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817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docx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

2010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

 

2009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11

 

主题阅读关键词:

 

人性之光

 

(十一)人性之光

 

读•能力提升间1

 

阅读练兵一

 

恩情

 

张雁灵

 

彭国华要出院了!

他和妻子相伴来到到处是瓦lì废墟的安县县城,做了一面锦旗,旗上印着八个字:

永远不忘救命之恩。

 

彭国华和妻子、父亲来到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见到我,彭国华突然一手举着锦旗,一手拉着妻子扑通一声跪在了我的面前。

 

拉起他们夫妻二人,我看到这个在废墟中掩埋了172个小时都不曾落泪的坚强汉子,此刻泪花闪闪。

落泪的,还有他身旁hān厚纯朴的妻子。

“谁是你的恩人啊?

”我问,“是她!

是他!

”我指了指一直默默站在彭国华身旁的他的妻子,还有他已经驼背的父亲。

 

是这个没文化、黑壮踏实的普通羌族农妇和他父亲,还有那群不知姓名的武警官兵,感动了我们所有的医疗队员,感动了所有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们。

是她的执著,是这位老人的爱子之心,是这些武警官兵几天的艰辛,才挽救了彭国华,挽救了这个家。

 

深埋纵深10米的矿井里172个小时,对彭国华来说是由死到生的奇迹。

但,172个小时对他妻子和老父亲来说,却是由生到死的jiān熬。

 

在海拔2600米高的矿井洞口,七天七夜,她一刻不离地守候在矿井旁,眼睛一直盯着坍塌的井口,用心联系着深埋地下、生死不明的丈夫。

最初,没有工具,就用树枝,就用手,一层层去扒tān塌的矿井,手指鲜血流在矿石上,粘在树枝上……老父亲每天山上山下来回跑无数次,求人,找人,汗水,泪水……

 

两天过去后,一拨又一拨人来了走了,努力过后,都劝她,放弃吧!

她说,他肯定还活着!

 

再后来,一群武警战士来了。

她跪下了:

要见你们最大的官,我只有一个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不抛弃、不放弃!

《士兵突击》中主角许三多的这句话,在一片废墟的震区,在瓦砾和阳光间,接力着一个又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爱的奇迹。

彭国华深埋废墟下172小时被奇迹般救出,被救活。

 

真爱让生命永恒!

 

只剩一丝气息的彭国华被送到了我们医疗队实施紧急抢救……

 

三小时,彭国华生命体征恢复……

 

三天,“我想吃饭!

”彭国华醒后嘴里蹦出的第一句话,让我们都激动得哭了。

 

他活过来了。

 

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彭国华的妻子姓什么,不知道他那驼背的父亲多大岁数,不知道挖掘抢救他的人都是谁,不知道那群年轻的兵娃子叫什么,是哪个部队的……可我记住了这次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

 

(选自《文汇报》2008年6月12日)

 

基础层级演练: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全文看,彭国华的救命恩人是谁?

 

发展层级演练:

 

3.结合文意,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真爱让生命永恒!

 

4.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一连说了四个“不知道”,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具体说说全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作拓展延伸:

 

6.世界上有没有永恒?

怎样理解永恒的含义?

请以“永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600字以上。

 

阅读练兵二

 

一个孩子的逃生行囊

 

孙道荣

 

不久前,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男孩,来到了上海红十字会,用(①)的中文,向工作人员说明了他的来意。

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张,是美籍华人。

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大地震后,他立即在居住地夏威夷进行了募捐,他自己动手做了四个捐款盒,在盒子上写明寻求捐助的原因和他的预期目标:

1000美金,并承诺亲手将捐赠款送到自己的家乡上海的红十字会。

他将其中的三个木盒分别放在父亲的店里,自己带上另外一个,去敲周围邻居的门,还带到学校,进行募捐。

他一共募集到了2000美金的捐赠,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目标。

在父亲的陪同下,他来到上海,将捐款交给了红十字会,转送给灾区的孩子们。

 

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他的善良和爱心,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大家并不知道,两年前,这个孩子也独自经历了一场(②)的大地震。

 

2006年10月15日,清晨7时7分,美丽的夏威夷突然(③),一场6.6级的大地震,瞬间袭击了整座岛屿。

 

只有7岁的查尔斯,当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父亲正在离家很远的另一个岛上参加马拉松训练。

(④)的剧烈震动,让查尔斯陷入极度恐惧之中。

但是,在学校就学过紧急避险和逃生常识的查尔斯,在逃离房子时,还是飞快地将几件重要的物品塞进了他的书包。

 

在那样一个紧急关头,一个只有7岁的小男孩,都带走了哪些物品呢?

事后,查尔斯的父亲在儿子的书包中,翻出了7件物品——

 

一张全家照。

这是查尔斯第一个放进书包里的物品。

他说,如果那天是世界末日,只有他活下来了,他会用这张照片来纪念全家。

他还告诉父母,当时他想,如果弟弟也活着,他就带着弟弟一家家地敲门,直到有人愿意照顾他们。

 

一面国旗。

 

一只兔宝宝布艺玩具。

查尔斯属兔,这只兔宝宝玩具还是他在婴儿时得到的礼物,这只兔宝宝一直陪伴着他。

查尔斯说,兔宝宝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任何时候也不能抛弃它。

 

一只海龟。

查尔斯说,海龟是珍稀动物,所以要保护它们。

 

一个乐高玩具。

这是查尔斯最喜欢的玩具。

 

一只紧急用手电筒。

这是查尔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常识,他相信会需要它。

 

一顶大力帽。

这是查尔斯参加电视节目时获得的纪念品,也是他最喜欢的。

 

这就是7岁男孩查尔斯逃生行囊里的全部物品,在那个危急关头,查尔斯选择将它们带在身边,因为他认为这都是最重要的物品,是能够在灾难之后,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

 

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当时,查尔斯自己有400美元的现金,就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在逃离房间时,查尔斯却没有把钱放进自己的包里。

他是这样解释的,在学校里,他们经常为贫穷的孩子捐钱,所以他坚信,只要能活着,虽然自己没有钱,但是一定会有人帮助他。

 

这就是一个7岁男孩的生命账单。

你能看出这几件物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爱!

爱家人,爱国家,爱动物,爱生活。

 

查尔斯的父亲感慨说,危难之时,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在一瞬间失去,只有爱,是危难时的唯一行李。

什么时候,都应该带上它——爱。

 

(选自《当代文萃》2008年第12期,有删节)

 

基础层级演练:

 

1.请你为文中的括号选填恰当的词语。

 

A.地动山摇B.磕磕巴巴

 

C.惊心动魄D.骤然而至

 

①()②()

 

③()④()

 

2.开头写查尔斯的募捐,与文章重点写他的逃生行囊有什么关系?

 

发展层级演练:

 

3.文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

请谈谈你的理解。

 

他认为这都是最重要的物品,是能够在灾难之后,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

 

4.文章一一列举了查尔斯逃生行囊中的物品后,又特别补充了一个没有拿钱的细节,这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写作拓展延伸:

 

5.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请你认真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选一个恰当的立意角度,自选一种最拿手的文体,自拟一个亮丽的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阅读链接

 

放任错误

 

肖华

 

伦敦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高峰时汽车只能排着队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前挪动。

在拥挤程度最甚的街道上,车速甚至在12英里/小时之下。

2003年,伦敦行车速度继续下滑到8.69英里/小时,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得等待2.3分钟。

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发出了号召,要人们减少私车出行,乘公交车。

状况虽有好转,但依然很拥挤。

 

2003年,伦敦政府采纳了一个建议,对机动车收取拥堵费。

当天或者之前交费每辆8英镑,第二天交费每辆10英镑,两天之内不交拥堵费的车主,将收到100英镑的罚单。

开始的一段时间,伦敦街道拥堵的状况有所好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拥堵又出现反弹。

不久,拥堵达到了最大化。

伦敦行车速度只能在8英里/时以下,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得等待2.7分钟。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收取拥堵费之前,许多私家车主觉得城市的拥堵也有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从而有意无意地减少驾车出行的时间。

可是当他们交了8英镑的拥堵费后,就认为自己为“错误”付出了代价,驾车出行理直气壮,没有了“负罪感”。

 

无独有偶。

美国的一家幼儿园,要求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孩子。

可是几乎每天都有少数家长迟到。

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幼儿园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家长迟到一次要交5美元。

 

幼儿园本来想靠这个办法杜绝家长迟到的现象。

但是事实却出乎意料。

自从实行“5美元”的办法后,迟到的家长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这让幼儿园大惑不解。

后来,经过调查,终于知道了答案。

原因就出在这“5美元”上。

在不交5美元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迟到而自责和内疚。

可是交了5美元之后,他们的这种内疚感减轻甚至没有了,认为自己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不应当再受到指责。

 

是的,很多时候,面对别人犯下的错误,我们总想让对方付出代价,可这往往不是最好的方法。

有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宽容甚至“放任”他的错误。

只有这样,他才会产生内疚感,从而能长时间地记住这个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3期》)

 

参考答案:

 

《恩情》:

1.砾憨煎坍2.他的救命恩人是妻子,父亲,武警战士,医疗队员……是人们的爱心。

3.妻子和父亲的真爱,使彭国华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这种真爱是永恒的,这种真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4.虽然不知道这些人的姓名、年龄……,但是这种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却让作者永远铭记在心。

通过“不知道”和“记住了”的对比,说明了爱心的重要,深化了文章内涵。

5.倒叙开头,从彭国华出院感恩写起;再用顺叙,写地震后被埋、抢救的艰难过程。

用倒叙的方法,先说结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也使故事情节曲折起伏。

6.略。

 

《一个孩子的逃生行囊》:

1.BCAD2.他的募捐是出于善良和爱心,这与文章的中心是一致的。

另外,从募捐引出他的逃生经历,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3.说明他把爱心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能够活下去的的精神支柱。

4.从内容上看,更能凸显人物的精神特征,也深化了文章主旨,表现了对全社会都充满爱心的自信;从结构上看,可以说是与开头的募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5.略。

 

读•能力提升间2

 

阅读练兵一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qiānchuíbǎiliàn,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②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

孟子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

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

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

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

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

要治国,先得齐家。

要齐家,先得修身。

要修身,先得正心。

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

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⑥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

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

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

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

“啊!

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

”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

这样才会认真修身。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

 

⑦家和万事兴。

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

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

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

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⑧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

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散文》2009年第3期)

 

基础层级演练:

 

1.为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杂糅()窥视()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qiānchuíbǎiliàn():

 

发展层级演练:

 

3.请用肯定的语气表达本文的主要观点:

 

4.文中关于修身的论述包括哪些内容?

你如何理解“修身”?

 

5.本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6.仿照第②段的结尾句子,写两句你熟悉的谚语。

(不得与文中的谚语相同)

 

谚语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写作拓展延伸:

 

7.如果用园丁修剪树枝对本文观点进行比喻论证,该怎么论证,请写一段话。

(200字以内)

 

阅读练兵二

 

国悼,对生命价值的礼赞

 

李龙

 

上天同悲,大地共泣;国旗低垂,山河哽咽。

从5月19日到21日,这三天,举国共同哀悼,为那些在特大地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送行,给那些幸存者送去家人和亲人的安慰。

“人之生也柔弱,人之死也坚强。

”生和死在这个时刻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连上天也感动得哭了。

”昨天的广州,雨水和泪水混杂在一起;昨天的全国,悲痛和坚毅交织在一起。

三分钟,我们以最崇高的仪式给遇难的同胞以最隆重的悼念;三天,我们以举国哀悼的方式追忆逝者、告慰生者。

这是无须压抑的哭泣,这是无须渲染的悲哀,因为号哭不代表软弱,抚胸掩不住心中的悲怆。

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生命的尊严在哀乐声中接受礼赞,让正在升空的灵魂不觉孤独。

 

骨肉相连,同此国殇。

没有人会刻意追问,举国上下为平民百姓举行国殇,在我们的历史上是不是第一次。

然而,从国旗俯垂致意的那一刻起,在全体国民默哀三分钟的庄严礼仪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一种回归人本的生命尊严。

人性的光辉、人道主义的理念,让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高高地耸立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为遇难同胞设立哀悼日,为普通国民致哀,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的背后体现着一个国家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自己国民的尊重。

因为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对人的尊重;没有对逝者的哀悼,就没有对活着的珍惜。

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严放到了最高位置,这是生命价值的理性回归,是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尺。

 

生命的存在既是一种生理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结构性存在。

如此,对于生命存在的维护,对于死亡尊严的捍卫,就是一项兼具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的普世价值关怀。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孝敬意识作为明德厚物的载体,那么现在对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全民哀悼,就超越了这一传统价值内涵,覆盖了生命、道德、伦理和死亡教育等所有和个体存在相关的人文关怀。

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到底何为以人为本?

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承认,对人格尊严的放大,对公民生命的尊敬,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

当我们以最高的礼仪送别、追悼遇难的同胞,当平民百姓、国家公民从抽象的“人民”概念里走出来,成为一个个鲜活存在的“人”时,追求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意识,就不仅仅止于全国哀悼日的三天礼仪,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更真切、更深远的人文情怀。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

”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对救援队伍所说的一句话,体现的正是我们面对这一国殇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

 

一路走好!

我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

你们的生命是平凡的,又是高贵的。

所有人都会记住你们,国家也会记住你们。

(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5月21日)

 

基础层级演练:

 

1.给加粗的字加上拼音。

 

罹难()悲怆()

 

2.“国殇”一词,古代是指为国捐躯者,在本文中有的意思。

 

发展层级演练:

 

3.文章结尾引用温总理的话,有什么作用?

 

4.2008年5月的这次国悼,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

 

写作拓展延伸:

 

5.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

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等值的,它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没有优劣轻重之别。

人类的生命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

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

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

当汶川地震数万同胞遇难一周年之日,你有何感想告慰于地下亡灵?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人不炼,不成器》:

1.róukuī2.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一个人经过一定的磨炼才能获得修养,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4.“修身”就是要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

不自欺,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5.理论论证(例子:

孟子的话,孔子的话)比喻论证(例子:

顽铁百炼成钢,人世好比炼钢的工厂)6.略。

7.略。

 

《国悼,对生命价值的礼赞》:

1.líchuàng2.举国哀悼,祭祀3.总理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是共和国的代表,总理的表态,表达了国家的意志和理念,高度体现了我们的国家重视人本主义思想。

4.人性的光辉、人道主义的理念,让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高高地耸立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体现着一个国家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自己国民的尊重。

或:

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严放到了最高位置,这是生命价值的理性回归,是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尺;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承认,对人格尊严的放大,对公民生命的尊敬,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5.略。

可从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弘扬人本主义等角度谈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