境提供线索。

(对)

(8)火山喷发之前一定会发生地震。

(错)

3.我会选。

(1)下列现象中,(C)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影响的结果。

A、地震B、火山爆发C、修路架桥

(2)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A)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

(3)岩浆是(B)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C、靠地球的引力作用

(4)地幔的下面是(B),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地壳B、地核C、地心

(5)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B)。

A、岩层弯曲B、岩层断裂C、山洪爆发

(6)渗入岩缝的水结冰时体积会(A),从而对岩石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A、胀大B、缩小C、不变

二、生活中的科学。

1.假如上课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

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伤。

如果来不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若来不及跑出房屋,则应该躲在机构最小的房间里,或降低重心躲在桌下,保护头部等。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底某些地方,发布着古代森林遗迹。

此地带曾经是什么状况?

答:

是陆地。

7声音的产生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如何让声音停下来?

观察实验

※声音产生的秘密。

我的猜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方案:

利用双响筒、铃铛、音叉等材料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我的记录:

物品名称方法现象

双响筒敲打发出声音,双响筒震动。

铃铛摇发出声音,铃铛震动。

音叉音叉发音后放入水中水中有波纹。

我的发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喜鹊的叫声、风声、汽车的喇叭声、钢琴声等构成了奇妙的世界。

(2)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鼓面、玻璃杯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3)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

若想让声音停止,必须让物体停止振动。

2、生活中的科学。

和小伙伴研究一下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

有的声音不好听?

8谁能传播声音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3、空气能传多远呢?

4、声音离开空气、固体、液体还能传播吗?

观察实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猜想:

声音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

我的方案:

用闹钟、塑料袋、桌子、水槽等简单的器材做声音的传播实验。

我的记录:

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方法

实验现象

是否能在空气中传播

用抽气机抽净玻璃罩内的空气,使之变成近似真空状态,在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只小闹钟,观察现象。

小闹钟在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

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

将定时的小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把耳朵紧贴在水槽上倾听声音。

在水槽外听到了小闹钟的铃声。

是否能在固体中传播

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紧贴桌面倾听声音。

贴着桌子能听到声音。

我的发现:

只有空气、液体、固体这些物体做桥梁,我们才能听到声音,也就是说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任何声音都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3)制作简易电话时,使用铜线做电话线,效果会更好一些。

9、怎样听到声音

我想研究的问题

1、人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耳朵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耳朵的作用。

4、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观察实验

※耳朵的构造。

我的交流: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我的发现: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我的猜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

我的方案:

用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等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耳朵的内部构造进行了解。

1.把纸筒去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

2.把一根火柴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3.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我的发现:

1.橡皮膜振动带动火柴棍跳动起来。

2.破了的橡皮膜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声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2)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3)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4).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2、生活中的科学。

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一是尽量避开噪声;二是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或鼓膜;三是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中,以免震破鼓膜;四是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五是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重点是保护耳膜,防止因尖硬物体的刺激、巨大的声响、病菌的感染损坏耳膜,使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声音有什么不同?

2、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4、听不见的声音是指什么?

观察实验

※声音的大小。

我的猜想:

声音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我的方案:

敲鼓实验。

在鼓面上放些纸屑,第一次轻轻敲,观察鼓面纸屑振动情况以及声音的大小,第二次用力敲,观察鼓面纸屑振动情况以及声音的大小。

拨动橡皮筋的实验,两次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听声音的大小。

拨锯条实验。

我的记录:

实验名称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相同

不同

拨锯条

将锯条1/2伸出桌外;

轻轻拨动,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

轻轻拨声音小;用力拨声音大。

拨动橡皮筋

拨动

轻轻拨动,用力拨动,

轻轻拨声音小;用力拨声音大。

敲鼓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轻轻敲;用力敲

响度小,纸屑跳动低;响度大,纸屑跳动高。

我的发现:

用力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大。

※音调的高低。

我的猜想:

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幅快慢有关。

我的方案:

压尺子、滴水两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我的记录:

实验名称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相同

不同

压尺子

把尺子紧压在桌边上,振动的幅度相同,即用力大小一致

(1)将尺子1/5伸出桌外;

(2)将尺子1/3伸出桌外;(3)将尺子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伸出桌子较短时,振动频率快,声音高;伸出卡子较长时,振动频率慢,声音低。

滴水

往水杯中滴水时水流大小、杯口离水面的高度一致。

水面高;水面低。

当杯子里水面较高时,振动频率快,水声高;水面较低时振动频率慢,水声低。

我的发现:

振幅越快,声音越高;振幅越慢,声音越低。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声音有大小和声调的高低的不同。

(2)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音调。

(3)当敲打鼓面时,用力大发出的声音大,用力小发出的声音小;压锯条时,锯条伸出桌面长时音调低,伸出桌面短时音调高。

(4)正常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觉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到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5)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一种低频率波。

2、生活中的科学。

想一想,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听不见的声音?

听不见的声音指超声波、次声波。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我想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噪声?

2、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

3、噪声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哪些?

4、怎样消除噪声?

观察实验

※噪声的来源。

我的交流:

正在飞行的飞机、建筑工地机器轰鸣、城市道路上汽车喇叭声、生活中迪厅高声播放的流行音乐都是噪音来源

我的发现:

环境噪音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及社会生活。

※噪声的危害。

我的交流:

一是影响听力,;二是影响学习工作,干扰睡眠;三是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四是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五是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我的发现:

噪声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很大。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声音一般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两类。

(2)噪声与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3)我们周围有许多噪声,如飞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声音、吵闹声等。

这些噪声有的妨碍人们休息,有的使人烦躁。

(4)植树造林是降低城市和工矿企业噪声的方法。

2、生活中的科学。

学校里的噪声有哪些?

为了消除它我们应该怎样做?

高声谈话的嘈杂声;校园内打闹声;高音喇叭……

不大声喧哗;上下楼梯放轻脚步;轻声关门等。

单元活动

一、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2)铃声响了,校园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

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3)物体振动发声时,形成了声音的“波浪”,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水波一样。

(4)在宇宙飞船中,宇航员之间交谈要靠无线电。

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听到巨大响声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6)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

若想让声音停止,必须让物体停止振动。

(7)次声波自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8)根据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2.小法官:

(1)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电视机播放的声音。

(错)

(2)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方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对)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错)

(4)声音只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低之分。

(错)

(5)鼓膜震碎后,声波就不能传到中耳、内耳,人就聋了。

(对)

(6)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对)

(7)消除噪音的最好方法是在耳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错)

3.我会选。

(1)游泳时,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A)传播到耳朵里的。

A、水B、空气C、游泳池

(2)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清晰地听到指甲划桌面的声音,声音是通过(A)传到耳朵里的。

A、桌子B、空气

(3)用抽水机抽净玻璃鈡罩里的空气,我们(B)听到闹钟声。

A、能B、不能

(4)耳廓的作用是(A)。

A、收集声波B、传递声波

(5)使劲敲鼓面,鼓发出的声音(A),轻轻敲鼓面,鼓发出的声音(B)。

A、大B、小

(6)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B)。

A、水面没有变化B、水面有变化

(7)声音是以(B)方式传播的。

A、水波B、声波

(8)用同样的力敲打长短不同的两根铁管,长铁管发出的声音音调(B),短铁管发出的声音音调(A)。

A、高B、低

(9)耳朵是人的(A)。

A、听觉器官B、视觉器官C、触觉器官

(10)蝙蝠能利用(B)探测障碍物。

A、次声波B、超声波C、声纳

二、生活中的科学

1、风声是怎样产生的?

用所学知识解释。

风是空气的流动,流动时的振动频率若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20赫兹~20000赫兹),人就能听到风声。

2、调查超声波的作用与危害。

超声波被广泛运用,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超声波有许多优点,但是它的危害很少很少,而且即便有危害,也是人们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忽略的。

次声波可预报火山爆发、沙尘暴、龙卷风等次声波自然灾害,可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制造出能穿透坦克、装甲车的武器的次声武器。

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

3、噪声对人们有什么危害?

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12秋季星空

我想研究的问题

1、秋季主要星座有哪些?

2、观察星空的方法是什么?

观察实验

※观察星空的方法。

我的交流:

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观察星座时确定方位很重要,常常把头顶的方向称为“天顶”,天顶以北称为“北天”,天顶以南称为“南天”。

如观察北天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

我的发现:

明确了观察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