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557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docx

火成岩野外鉴定方法

火成岩野外鉴定(from小木虫)

学会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定火成岩,是野外地质旅行的基本功之一。

特别在填绘地质图、测制剖面图、研究侵入体及其相互穿插关系,观察侵入体与其围岩的关系,以及各种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野外鉴定火成岩,大体上应从以下几项步骤入手。

  首先观察岩石的颜色、含石英的分量、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这三项指标,估计遇到的火成岩应归属于哪一个大类。

比如淡红色、浅灰色,含石英晶体的颗粒较多,而含铁镁矿物的分量较少的,大体上是属于酸性火成岩。

如果岩石呈灰色、灰绿色,铁镁矿物的含量相当明显,而石英晶体的颗粒大为减少,或偶尔可见者,大体应属于中性火成岩。

如果岩石的颜色黝黑,并略带橄榄绿,完全看不到石英颗粒,铁镁矿物几乎成为岩石的全部组分,则应属于基性岩类。

  基本上分辨出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以后,接着就应该鉴定其具体的名称了。

这时候,认识岩石中所含的矿物名称是鉴定的关键,因此,熟悉一下最基本的几种造岩矿物很有必要。

  石英:

晶体多为六方柱体及菱面体的聚形,晶面有横纹。

颜色多种多样,纯净者无色透明,称之为水晶。

常见者有白色、灰色乃至暗灰色。

如含锰质,呈紫色;含有机质,呈烟黄色、烟褐色、墨色。

玻璃光泽。

断口不平,有如贝壳状。

硬度7,超过铁器,故刀口针尖均难以刻画。

  正长石:

晶体短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

表面可见解理裂缝。

颜色多呈肉红色、浅黄色。

玻璃光泽。

硬度6,与铁器相近。

  斜长石:

板状、板柱状晶体,多为白色、浅灰色,有时为浅绿色、浅红色。

常为不规则的粒状。

玻璃光泽。

硬度6~6.5。

  黑云母:

晶体常呈板状、柱状。

片状解理发育,极易剥落成薄片,故可用小刀、指甲拨开。

具玻璃-珍珠光泽。

硬度低,2~3。

薄片富有弹性。

颜色呈黑、褐色。

易风化,成为绿泥石。

  白云母:

晶体形状与黑云母相同。

片状解理亦发育,极易剥成薄片。

玻璃-珍珠光泽。

硬度2~3,颜色白、浅黄,浅灰、浅绿。

不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

晶体常呈柱状,横断面为假六边形,颜色为黑色。

绿色、褐色。

玻璃光泽。

有时可见金属光泽。

其解理裂缝的交角为60°。

硬度5.5~6。

  普通辉石:

晶体呈短柱状。

其横剖面为假八面形。

颜色多为黑色、墨绿色及褐黑色。

玻璃光泽。

硬度5~6。

解理裂缝的交角呈90°。

  橄榄石:

它的颜色比较特殊,通常呈橄榄绿、黄绿色,有些则呈黑色。

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断口呈贝壳状。

硬度6~7,因其极易风化,表面常见浅红色的锈斑。

它常见于基性及超基性岩类中,成为判断此类岩石的标志性矿物。

  石榴石:

晶形发育良好,有时也呈颗粒状。

能见到菱形的晶面。

玻璃光泽较强。

颜色为红褐色、褐绿色、褐色。

硬度为6.5~7.5。

比重较大。

因其形态如石榴子,故名。

  掌握了识别上述最基本的造岩矿物以后,再结合酸性、中性和基性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就可以进一步具体地鉴定各种火成岩的名称了。

  从岩石的颜色看,花岗岩跟正长岩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都呈肉红色或灰白色。

而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石英--正长岩不含石英,而花岗岩中的石英含量可达20%以上。

  相当于花岗岩的喷出岩就是流纹岩,多具斑状结构,其斑晶即由石英和长石构成。

另外,还具有流纹状构造,少数也具有气孔状构造,这些气孔多呈拉长的顺流纹层延伸的方向。

  相当于正长岩的喷出岩称为粗面岩,亦具斑状结构,其斑晶由长石、黑云母或角闪石之类构成。

  花岗岩跟花岗闪长岩也很相似,但花岗闪长岩中的石英含量较花岗岩为少,一般在20%~15%左右;而其中的暗色矿物则显著增加,达10%~15%。

另外,花岗闪长岩中多含斜长石,而花岗岩中则含大量的钾长石。

  典型的闪长岩,色调较深,因所含的暗色矿物较多,一般不少于15%~20%,其中以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含量为最多。

闪长岩中一般是见不到石英的,有时可见极少量散落的石英晶粒,后者称之为石英闪长岩。

  相当于闪长岩的喷出岩称为安山岩,一般呈红褐色、浅红色或灰绿色。

属细粒岩类,具斑状结构,其斑晶多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构成,斜长石有时也作板状晶体存在。

安山岩具块状或气孔状构造。

如气孔被次生的碳酸盐、硅质矿物充填时,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辉长岩,多呈黑色,灰色或微带红的深灰色。

一般为中粗粒结构。

灰白色的斜长石和黑色或古铜色的粒状辉石均匀地间杂分布,有时尚有黄绿色的橄榄石和深黑色的磁铁矿颗粒散布其间。

辉长岩是基性侵入体中常见的岩类。

  相当于辉长岩的喷出岩称玄武岩,一般是黑色或灰黑色的细粒致密的岩石,风化后常呈暗红色、黑褐色、暗绿色。

气孔构造是玄武岩的重要特征,气孔的形状常随熔岩流动的状态而变化。

当气孔很多时,组成多孔或熔碴状构造。

如气孔被次生的矿物充填,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玄武岩也常见斑晶,后者多由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等组成。

橄榄石风化以后变为褐红色的伊丁石,故在黑色的底色上显示出棕色的斑点。

  超基性的侵入岩就是橄榄岩,一般多呈黑色、暗绿色或黄绿色。

主要由橄榄石、金属矿物组成,也夹少量的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通常为细粒、粗粒或致密块状结构。

  以上所述的几种岩石,都是最常见的,在野外凭肉眼就能识别。

至于各主要岩类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则视情况而定,更正确的名称,有待于室内磨制成薄片以后放在显微镜下鉴定。

另外不大常见的岩石,此处也毋需赘述。

 墙

火成岩的结构(texture)与构造(structure)

  火成岩的名称,固然与其所含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但了解这些物质组分的形态面貌也十分重要,后者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火成岩命名时的另一基本原则,就要考虑它的结构和构造。

这是因为同样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岩浆,当其沿裂隙上升到某一部位时,冷凝后表现出来的结构和构造也是不同的,这样,岩石的名称也就自然有差别了。

例如在酸性岩类中,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基本矿物形成晶体时,呈粒状结构,就称为花岗岩;而当其喷溢出地面,虽然其物质组分相同,但颗粒结构不清楚,有时还出现流动的带状构造,这样,就不能称做花岗岩,而叫流纹岩了。

  由此可见,火成岩的野外定名,不可不注意其结构和构造。

  什么是岩石的结构?

简单地说,是指岩石物质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什么是火成岩的构造?

是指组成岩石的各部分(集合体)在形成岩石时,在排列充填其空间方式上所构成的岩石特点;或者也可以说,是集合体的排列、配置与充填方式的关系。

  具体地怎样认识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呢,现分别予以阐述,先谈结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①岩石的结晶程度。

我们把岩石中的矿物形成晶体的,称为结晶物质,简称晶质;把另一种未能形成晶体的物质,称为玻璃质,简称非晶质。

所谓岩石的结晶程度,即指晶质与非晶质之间的比例关系。

  此种比例关系,大体分为三大类:

  全晶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形成晶体,例如花岗石。

  玻璃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是非晶质的,跟玻璃十分相似,主要见于某些火山喷出岩,如黑耀岩。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矿物晶体,又有玻璃物质,火山喷出岩类颇为常见,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②矿物颗粒的形状。

这是由于矿物的习性和结晶空间约束的变化,使晶体形成不同形态的颗粒。

这些颗粒的形状有:

粒状(如石英),柱状(如角闪石及辉石),板状(如长石),片状(如云母和绿泥石),针状(如金红石),纤维状(如蛇纹石)。

放射状,这是纤维状和针柱状的矿物作放射状排列而成(如电气石和磷灰石)。

  ③矿物颗粒的大小。

指肉眼能分辨得出来的显晶质颗粒的体积而言,按其直径分为:

  粗粒>5毫米

      中粒5~1毫米

  细粒1~0.1毫米

      微粒<0.1毫米

  如果矿物晶体的颗粒更细小,肉眼难以分辨,需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的,则称为隐晶质。

如果比隐晶质更小,一般显微镜底下也难以辨认的,即见不到晶体形状的,则称为非晶质。

  在野外观察矿物结晶颗粒的大小,隐晶质和非晶质均无实际意义,只有显晶质才有用处。

这样,为方便我们描述火成岩特征起见,把显晶质矿物的大小归纳为三种情况,即三种颗粒结构类型:

  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大致相等,多见于侵入岩类。

  不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的大小不等,多见于侵入体的边缘及浅成侵入岩类。

  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很清楚地分为两大群类,大晶体明显可见,小晶体十分微小,但细心观察也能见到(岩石学称之为基质),因此,晶粒在基质的衬托之下,呈现出斑状结构,多见于浅成侵入体或喷出岩类中。

  ④矿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如在某些火成岩中,它表现为矿物晶体彼此之间的镶嵌关系,于是这种结构反映出由交错穿插而形成的各种花纹图像:

或作条纹、或作蠕虫状、或作环带状、或作卷曲状,百态千姿,十分绚丽。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火成岩的构造,比较常见的构造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块状构造。

这是由于岩石中的矿物组分均匀分布所造成的一种构造,十分普通,侵入岩与喷出岩类中均有所见。

  ②斑状构造。

这是一种非均一的构造,由于岩石中的矿物组分在结构上或成分上均有差异而形成,特别在颜色和颗粒大小方面极不一致,于是呈现出斑驳陆离的面貌。

  ③带状构造。

形成此种构造的原因与斑状构造相同,故本质上应归于斑状构造,只是其斑驳的色调具有定向性的条带而已。

  ④球状构造。

这是一些矿物围绕着某些中心,呈同心状分布而形成一种球体状的构造,最多的见于一些花岗岩类岩石中。

  ⑤气孔和杏仁状构造。

此种构造常见于火山喷出岩中,当岩浆沿地壳裂隙喷溢于地表,在流动冷凝过程中,所含的挥发物质向外逸散,留下空洞,有圆形、椭圆形及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这样,此类喷出岩就具有气孔状构造了。

假如气孔特多,占总体积的90%以上者,岩石很轻,能在水面浮动,称为浮岩。

有人放置于金鱼缸内,充作观赏之用;如浮岩产量较多,可开采作高层建筑的石材之用。

当气孔构造被后来的其他矿物(如沸石、方解石)充填,在暗色岩体上显示出白色或其他浅色的斑体,形似杏仁,故称杏仁状构造,玄武岩类、安山岩类岩石中常有所见。

  ⑥晶洞构造。

侵入于地壳上部的岩浆,停留在某处冷凝过程中,岩体的内部有时会留下空隙,在此空洞周围的洞壁上发育了密集的某些矿物(最多的是石英)的晶体,形态多姿,精美绚丽,称为晶洞构造。

  ⑦枕状构造。

基性熔岩有时在水下的火山通道喷溢出来,骤然遇到低温,加速冷凝,在熔岩体的表层先呈半固结状,而其内部仍高温流动,在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出现了扁球状、扁椭球状的枕状构造。

如四川峨眉山二叠纪时曾发生海底火山喷发,玄武岩层形成许多枕状构造,若万千睡枕,成堆垒叠,蔚为奇观。

  ⑧流纹状构造。

多见于火山喷出岩。

当岩浆流溢于地表,由于其中的矿物具有色调的差异性,在流动过程中,造成条带状构造,有如行云流水,或如飘带飞舞,形成逗人喜爱的花纹,最典型的莫如流纹岩中所见者。

如杭州西湖宝椒山所见。

  ⑨柱状节理。

当火成岩形成时,由于热量的散逸,熔融体逐渐冷凝收缩,岩石就按一定的方向发生自然破裂,就形成节理,把整体的岩石分割成无数多边形的柱体,如玄武岩常以垂直的六边形或多边形的柱状节理发育为特征;也有成圆弧状的节理,如辉绿岩常具球形节理,沿节理面风化剥落以后,使辉绿岩在野外露头上呈现为一个个好似排列起来的石球。

还有如花岗岩常呈三个方向的节理发育,当其风化以后,形成"万笏朝天"奇观,如苏州天平山所见。

  火山岩地区由于柱状节理特别发育,满山柱体林立,构成奇特的景色,往往能招徕大批游客前来寻奇探胜,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如苏格兰的"神仙台阶"、浙江临海桃渚镇海滨(当地称珊瑚石)、江苏六合桂子山的"火山石柱林",都十分壮观。

火成岩的产状

  上面所谈的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基本上是用肉眼在一块手标本上,或者在一米见方的野外露头上就能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可以说是一项"微观"考察吧!

现在要谈的,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考察,也可说是一项"宏观"项目吧!

这就是火成岩的产状。

  所谓火成岩的产状,是指火成岩体在地壳中产出(存在)的状态,具体地说,就是野外所看到的整个岩体的模样。

当然,这也是在火成岩发育地区旅行时所必须了解的内容。

  火成岩体产状的具体内容,包括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与围岩之间的关系,这是由构造环境的特点所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对火成岩体的产状有所了解以后,对火成岩的成因、形成的条件等方面也就有所认识了。

  先谈火山岩的产状,它的特点与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是中心式的喷发,则形成许多锥形的火山岩堆积,组成古火山群,例如山西大同所见到的第四纪火山群就属于此种类型。

如果是沿着地壳的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岩,或者说是由裂隙式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则出现线状分布的火山群,如南京地区所见到的第三纪火山群。

  各地火山岩组成的物质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熔岩为主,有的则以火山碎屑为主。

如以现代的活火山为例,勘察加汝帕华火山和夏威夷的基拉韦亚火山以熔岩为主,喷溢之时,犹如河流奔泻,或如飞瀑高悬。

以火山碎屑物为主者系爆炸式火山喷发而来,火山灰数量极大。

有的则两者兼备,此种类型倒是比较普遍的。

  至于侵入岩的产状,情况远比火山喷出岩复杂,因而形式也较多样,就野外所见者,基本上有以下各类。

  ①岩基。

这是一种规模巨大的岩体,其面积可达60平方千米以上,其周围还有若干小岩体。

当我们在这样的岩基所在地作地质旅行时,往往整天,甚至几天穿越其剖面尚未能抵达边界。

岩基多由花岗岩组成,其地形外貌,或作高山峻岭,或作丘陵缓岗,逶迤起伏,连绵不绝。

如我国南岭地区不少中生代的花岗岩即构成岩基,在普通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上看到的一块块标注红色的符号者,多为岩基所在地。

  ②岩株。

这是一类规模中等的岩体,其面积在60平方千米以内,周围没有什么零散的小岩体,与其他围岩的接触边界,相当陡直。

  ③岩墙或岩脉。

这是一类小型的侵入体,其长度自几米至几千米,宽度自几厘米至几百米。

在野外视野范围内基本上看得清楚。

它的存在形式有几种,或为围岩(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均有)发生断裂,岩浆顺裂隙侵入而成;或由另一岩体的支脉侵入而成。

有的是孤单的一条岩墙,有的是多条的交错岩墙组合而成。

如果遇到岩墙本身的岩石比其围岩坚硬,则在风化露头上往往构成一道延伸挺直、俨如城墙屹立、气势非凡的景色;如果岩墙本身的岩石较之围岩软弱,则往往侵蚀为一条沟壑;若岩墙与围岩的风化程度相似,无分高低时,地形特点不显,则凭其岩石性质相异而辨识之。

  岩墙是很普通的侵入体,一般地质旅行途中颇易见到。

  ④岩床。

这是一种沿着地层层面入侵的侵入体,往往夹在上下两个沉积岩(或火山岩、变质岩)层之间,具有一定厚度,延伸较为稳定,一般多由基性岩组成。

岩床的规模不大,一般在数十至数百米的露头上就能见到,但也有数千米者。

  ⑤岩盖。

其基本形态与岩床相同,只是其中心部位厚度较周围为大。

  ⑥岩盆。

其基本形态亦与岩床相同,只是其中心部位下凹,呈盆的形状。

  我们在地质旅行时,为什么要注意侵入岩的岩体形态呢?

这是因为许多矿床同这些岩体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成因类型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比如说,有的矿床分布在岩体内部,有的则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相邻的接触带上,有的却分布到远离岩体的围岩中去了。

究其原因,这种种分布规律,与岩体的产状、成分、内部构造、围岩性质以及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均有一定联系。

通过华南地区各种花岗岩体的研究表明,钨、锡、钼、铍等矿床往往与各岩体的较晚期形成的小岩株有关。

吉林某地的铜镍硫化矿床与基性至超基性岩盆有关,而且矿体位于盆底部位。

由此可见,研究岩体的特点有助于指导矿产的找寻。

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发开发局直属事业单位

1、区域地质调查队:

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通济桥下街198号

2、101地质队:

广汉市安阳路28号(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

3、106地质队: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百利大厦

4、108地质队: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5、109地质队:

成都市龙泉驿区长柏路108号

6、113地质队:

泸州市江阳南路21号

7、202地质队:

宜宾市南岸戎州路西路2号

8、207地质队:

乐山市人民西路51号

9、402地质队:

成都市郫县成灌西路45号

10、403地质队:

峨眉山市兴隆街

11、404地质队:

西昌市顺河街8号

12、405地质队:

都江堰市奎光路250号

13:

90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绵阳市江油顺江南路29号

14:

915地质队:

眉山市东坡区苏祠路

15、川西北地质队:

绵阳市剑门路西段88号

16、物探队:

成都市金牛区枣子巷15号

17、化探队:

德阳市天山南路2段79号

18、攀西地质队:

西昌市三岔口东路16号

19、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

20、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成都市一环路北二段3号

21、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成都市西青路119号

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

二、四川省煤田地质局直属事业单位

1、135地质队:

泸州市江阳西路20号

2、137地质队:

达州市南城华蜀南路198号

3、141地质队:

德阳市汉江路116号

4、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地质测量队:

成都市青华路39号

5、四川省煤田工程勘查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

三、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直属事业单位

1、281队:

西昌市长安中路148号

2、282队:

德阳市天山南路二段95号 

3、283队:

达州市肖公庙路4号

4、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西南地质调查院):

成都市锦江区二环路东四段298号

5、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分析测试中心:

成都市二环路东4段298号

四、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直属事业单位

1、601队:

攀枝花市攀枝花大道南段754号

2、604队:

广元市市中区利州东路1段677号

3、605队:

眉山市彭山县凤鸣北路377号

4、606大队:

彭州市天彭镇新民西街19号

5、水文工程大队: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新力路208号

6、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

成都市双流县彭镇交通路10号

7、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

成都市成华区地勘路6号

五、其他单位

1、核工业二八0研究所:

广汉市黑塔街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三总队:

成都市茶子店路

3、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总队:

成都市锣锅巷67号

4、四川盐业地质钻井大队(自贡市井矿盐矿山开发设计院)自贡市自流井区郭街东光路31号

5、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新82号

6、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市武侯区二环路南三段5号

7、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成都市一环路北二段1号

8、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彭州市体育场西路柳河花园

9、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广汉101地质队):

成都市金牛区蜀汉路532号

10、四川华胜地矿勘测有限责任公司:

攀枝花市攀枝花大道南段110号

11、四川省鑫川矿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成都市金牛区解放路一段192号501号

12、四川鑫顺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市高新区高朋大道22号

13、四川探索者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成都市武候区人民南路四段二十二号

成都新生代矿业有限公司:

成都市武候区浆洗街8号国嘉南苑1栋8楼5号

成都力拓矿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市武候区武候横街17号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123号时代锋尚大厦1幢1单元401号

中国石化集团西南石油局四川钻井工程处:

德阳市岷江东路72号 

四川华锋钻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15号巴斯迪科技大厦503室

宜宾智高矿产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宜宾市南岸金鱼井街1-5号

成都华建勘察工程公司:

成都市一环路北二段1号

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

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57号中冶实久大厦604

成都四海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成都高新区芳草街45号

成都大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成都澳南实业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

成都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

六、重庆单位

(一)、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直属单位

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渝北区龙溪镇红石路98号

川东南地质大队:

沙坪坝区天星桥晒光坪81号

107地质队:

渝北区两路镇渝航路四巷

205地质队:

永川区渝西支路19号

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北碚区劳动村10号

607地质队:

巴南区南泉镇解放桥村12号

(二)、其他

重庆136地质队:

渝北区龙溪镇花卉园西一路9号

重庆开源地质勘探有限公司:

渝中区长江二路147号2-4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沙坪坝区沙正街35号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

渝中区长江二路177-9号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中隧一处有限公司:

北部新区星光大道76号天王星大厦B区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重庆分公司

重庆市勘测院

第四纪沉积物(层)

1.ml--人工填土

2.pd--植物层

3.al--冲击层

4.pl--洪积层

5.dl--坡积层

6.el--残积层

7.eol--风积层

8.l--湖积层

9.h--沼泽沉积层

10.m--海相沉积层

11.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gl--冰积层

13.fgl--冰水沉积层

14.b--火山堆积层

15.col--崩积层

16.del--滑坡堆积层

17.set--泥石流堆积层

18.o--生物堆积

19.ch--化学堆积物

20.pr--成因不明沉积

注:

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