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849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docx

浙江省高三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

教学内容

必修六:

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必修六的整本知识点,了解加试题具体做题套路和步骤

考点分析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试题解读

1.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主要特点。

2.运用资料,考查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措施。

3.结合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或者PM2.5最新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来源、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具体事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4.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最新信息,考查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原因。

5.结合近期石油价格波动,考查能源问题及应对措施。

6.结合我国实施的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考查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教学过程

知识点1——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与危害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分布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热带雨林尤为严重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活动区

部分物种减少或灭绝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我国黄土高原及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非洲最严重,其次是亚洲。

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①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

②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随堂检测

1.右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3)试指出③区域出现的世界性环境问题。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3)酸雨。

解析 结合经纬度信息正确判断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区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旱的气候、多风的天气是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②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

③是我国南方地区,酸雨问题严重。

知识点2——自然资源保护

主题1 自然资源与我国主要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的涵义

理解自然资源的涵义,关键是把握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要从其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2.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危及农业、工业生产与生活,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客观因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问题

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耕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

人口增长,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及环境污染等

矿产资源问题

人均拥有

量少,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面临枯竭

人口增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不合理开发导致矿区环境破坏

主题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

1.石油资源的危机分析与应对措施

理解石油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应从世界需求和资源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应对措施应从开源、节流等方面进行考虑。

具体分析如下:

2.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以煤炭为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沉陷问题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后土体或岩石堆放占用土地,并造成土地退化

保护好地表土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主题3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理解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结合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措施

作用表现

解决的问题

植树造林

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科学开发

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既保护耕地,加大开发力度,又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

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土壤盐渍化

整理土地

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随堂检测

2.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请列举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

(最少写四个)

 

(3)为什么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

 

答案 

(1)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2)湿地减少、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地面沉降、水体污染(如太湖蓝藻事件)等。

(任答四点即可)

(3)我国人均水资源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和经济增长快,用水量快速上升;科技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水浪费和水污染严重。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水安全日趋严重的原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有湿地减少、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地面沉降、水体污染(如太湖蓝藻事件)等。

分析水安全日趋严重的原因应从水资源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时间分布特点及人口和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分析。

3.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答案 

(1)剥离表土及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解析

 煤炭开采会严重地破坏地下水、耕地、植被等环境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将其转变为电力输出则会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光照资源图

材料二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将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千米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据图判断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

(2)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答案 

(1)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2)有利因素:

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

不利因素:

成本高,施工难。

解析 第

(1)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低纬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气较少、地势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地区。

(2)题,风电场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来分析;东海大桥风电场建在沿海,风力资源丰富;海洋空间的利用,可以节约用地;经济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是有利因素。

而沿海附近施工难度大,高科技投入多,成本高是不利因素。

知识点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题1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成因

危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①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

(1)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最为严重。

(2)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4.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1)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火烧和垦殖

(2)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农垦

(3)工业、城市、交通占用大量的土地

(4)对物种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

(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

(6)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等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主题2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

蚀(水土

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

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随堂检测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测算:

一棵生长50年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可创收312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21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美元。

材料二 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

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树木(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2)东北 西南 东南 (3)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 (4)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6.下图中图甲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图乙为“‘

八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

图甲和图乙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图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图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综合整治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中,C、D两处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自然背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影响农牧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小流域综合治理

(3)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生物多样性锐减

(4)土壤侵蚀 C处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 D处为亚热带丘陵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区位的判读能力和中国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布及防治措施知识的掌握。

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A地区是我国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本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从关系图中可知:

①表示土地荒漠化,②表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B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区,本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由于破坏植被、轮荒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3)读图乙可知,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区)是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C处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D处为亚热带丘陵地区,两地区由于降水较多,土壤侵蚀严重。

考点四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知识点四——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主题1 水污染及其防治

1.概念:

水污染是指因某些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它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类型

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

污染源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

可引起人体中毒、致癌等

危害农作物生长:

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大面积死亡

危害水生生物生长:

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防治

预防:

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

治理:

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管理:

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主题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主要的大气污

染类型、成因及危害

主要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

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拓展延伸

 

(1)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

①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

②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2)欧洲、北美的主要能源为石油,酸雨类型为硝酸型;而我国以燃煤为主,多为硫酸型酸雨。

主题3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其污染危害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其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方法

优势

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有利于废品回收与资源利用,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破碎、压缩、焚烧

体积缩小,消除某些有害物质

卫生填埋

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可重新利用;不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资源化

可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资和能源,促进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

(2)常见资源化模式

 

随堂检测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0000千米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一半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

我国将面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双重压力,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水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材料二 中国7大水系水质差别对比图(2019年)

(1)我国7大水系中,水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空间分布看,____________地区的水质较好,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我国河流水质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善我国河流水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案 

(1)海河 南方 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退水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行污染物的回收利用或废水循环使用;加强管理和监测,使污水达标排放;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治理水污染;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解析 本题以水利部门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检测结果和7大水系水质差别对比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我国南北方水质的差异及其原因及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题,由材料二图对比可看出海河污染最严重,南方水质较好,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自然原因与南方河流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有关。

(2)题,河流水污染物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废水。

第(3)题,要针对污染物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8.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

下面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19年、2019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

根据所提供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下图),监测点分别为A、B、C、D。

材料二 PM10浓度数据统计结果(单位:

mg·m-3)

监测点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A

0.162

0.010

0.062

B

0.178

0.006

0.057

C

0.178

0.012

0.061

D

0.220

0.011

0.074

材料三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监测点

林地

草地

建筑用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A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B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C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D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1)A、B、C、D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

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思考,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B点。

原因:

B监测点生态环境保护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

(2)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

解析 第

(1)题,读材料二、三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2)题,降低裸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加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是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针对性措施。

9.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

读“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答案 

(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