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446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山政府Word文档格式.doc

实施园区带动发展战略。

投资70多亿元建成广东游戏游艺文化城、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中山760文化创意产业园等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大力扶持特色文化产业。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年来共拔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项目44个,推动游戏游艺产业、红木文化产业等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

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2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0.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67%。

打造文化会展品牌。

连续举办了“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广东中山文化创意博览交易会”和“艺术未来——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4个文化会展,平均每年拉动文化贸易额超过30亿元,取得明显的效益。

3.新闻出版(版权)广播影视发展卓有成效。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初步构建起全媒体、全产业链的基本格局。

印刷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年总产值达200多亿元。

版权工作取得新成效。

版权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工作有序开展,先后建成了古镇、港口版权基层工作站,完成了全市120多个党政机关和100多家大中型国有及民营企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推动搭建了广东省文化产权联合交易所中山服务中心。

广电事业稳步推进。

完成了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推出“中山新闻”手机APP等新媒体,新闻及影视作品先后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新闻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安全播出防线不断强化,实现安全播出零事故。

“2131”工程有效落实,送电影下乡近万场。

“十二五”期末,全市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达5.6亿元,数字电影用户突破100万户,广电双向网络覆盖率达73%,数字影院达28家,电影票房收入达1.6亿元,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4.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事权下放工作有序推进,下放镇区文化行政审批7项、行政处罚222项。

文化行政审批改革持续深化,21项文化行政审批全部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文化行政审批标准化和“一站式”服务。

依法行政取得新成果,实施了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量化管理和文化娱乐场所分级管理,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成了文化部游艺娱乐场所标签化管理试点工作。

“十二五”期末,全市文化市场共有出版物经营单位496家、游戏游艺经营单位263家、歌舞娱乐场所253家、网吧146家、文艺演出经营单位共19家,总体保持繁荣有序。

5.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

全面开展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改革工作,完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权责清单编制,确定了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边界。

制定了《中山市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指导意见》,完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5个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

完成了国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建成了30个国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文化对中山城市精神形成和品牌塑造的促进作用仍不明显;

孙中山思想文化资源的研究、运用、推介和普及仍不够深入。

2.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不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数字化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统筹开发力度不足,文化共享发展程度不足。

4.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有待提升。

5.文化人才队伍薄弱,特别是高端文化人才、复合文化人才比较缺乏,导致文化艺术的原创力不强,在省内外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偏少。

二、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文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伐的调整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转型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就业能力强、易于和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这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

(三)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为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中共中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确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文化建设在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肩负两方面的任务:

一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市民文化权利;

二是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提升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

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确立,要求“十三五”期间必须创新文化建设发展的模式和道路,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进一步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供给。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广东省、中山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要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目标,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山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切实增强城市文化活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推动中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原则

加强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对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文化组织,努力构建政府与社会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促进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两促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四)群众文化和精品创作并重原则

在积极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加大对本土原创文艺作品生产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精品文化艺术,提升文化活动品位,提高中山文化的影响力。

(五)改革创新与继承弘扬相衔接原则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在创新。

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衔接,相得益彰。

(六)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原则

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促繁荣,一手抓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努力建立和完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章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文化事业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中山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建立与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网络完善、便捷高效、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城市文化特色日益彰显;

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显著提高,全面实现文化强市的建设目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基层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文化活动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文艺创作繁荣,涌现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文化惠民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科技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文化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更便捷。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兴文”战略有效推进,大力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文化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大幅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社会舆论引导体系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化,构建向善向上的城市文化生态。

(二)主要任务

1.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改变单一行政管理方式,发挥政府在政策指引、孵化扶持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索政府管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运作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利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进一步繁荣。

(2)深入推进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依法简政放权,减少文化市场主体准入审批事项,提升审批效率。

完善行政审批全过程实时监督、行政问责、责任追究等制度,做到程序标准化、过程透明化,确保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理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合理利益得到充分维护。

(3)创新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通过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业务运营等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着力拓展和深化各类服务项目的内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运行模式。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实现用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调节项目投入的闭环机制,推动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4)建立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新格局。

建立多元文化发展投入机制,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

发挥文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制定和完善行业协会和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

积极扶持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支持业余文艺表演团体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2、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统筹制定《中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建成市、镇(区)和行政村(社区)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种类、数量、水平以及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引导各级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切实提高整体服务效能;

鼓励镇区创新当地特色的文化服务项目,推出特色文化服务标准;

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指标。

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服务标准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快完善市、镇(区)、行政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的网络化布局,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按标准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00平方米。

加快图书馆新馆和139博物馆群建设,构建以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为总馆,镇(区)馆为分馆、行政村(社区)馆(室)为服务点的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场馆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在全市共建共享。

统筹全市图书资源,探索与学校、医院等单位图书资源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十三五”期末全市人均藏书量不少于1.5册。

进一步提升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通过错时开放、延长免费开放时间等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实施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实现公共文化供给“双向互动、供需对接”的转变。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互动机制。

专栏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19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中山纪念图书馆:

2017年底,中山纪念图书馆落成开馆,馆藏书籍达到100万册。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

构建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和龙头,镇(区)馆为分馆、行政村(社区)馆(室)为服务点的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场馆群,基本建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一卡通用的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在全市共建共享。

中山市西北组团文体艺术中心:

加强中山西北组团文化设施建设,在小榄镇建设西北组团文体艺术中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包括演绎中心、培训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等。

(3)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建立健全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录,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

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

大力推动文化志愿者服务,规划志愿服务岗位和人力资源需求,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活动档案制度、培训上岗制度等制度,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愿者服务模式。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科学规划编制中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体系,搭建“中山文化云”平台,融合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与大平台。

建设社区文化O2O平台,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健全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引导群众通过平台参与社区文化服务;

开发“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将数字文化服务资源送进千家万户。

广泛整合各类优秀数字文化科技资源,充实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资源库。

推动运用移动APP、微博、微信等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方便基层群众以多种方式分享公共文化数字产品与服务资源,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

专栏2: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项目

中山文化云:

搭建“中山文化云”平台,形成全市公共文化需求与服务对接的大数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全人口”的两个全覆盖。

社区文化O2O平台:

健全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引导群众通过平台参与社区文化服务。

“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

与广电网络合作,将文化服务资源数字化后送进千家万户。

3.大力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

(1)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发挥市文化馆、市文艺创作室的龙头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文艺创作,激发群众文艺创造活力。

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激励和扶持机制,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推进文艺名家工作室建设,完善名家工作室人才培养制度。

采取委约创作、定向资助、项目扶持等方式引进文艺名家开展精品创作和项目运作。

围绕重大历史题材和中山地区特色,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带动和促进全市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

专栏3:

文艺精品创作

中山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美术精品。

文艺名家工作室:

中山田晓宝合唱指挥名家工作室、王大鹏美术名家工作室、朱东黎舞蹈名家工作室。

文艺精品专集:

资助出版《神话中国》、《富春山居吟》原创歌曲、本土老艺术家作品专集、文艺沙龙原创作品等文艺作品。

(2)擦亮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继续办好中国(中山)合唱节“香山讲坛”“市民大舞台”“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书香中山”等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按照“一镇区一品牌、一场馆一特色、一活动一主题”目标,鼓励各镇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承办全国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展演工作,争取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

专栏4:

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中山合唱节:

依托首个中国合唱基地的优势,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合唱活动,交流、展示和观摩全国各地合唱文化成果,展现中山精神文明建设和合唱艺术风貌。

香山讲坛:

“聆听师者之道,开启智慧之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坛,为公众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以人文精神和智慧思想引导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为听众开启心智,提升自我。

市民大舞台:

每月举办一次“市民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零门槛向全市群众开放,为市民展示个人艺术水平和技能提供宽广的舞台。

“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中山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动:

坚持每年在暑假期间举办,为全市50多万青少年提供逾百项益智有趣的、充满文艺气息的文体活动。

书香中山:

营造文明中山浓郁的书香氛围,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山”志愿服务品牌,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3)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

组织开展“你点我送”系列文化惠民进基层活动,实现群众点菜、政府会同社会力量配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格局,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活动水平。

拓宽公益电影放映模式,逐步实现各个群体无差别享受电影公共服务。

搭建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相结合的平台,打通公共文化与文化消费对接的通道。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探索推进“流动图书馆”“读书驿站”“茶座+阅读”“咖啡+阅读”“漂流书架”等小微阅读空间建设。

实施“扶持青少年艺术素质提升发展计划”,大力开展艺术普及活动,进一步丰富高雅艺术演出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专栏5:

文化惠民工程

“你点我送”中山文化惠民通:

完善群众点菜、政府会同社会力量配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格局,提升文化惠民活动社会效益。

“全民阅读”工程:

探索推进“流动图书馆”“读书驿站”“茶座+阅读”“咖啡+阅读”“漂流书架”等小微阅读空间建设。

“扶持青少年艺术素质提升发展计划”:

在中小学校开展艺术普及,提升全市青少年艺术素质。

4.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1)注重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

创新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落实“四有”“五纳入”工作,推进文物保护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

继续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和成果编制,推进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开展陈氏宗祠建筑群、中山纪念中学旧址等规划成果报审和深化完善工作。

加大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维护的工作力度,开发和利用好一批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名人故居,推动翠亨村全面保护开放。

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开展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陈列改造升级。

扶持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发展,推动中山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

持续开展文物征集,科学合理利用文物,增强各类陈列展览的专业性、知识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挥各类文物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作用。

专栏6:

博物场馆建设

市博物馆群建设:

推动完成市博物馆群建设,提升博物馆接待服务和运营水平。

民办博物馆兴建:

推动民办博物馆建设,出台鼓励兴建民办博物馆政策。

(2)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和展览馆的建设和管理。

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加强非遗项目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进一步完善全市非遗数据库。

强化非遗活态传承,大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和非遗活态展演活动。

建立健全传承保护机制,做好传承人保护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濒危非遗项目的保护,完成小榄刺绣等项目传承人纪录片的拍摄。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技艺和经济价值,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探索推进非遗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途径,推动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的结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3)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

加强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重要价值的崖口、翠亨、古鹤、雍陌等村落的保护、修复与开放工程建设。

引导和支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间艺术之乡和传统古村落的申报工作,推进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院的筹建。

搜集整理我市历代名贤文史典籍,大力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加大力度发动和引导全社会参与古籍文献、特色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与再生性保护,做好中山市古籍联合目录、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