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220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docx

语文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即景抒情诗汇编

1、(03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03年夏季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即景抒情诗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

(2)、体裁: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

(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

(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

(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6、(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即景抒情诗

望海楼①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

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

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

(2)

答案:

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18.空间时间19.B

20.要点:

(1)色彩(红、白)

(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04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即景抒情诗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①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7、(04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16、“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8、(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16、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6、(04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

16、(6分)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05福建秋季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5、(05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蜇:

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分)

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分)

⑵对仗:

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分)

 

10、(05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1、(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7、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12、(0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即景抒情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案: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6、(0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9、(06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诗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16、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11、(06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诗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12、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007年

1、(0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诗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12、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2、(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

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

(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4、(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诗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清具体说明。

(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

 

8、(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10、(6分)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5、(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诗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1、(0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7、(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诗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13、(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景抒情诗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4、(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即景抒情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16、(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即景抒情诗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