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65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5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docx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

结题报告

 

 

江山××小学课题组

二○○七年十月

目录

第一部分课题报告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研究”结题报告………………………………略

第二部分研究论文、教学设计选登

1、激发学习兴趣展开古诗复习…………………………………………略

2、《刻骨铭心的国耻》教学设计……………………………………………略

3、《詹天佑》教学片段………………………………………………………略

第三部分课题组成员论文获奖情况复印件目录

1、×××老师撰写的《崇尚人文思想缔造成功教育》荣获2007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2、×××老师撰写的《运用儒家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荣获衢州市“孔子思想与当代教育”征文一等奖。

3、×××老师撰写的《开掘教材“潜能”激励作文创新》和《以读感悟以读促写》获衢州市2007年度小学写话习作教学小案例评比三等奖。

4、×××老师的论文《借助多媒体优势让语文课堂不断生成精彩》在衢州市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5、×××老师的论文《走进“深度语文”的精神家园》荣获2007年江山市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

6、×××老师撰写的《毛毛雨飘出的精彩》在2006年教学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7、×××老师的论文《超文本阅读让语文课堂意蕴丰赡》获2006年江山市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8、×××老师撰写的《倡导提问技巧追求高效课堂》获2007年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江山市二等奖。

9、×××老师撰写的《引导质疑放飞思维》获2006年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江山市二等奖、

10、×××老师的论文《“小”练笔做“大”文章》获2006年江山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11、×××老师撰写的《感受乡土文化的特色魅力》获2006年江山市二等奖。

12、×××老师撰写的《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获2006年江山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二等奖。

13、×××老师撰写的《适时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新教学》获2007年电教论文评比江山市三等奖。

14、×××老师撰写的《合理运用多媒体追求教学高质量》获2006年江山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第四部分学生作品获奖发表复印件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结题报告

江山××小学课题组执笔××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拓展热”的现象,我们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拓展,展开冷静思考,探讨拓展的有效性问题,并尝试着在实践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及落脚点:

课前注重参与,收集信息资料;课中整合信息,扩展教材内涵;课尾向课外延伸,架设阅读桥梁。

提出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在学生疑问处,适度拓展,弥补知识缺陷;在文本空白处,适度拓展,丰厚文本;在语言精美处,适度拓展,品味语言;在训练专机处,适度拓展,培养能力。

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更合理、更高效。

【关键词】:

阅读教学拓展有效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阅读教学在拓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拓展无序,徘徊不前。

如,一年级教师教《春晓》一文,提供的拓展阅读是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三年级教师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拓展的依然是《春夜喜雨》,一年级的阅读要求和三年级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首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得教学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

*课题组组长:

略课题组成员:

(二)、拓展无度,内容不精。

目前的拓展阅读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

有些课堂上,太多的插曲、集中知识的补充,形式化的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用于读课文、品位语言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这样的拓展是缺乏课程目标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本意识的体现。

(三)、拓展单一,迁移不足。

目前课堂上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忽视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更少有比较阅读性质的拓展;拓展阅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篇(组)阅读材料或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

(四)、拓展出格,迷失文本。

每一篇课文的背景都可能是一片知识的海洋,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存在,如果处处想拓展,事事要联系,无疑会讲不胜讲。

而有的拓展的内容与文本的相关点极少,学生在林林总总的相关资料里目迷五色,反而会分散了对课文精读深思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了改变阅读教学拓展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讲求有序、适度、高效,真正实现教学意图,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最大的作用,特研究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

“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在此背景下,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拓展,展开冷静思考,探讨拓展的有效性问题,并尝试着在实践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及落脚点,使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更合理、更高效。

2、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适当扩大阅读容量,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水平,能将在多读多背中积累的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

4、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薰陶学生,影响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实验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现代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阅读教学拓展,就是要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围绕《标准》所规定的多元学习目标来选择内容和形式,积极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2、实践性原则。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语文教育的有效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着眼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3.趣味性原则。

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效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4、多样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目标,采用多样性的学习形式,在夯实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的同时,把相关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3—2006.8)

1、查阅文献,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论证。

2、学习相关的理论,我们选购、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案例,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的形式,做好学习笔记,力求学得深,学得透,为实验的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3、确定实验对象、范围,调查分析阅读教学拓展的现状,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阶段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等。

(二)实验阶段(2006.9—2007.7)

1、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实验方案、明确任务、严格过程管理。

2、每周一次研究小组会议,探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每月一次实验工作例会,及时总结经验。

每期一次阶段实验效果小结。

3、各实验班认真准备教学课例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予以创新,上实验课、交流经验。

4、作好阶段实验检测,并进行分析,写出阶段实验报告。

5、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三)总结阶段(2007.8—2007.11)

 1、实施后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有充分论证的科学的实验结果。

  2、全面整理汇总各种实验资料,撰写实验终结报告

  3、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结果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五、实验的操作和措施:

在新型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对文本资源的开发,要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又要以“生”为本,依学定教,把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才能让学生从教材这座独木桥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

(一)、课前注重参与,收集信息资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

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

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

我们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

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

又如上《赤壁之战》课前布置学生任选下面其中的两三项进行搜集、整理,并写出简单的书面记录。

其内容为: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三国”历史,画一幅“三国”地理位置简图。

2、了解“三国”主要人物,尤其是各“国”实力派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周瑜。

3、搜集与“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4、搜集有趣的“三国”故事、民间传说等。

5、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有关“三国”的其他内容,如,《易中天品三国》。

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二)、课中整合信息,扩展教材内涵。

1、揭题时提取多元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我们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揭题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

上《布衣元帅》时:

针对学生年级高,知识积累多的特点,在揭题时可以先请学生介绍十大元帅,学生介绍不全时,老师再向大家简单介绍十大元帅的生平事迹.也可把资料印给大家或在屏幕上出示供学生课内外阅读。

2、在悟情时渗透课外内容,激起层层涟漪。

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扩大阅读含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阅读感悟。

(1)、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母亲形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呢?

母亲不顾一切地扑过来,跪倒在儿子跟前,紧紧抓住儿子双手,苦苦央求儿子所说的那番话以及那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

但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要读出母亲的不顾一切,急儿子所急,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描写母亲的这句话后,出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有关片段: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了。

又如《竹石》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一首古诗,诗句不仅描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而且整首古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更是诗人郑板桥正直无私、刚正不阿性格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让学生理解竹子的坚韧不拔的品质是简单的,但是要透过诗句的表层,深层理解古诗写法上的特点,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是这首古诗教学的难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品味,感受到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后,问道:

“难道这首古诗写的仅仅只是竹子吗”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入的思考。

正当学生茫然时,教师又适时的为学生补充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担任知县的郑板桥具实呈报上级,力请救济百姓,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捐助百姓。

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借粮给百姓。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行事,因为如果不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要受到严厉的惩处的。

但郑板桥坚决地说:

“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可是,秋后,由于灾害连连,百姓颗粒无收,无法归还朝廷的粮食,郑板桥干脆让百姓们把债券烧了。

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但是此举却触怒了上级,板桥被罢了官职,但他无怨无悔。

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受到了震撼。

有了这段文字的铺垫学生再来思考前面的那个问题就不再困难了,许多学生回答:

“读了这首古诗,那坚忍不拔的竹子就像是诗人郑板桥,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

”“这首古诗写的不仅仅只是竹子,更是诗人正直无私、不畏权贵的真实写照。

”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诗句的感悟。

当学生理解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后再朗读古诗,自然声情并茂。

这样的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2)、在学生疑问处,适度拓展,弥补知识缺陷。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说父亲来了很难得?

”“为什么父亲在收获节来?

”,“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何这么难请?

”这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许地山的家庭背景:

许地山(1893~1941),现代著名作家,教授。

名赞坤,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原籍福建龙溪,出生于台湾。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

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

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

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

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父亲既然很忙,家中又没什么大事,为什么父亲还要来呢?

结合文本,学生就能读懂父亲这番苦心:

这次回来更重要的是借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3)、在文本空白处,适度拓展,丰厚文本。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

写文章也是如此。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

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

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

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如《才能来自勤奋》,课文中讲到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到底还有哪些呢?

这是一次检验课外阅读的好机会,往往能激起阅读的高潮。

又如教学《长城》一课的片段:

师:

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

生: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师:

俄罗斯原总统赞叹说

生: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这样大的工程

师:

以色列前总统说

生: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

生: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

同学们,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点击屏幕上的网站。

引入外国元首对长城的赞美,话语虽不多,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在语言精美处,适度拓展,品味语言。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我爱绿叶》,文中开头一段:

“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

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

是苍翠的座座山峰?

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

还是碧波荡漾的水?

……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

”开头方式尤其值得揣摩借鉴,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设问、排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式,浑然天成,没有雕饰的痕迹。

词语丰富准确,“缕缕白云”、“座座山峰”(AABC)等词的修饰使作陪衬的景物(白云、山峰、花草、湖水)显得特别美丽,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完后让学生学着写一写《我爱……》的开头,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话题丰富,而且用词优美。

如“朋友,在万紫千红的百花里,你最爱什么呢?

是雍容华贵的牡丹?

还是出污泥不染的荷花?

是香飘十里的桂花?

还是傲霜挺立的花?

……至于我,我却要向梅花献上一片痴情。

”“同学们,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是姹紫嫣红的春天?

是热情奔放的夏天?

是果实累累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天?

至于我,我却喜欢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学生不仅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能借鉴作者的手法,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再如《燕子》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文中优美的词句塑造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在品读了课文的同时,教师让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的外形。

为了写好动物的外形,学生往往再次与课文“会晤”,去领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

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5)在训练专机处,适度拓展,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素养包涵丰富,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

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

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

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

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拓展阅读的目的,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表达,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

师:

如果我就是孟浩然,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我会永远记住老朋友。

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

我的朋友遍天下。

生:

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

“尺”已不足表达我们的深情厚谊。

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

别忘了我这位老朋友,我也思念着你们呢。

在这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送别诗句融会贯通,在阅读中享受着拓展的魅力。

(三)、课尾向课外延伸,架设阅读桥梁。

  

1、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如:

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下面请读一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你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出示《有的人》诵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人民甘愿做牛做马的鲁迅,人民永远爱戴他,永远铭记他!

同学们,课外请你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情的感染是需要强化的。

在已经形成体验的情况下,再用重锤定音,学生一时的情绪才能稳定为情感。

诵读《有的人》是赞美,是怀念,是对语文之美的领略,是促进学生继续去了解人物与追随人物的号角。

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

课外资料课内化,能将拓展演绎得更加美丽。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

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

就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相机拓展:

师:

“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舍难分。

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

他一定身体健壮,身材魁梧。

生:

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

师:

“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

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

他们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师:

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