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846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docx

湖北稻田综合种养

稻田养鱼是一种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稻鱼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

具有增粮、增肥、增鱼、增收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

稻田养鱼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标,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主要模式

(一)“潜江模式”—“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

虾稻共作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克氏原螯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由过去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不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连作模式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不高的缺点。

潜江是虾稻连作模式的发源地。

2001至2004年,潜江市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一道,经过4年的艰难探索,成功总结出了虾稻连作技术,创造了虾稻连作模式。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冬季低洼田撂荒的问题,又解决了水产品加工企业虾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但是,由于春季低温阴雨天气频繁,小龙虾往往没有达到商品规格就仓促收虾,整田插秧,从而影响了小龙虾的产量和效益,导致养虾和种稻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提高小龙虾的上市规格,增加产量,实现小龙虾的均衡供应,化解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矛盾,从2010年开始,潜江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历经3年的科技攻关,创新发展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示范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稳粮增收成效显著。

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

2013年,潜江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1800元以上。

1、政策驱动,虾稻共作呈现规模效应

每年拿出400万元给予重点扶持,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奖励1万元……,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情,虾稻共作面积突破10万亩。

潜江市围绕“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基地、争创大品牌、做好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发展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2013—2017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虾乡稻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拿出400多万元对发展虾稻共作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自发建基地、合作组织建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不断壮大基地规模。

潜江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每亩按照40元标准对农户实行“以奖代补”,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每个给予1万元的工作奖励。

同时,整合省级现代农业水产发展、水稻高产创建、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十二五”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新农村建设等财政支农资金2亿元,全力支持虾稻共作基地建设,配套完善水、电、路、渠,提高基地建设标准。

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短短两年时间,全市高标准建设了1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成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20个,同时配套建成了3000亩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2、龙头舞动,虾稻共作展现裂变效应

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技术的突破。

在众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以华山水产公司为例,这家企业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甲壳素生产、销售基地。

潜江市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莱克公司、华山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莱克公司通过建设3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项目,带动小龙虾良种选育、苗种繁育,解决小龙虾苗种问题;华山公司从精深加工入手,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开拓小龙虾精深加工产品海外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全市现有“虾乡稻”大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江汉油田粮油加工厂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米加工企业把虾稻共作“优质、生态、无残留”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对虾稻共作生产的稻谷加价收购。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种养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种养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提升小龙虾、“虾乡稻”大米品牌档次,促进虾稻共作的快速发展。

3、品牌塑造,虾稻共作凸显回升效应

随着品牌的塑造和聚集,虾稻共作正在潜江显现回升效益。

莱克公司、华山公司、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等一批企业树起品牌,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潜江市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的理念,加强了“潜江龙虾”鲜活品牌、“良仁”、“楚玉”小龙虾加工品牌、“虾乡稻”优质大米等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打造虾稻共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美誉度,培育了一批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精品名牌,靠品牌闯市场,向品牌要效益。

潜江市已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整县推进示范县,“潜江龙虾”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楚玉冻煮小龙虾”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虾乡稻”牌生态香米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

积极支持“虾皇”、“五七油焖大虾”、“小李子”、“利荣红透天”等小龙虾餐饮品牌做大做强,分别在东西城区规划建设了油焖大虾美食街,依托电商平台在网上进行营销,在特色中国湖北馆进行展示,并将油焖大虾以连锁餐饮方式向外推广。

通过每年举办“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潜江成功将龙虾节打造成了富民强市的“驱动器”,成为富民、惠民、乐民的节庆盛会,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了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3、标准推动,虾稻产品凸显生态效应

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

跳跃门槛,盛名天下,标准化种养是核心。

农业、质监、科技等部门联手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力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让虾稻产品生态效应凸显。

潜江市坚持虾稻共作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对接的原则,组织标准化生产,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虾稻共作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标准化生产的协调、管理、检查、督办、验收;组建技术指导小组,为基地农户全程提供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相关区镇处相应成立了工作专班,负责标准化生产的具体实施。

制定、发布、实施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虾稻共作中稻种植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手段,全方位开展技术宣传;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建立虾稻共作生产档案,实时掌握虾稻共作生产情况。

生产基地综合运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措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测土施肥、减量用药等技术,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产品品质的明显提升。

潜江出口的小龙虾系列产品,在欧美多次“苛刻”的检测中,无一例超标,稻米身价也随之倍涨,潜江“虾乡稻”以绿色生态,粒形整齐、饱满,完整粒高,晶莹剔透,口味清香等优点,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

在湖北省农业部门组织的水稻品质检测中,“虾乡稻”各项指标列全省第一名。

4、虾稻反转,未来的发展方向

“虾稻反转,潜江虾子的效益已经很好,下一步需要将水稻的效益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潜江市提出目标,在未来几年,力争实现水稻效益与小龙虾效益持平,让农民不但养好虾,还要种好稻。

“虾稻共作”模式生产的大米,更加绿色、安全。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

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

”农业专家贾平安说。

对此,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喜笑颜开:

这种模式的产物“虾乡稻”,一公斤可卖到17.5元,虽比普通大米高10多倍,但仍然十分抢手,远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潜江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目的,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热情,一举破解了农民种粮难,奏响了现代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新乐章。

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解决农民发展虾稻共作融资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民出一点和人保财险贴一点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解决了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后顾之忧。

(二)“随县、广水模式”-鳖虾稻生态种养及中华鳖繁育新技术

近日,随州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奖励大会,随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和广水市宝荣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完成的《鳖虾稻生态种养及中华鳖繁育新技术》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稻田改造与建设技术,提出田间工程建设方案;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水稻栽培技术,提出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鳖虾养殖技术;研究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温室繁育中华鳖新技术等五个方面。

 

主要创新点为:

1、通过稻田浅水环境,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2、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和名特优水产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进行生物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3、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通过水生动物与物理防控的方法消灭稻田病虫害,清除杂草,同时水生动物的粪便给水稻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鳖、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共生互利生态系统,降解直至消除稻田的农药残留,改善因长期使用化肥而越来越板结的土壤,逐步修复稻田生态;4、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实现稻田单位面积产量(在保证稻谷稳产或增产的情况下增加了水产品)、稻田单位面积效益(亩增收5000元以上)和产品质量(稻谷、水产品均为有机食品)三高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5、改进中华鳖繁育温室结构,增加温室高度,扩大温室空间,改进增氧系统和鳖巢设置方式,提高繁育水平。

2012年鳖虾稻示范区鳖亩产89.4公斤,水稻631.5公斤,小龙虾42.6公斤,亩产值14946.75元。

苗种、饲料、基地建设等亩均投资5840元,亩均纯利润9106.75元;2013年鳖亩产98.7公斤,水稻674公斤,小龙虾48.2公斤,亩产值16601.8元。

苗种、饲料、基地建设等亩均投资6810元,亩均纯利润9791.8元。

繁育中华鳖苗种400多万只,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该技术采用种养结合,构成“鳖、虾、稻”共生系统,通过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重复利用,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产品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三)“鄂州模式”--万亩湖小龙虾生态种养虾稻共生模式

    鄂州市泽林镇万亩湖地区经过多年努力,在省、市水产科技人员的支持下,探索出新模式,形成全国首个小龙虾生态繁育地方标准《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范》,推动了稻田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目前,我市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龙虾苗种重要生产基地。

   

(一)创新虾稻共生的“鄂州模式”

万亩湖地区曾经推广藕莲田养虾,产量一般在60公斤左右,且存在产量小、捕捞率低、保种难、管理不便等问题,虽然推广面积突破1000余亩,但始终再无法扩大。

2006年,万亩湖农场党员余国清承包61亩稻田,进行“虾稻共生”试验,当年获得成功,纯收入5万元。

2007年,他把面积扩大到180亩,再获成功,纯收入30多万元,比单纯种水稻效益高几倍。

2010年万亩湖成立了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虾稻共生面积达到近2000余亩,2013年更是井喷式发展到11600亩,面积产量及品质均大幅提高。

2014年发展势头良好,现已出售大规格虾种1亿尾(产量20万公斤),成虾产量10万公斤。

虾种产品除供应潜江、天门、仙桃、黄石、黄冈、武汉等成虾主产地外,还远销湖南、安徽等地。

万亩湖探索出的“一季稻三批虾,经营主体不分家”的模式,被省农业厅、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一致认可,命名为“鄂州模式”。

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作为集成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在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会上,受到与会评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省科技厅的查新报告也对这项技术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给予了证实。

我市万亩湖小龙虾生态繁育模式还被列为农业部主推项目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昌鱼之父”曹文宣表示,鄂州已成为全国一流小龙虾种苗生态繁育基地。

   

(二)“三大效益”显著,农户广泛认可

   “一季稻三批虾,经营主体不分家”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综合资源,创造适合虾种自然繁殖和生长的最佳条件。

在种植一季中稻的同时,可出产虾苗、成虾、亲虾三类虾,将虾种、成虾和稻谷的生产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虾稻共生、粮钱双增,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现已被广大农民认可接受,为进一步示范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效益。

目前,万亩湖虾稻共生养殖面积已达11600亩,其中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核心面积为2000余亩。

核心区平均每亩产虾120公斤(其中:

大规格虾种75公斤左右,自留亲虾25公斤,商品虾20公斤),产值2670元;稻谷平均亩产650公斤,产值1690元;每亩扣除成本1010元,纯利3350元,比单纯种稻增加2670元以上。

核心区总产值872万元,利润达670万元,社员户均纯利润33.5万元。

此外,9000余亩的辐射区,平均亩产小龙虾40公斤、稻谷650公斤,产值2160元,亩利润1150元左右,总产值和总利润分别达2073.6万元和1104万元,户均纯收入9.2万元。

2、生态效益。

虾稻共生模式对生态修复起到了明显作用:

一是通过虾沟水渠改造、植被栽植修复以及农药化肥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是普遍采用太阳能生物诱虫技术,为小龙虾提供了部份饵料来源的同时,有效防治了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使水稻亩产提高50-75公斤。

三是通过完善稻田工程,便于晒田和蓄水,使抗旱排涝有了保障,晒田又为小龙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稻草还田,使大量有机质转换为小龙虾饵料,增加了小龙虾产量,也改变了焚烧桔杆的现象,保护了环境。

3、社会效益。

一是探索出了增收致富的路子,为我市推行生态农业、推广稳粮增收模式提供了典范,也为全省虾稻共生生态养殖提供了范例。

二是对全省虾种市场起着重要的调剂作用。

万亩湖小龙虾苗种产量占总产量70%以上,且总量大、品质优,深受养殖户青睐,该地区已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和苗种交易市场。

三是提高商品品质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虾稻共生生态养殖为万亩湖地区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四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缓解了冬闲田的抛荒现象。

去年,该地区返乡青壮年劳力达162人。

(三)党组织示范引领,带动农民致富

万亩湖农场原有水面6000亩、稻田4000亩,曾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亩收入不到300元,甚至出现了田地抛荒的现象。

2006年,鄂城区农业局组织农民到潜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

农场党支部学习借鉴潜江经验,引导、支持党员带头示范,大胆创新。

2010年,万亩湖农场党支部在全场推广党员余国清、高彭保探索出的低洼湖田“虾稻共生”模式,由余国清牵头,将20家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邀请省水产专家提供技术保障。

合作社主要采取订单供货的方式,定向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生产规划、统一产品销售、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投入品配送、统一质量标准,基本实现了养殖模式生态化,产品销售批量化,经营管理组织化。

据统计,自合作社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示范以来,养殖户年平均收入增幅10%-15%左右,是单纯粮食种植收入的两倍以上。

到2013年,万亩湖农场330户农户全部采用了“虾稻共生”模式,种养面积已达合作社成立之初的近6倍。

(四)“荆门模式”--“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

近几年,荆门市大力发展一种新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香稻嘉鱼”,且势头强劲,已现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势。

此模式是一种“肥稻连作、鳖虾共生、立体种养、品质优良、粮食安全、收入万元”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具有“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高”(高产、高效)、“两优”(优秀文化、优质产品)等特色,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又解决了“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既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又传承了历史文化,值得大力推广。

“香稻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田综合种养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新而成。

其名称来源于明代弘治年间,为了让“香稻嘉鱼”再现,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华,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加以改进,创造性地套养小龙虾,形成今天的“香稻嘉鱼”生态养殖模式,取得地方技术标准。

其模式就是在稻田内开挖宽3.5米、深1米的回型沟或十字沟,投放小龙虾和甲鱼,甲鱼以小龙虾的蜕壳和各类昆虫为食,甲鱼、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

该模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所产稻谷、水产品为绿色有机产品,亩纯利近万元,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年多收、一举多得,凸显了安全、生态、高效。

其优势有:

一是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

“香稻嘉鱼”模式打破传统农业理念,还原生态系统理念、绿色循环理念,利用稻田这一特殊浅水生态环境系统,采取鳖、虾、鱼、稻共生共作,有效促进稻田的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使稻田生态系统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从而发挥稻田资源的最大“负载力”,拓展了种养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二是激发农民种粮热情,确保了粮食安全。

“香稻嘉鱼”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通过稻田产出的优质稻和名特水产品,综合效益得以大幅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而对稳定水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有好处。

钟祥农民陈家祥抛荒外出做物流生意多年,看到湖北垄上频道的“香稻嘉鱼”模式致富宣传,决定返乡种粮养鱼,除自家联产承包地外,还流转了官庄湖国营农场二分场200亩土地,现已投资近百万元。

三是探索了一条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香稻嘉鱼”依托现有的资源,加上资本、技术、人才等新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提高了经济效益,是农民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

2013年,钟祥市旧口镇许集村180亩“香稻嘉鱼”生态养殖基地,实现总产值313.2万元,获纯利181.2万元。

亩产稻谷800斤,小龙虾100斤,甲鱼240斤,亩产值达17400元,除去固定资产投入、土地租金、生产成本投入7335元,每亩实现纯收入10065元。

而当地传统的稻田种植每亩纯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新模式效益比传统模式放大10倍。

四是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香稻嘉鱼”模式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防治方法,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不使用配合饲料,鳖、虾、鱼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水稻田水草、有机腐殖质、稻田昆虫、底栖生物作为鳖、虾、鱼的天然饵料;同时鳖、虾、鱼类还可以疏松水稻根系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稻田生态系统又为鳖、虾、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达到鳖、虾、鱼、稻和谐共生,物质良好循环利用,生产出有机水产品和有机稻米,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是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

“香稻嘉鱼”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聚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了新型市场主体迅速壮大。

湖北祥隆水产专业合作社借力“香稻嘉鱼”,组建合作联社,集养殖、运输、储藏、加工、批零兼营为一体,网络社员1500多户,成为全省水产行业合作社领军代表,今年又计划流转稻田2000亩,投资2000万元开展“香稻嘉鱼”,计划发展社员合作社26家。

“香稻嘉鱼”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带动土地规模流转。

目前钟祥市开展“香稻嘉鱼”种养模式的有近万亩,其中钟祥市万利隆食品有限公司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钟祥市荆沙蔬菜合作社、钟祥市七星木业公司流转稻田2000亩;钟祥铜钱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稻田550亩,现已完成一期150亩的建设规划。

六是促进种养先进实用新技术集成。

“香稻嘉鱼”注重融入生态、节能、健康养殖理念,紧密联系我省水稻、水产两大优势,引入经济价值高、产业化条件好的养殖品种,如我省优势特色品种小龙虾、中华鳖、中华草龟等,集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了“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管理模式,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了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创新,提升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香稻嘉鱼”还把水产养殖与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推动了产业发展,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

“香稻嘉鱼”模式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激发了各类资本的投资热情。

目前,钟祥种养面积从2012年一个试验点8亩,发展到5个连片基地近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京山、沙洋、掇刀等地,荆门市委、政府将这一模式列为农业“一高三新”重点推广,今年将发展“香稻嘉鱼”面积3万亩,示范带动全市发展稻田生态种养50万亩。

(五)“随县模式”--“沼-藕-鳅”生态高效种养模式

随县厉山镇同心村7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村民正忙着栽种莲藕。

原来,随县正勇生态能源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在推广一种垫压底的“沼-藕-鳅”莲藕泥鳅混养技术。

该合作社由5人发起,今年扭转50亩稻田实施“沼-藕-鳅”莲藕泥鳅混养。

这里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交通变利、环境优美。

据介绍:

稻田田底垫压后,然后将熟土回填,在上面形成一个30厘米厚的泥土层,并建“回”型沟,泥鳅和莲藕就在泥层中和“回”型沟生长。

将莲藕和泥鳅混养,沼渣做底肥,沼液做追肥,泥鳅的排泄物可以成为莲藕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肥料,泥鳅还能帮助松土,能够捕食池塘里的各类浮游生物,减少水藻等杂质的污染;而荷叶盛开之际,能够在水田里创造出阴凉的小环境,恰好符合泥鳅喜阴耐低氧的特点,使泥鳅得以快速生长。

垫压层还能防止肥水往下渗漏,达到了保肥保墒的效果,同时,既能防止泥鳅“逃跑”,还可以避免莲藕“深入”淤泥难以采挖,收获起来省时省力。

收藕时用高压水枪将泥层冲开,莲藕就会自动飘起来。

据了解,将莲藕和泥鳅“混养”,莲藕亩产量将从原来的20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以上,泥鳅亩产量可达300公斤以上,每亩可创效益过万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稻谷的10倍左右。

合作社计划明年达到100亩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民连片发展到500亩。

二、操作规程

(一)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

技术概述: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物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利用水生动物摄食与频振诱虫灯综合防控稻田病虫害,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修复稻田生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稻田“三高”(高产、高质和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