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160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三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1)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

老子、庄子

(3)法家:

韩非子

(4)墨家:

墨子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

①思想核心——“仁”

a内涵: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b如何实行仁:

克已复礼为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②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2.孟子的思想

(1)生平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基本精神:

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与爱心)

a在君民关系上:

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b对统治者的告诫: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经济思想:

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

d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②伦理观上: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并提出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

(3)孟子思想的影响:

①“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荀子的思想

(1)生平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在君民关系上: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③伦理观上:

荀子主张“性恶论”。

④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各家的优秀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以礼治国”

(3)荀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与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①时代:

春秋晚期

②思想主张:

a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b休身养性: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c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③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影响。

(2)庄子

①时代:

战国时期

②思想主张:

a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

(1)积极变法革新。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①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主张改革和法治)

②强调严格执法,“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

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尚贤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

①西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

①盛行的时间: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②地位:

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表现: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4)影响:

①作用:

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弊端:

繁荣之下潜伏着危机

a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b南北边境不宁

c阶级矛盾激化

2.“有为”: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实行积极有为的思想、政策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内容)

(1)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3)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①教科书:

儒家经典—五经教官:

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

②官办最高学府:

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

③地方教育系统:

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

3.影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思想文化专制导致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玄学

②道教理论与儒家思想结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③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2.隋唐时期:

进入更辉煌的时期

(1)原因:

①隋唐国家统一,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②统治阶级重视

③儒学自身的积淀和对佛道某些思想的吸收

(2)表现:

①隋朝:

儒学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研究内容

(1)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3)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3.理学在宋朝形成的原因

(1)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与巩固,因此,宋朝统治者一开始就提倡尊儒读经。

(2)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3)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4)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

4.北宋理学

(1)代表人物:

“二程”

(2)主要思想:

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体系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②认识论:

通过“格物致知”去把握“理”

③人性论:

“去人欲,存天理”

(3)评价:

①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②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被“天人一理”所代替,“天”被“理”所代替。

二程“天理”来规范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社会道德,这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5.南宋理学

(1)代表人物:

朱熹

(2)主要思想:

①理气论:

主张理先而气后

②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

③认识论:

“知先行后”

④功夫论:

“主敬涵养”

6.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1.陆九渊与“心学”:

(1)生平简介

(2)心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

(3)思想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2.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心学的集大成者)

(1)生平简介:

(2)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本体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致良知”(认识论):

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巩固封建统治。

③“知行合一”

3.评价:

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

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

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明代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二、明代李贽

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1)生平:

求学→做官→入狱

(2)性格:

“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代表作:

《焚书》《藏书》

3.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①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提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②六经并非是至尊理论

③揭露道学家的丑陋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如反对男尊女卑、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4.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1)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

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4)经历:

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1)生平:

(2)思想主张(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反对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真正的“臣道”是忠于万民,而不是忠于君主,君与臣“共治天下”的分工有不同,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

③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④强烈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4)评价: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

(2)代表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学术特色:

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

(4)思想主张:

①学术思想上:

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②爱国思想:

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平:

(2)代表作: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3)思想主张:

①唯物思想

a本体论:

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识论:

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辩证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思想:

反对专制;“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5.评价:

(1)进步: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1)背景:

①自然哲学家不重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

②古希腊经济繁荣,雅典奴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③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

2.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

3.智者学派的主张及评价

(1)“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它的兴废自然要以人为尺度。

(3)特别是在社会道德方面,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

总体评价

(1)积极:

①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②勇于探索、敢于否定传统的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③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

④批判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主张人人平等

(2)局限性:

①重视人的作用,忽视道德

②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二、“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1.生平简介:

2.苏格拉底思想产生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思想主张

(1)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评价

(1)进步性

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崇尚真、善、美。

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

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2)局限性:

①知识的内涵:

片面狭隘。

比如: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②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正比:

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来源。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前5-前4c

1.柏拉图(plato)

(1)生平

(2)思想主张

①关注人类社会;

②代表作:

《理想国》,将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的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是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理想模式:

根据智慧品德将每个人明确分工

③理念论:

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3)意义:

鼓舞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1)生平

(2)观点、贡献及地位:

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②真理高于一切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1.原因:

(1)经济:

意大利城市城市经济繁荣

(2)政治:

工商业主掌权,各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环境:

地理环境优越,是地中海的航运中心,处在西方贸易的中心地位

2.表现(地点):

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

3.影响:

(1)阶级关系的变化:

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

(2)意识形式的变化:

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概念: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背景:

(1)物质前提: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基础:

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3)人才优势:

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4)文化环境:

古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产

3.实质(性质):

是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核心:

人文主义(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1)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2)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3)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

(4)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5.成就:

(1)“文学三杰”

①但丁(跨世纪的诗人):

《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②薄伽丘:

《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最早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2)“美术三杰”

①(绘画)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②(雕塑)米开朗基罗:

《大卫》创造专注人体;雕像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③(绘画)拉斐尔“画圣”:

《西斯廷圣母》擅长画圣母;绘画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

6.传播及意义

(1)传播:

(16世纪以后)

①路径:

从意大利到欧洲其他国家;从文学艺术到自然科学

②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刺激欧洲其它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成就:

莎士比亚(英)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拉伯雷(法)《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堂吉柯德》

伊拉斯谟(德)《愚人颂》

(2)意义:

①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质疑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文学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③自然科学:

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方面:

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方面:

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运动宣传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宗教方面:

天主教会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导火线:

教会兜售赎罪劵

2.爆发:

(1)拉开序幕:

1517.10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

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因信称义”);每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

②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③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④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3.扩展:

新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4.实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5.影响:

(1)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3)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第7课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

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3)思想: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2.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

理性主义

4.内容:

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5.概况:

(1)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

①原因:

a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

b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②代表人物:

a霍布斯:

首倡社会契约论、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无神论,但主张宗教维护社会秩序。

b洛克:

首倡分权学说、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信仰自由和宽容异教,反对教会专横和政教合一。

(2)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

(1)生平简介

(2)思想主张: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1)生平简介:

(2)思想主张: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②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③他还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3)评价: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