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docx
《天气和气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气和气候.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气和气候
康庄中学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
课时教案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主备课人
主讲人
课时
第课时
课题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学会简单表述天气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天气和气候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讨论、对比、搜集资料、扮演天气预报员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阔学生的气象、气候知识,使学生了解全球的气候是互相关联的,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步骤(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有关气候和天气的诗词、谚语、词语等展示并简单说明其含义。
2.利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能正确判定属于哪一部分。
2.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并总结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3.认识主要的天气符号
3.比比看,看谁记得快。
4.准备录像或资料进行天气预报
4.学生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学习可以进一步识记有关知识,并巩固所学。
一、天气和气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三国故事中,草船借剑的故事,借东风
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诸葛亮利用的是地理知识,是什么呢?
板书第一节课题: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2.
(1)学生宣读自己查找的资料并简单解释
(2)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进行归纳总结
相同点:
都是指大气的变化。
不同点:
天气
气候
时间
规律性
要素统计
3.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学生回答问题
2.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诗词、谚语等进行宣读并简单解释(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燕过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等)
(2)分组讨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天气)
昆明四季如春。
(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每天的天气预报前,有时会出现一幅卫星云图,说明它的各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板书):
卫星云图
2.教师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知识卡片,领学生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板书:
天气符号
3.准备录像或资料进行天气预报
4.大气污染严重,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关心。
1.学生尝试自己回答,由教师给予指正。
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云层,白色越厚,代表降水的可能性越大,而且降水越多。
2.比比看,看谁记得快。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学习可以进一步识记有关知识,并巩固所学。
4.学习大气环境的检测,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
教师增补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练习
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下列描述中,属于气候概念的是:
A风和日丽B暴风骤雨C冬冷夏热D霜冻
2.下列表示沙尘暴的符号是:
A$BSC﹡D※
3.在卫星云图上,要识别一个地区云雨量的大小,主要看该地区的颜色,当出现什么颜色时,云雨量较大:
A白色B黄色C蓝色D绿色
4.天气符号≡≡代表:
A多云B雾C冷锋D沙尘暴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A气候B天气C温度D季节
个性练习设计
1.收听、收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用符号表示出广州、北京两地的天气情况,并用文字叙述
出来。
北京:
,。
广州:
,。
2.将诗句与对应的词连线
小楼一夜听春雨
天气
气候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月春风似剪刀
3.有条件的可以参观本地区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测定,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建立气象园地。
资料补充
大气污染与人类生存条件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如果对它不加以控制和防治,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条件。
大气污染有的是由于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则是由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爆炸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为因素对大气的污染是主要的,尤其是现代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对城市大气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
因此人们对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关切。
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有:
一氧化炭CO、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NO、臭氧O3以及烟尘、盐粒、花粉、细菌、苞子等。
距地面几十米的近地面层大气,是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空间。
这一层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排放出的大量汽车尾气与空气中的一些物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十分有害的一氧化氮、臭氧、乙醛等新物质。
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气溶胶粒子,按其大小可分为降尘和飘尘。
其中降尘的粒子较大,直径大于10微米,它的自然沉降率较快。
它与人类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和农业减产有很大关系;飘尘粒子较小,直径一般在0·1—1·0微米。
其自然沉降率很小,故悬浮在大气中的生命史较长。
随着粒子的减小有毒元素的浓度将增加。
通常小于0·3微米的飘尘能直接吸入肺泡,如长期积累,会损害呼吸机能,引起哮喘、肺气肿、矽肺和肺癌等不治之症。
由于飘尘的污染期长和毒性强,因此它的危害性大。
当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烟雾弥漫,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弱等现象。
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一般冬季的早晨和傍晚在无风的天气条件下空气污染最为严重。
夏季由于空气层结不稳定,污染物易向高空扩散,因此一般污染不会太严重。
湿度与你密切相关
“空气湿度”顾名思义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
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
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左右,夜晚一般在70%左右。
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现象。
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
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
室温达25℃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为宜,室温达18℃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
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
天气与花粉过敏症
花粉过敏症是指由花粉过敏而引起的呼吸道及眼部过敏表现。
也是特异性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过敏反应。
我国民间早有所谓“热伤风”之珍断,意即在夏秋季节,天气炎热的时侯,病人可以突然出现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这是我国对花粉过敏的早期观察与描述。
在自然界中,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两类,由于花粉产量多、体积小、质量轻、容易借风力传播;所以,风媒花是造成花粉症的主要花粉。
花粉的季节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春季型、夏季型、秋季型。
日前正处初秋,秋天空气中传播的花粉有莠类、蒿属、向日葵、大麻、蓖麻及禾本科等花粉,但尤以莠类花粉为多。
花粉症与花粉密切相关,而两者又均与天气有直接关系,天气的变化对花粉症的发病有重要影响,花粉过敏症的表现有很多种,具体又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①、花粉性鼻炎,②、花粉性哮喘③、花粉性结膜炎。
水
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淡水用量增长了8倍,其中农业用水增长了7倍,城市用水增长了12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倍,而且世界淡水用量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占有量234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08个。
人工增雨是利用有降水天气的条件,也就是说有能下雨的云(低于0℃的云),通过人工干预,使云里面的水滴经催化剂(液氮)催化后,促使液态水滴出现冰晶,使低于0℃的云的局部迅速降温,引起象态变化。
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冰面的水汽压力要比液态水滴的水汽压力小,这样液态水滴表面的水汽分子向冰面运动,附着在冰粒上,使冰粒不断长大,然后变成小雪花存在焉,在沉降过程中越落温度越高,逐渐化成小水滴。
在自然状态下,液态水滴很难变成冰晶,通过人工干预使它事成冰晶,在自然降水的情况下增加降水。
教学反思
康庄中学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
课时教案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主备课人
主讲人
课时
第课时
课题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主要的降水类型,能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4.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难点: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进行对一天平均气温的测定,以及水蒸气凝结的试验。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经验,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制图的过程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一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有限,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将图上反映的内容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怕学生表达不准确,而要多鼓励,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
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严谨科学态度。
学生在搜集家乡气候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温、降水等)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
3.联系实际,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
3.观察景观图片、自学课本内容。
4.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图经验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4.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经纬度知识,简单归纳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一、气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导入新课。
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问:
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板书:
第二节课题: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思考、回答
2.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
让学生发言交流生活经历和体验
简单概括气温概念
学生发言后
板书:
一、气温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
)
2.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掌握气温概念、单位的正确书写
3.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测定气温”活动
指导学生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答疑。
4.投影出四支按照规定时间测定出气温的气温计,强调四个时刻。
然后每个小组发一支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
5.让学生推导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讨论总结后
板书: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
2时、8时、14时、20时
3.学生自学,对不懂得问题质疑、并通过小组讨论释疑。
4.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用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
小组交流计算结果,纠错。
5.分组讨论,总结。
听教师讲述。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我国冬季黑龙江、冬季海南的景观图片
2.问:
同一时间我国北、南方的气温是否相同?
3.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通过问题导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板书: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发言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有关现象。
2.回答:
不同
3.学生提出假想,表述自己的观点
4.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补充有关等温线的知识
板书:
1、等温线:
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5.出示读图思考题:
最炎热的大陆是?
最寒冷的大陆?
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什么?
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有哪些?
学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6.出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析图:
北半球、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规律?
说出判断依据。
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
明显的弯曲在哪里?
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是否相同?
结合世界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亚洲10℃等温线有大的转折,出现了0℃等温线?
总结三条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板书: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7.将“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读图练习交给学生自己探究。
4.结合等高线理解等温线。
5.小组讨论,回答。
6.积极思考,交流。
小组代表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根据亲身体验,谈登山时山顶的气温比较低,由此得出结论:
地球表面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记住教师补充内容: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7.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完成课本相应的题目要求。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过程。
利用图片进行降水类型介绍。
2.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降水形成条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
3.资料展示家乡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了解水对发展经济的影响
三、主要降水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景观图片: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
问:
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操作一个小实验:
杯中盛热水,盖上玻璃片。
针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订正、小结。
板书:
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水的形成条件
补充: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霜、露等。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思考回答:
降水的多少。
2.观察现象,动脑思考原因。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
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展示降水类型图片: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
列举不同降水类型常发生常见的地点,学生判断相应降水类型。
板书:
2.降水类型:
a.对流雨:
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
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
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观察图片,结合降水形成条件、课本上的概念具体分析各种降水类型的发生原因。
小组讨论、探究。
4.降水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
补充总结: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板书:
3.降水量的测定
4.自学课本“降水量的测定”阅读内容,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推算: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首先自学交流“雨极”、“旱极”资料,引入世界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学习。
2.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补充:
等降水量线的概念
板书: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比较赤道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结合降水形成条件简单分析原因。
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和内地的降水哪里多?
简单说明原因。
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有哪些?
(提示:
观察南北回归线)
查图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
评价学生的回答。
板书: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
1.学生阅读课本“‘雨极’话雨”资料,了解世界雨极。
学生补充世界上降水少的地区的资料,交流。
2.结合等温线的知识,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3.学生根据观察地图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小组讨论后回答: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简单回答原因。
教学步骤(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气温和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2.展示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坐标图的结构。
2.讨论“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的基本表示方法
3.布置学生制作表格:
根据气候资料坐标图数据,制作某地气候资料表格。
3.将某地气候资料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各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不相同)
4.指导学生做图
4.小组互相交换所制表格,根据表格制图。
5.小组互相评价过程中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5.小组互相评价,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改正。
6.通过练习,掌握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复习提问: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世界降水量有何分布规律?
讲述:
同一时间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是不同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和降水组合在一起就是本地的气候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板书:
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2.展示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坐标图的结构。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横坐标、纵坐标
强调:
气温用曲线表示,降水用柱状表示。
板书:
1.横坐标:
月份;纵坐标:
左侧是气温(单位:
℃),右侧是降水(单位:
毫米)。
3.布置学生制作表格:
根据所选气候资料坐标图数据,制作某地气候资料表格。
注意学生制表过程,加以指导。
4.注意学生制图过程,加以指导:
气温曲线先点点,再连线;降水量先确定柱的高度,再修饰。
5.小组互相评价过程中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学生完成课本66页练习。
1.回答教师提问。
思考回答。
2.观察、讨论“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的基本组成:
横坐标是12个月份;纵坐标左侧是气温温度数(单位:
℃),右侧是降水量数据(单位:
毫米)
3.各小组从课本75页到84页任选一幅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将此地气候资料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4.小组互相交换所制表格,根据表格制图。
5.小组互相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
6.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教师增补
板
书
设
计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
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三、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的形成条件:
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降水类型:
a.对流雨:
赤道地区多见;
b.地形雨:
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
c.锋面雨:
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降水量的测定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横坐标:
月份;
纵坐标:
左侧是气温(单位:
℃),
右侧是降水(单位:
毫米)
练习
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
2.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
3.填写下表,对比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填写:
高/低)
比较对象
比较内容
陆地
海洋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4.“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B内陆高原C迎海风的山坡D背风山坡
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
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
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
7.同纬度的海陆相比较:
A冬季陆地气温高B冬季海洋气温高
C夏季陆地气温低D夏季海洋气温高
8.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
A赤道附近B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C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D两极地区
9.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
A27mmB20mmC42mmD22mm
个性练习设计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地;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__地。
(2)四地中属于全年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属于冬季多雨的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