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446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顾与思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00(12)],陈生洛的《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H青年研究》2003(11)],段颖立、田磊的《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

2007(3)],孙建红的《中日青少年的友好使命》[《瞭望2>

2008(3)]以及陈志姣的《中国青年对日态度研究》(外交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去年是改革开放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60年来中日关系历经曲折艰辛,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

中日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①。

青少年交流是民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交流的许多内容必须通过青少年交流来实现,它具有政治外交、经济交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效果。

国内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民间交流研究颇多,包括对民间交流的原因、分期、特征、意义等各个方面,但对两国青少年交流关注明显不够,基本没有专门的论述②。

因此,笔者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两国青少年交流作一定的梳理与总结,以更加清醒地认识青少年交流在中日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历程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与中日民间交流是同步发展的,在特定时期甚至成为民间交流最主要的形式。

可以大致将中日青少年60年的交流历程分为3个阶段。



1.起步阶段:

1949—1972

这一时期为中日青少年交流的起步期。

新中国成立后,限于复杂的东北亚关系和国际局势,中日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两国青少年交流举步维艰,基本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直接交流机会相对较少,有时候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但是日本同中国特殊的经济关系和文化渊源使其国内形成迫切要求同中国通商往来、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社会思潮。

两国青少年通过体育、文艺交流,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以后的深入交往奠定了基础。

1956年日本最大的青年团体“日本青年团协议会"

派团访华,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建立正式交往关系,开启了两国青年友好交流的大门,翻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青年交流的第一页。

1965年8月至12月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38个青年代表团共400余人分两批访华,参加首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活动,毛泽东、周恩来等亲切接见。

这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往史上的首次盛会。

此外,体育赛事也成为中日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1956年东京第23届世乒赛上,首次参赛的中国运动员从这里登上国际乒乓球大赛的舞台,迈出中日乒乓交流的第一步。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

两国青年运动员互相学习,结下深厚友谊。

1971年中国运动员应日本乒协邀请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书写了“乒乓外交”的传奇。

这期间,两国青少年交流也出现过较大波折,如1958年岸信介执政时期,长崎发生撕毁中国国旗事件①,两国关系降至冰点,致使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青少年交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兴盛阶段:

20世纪70—90年代

这一时期是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兴盛期。

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交流同其他交流日益加深,汇成滚滚洪流。

中日青少年交流从各个方面来看都进入到兴盛期,发展势头良好。

两国民间感情良好、互有好感。

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基本保持在60%左右⑴,不亲近感也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民间感情的良好,伴随着两国民间的青少年交流特别的兴盛,于是青少年留学互访、文化交流等发展良好。

特别是1978年10月邓小平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由此揭开了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日青少年交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期间,两国青少年进行较多交流活动。

1984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0多个团体的3000名日本各界青年访华,次年500名中国青年对日本进行回访。

这成为中日青年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还有大量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如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团赴日交流,与日本青年会议所、东京青年会议所等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

向日本派遣青年技术研修生;

与“日中绿化交流基金”合作,在“保护母亲河行动”框架内实施中日青年绿化合作项目。

同时也成立了诸如“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等相应的交流组织。

两国青年组织扩大了交往。

日本青年会议所同中国青联建立了正式交往关系。

创价学会青年部于1984年开始与我国接触,1985年与我国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并签订十年交流协议书。

3. 平稳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一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激情走向平实,更加理性,在中日关系中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加之冷战结束,整个世界格局进入调整期,日本保守主义逐渐占据上风,“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民间感情急剧恶化,两国青少年的亲近感减弱,相互认识出现偏差。

这时期两国关系忽冷忽热,青少年交流随之波动,大起大落。

特别是在小泉时代,两国青少年交流近乎中断,不同程度地存在互相厌恶、仇视的态度。

但是总的看来,两国青少年交流越来越成熟,经受住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验,交流一直不断,平稳发展。

这段时期中日青少年各组织团体交流日益扩大,如创价学会青年部与我国连续两次签订十年交流协议书(1995—2004,2004—2014),双方约定定期派遣代表团互访,互相交换机关报、杂志等资料。

政府层面的交流也明显增多,安倍、福田首相执政后,主动缓和与中国的关系,青少年交流明显增多。

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政府开展了“心连心高中生交流互访活动”。

同年日本政府设立10。

亿日元的“日中21世纪基金”,用于邀请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中长期留学②。

确定2008年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日将各派3000学生进行互访,中方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全年中组织举办100个中日青少年交流活动;

日本外务省作为日方牵头单位,也组织日中友好会馆等团体开展了众多交流项目。

二、中曰青少年交流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有诸多特点,但主要有以下5点。

1.交流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① 1958年5月2日,在岸信介政府的纵容默认下,两名日本右翼暴徒扯下在长崎举办的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悬挂的中国国旗,日中友协长崎支部等主办团体虽然强烈要求日本当局严惩暴徒,但当局却以“不承认中国国旗”为由,借口属“轻微犯罪”,只象征性地罚款500日元了事。

② 根据这个计划,从2006年9月起,日本将每年邀请100名到200名中国高中生到日本进行为期2到3个月的中期留学,同时邀请50名左右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长期留学。

被邀请的学生将入住愿意接待他们的日本家庭,并与普通的日本高中生一起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全面展开,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基本格局。

最开始的交流仅仅局限于充分认识到两国关系重要性的学者以及战后回国的青年,随着两国关系逐渐解冻,交流越来越频繁。

交流人员往来的年龄结构趋于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小学生加入其中;

交流层次从学生开始扩展到政府官员、教师、高中生、大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记者等。

交流组织发展,交流协会逐年增多,民间青少年组织与政府、政党青少年组织和机构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

交流的地域范围扩大,从最开始的少数几个大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

以日本青少年同中国的交往为例,从北京、上海扩展到宁波、杭州、沈阳、大连、济南、青岛、深圳、广州、天津等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还深入到西部的重庆、西安、昆明等,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

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大中城市,还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互相传播两国文化。

交流的领域从最开始的体育交流到现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体育、旅游等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2. 交流密切度与政治关系关联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历程表明,两国青少年交流密切度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好坏有极大的依存性。

若两国政治关系呈现良性循环则青少年交流频繁,交往密切,反之亦然。

在小泉首相不顾亚洲被侵害国的民族感情,执意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时,中国人民表现出强烈不满,政治往来基本中断,青少年交流也处于停滞状态,两国民间情绪极度敌视,中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反日游行以及抵制日货的行为。

但是随着“破冰之旅”“融冰之旅"

"

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的到来,两国领导人频频会晤,政治关系逐渐恢复正常,青少年交流也重新活跃起来。

“中日青年世代友好中国行”活动在华成功举办,“中日体育交流年”和“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如火如荼地开展。

青少年交流是“新福田主义”的重要内容,2008年5月22日福田首相发表的题为《走向太平洋成为“内海"

之日——“一同前行”,对未来亚洲的五点承诺》中的第4点强调“致力于青少年交流,培育和加强亚太地区有知识的青年一代的交流基础,是一切合作的必要前提。

除正在实行的青少年交流计划外,日本还将迅速扩大亚太地区大学的交流。

”⑶

3. 交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明显不同于两国政治家交流和商人经贸往来等正式交往,务实性和政治、经济意图较弱。

青少年是最活跃的主体,他们体现出的更多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和广泛性。

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丰富,如定期召开“中日青年诗歌研讨会”,在更为开放的文化语境中不断吸收两国传统文化的菁华,推动中日诗歌形式、诗歌精神以及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除去一般的学术交流、互相访问、文艺体育表演之外,还有致力于环保、节能等领域的科技交流活动,如两国青少年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关注中国的环境质量,向环保组织贡献各自的力量;

向中国展示日本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介绍经验教训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和项目,诸如两国青少年旅游开发合作、中日夏令营活动等。

4.着眼长远,走向机制化

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最开始的由民间零星的交流发展到现在大规模、系统的交流,并且逐渐走向制度化。

在双方民间友好人士倡议和两国领导人支持下,两国相继成立“中日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共青团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日本青年团协议会”“日本中央青少年团体联络协议会”和“日本青年会议所”等组织机构。

同时,又先后设立“中日友好交流会议”“中日民间人士会议"

和“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三个固定的交流渠道,以利于彼此沟通,消除误解,促进中日友好事业的不断发展,两国青少年交流形成固定交往机制。

安倍担任首相期间,制订青少年互访计划。

计划在5年时间内邀请来自东亚峰会国家的6000名青少年访日。

2007年福田康夫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共同签署《关于“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的备忘录》,规定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全国青联将每年派遣750名中国青年访问日本,同时每年邀请1000名日本青年到中国访问,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旅游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两国青少年交流活动。

5-矛盾与发展相辅相成

①一名日本学生和一个日本外教穿上胸罩.戴假生殖器,并身挂“这就是中国人"

的牌子,而校方反映迟钝,5分钟后才落幕,而后演出继续进行。

.4.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6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两国的青少年交流自始至终伴随着中日关系的成长。

交流之中摩擦与矛盾总是相伴而行,即使是在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最密切的时候也存有冲突。

有时候这种冲突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一定时期成为两国关系最为突出的焦点。

如西安某高校因在外语文化艺术节的表演节目中,日本青年公然挑衅和侮辱中国人①而震怒,发生了声讨日本人的大规模的集会,游行示威,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中国青年学生倡议组织的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曾经成为两国较大的政治问题。

日本类似的例子也不少,典型的有“沈阳闯馆事件”。

事后,日本各大媒体歪曲事实,致使较多右翼青年恣意破坏两国青少年交往,为国际社会所不齿。

三、中曰青少年交流的意义

回顾过去60年的交流史,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经久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发展势头,延续了中日两千多年来的友好传统。

对于打开中日交往的大门,推动两国友好运动的勃兴和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促进中日关系全面、健康、顺利的发展,它始终扮演着官方或其他渠道无法代替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讲,良好的中日关系来之不易,而民间交流之中的青少年交流更是功不可没。

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审视,两国青少年交流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仅论述其中最具直接效果的两点。

1.有利于拉近两国国民距离,增进国民感情

中日青少年交流是双赢的事业,对两国关系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日友好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交流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大计。

民间交流的扩大和持久,同样有赖于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战后初期,两国的青少年交往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景象,极大地增进了两国国民感情。

青少年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和指示器。

青少年通过亲身经历影响其他无数个体活动,他们纳入社会意识的洪流,并通过人们较一致的情绪、态度、愿望、社会舆论或自发的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社会政治心理就形成一种反映一定的社会人心向背和政治气氛的政治力量。

这种政治力量是任何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安邦治国或进行社会政治斗争不可低估的力量成。

两国青少年在异国的体验式交流可以使他们更加真切地了解和认识对方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与国内舆论宣传和学校教育形成一定的对照比较。

此外,青少年回国之后,与家庭、社会接触,对他们亲人和朋友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互相影响,更多相互了解,拉近了两国国民的心理距离,这比起一般的政治说教更具效果。

此外,青少年是中日友好的使者。

60年的青少年交流在两国青年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积极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至今仍在为两国的友好交流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交流的人员构成越来越广泛,数量越来越多。

现在两国之间每年已有超过500万人次互相往来。

2.有利于减少两国民间误解,增强政治互信

中日关系的未来掌握在青少年手中。

但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中,或多或少受到本国历史教育和传媒的影响,存在“狭隘民族主义"

的倾向。

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过程中,它需要的是努力和时间。

因此,中日两国青年人的交流和对话是非常必要的⑹。

两国国民,特别是日本国民,对对方国家认识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并使个别问题泛政治化。

这显然对两国不利,与时代潮流相背。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好转,中日青少年交流逐渐加深,参加交流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更加以理性、客观的思想引导、影响更多的人,向特殊时代产生的“愤青”告别通过交流,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彼此的发展、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心理,全面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青少年的发展状况等。

这是任何宣传报道都无法填补的。

日本青少年体现出的好学、严谨、认真细致和团结协作精神令我们深深折服;

同时他们也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吸引,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这些与官方或是媒体报道可能不尽一致。

中日青少年交流在战后中日民间交往、半官半民交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充当了排头兵,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在中日关系最困难的时候成为两国关系中最先融化的冰块。

青少年交流加深了两国的互相了解,减少了两国民间误解,进而增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

因而,青少年交流是加深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的有效办法,是构筑两国"

战略互惠关系"

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对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几点建议

中日青少年交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中显得甚为微小。

历史上中日两国交流就很频繁,取得了丰硕成果,留下很多传世佳话。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后中日青少年交流要自觉放到中日交流史以及中日关系的长远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两国应“上下而求索”。

展望未来两国青少年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笔者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着力建立中日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

虽然现今中日青少年交流已经取得不小成绩,开始走向机制化,但并不系统,还有诸多地方需进一步完善。

两国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积极推动高质量的、有序的中日青少年交流,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诚如金熙德先生所说:

“单单靠以市场为导向的、以旅游、留学为主要形式的民间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同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一样”勇」。

首先,中国政府可以由共青团中央下设中日青少年交流处,日本政府可以由外务省设立相关的机构,配合教育部、外交部等机构部门专门同日本青少年接触交流。

其次,保证两国青少年交流的畅通渠道,保证官方、官民结合、半官半民、民间交流的顺利进行。

再次,持久的经费保障,将这笔专款纳入规划,可以由财政部(日本为大藏省或经产省)、共青团固定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

最后,两国相关的主管官员应定期会晤,签署官方协议,规划中日青少年交流交往的时间、频率和形式等具体内容。

2-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历史是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的交锋与对话。

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最难以处理的问题之一。

诚然,中日之间的恩恩怨怨非常复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历史的真实,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宽容大度的胸襟,具有长远眼光。

特别是21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势力近乎疯狂的行为,使如何正确对待两国的历史问题,更好地做到以史为鉴成为两国青少年必须正视的问题。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在两国关系交往上,不能以片面的民族情感因素来支配,更是应该理性对待。

两国青少年一代应承认各自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只有认识到这种差异,并能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时,才可以说达到了对对方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形成信赖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确的历史观教育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其一,官方应对青少年予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坦诚面对过去的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其二,要进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让青少年认清国家的苦难、奋斗的历史,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这是将来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其三,新闻媒体报道应该力求客观公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思潮。

3.加大两国留学生交流

留学生是两国青少年直接交流的很重要的一支力量,是民族和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代表之一。

他们在彼此国家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加强普通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和认识,化解民间感情的对立、矛盾。

留学生交流对增加彼此亲近感具有明显作用。

留学人员的最新动向调查也表明,留学经历对改变所留学国家的印象起了很大作用。

在留学的印象上,93.6%的被调查者对所留学的国家抱有好感3)。

鉴于留学生交流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国都应选择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留学生。

同时在学位授予上也可以尽量灵活多变,采取更多的访学形式、不颁发学位证明等等。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如果留学生“质量”不过关,很可能起副作用,给本国形象抹黑。

因此对留学生的筛选要慎重,要严把“质量关”,坚决把一切有损国家形象的人员排除在外。

此外,还应特别关注两国友好城市之间青少年的交流。

随着两国民间交流的迅速发展,两国间平民化的“草根”交流活动与日俱增弟〕。

至于个人或家庭式的友好交往,部门对部门、行业对行业的交往,更是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五、结语

从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历程、特征与影响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所起的作用多数是在具体层面上的,实际上是政府外交活动的一部分IE,有较大的局限性。

未来的中日青少年交流需有新思维、新内涵。

应从追求两国的持久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延伸到为加强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为中日世代友好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两国"

战略互惠关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世界青少年的合作交流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日本内S9府.中近感:

EB/OL].[2005-04-17].http:

//www8.cao.go.jp/survey/hl7/hl7-gaikou/images/z05.gif.

⑵罗平汉.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M].北京:

时事出版社,2000=55.

[3]福田康夫.r太平洋力<「内海」日飞一「共记步t?

」未来束一JLEB/OL][2008-05-22],http:

//www.kantei.go.jp/jp/hukudaspeech/200

8/05/22speech.html.

[4] 熊辉.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J].西南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30-34.

[5] 张国清.青年政治心理探索[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

社,1994,105.

[6] 支彦琳.着力建立中日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N].环

球时报,2008-05-14.

[7] 王锦思.中日青少年交流的特殊意义[N].日本新华

侨报,2008-12-22.

[8] 李童.中日青少年交流需要“宏观调控吒N].国际先

驱导报,2006-03-13.

[9] 赵霞.教育交流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构建[J].理论

月刊,2007(9):

141-143.

Lio]张进山.作用巨大任重道远一一论战后中日民间交

流的特征与作用[J].日本学刊,2002(4)=83-94.

[11]沈海涛.民间交流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LJJ.日本研究,2005(4):

4-8.

[责任编辑:

裘永强]

TheRetrospectiveSurveyoftheAdolescentExchangesbetweenChinaandJapan

CHANGJinWUJian-hua

(SchoolofHistoryCultur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YouthExchangesbetweenChinaandJapanafterthefoundingofP.R.C,hadanunceasinglydeepeningtendencyanditcanbedividedinto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