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29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先后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3个,农家书屋1433家,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4个,村级服务点建设项目1114个,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市西夏博物馆、凉州会谈纪念馆等8个博物馆,市、县(区)9个文化馆、图书馆,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实现免费开放,凉州区四坝乡北仓村、古浪县大靖镇西关村、天祝县石门镇大滩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先进农民文化大院。

全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定期开展各类文物安全检查,确保了馆藏文物和田野文物的安全。

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城乡基本建设工地抢救性发掘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先后出土了一批以陶奔马、西夏马首浮雕、绿釉陶奔马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保护发掘和征集文物近500多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完成了18个门类1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料整理、汇总建档和申报工作。

目前,我市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22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

5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名录传承人,13人被列为省级保护项目名录传承人。

五是文化艺术创作不断繁荣。

充分发挥天马艺术剧院在编剧、舞美、器乐、排导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围绕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狠抓精品文艺创演工程,重点创排了《暮色西凉》、《梦幻西凉》、《凉州会盟》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其中:

《凉州会盟》荣获第五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三等奖。

《暮色西凉》荣获2009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剧目、表演、编剧、导演、舞美等12个项目的28个奖项,获奖数额位居全省前列。

书法、美术等艺术创作成绩斐然,140多幅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等各类书画比赛和展览并获殊荣。

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举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60多场次,送文化下乡活动1400多场次,鼓励和扶持了一批民间文化展演团体,挖掘和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人才,提升了武威文化的影响力。

六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网吧185家,歌舞娱乐场所55家,音像市场53家,图书市场165家,打字复印店111家,印刷企业85家,有文物复仿制及工艺美术品生产销售单位33家,经营网点25家,现已形成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物复仿制(工艺美术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动漫游戏等9个产业体系。

天马文化产业园区被省委宣传部定为甘肃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园区,千乡万才科技(武威)有限公司和凉州文化旅游产业基地被定为全省第二批文化产业基地。

至2012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文化从业人员7504人。

二、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位居我国大陆中心地区,处于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的重要门户,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区位优势。

今日武威更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商贸集散地。

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公路贯穿全境,在建的永古高速、金武高速、营双高速、金色大道和拟建的干武复线、兰新三四线,将构筑起武威现代新型交通网络,大幅度缩小武威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二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五凉古都和西夏陪都。

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2100年前,匈奴在这里修建了姑臧城;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置武威郡;

此后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

西夏时,为大夏辅郡。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武威灿烂的地域文化,保留了大量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遗存,文物资源居全省前列,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三是自然独特、物产丰富。

武威位于北纬36°

29′~39°

27′、东经101°

49′~104°

16′之间,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是甘肃省瓜果蔬菜、肉类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最佳产区。

尤其适合种植酿造葡萄,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

目前全市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境内有威龙、紫轩、莫高、皇台等万吨级加工企业,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正在创建中国葡萄酒城。

四是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近年来,武威市在国家、省上的关心支持下,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发展和藏区发展等重大政策叠加的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启动建设,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主体布局和“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为模式,以金色大道为轴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团发展,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正在加速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工业强市战略强势推进,初步形成了“两园七区”的发展格局和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近期目标全面实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快速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推广。

五是民族融合,风情浓郁。

武威现辖三县一区,93个乡镇,1125个行政村,总人口182万人,居住汉、藏、回、蒙、土等38个民族。

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非常丰厚。

藏、土等民族风俗习惯保留原始风貌,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六是品牌初显,特色突出。

近年来,通过连续举办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为代表的武威文化旅游品牌,以雷台为重点的汉唐文化景区,以文庙古代建筑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景区,以罗什寺、海藏寺、白塔寺、天堂寺为重点的佛教文化景区,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为重点的大漠休闲旅游景区的四大特色旅游精品板块。

2011年,全市旅游人次达255.79万人次,同比增长42.72%,旅游综合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43.11%,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扩张、持续增长、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劣势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产业投入不足,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还比较缓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投入不足,使得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现有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游客可参与的互动活动少,影响力、竞争力和持续效应不强,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重点文化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工程进度。

特别是市博物馆、市影剧院建设项目,目前,估算总投资4.4亿多元,尽管市政府通过BT模式解决了部分项目建设资金问题,但资金缺口仍达3亿元。

此外,下一步待建市图书馆投资1.6亿元,建设资也金尚未落实。

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滞后。

目前,全市有71个社区,只有17个社区建有活动室,仅有4个社区在国家项目支持下配备了必要的文化活动设备,其它大部分社区没有文化室,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旅游核心景区还没有形成。

武威旅游资源众多,个体资源禀赋和品位与本省同类产品相比相对较高,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无法推出高品质、上规模、上档次的核心旅游景区,加之武威旅游点多线长,呈现出“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局面,缺乏核心景区的带动和辐射。

四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武威既无民用机场,又无旅游专列,外地游客进来难、出去也难,旅游可进入性差。

加之高速公路的改道,过境进入武威市区的客流大为减少。

同时,旅游接待设施薄弱,全市规模较大的宾馆、饭店仅有床位2000多张,且没有4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接待能力不足,无法承担大型旅游活动的接待任务,不能留住高档次的旅游客商。

五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天马”文化旅游节,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升了武威的知名度。

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形象宣传,武威文化旅游大市的形象没有真正展示出来。

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挖掘不足,形象设计跟不上旅游者的需求,地方特色不明显,开发水平较低,我市的整体旅游形象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特色旅游线路、景区点的设计包装和促销缺乏力度,整体影响力不大、感召力不强。

六是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历史文化研究、文博研究、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文博、旅游窗口单位导游讲解人员老化,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文化旅游营销人才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四、下一步的打算

从总体看,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正处于一个产业培育的初始期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当前及今后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按照市委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市的目标要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打造甘肃(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突出抓好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项目争取三个重点,着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六大工程,创新建立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文化考核三大保障体系,努力开创武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做好核心区文化建设工作。

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主线两侧的文化宣传长廊。

启动建设雷台、文庙、罗什寺、大云寺四大历史文化街区(旧城区),加快市博物馆、影剧院主体及配套建设,开工建设市图书馆。

争取将古浪县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项目和民俗博物馆等项目列入国家、省上财政支持范围,在大靖镇进行异地建设。

指导三组团6个发展核和武南镇完成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13个园区(中心、基地)完成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建设项目编制立项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补助资金。

完成农家书屋图书更新,争取实施“电子农家书屋计划”。

组织全市各文艺团体深入核心区开展文艺演出、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鼓励核心区乡镇、村开展文化大院、电子阅览、广告创意、动漫等文化产业。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文化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建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管理模式,扶持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公益性文化团体,保证导向正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全力做好项目争取落实工作。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开展文化调研,健全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按照国家、省上分年度支持重点,分阶段部署项目争取任务。

加快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市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工程,积极争取省上补助资金。

指导各县(区)积极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工程,选址新建民俗博物馆和凉州贤孝、武威宝卷、武威攻鼓子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习所,支持天祝县完成出版物监管中心、藏汉编译业务用房和新华书店县中心门市改造项目。

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资金补助。

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配套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鼓励性文化产业名录要求,编制储备和申报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环境向好、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逐步做大做强武威文化产业。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市、县(区)文化馆、博物馆展览场馆,在市、县分别建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就展示基地。

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在文庙、白塔寺和红军战斗遗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展览,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比赛文艺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组织创排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武威、城乡融合大发展的一部文艺作品(剧目)。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读好书与做好人”系列读书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社会新风尚。

(五)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组织开展文艺作品展览、文艺节目演出、文化图书赠阅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

进一步加强全市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管理,建立设备登记档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情况检查评估,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资产安全和设施的有效使用。

(六)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认真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确保馆藏文物绝对安全和田野文物基本安全。

开展文物考古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报。

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文物名录数据库。

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维修工程。

组织开展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雷台汉墓和雷台观维修、汉墓壁画维修、雷台“三防”工程(安防、防雷、消防),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各县(区)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文物征集等工作。

全市各级博物馆每年举办1-2个特色展览,5个以上临时展览。

雷台、文庙、白塔寺搭建活动舞台,举办特色文艺专场演出。

组织实施市民俗博物馆改造提升、4个县区民俗博物馆新建项目和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项目,开展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

推出具有武威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丰富和充实我市旅游精品线路游览观光内容。

(七)实施文艺精品创演工程。

推进文化旅游结合发展。

立足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编剧、舞美、导演及器材等文化资源,重点做好《暮色西凉》、《梦幻西凉》、《祭孔乐舞》等精品剧目的修排工作,创排推出《西凉乐舞》和民俗演艺节目等新创剧目,指导文庙、雷台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演艺场所,修排完善并开展《祭孔乐舞》和以“马踏飞燕”为内容的主题演艺活动,进一步扩大雷台等景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力争把雷台天马文化园区打造成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的文化产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力争推出3—4台新创剧目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大型演出活动,争取每年新创20—30台小戏小品,整理复排30—40台优秀剧目,在本市社区、旅游景区、乡村及周边地区演出。

基本形成文艺演出产业化的运行框架,建成覆盖武威全市的文艺演出网络。

(八)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以打造甘肃(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集中培育和打造以“二园四基地”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天马文化产业园、西夏文化产业园和凉州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民勤沙井文化产业基地、古浪“千乡万才”动漫文化产业基地、天祝三峡森林公园文化旅游基地等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围绕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一轴双城三组团”主体布局和天祝、民勤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核心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项目,引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同时,加快文化资源整合,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政策允许文化产业领域,逐步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

(九)建设文化人才队伍。

重点培养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艺演艺、数字传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在重点文化领域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能力精湛、产业管理水平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文化名家工程、优秀文化企业家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等三大工程。

制定武威市文化人才建设规划,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挖掘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扎根武威,服务武威。

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与重奖和激励。

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

一是从产业发展层面加大整合力度,实现多业兴旅。

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体育、环保等相关产业的联系与融合,共促共赢。

二是从产品开发层面加大整合力度,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有机整合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民俗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吸引力和永久生命力。

三是从旅游资源要素配置层面加大整合力度,解决产业协调发展的“短腿”现象,实现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的合理配套、协调发展,重点解决购物和娱乐不足问题。

(二)理顺体制、机制,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以政府出资源、企业运作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组建武威旅游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对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点)进行策划、建设、包装和宣传推介。

二是提升挖掘文化旅游互促潜能。

把我市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地域文化精粹融会到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去,突出地域特色,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自身魅力和吸引力。

三是全面推进县域旅游建设。

通过申报旅游促进就业试点县,争取国家在乡村旅游投资、交通、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扶持。

并以市旅游集团公司为市场主体,授予其投资和资本运营的权力,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强合作,强化宣传,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一是加强媒体宣传。

借助各级宣传部门、外宣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在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开辟旅游专栏、专版,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旅游宣传,营造发展旅游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是派驻异地推介。

协调我市各类驻外机构,分派辖区旅行社专职营销人员到各类驻外机构从事旅游宣传推介工作。

三是建立周边联系。

积极探索与市外、特别是周边旅游城市、主要旅游客源地协作宣传的机制和办法。

四是地接鼓励引导。

出台旅游地接奖励政策,坚持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客源互送、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断拓展客源市场,逐步建立区域旅游经济圈。

(四)优化市场结构,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

二是强化对网吧、音像制品、娱乐演出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场所,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风尚。

三是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多层次、多渠道投资兴建和经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