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240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

1.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农谚云:

“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翁”“立了冬,楼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这都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

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

D.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

回答下列问题。

2.下图是2016年生肖邮票,起初中国邮政方面建议画一只大猴抱着一只小猴,图稿作者黄永玉则建议说,现在政府已经开放二孩了,可以画两个。

最终成稿一只母猴抱着二子,寓意“合家欢乐”。

从邮票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

②生肖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③生肖邮票是精神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是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3.2016年猴年来临之际,不管是国际知名奢侈服饰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不少都将“猴元素”融入商品的设计中。

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越古老才越有魅力越有价值

②中华文化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③国际社会完全认同我国传统文化

④文化都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4.“汉语盘点2015”年度字词揭晓,“廉、互联网+、恐、反恐”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和国际词。

这些年度字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5,从中可以窥见2015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这表明

A.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B.文化发展与社会实践是亦步亦趋的

C.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点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5.《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年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366.5兆。

如今,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

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提升人们的知识素养

③科技决定文化的发展④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面漫画蕴含的道理有

A.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更加显著

C.网络使反文化霸权成为各国的中心工作

D.网络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冲突

2016年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十周年。

回答下列问题。

7.习近平同志当年插队时,带的最贵重的东西是一大箱子书。

天阴下雨他读书,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读。

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讲的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正是他坚持不懈阅读积累的结果。

这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优秀文化能积极主动影响人生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需要借助外力

④必须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8.读不读书、读多少书并非个人小事,在国家层面上,全民阅读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支点。

这是因为当今世界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在黄山召开的2015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等进行交流探讨。

之所以要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们是

①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③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2016年2月29日,“中美旅游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习近平在贺词中说,中美都有灿烂的文化,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扩大人员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可为中美关系发展培育更为厚实的社会基础。

这是因为

A.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文化上的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具有反作用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D.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美相互理解

11.老建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存,是凝固了的城市记忆,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如今这个城市趋同化的社会,突出城市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这表明

①文化产品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②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标志

④城市建筑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

尽管不同年代和时期,“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③两岸文化之间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通过致力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开发,故宫博物院现已自主研制并推出了三款具有教育功用的手机应用:

《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和《皇帝的一天》。

通过这些创意十足的APP,用户只需滑动手指、触摸屏幕,就可以近距离、360度领略古老紫禁城的魅力所在。

可见

①新媒体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现代科技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新媒体技术提升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新媒体技术变革着文化传播的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欧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

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

这是基于

①互派留学生是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中华文化的优越性逐步增强

③留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5.当今世界不稳定、冲突的因素在增多。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合”和“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优秀思想资源,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化解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启示我们

A.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纽带

C.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D.要为传统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16.为促进信息消费,必须丰富信息消费内容。

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有利于

①实现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②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逐步用新的传媒代替旧传媒

④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

17.有人这样评价杨丽萍:

执著追求、献身艺术,是她最可贵的精神境界;立足大地、扎根群众,是她艺术生命的源泉活水;尊重艺术、创新创造,是她艺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给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①立足实践,关注群众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刻苦钻研,锐意创新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8.2016年初,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相聚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参加《芳草》2016大别山采风笔会。

此次笔会以“美丽乡愁,锦绣山河”为主题,以中国当代农村的发展变化为题材,交流文学切入社会生活的新路径。

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文化创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9.情景交响乐会《木兰诗篇》,巧妙地将曲音调和交响乐进行了有机融合,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曲风格咏叹调”。

《木兰诗篇》一经问世便引起西方主流歌剧界的关注。

上述做法表明

①文化创新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形式上积极创新,才能有市场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之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因为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

B.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是新闻工作的根本目的

C.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新闻工作者必须投身于群众的伟大实践中

21.唐代书法家李邕说: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这两位古人的说法,意在强调

A.创新是文艺的生命B.创新必须融入时代精神

C.创新以继承为基础D.展示个性是文艺的目的

22.我国医药学成就显著。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015年10月,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

上述成就

①表明我国中医药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理论研究

④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赢”由五个汉子组成:

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

亡:

危机意识。

口:

沟通能力。

月:

时间观念。

贝:

取财有道。

凡:

平常心态。

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从对“赢”字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汉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B.汉字决定中华文明的书写和传承

C.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其中西部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答下列问题。

24.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这体现了

①文化差异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②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文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5.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成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这种“本土文化”现象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③便与促进不同文化在和睦中交流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6.数百年来,父母、亲戚和老板会给孩子或下属发“红包”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发红包的人们正在放弃用红包做的信封,而选择通过手机转账。

2016年2月8日,猴年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80.8亿个,QQ红包42亿个,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派发电子红包渐成新潮流。

有人担心,电子红包使年味变淡了,但有人认为,民俗是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

(1)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谈谈你对春节红包变迁的理解。

(2)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请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7.文明出行,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

外出旅游,我们时常会看到图片中的不文明现象,这既扰乱了旅游市场的秩序,也损毁了个人甚至是国家的形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正确看待图片中游客的行为。

28.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正在乌镇举行。

来自互联网领域的20多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政府组织代表一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广泛交流、平等发展、融合发展,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继承弘扬和交流创新。

(1)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坚持:

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文化创造提供宝贵资源,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会议确定,要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发展;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结合材料,分析政府的上述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

参考答案

1.A

【解析】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农谚“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选A;B强调了人类特有,与材料无关;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强调了物质活动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不选。

考点:

文化与实践

【重点讲解】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

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

③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C

3.B

【解析】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图稿作者黄永玉则建议说,现在政府已经开放二孩了,可以画两个。

最终成稿一只母猴抱着二子”体现了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①正确;该文化蕴意通过邮票来实现,体现了生肖邮票是精神的物质载体,①③正确;②与材料无关;④错误,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选C。

3.①错误,文化的魅力与文化的内涵有关,与古老没有直接联系;③错误,“完全认同”我国文化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管是国际知名奢侈服饰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不少都将“猴元素”融入商品的设计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体现了文化都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选B。

考点:

文化的特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4.D

【解析】A错误,因为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是机械的反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错误,因为文化可能先于社会实践而变化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实践而变化;C表述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年度字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5,从中可以窥见2015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选D。

考点:

文化与实践

【考情分析】高考考查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时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一般以组合的材料为背景来考查,考生应牢牢掌握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把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区分开。

另外,考生也应关注时事热点,判断相关时政热点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属于政治现象。

5.C

【解析】“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手机进行支付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①④正确;②错误,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③错误,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决定文化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选C。

考点: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晴】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B

【解析】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材料中的漫画体现了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选C。

A错在“根本上改变文化与经济的关系”;C错误,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与材料无关。

考点: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特别提醒】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是高频考点,要特别掌握: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性。

文化可超前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7.A

8.D

【解析】

7.“天阴下雨他读书,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读”体现了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必须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①④正确;②不选,因为即使是有些堵文化也需要通过人们的主动学习来影响个人;③与材料主旨无关。

8.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所以我们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选D。

①没有强调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不选;②错误,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考点: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晴】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区别。

(2)文化与综合国力一直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本考点在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时,一般不会单独考查,而是作为文化作用的一部分进行考查。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知识要点的全面性,防止以偏概全,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9.C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④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因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考点:

文化多样性

【方法技巧】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方法2优选法(比较法),在诸多题肢都符合题意时,比较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10.D

【解析】“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扩大人员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可为中美关系发展培育更为厚实的社会基础”,是因为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美相互理解,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选D;A错误,因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B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选;C错误,因为优秀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考点:

文化交流

【名师点晴】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是“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1.B

【解析】“老建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存,是凝固了的城市记忆”体现了文化产品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①正确;“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标志,③正确;②错误,因为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民族节日;④不选,因为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选B。

考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

【名师点晴】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12.A

【解析】“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体现了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体现了两岸文化之间血脉相连、同根同源,选A;②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④与材料无关。

考点:

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征

【特别提醒】高考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上切入,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3.D

【解析】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用户只需滑动手指、触摸屏幕,就可以近距离、360度领略古老紫禁城的魅力所在”体现了新媒体技术提升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新媒体技术变革着文化传播的方式,③④正确,选D;①错误,新的技术方便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没有丰富其内涵;②错误,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决定文化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