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事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830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古代名人事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名人事例.docx

《古代名人事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名人事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名人事例.docx

古代名人事例

孔子:

他是古代文化的象征,编纂六艺,开创儒学.一部《论语》,滋润无数心灵。

他立志报国,为此周游列国四十余载;担负“天下有道”的责任。

他,正直,善良,谦恭,有礼,追求至高至上的完美人格。

视名利如浮云,他毕生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他,诲人不倦,以身作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弟子三千,桃李满园。

他成为万世师表。

他不愧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运用方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

严于律己,见贤思齐-------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孔夫子曾教导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此意。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树立志向,坚定信仰——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

”为了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栖栖遑遑地奔波了14年,结果四处碰壁。

有时狼狈得如丧家之犬,但他不改初衷。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正是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

  “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

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

语出《论语.为政》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

“箪食瓢饮” “箪”:

盛饭之器。

“瓢”:

盛水之器。

形容贫苦的生活。

语出《论语.雍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乐观的生活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淡、安宁的心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

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庄子其人: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1)庄子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代言人。

(2)庄子的"出世",实际上是最大的"入世"!

     (鲍鹏山)

(3)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思想的精髓,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4)庄子心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子,到底是冷眼看穿"。

清代学者吴文英《庄子论略》

(5)“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6)楚王派人带着厚礼,请庄子出任楚国宰相,说是想把楚国的事儿麻烦他,他推掉了。

虽然庄子抱才德而无为,但庄子的达官贵人朋友还是防范他,生怕他一出现,国王看上了,挤掉了自己的位置。

一次庄子去梁国拜访老朋友惠施,惠施急了,害怕自己的宰相位置不稳,先下手为强,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庄周。

庄子后来嘲弄惠施说:

老鹰抓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喜得不得了,看见凤凰飞过,赶紧捂起来。

难道凤凰也稀罕这臭老鼠吗!

"不被统治者所利用,终身不做官!

" 这是庄子特立独行的高洁志向。

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

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说: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

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

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在庄子的世界里,物我是浑然为一的,所以他才会知鱼之乐。

鸱得腐鼠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

有人对惠子说: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去看他,对他说: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

‘吓!

’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

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出一声怒吼:

‘哧!

’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

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

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

材与非材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

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

杀不能鸣者。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道: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是智者的作为,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审时度势,明察事物,参透人生,游刃有余,进退自在,不被外物所羁绊。

唯有顺应大道的变化、顺其自然而行,才能免於困扰!

庄周梦蝶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庄子说这就叫物化。

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

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

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

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子责问道: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

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

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

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

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

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

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乐观豁达。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

“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

“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

这凤凰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

‘吓!

’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

“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

“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

“二位大夫请回去吧!

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

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

魏王见了他,说:

“先生怎如此潦倒啊?

”庄子纠正道:

“是贫穷,不是潦倒。

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

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

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

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 

视钱财如粪土 

《庄子·列御寇》载有两则庄子挖苦自己卖弄得志的故事,刻薄得淋漓酣畅,美妙得无以复加……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

去时,宋王送车数乘;归时,秦王又送车百乘。

回到宋国时,路遇庄子,嘲笑庄子道:

“至于身处穷阎陋巷,贫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是先生之所长,我营曹商之所短也;而一见万乘之主便得车百乘,却是我曹商之所长也。

”庄子镇定自若,从容说道:

“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破痤疮挤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得车五乘,所治的病愈下作,得车愈多。

您莫非是专门舔他的痔疮的吧?

怎得车这么多?

您快滚开吧!

” 

庄子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翻译】: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真朋友不言利。

“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翻译】: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

“( 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说: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

“请回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

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

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

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

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苏轼:

他将至情熔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将豁达凝练成为纸上飘洒的旋律;他将痛楚压缩成意识奔流的篇章;他将命运挥舞成理念沸腾的火炬,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生活的态度;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他淡然的情怀.举杯问明月,他叩开了文学的一扇门窗.诗词歌赋的集大成者,豪放词人—苏轼!

一、人物事例

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

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

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

“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问道:

“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

”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

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

老人说:

“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

”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6、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

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三、文段示例

(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

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

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

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五)、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六)、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七)、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李清照:

她,清雅而高贵,婉约又豪放;

她是独立在蒙蒙细雨中的那株瘦菊;

她是大明湖中那轻舟载不动的忧愁;

她是风雨交加后那绿肥红瘦的海棠;

她是大江豪迈中独放的女儿花。

雁字回时她勤修《金石录》;梧桐夜雨她考撰《漱玉词》。

她的独特让她与众不同,她的不幸更显她的坚强。

词坛奇葩——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

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

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

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

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高声歌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加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咏千古是著述。

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一首诗,也是这位女词人一生的写照。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能够跻身文学殿堂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文学家屈指可数。

而李清照无疑是这簇鲜花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枝奇葩,如果借用李清照自己词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自是花中第一流”。

传奇人生三部曲

《如梦令》——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词洋溢着心底的欢愉,用清新美丽、朴素的话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难忘那日暮时分,难忘那溪亭畅饮,难忘那荡舟奇景——一个“兴尽”透现了词人兴奋激荡的体验,一个“沉醉”饱含了词人陶醉流连的情愫!

  作者选择鲜明的意象来再现这美妙的时刻。

抹上斜晖的溪亭,摇曳穿梭的小船,层层叠叠的藕花,惊飞洁白的鸥鹭,一一从作者心底闪过,也在读者眼前闪过。

作者运用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术绘下了这欢乐的场景,可谓声色俱佳,动静相宜。

  全词一韵到底,琅琅上口,读来如夏日清晨闻听林间小鸟的清唱:

快乐热烈,朝气蓬勃。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

当时的她事事如意:

出身名门,清丽脱俗,才气纵横,家风开明通达,政治风气也清明和谐——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尽情欢乐,且把这欢乐形之于词。

这首小令就如一扇窗,向我们洞开着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生——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一剪梅》——相夫治学、琴瑟相合的少妇年华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起笔高雅脱俗:

室外“红藕香残”,室内“玉簞”,点染秋日的清寒之境,暗透词人的凄凉之感。

接着五句叙事抒情,从昼到夜,词人荡舟登楼,满怀相思。

“轻解”动作轻盈慵懒,“独上”孤单又生期盼:

要是有夫君相伴,轻舟荡漾,那该是何等诗意!

可夫君离家日久,我心相思愈浓,渺渺云天,有谁为我传来美丽的信儿?

“月满西楼”,那南归的雁儿定会传来夫君的消息!

“花自漂零水自流”承上写舟中所见,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抽象的相思之情化作了此消彼长绵绵不绝的物象,可视可感,奇妙之极!

意象有些伤感,却深情款款。

香残的红藕已消了《如梦令》中的蓬勃,清凉的玉簟让人心凉,自在漂流的花与水也叫人心伤,而南归的雁群、圆满的月儿却让人心生希冀。

全词用语精致,“ou”韵到底,婉转温润,有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说不尽的美好浪漫!

此作写于李清照婚后不久。

她与丈夫赵明诚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感情深厚,自是神仙眷侣。

可是婚后丈夫为仕途奔波,夫妇聚少离多,离愁也多。

不过哪怕是离愁,也是甜蜜的忧愁,那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爱情,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绵绵相思,那对美好时光的回味,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填满了这对年青夫妇的心田,也洋溢在李清照这个时段的诸多词章里。

而《一剪梅》正是这样一首,它见证了李清照相夫治学、琴瑟相合的少妇年华。

                 

《声声慢》——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夕阳岁月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