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865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docx

《道路勘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勘测设计.docx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课程设计成果及说明书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073班

姓名︰刘义峰

学号︰079044354

指导老师︰蒋育红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2009-12-22

 

1、道路选线

2、的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我选的路线经过的水系较少,因此填方就比较少。

同时在慈湖敬老院这边没有占用房子,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减少一笔拆迁费。

3、拟选的道路线形在图中高的地段基本上可以满足“平包纵”的理念。

4、与铁路的交叉处,拟建道路与铁路的交角为85度,满足铁路与城市道路交角的要求。

2、圆曲线要素计算

起点坐标X1=500766.5310,Y1=3514563.2610

交点坐标X2=501291.9583,Y2=3514666.3890

终点坐标X3=501473.4560,Y3=3514660.3300

经计算的转角为@=13.0166度

半径取为700.00米

T=R*Tan(@/2)=79.8574

L=159.0272

E=4.5404

得:

ZY=K0+455.5934

QZ=K0+535.1070

YZ=K0+614.6206

交叉口的半径选择

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拟建的行车车速为30km/h所以R=30*0.6=18m。

右转半径选为25m,左转半径为20m。

雨水量计算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4](GBJ14-87)第3.7.1至3.7.3条规定:

“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  “雨水口的间距宜为25~50米。

  1)路面集水时间

  路面集水时间tl应在综合考虑地面集水距离、汇水面积、地面覆盖、地面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

  根据规范规定,当地面集水距离大于50m时,t1=5+1.25(L一50)/V平均×60)(min),其中L为地面集水距离(m),V平均为累计平均流速(m/s),当地面集水距离不足50m时,t1取为5~l0min[7]。

  雨水口间的集水距离一般不超过50米,因此,路面集水时间t1可以直接取5~10min。

慎重起见,t宜取小值5min。

  2)设计雨水量

Q=166.7×F×φ×i (L/s)

F=雨水汇流面积;     

φ=径流系数,参看表一;     

i=暴雨强度;设为150mm;     

P=重现期,参看表二;     

t1=路面集流时间,5min。

表一:

  路面迳流系数

路面类别

迳流系数ψ

沥青混凝土路面

0.95

水泥混凝土路面

0.90

透水性沥青路面

0.60~0.80

粗料路面

0.40~0.60

粗粒土坡面和路肩

0.10~0.30

细粒土坡面和路肩

0.40~0.65

表二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重现期

道路类别

城市级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广场

停车场

立体交叉

大城市设计重现期(a)

2~5

1~3

0.5~2

0.5~1

1~3

2~5

中、小城市设计重现期(a)

0.5~2

0.5~1

0.33~0.5

1~3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箅式雨水口泄水能力约为20L/s,联合式雨水口约为30L/s。

大雨时易被杂物堵塞的雨水口泄水能力应乘以0.5~0.7的系数。

多箅式雨水口、立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经计算确定。

在设计中,我选用的是平箅式雨水口,所以泄水能力为20L/s。

设雨水口的间距为L,则汇水面积F=L*B。

B=7.5m。

所以Q=166.7×F×φ×I

雨水口间距取为30米。

1.行车道设计

 

2.交通量及车道数

联合东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0m,设计该路段为支路,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机动车道设计初始高峰小时行车辆为200辆/小时,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机动车年增长率为6%。

非机动车初始单向高峰小时为830辆,年增长率为8%。

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计算公式为:

Nd=N0(1+γ)n-1

式中:

Nd——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N0——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包括现有交通量和道路建成后从其它道路吸引过来的交通量:

γ——年平均增长率(%);

n——远景设计年限。

<1>.非机动车15年后的通行量为:

Nd=830*(1+8%)14=2440(辆/小时)

非机动车道上行驶的主要为自行车,其车头时距为t=2.0s

所以得N自=3600/t=1800(辆/小时)

非机动车道数为:

n=2440/1800=1.36(条)

所以取非机动车道数为:

n=2条

<2>.机动车15年后的通行量为:

Nd=200*(1+6%)14=452(辆/小时)

机动车道V=30km/h时,各种汽车混行的平均车头时距为t=3.44~3.38s,取t=3.40s。

N=3600/t,则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为N=1047~1065辆/小时,平均车流量N=1056辆/小时。

车道设计宽度为3.5mN路段=N(a车道*a人*a交*a条1);

a车道:

是车道影响交通能力的折减系数;

a人:

是行人影响交通能力的折减系数;

a交:

是交叉口影响交通能力的折减系数;

a条1:

是城市道路中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

车道宽度为3.5m时,a车道=1.00,a人=0.63,

a交=0.75,a条1=1.00。

所以N路段=1056*1.00*0.75*0.63*1.00=499(辆/小时)

因452辆/小时<499辆/小时,所以机动车道单向取一条。

得联合东路标准横断面图如上图所示。

3.人行道的设计

人行道设计为2.0m宽,横坡为2%,向内侧倾斜

4.人行横道的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支路、住宅区周围道路的人行道及人行横道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90。

拟建的道路等级为支路,所以折减系数取为0.90.每小每米的通行能力2400人。

设计的

 

竖曲线计算

1、竖曲线计算

表5-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设计速度为30km/h竖曲线最小半径

凸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m)

250

一般最小半径(m)

400

凹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m)

250

一般最小半径(m)

400

所以取凸曲线半径为R2=3000m,凹曲线半径为R1=3000m,R3=1600m。

表5-2、各变坡点要素

桩号

坡度

坡差w

凸凹

竖曲线长L(m)

切线长度T(m)

外距E(m)

第一变坡点

K0+100

i1

-1.2%

2.4%

凹坡

72.00

36.00

0.216

i2

1.2%

第二变坡点

K0+450

i1

1.2%

-2.5%

凸坡

75.00

37.50

0.234

i2

-1.3%

第三变坡点

K0+605

i1

-1.3%

4.06%

凹坡

64.96

32.48

0.330

i2

2.76%

1)、第一点变坡点

①竖曲线要素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0+100)-36.00=K0+064

竖曲线起点横距=(K0+064)-(K0+000)=64m

竖曲线起点高程=7.76-64.00×0.012=6.992m

,为凹曲线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变坡点高程=6.992-36.00×0.012=6.56m

变坡点设计路面高程=6.56+E=6.78m

竖曲线终点桩号=(K0+064)+72=K0+136

竖曲线终点高程=6.56+36×0.012=6.99m

②各桩点处高程计算

K0+000处

设计高程为7.76m

K0+030处

横距x=(K0+030)-(K0+000)=30m

切线高程=7.76-30×0.012=7.4m

K0+060处

横距x=(K0+060)-(K0+000)=60m

切线高程=7.76-60×0.012=7.04m

K0+090处

横距x=(K0+090)-(K0+064)=16m

竖距

设计高程=6.99-16×0.012+0.0427=6.84m

K0+120处

横距x=(K0+120)-(K0+064)=56m

竖距

切线高程=6.99-56×0.012=6.32m

设计高程=6.8+0.523=6.84m

K0+136处

竖曲线终点高程=6.56+36×0.012=6.992m

K0+150处

设计高程=6.56+50×0.012=7.16m

K0+180处

设计高程=6.56+80×0.012=7.52m

K0+210处

设计高程=6.56+110×0.012=7.88m

K0+240处

设计高程=6.56+140×0.012=8.24m

K0+270处

设计高程=6.56+170×0.012=8.6m

K0+300处

设计高程=6.56+200×0.012=8.96m

K0+330处

设计高程=6.56+230×0.012=9.32m

K0+360处

设计高程=6.56+260×0.012=9.68m

K0+390处

设计高程=6.56+290×0.012=10.04m

2)、第二变坡点

①竖曲线要素计算

变坡点高程=6..56+350×0.012=10.76m

-0.013-0.012=-0.025,为凸曲线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竖曲线起点桩号=(K0+450)-37.5=K0+412.50

竖曲线终点桩号=(K0+412.5)+75=K0+487.50

竖曲线起点高程=10.76-37.5×0.012=10.31m

竖曲线终点高程=10.76-37.5×0.013=10.27m

②各桩点处高程计算

K0+420处

横距x=(K0+420)-(K0+412.5)=7.5m

竖距

切线高程=10.76-30×0.012=10.4m

设计高程=10.4-0.009375=10.39m

K0+450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10.526m

K0+480处

横距x=(K0+480)-(K0+412.5)=67.5m

竖距

切线高程=10.76+30.00×0.013=11.15m

设计高程=11.15-0.76=10.39m

K0+510处

设计高程=10.76-(510-450)×0.013=9.98m

K0+540处

设计高程=10.76-(540-450)×0.013=9.59m

K0+570处

设计高程=10.76-(570-450)×0.013=9.2m

3)、第三变坡点

①竖曲线要素计算

变坡点高程=10.76-155×0.013=8.745m

为凹坡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竖曲线起点桩号=(K0+605)-32.48=K0+572.5

竖曲线起点高程=8.745+32.48×0.013=9.167m

竖曲线终点桩号=(K0+572.52)+64.96=K0+637.48

竖曲线终点高程=8.745+32.48×0.0276=9.64m

②各桩点处高程计算

K0+600处

横距x=(K0+600)-(K0+572.5)=27.5m

竖距

切线高程=9.167+27.5×0.013=9.5245m

设计高程=9.5245-0.236=9.2885m

K0+630处

横距x=(K0+630)-(K0+572.5)=57.5m

竖距

切线高程=9.167+57.5×0.013=9.9145m

设计高程=9.9145-1.033=8.8815m

K0+637.48处

设计高程=9.64m

K0+660处

设计高程=切线高程=8.745+(660-605)×0.0276=10.26m

K0+690处

设计高程=8.745+(690-605)×0.0276=11.1m

K0+720处

设计高程=8.745+(720-605)×0.0276=11.92m

K0+726.93处

设计高程=8.745+(726.93-605)×0.0276=12.11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