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64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1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重点内容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享年61岁,

2.重点内容

(1)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

(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

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5)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7)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

1.文学常识

选自《全唐诗》。

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

体裁:

五律诗,写景抒情诗。

2.重点内容

(1)重点句子赏析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赏析:

写行途所见之美。

“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描述:

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

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

帆顺风飘荡。

赏析

“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

“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

“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

为什么?

  

       (a、“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b、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画面描述: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

春意。

赏析:

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

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把“日”和 “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同时蕴含哲理:

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

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

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残”“旧”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2)典故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

(3)诗中情感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4)写作手法 :

写景抒情。

《天净沙秋思》

1.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小令,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重点内容

诗中最能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一、文学常识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二、文章主旨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出众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一中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有什么作用?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中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同时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的更好?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身份这种写法?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

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②“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

“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的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

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提供了依据。

6.“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7.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

“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9.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10.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

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四、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儿女:

古:

子侄辈今:

子女

(2)去

古:

离开今:

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

诗文今:

文章意思

3.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相顾惊疑(顾野有麦场):

2、信

则是无信信:

讲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4.敬辞与谦辞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

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5.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集:

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

(3)俄而雪骤

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

急速(暴风骤雨)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约定

(4)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趁着、随着未若:

比不上。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舍、委:

丢下、舍弃。

去:

离开

(7)下车引之引:

(8)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9)公欣然曰欣然:

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差:

差不多拟:

相比

6.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在不(fǒu)谢道韫(yùn)无奕女(yì)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动词。

今义:

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

离去、离开今义:

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

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回头。

今义:

照顾或顾客。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

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

(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

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

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

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

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不也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

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

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区分内容:

3、名句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文学常识

1、《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

(限四字)

三、成语

1、温故知新:

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

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

学习不感到满足。

形容谦虚好学。

4、诲人不倦:

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

5、择善而从:

挑选好的,并加依从。

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

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huì)人不倦(juàn)不亦说(yuè)乎默而识(zhì)之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古:

满足今:

讨厌,厌烦

2、可以为师古:

可以凭借今:

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理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

学而不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默而识之(表修饰)

敏而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①不耻下问(以……为耻,意动用法)②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③学而时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文”也。

译:

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

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Ø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2、学习正确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正确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思想修养: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Ø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

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

人不知而愠。

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ăng)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

“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

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

时:

按时   说:

通“悦”,愉快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愠:

生气,发怒     君 子 :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

泛指多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

通:

“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

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