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88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年滨州市高三

语文试题

2018.1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

为何需要融入。

传统节日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中华亿万儿女共同的节日。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倡导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接了地气、有了基础,因为它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人民群众心理相吻合,人民群众会自愿、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凝聚力也因此能够得到极大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观念的上层建筑,植根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中华传统节日是亿万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共同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同样如此,在其提出之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就已蕴含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基本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与传统节日文化相融入的重要原因。

借助节日主题活动融入。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主题,都带有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

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通过主题活动、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基本元素处处可见,使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处处可感,让核心价值观的元素鲜活起来。

借助经济力量融入。

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日”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基金会等非官方渠道,以广告营销、商家炒作、公益活动等方式把自己的价值观传播出去,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刺激、物质鼓励、技术规范等形式,把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用会议、电影、电视、小说、游艺、动画以及饮食、服饰、广告、艺术作品等可感可视形式,融入消费享受、休闲娱乐等过程中,让人们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认知认可并接受蕴含中国符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编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

B.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其感召力、公信力和凝聚力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增强。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出之前,它就已蕴含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之中了。

D.传统节日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基本元素变得鲜活可见,推动了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

B.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节日文化在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及必要性。

C.文章第三段引用恩格斯的话,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可能性。

D.最后一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指出我们应学习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力量融入的作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弘扬。

B.核心价值观在倡导和弘扬的过程中注重贴近生活实际,人民群众就会自愿、高兴地接受。

C.传统节日来临时通过主题活动、新闻宣传等形式,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D.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借助经济的力量才能使蕴含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节日走向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棵有梦想的树蒋曼

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

它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

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

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

星光灿烂的夜晚,种子们都睡着了。

“去吧,孩子们,到远方去,海就在世界的尽头。

”那颗小小的种子听到了老树的梦呓。

它记住了那悄悄的梦呓,连同满天的星光。

它下定决心:

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

起风了,种子们跃跃欲试,乘着风的翅膀启程。

老树大声地祝福:

“孩子们,到远方去吧,生根,发芽,好好成长!

”种子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跟着风,纷纷扬扬。

它们穿过云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飞翔,它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土地,要一辈子相守的土地。

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

“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我们没法永远流浪。

”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它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

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

“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热闹而团结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

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

终于有一天,风突然说,我累了,我驮不动你了。

风消失了,只剩下种子被孤单地留在高山的边上。

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

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

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

不过是睡了一个晚上,当它听到雨声醒来时,惊讶地发现:

它走不动了。

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

头上冒出了芽苞,鼓鼓胀胀的芽苞。

种子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种子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小小的树。

它拼命踮起脚尖,它还记得星光下的梦想,而远方,无法到达,只能眺望。

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

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讨厌黑暗土地下那些紧密连接的根,牢牢禁锢着它的身体,不能动弹;它怨恨那些枝干,它们太沉重,太阔大,没有鸟儿翅膀的轻盈。

风来时,它们只会喧哗,不能变成翅膀。

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

那颗想看遍世界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那棵树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

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

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树叶发出巨浪的咆哮。

那棵树,长出海的颜色,海的模样。

风又来了,风说,树呀,你的声音就像大海。

风走过很多地方,风看过大海,可树留不住风。

树又一次想到了鸟儿。

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

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那些筑巢的鸟,迁徙的鸟,飞走的鸟,死去的鸟。

它们飞过了无数的天空和山川,它们很乐意跟树讲起远方的故事。

树不再寂寞和悲伤,它专心致志地听那些远方的故事:

海洋中的大鱼会唱歌;金色的砂砾在半空中织成罗网;火在天空中飞快地燃烧;白色的熊滑进白色的海洋;热带的森林里,最稀缺的是阳光。

一年又一年,树把那些神奇的故事储存在年轮里,越来越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远方。

每一片蓝色的树叶里都藏着一个故事,重重叠叠的树叶,密密麻麻的故事,关于远方和大海,还有生活和梦想。

后来,飞来的鸟,不仅在讲述,讲述自己的远方;也在聆听,聆听别人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

有一天,一只白头鸟借着风的滑力,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

“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它垂死的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

大树好奇地问:

“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

”白头鸟发出微弱的声音:

“很多年来,鸟儿们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在层层叠叠山的背后,一座高山之上,有一棵蓝色的树,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远方。

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

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时光中的远方。

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

它知道这个世界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

现在,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棵有梦想的树”还是种子的时候,听老树讲述鸟儿们说外面的世界有山有水有大海,就萌生了走到世界尽头、寻找蔚蓝大海的梦想。

B.小说叙述在寻找梦想的过程中,两批种子分别留在了山坡上和田野里这些情节,从某种程度上反衬小说“主人公”坚定梦想、不忘初心。

C.小说“主人公”因石头挡住了去路,小雨使得它陷在深深泥土中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一棵树,理想难以实现,体现了社会的复杂与不公。

D.小说通过叙述种子追求梦想的经历告诫世人:

在生命的历程中,只要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欢乐、对社会有所贡献,人生同样精彩和绚烂。

5.请简要分析“一棵有梦想的树”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6.本文是一篇寓言体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寓言”与“寓言体小说”的主要区别。

(6分)

(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作业在线化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正如家长所说,比如英语,跟读和反馈的功能都挺好,孩子也比较感兴趣。

它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很多家长辅导达不到的。

但与此同时,孩子天天抱着手机、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其实也对家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甚至也间接成为对家长的考验,比如老年人因为不能熟练操作手机电脑,通常就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另外,家长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严格把握好正常作业与玩手机的界限。

这种必须需要家长进校监督和帮扶的家庭作业,某种程度上已成了另一种“家长签字”。

更为重要的是,在线化作业的两点额外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在线作业的“低龄化”趋势,可能使得孩子过早对网络产生依赖,比如通过网络搜索现成的答案,再比如,由于必须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全程帮扶,对孩子的自制力培养不利;另一方面,在教师角度,在线作业虽然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但在家长角度,这种效率的提高,却可能是建立在家长投入更多时间成本的基础之上。

而这种投入,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两者理应有更好的平衡。

在线化作业的本质,应是利用技术手段,在保障学习效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老师、家长都能变得相对更轻松,起到一种减负的效果,而不是相反让彼此都变得更为“繁忙”。

然而就现实来看,过多的在线化作业,却使得从学生到家长,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应付”。

这显然不是在线化作业所希望实现的初衷。

(摘自朱昌俊《家庭作业电子化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华西都市报》2017年9月20日)

材料二:

无论是回家作业还是课外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非兴趣使然,而是学校要求。

类似作业APP这样的智能化学习应用很普遍,有的应用已成为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数字化课堂的组成部分。

  以受访家长普遍提到的一款知名APP为例,该应用据称已于今年2月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走进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学校,超过3000万小学师生在用这款APP布置和提交作业。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坚持不用各类APP布置回家作业。

校长吴蓉瑾说:

“学校里用电子产品,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但作为作业布置,时间就无法控制了,一旦形成依赖就是坏事了。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余建波认为,凡事皆有利弊,学校无论使用电子产品还是应用软件都要适当,建设信息化校园不能“一买了事”“一装了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摘自潘旭吴振东《不用电子产品,孩子做不了作业?

》,《半月谈》2018年第19期)

材料三:

目前涌现出的一些在线教育产品,不仅用形式多样的趣味学习形式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度,还能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将孩子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在缩减作业时间的同时缓解了孩子的用眼压力。

在线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标,与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中小学作业减负政策不谋而合,但就在在线作业刚刚在互联网勃兴的黄土大地上冒出新生的嫩芽,教育部一则“电子限制令”却又快让它干渴而死。

与其关上在线教育的门,不如打开疏导陪伴的窗。

电子化的教学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做的却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去阻挡一个新事物的进步,而是找到问题的源头,从游戏时长限制、家长引导监督、增添户外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用眼习惯等多个方面去解决视力下降的根本成因。

(摘自《正确对待作业电子化趋向,不能因噎废食》,《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20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作业电子化对于英语跟读和反馈来说,效果远比许多家长的个人辅导要好得多。

B.作业在线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使得“低龄化”的孩子过早依赖网络。

C.作业在线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其中某知名APP师生用户超过了3000万。

D.在线教育缩短了学生作业时间,减轻了学习负担,故有人对教育部的限令存有微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业在线化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对他们的考验,有些老年家长通常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

B.在线化作业的实质并不是为了保障学习效果而增加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

C.在线化作业在当下应用已非常普遍,但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对用APP布置家庭作业有些担心。

D.对于作业在线化的现象,学校、家长、社会见仁见智,因为作业在线化有着明显的好处,但弊端也很突出。

9.“凡事皆有利有弊”,作业在线化也是如此,但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弊病呢?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戴若思,广陵人也。

若思有风仪,性闲爽,少好游侠,不拘操行。

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

若思登岸,据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

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

“卿才器如此,乃复作劫邪!

”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剑就之。

机与言,深加赏异,遂与定交焉。

若思后举孝廉,入洛,机荐之于赵王伦曰:

“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安穷乐志,无风尘之慕,砥节立行,有井渫之洁;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

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

”伦乃辟之,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

时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鉴,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与语,既而称若思有公辅之才。

以讨贼有功,赐爵秣陵侯。

帝为晋王,以为尚书。

中兴建,为中护军,转护军将军、尚书仆射,皆辞不拜。

发投刺王官千人为军吏,调扬州百姓家奴万人为兵配之,以散骑常侍王遐为军司,镇寿阳,与刘隗同出。

帝亲幸其营,劳勉将士,临发祖饯,置酒赋诗。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举兵,诏追若思还镇京都,进骠骑将军,与右卫将军郭逸夹道筑垒于大桁之北。

寻而石头失守,若思与诸军攻石头,王师败绩。

若思率麾下百余人赴宫受诏,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

敦问若思曰:

“前日之战有余力乎?

”若思不谢而答曰:

“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

”又曰:

“吾此举动,天下以为如何?

”若思曰:

“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

”敦笑曰:

“卿可谓能言。

”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至是,乃说敦曰:

“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

公若不除,恐有再举之患,为将来之忧耳。

”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

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

贼平,册赠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简。

(选自《晋书•戴若思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B.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C.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D.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B.爵,即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祖饯,古代出行时举行祭祀祖宗的仪式以求平安,称“祖”,摆酒宴送行称“饯”,即现在所说的饯行。

《史记•荆轲》中有“既祖,取道”。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杰出的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进行评定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若思知错就改。

他年轻时不拘节操行为,与他的同伙劫持了陆机的船只,在陆机的劝说下,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B.戴若思才华横溢。

陆机把他比作清洁的井水、东南之遗宝、奇异的美玉;同郡人潘京找到他交谈,称赞其公辅之才。

C.戴若思深受器重。

元帝征发千人担任军吏,调集万名士兵,委派他与散骑常侍王遐等人镇守寿阳,并亲自为他送行。

D.戴若思刚正不阿。

面对叛臣王敦的质问,他不卑不亢;对奸臣吕猗,他厌恶有加,最终因此被害,深受有识之士敬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

“卿才器如此,乃复作劫邪!

”(5分)

(2)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定林【注】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

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15.“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用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3)《论语·里仁》篇的“,”与《论语·述而》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取意类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

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于优美的作品,(),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

¡± 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

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

《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

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濡目染国泰民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B.耳闻目睹国泰民安耳提面命与日俱增

C.耳濡目染政通人和耳提面命日积月累

D.耳闻目睹政通人和潜移默化与日俱增

20.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报社撰写的报道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的文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我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当其冲走上街头,奋不顾身清理街道两旁的各种垃圾和小广告,受到沿街群众的指指点点。

大家一致认为,我校学生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承传了学校百余年来的良好校风和一如既往的优良传统,应该让新闻媒体夸奖一下。

21.下面是某商家大宗商品购销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0月2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是全体参研单位和人员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攻坚克难,切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大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顺利开通。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紧扣材料的深层内涵,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8年滨州市高三

语文答案

题号

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C

D

A

C

B

C

D

C

B

A

C

B

A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