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838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docx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月)高发。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致病食品:

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

一般为6h~48h。

偶尔长达4d。

2.2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胃肠炎型:

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

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

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

病程一般为3d~7d。

2.2.2败血症型:

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

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3.5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4789.4进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本病多发生在3月~9月。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

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1.4易感人群:

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

2.1.1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潜伏期为1d~3d,最短10h~12h。

2.1.2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潜伏期为1d~3d,最短10h~18h。

2.1.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潜伏期为1d~6d,最短12h~36h。

2.1.4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潜伏长,3d~10d,平均为4d。

2.1.5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2.2主要症状

2.2.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是婴儿(2周~18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

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2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2.2.2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

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

常为自限性,一般2d~3d即愈。

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2.2.3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

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2.2.3.1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为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出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出现水样便,1d~2d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

病程一般为2d~9d。

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

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

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2.2.4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水样性腹泻2次/d~5次/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恶心、发热(39℃)。

2.2.5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

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

病程较短1d~2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14d,发热(>38℃)、呕吐、血便。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2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3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4倍以上升高。

3.4检验方法

3.4.1按GB4789.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3.4.2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按GB/T4789.3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O157:

H7/NM检验》进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4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4.3其它情况按GB14938.1执行。

附录1-3食源性志贺氏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月~10月)高发。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志贺氏菌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1.3致病食品:

主要有是被志贺氏菌污染的熟肉、生食蔬菜、瓜果或未煮熟食品。

1.4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

2.1发病急,潜伏期最短半小时,一般1d~3d,最长7d。

2.2典型的临床症状:

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多次腹泻。

初期为水样便,以后可出现带黏液的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伴有高热。

一般持续数天至数月。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或抵抗力下降或耐药等原因可导致慢性志贺氏菌病。

约2~3%病人可出现并发症(红斑性结节、脾肿大、关节膜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

2.3临床分型:

2.3.1轻型:

不发热或低热,轻微腹痛,腹泻每日3~5次,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2.3.2普通型:

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每日10次至数十次,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2.3.3中毒型:

多见于老人、儿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较轻。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检出志贺氏菌。

3.2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

3.3按GB4789.5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检出志贺氏菌,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可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4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中毒型

1.1.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发病原因:

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1.1.3致病食品:

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

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1.1.4易感人群:

无性别、年龄差异。

1.2感染型

1.2.1发病季节:

无季节性。

1.2.2发病原因:

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1.2.3致病食品:

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1.2.4易感人群:

婴儿,一般为1岁以内。

2临床表现

2.1中毒型

2.1.1潜伏期:

一般为12h~36h,短者2h,长者8h~10d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2.1.2主要症状和体征:

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

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但患者知觉、体温、血压、血象等体征一般正常。

2.2感染型

2.2.1潜伏期:

潜伏期不明确。

2.2.2主要症状和体征:

初期婴儿突发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肌肉张力减弱。

啼哭声和吮乳力减弱、面乏表情、吞咽困难、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分泌物增多且潴留,对光、腱、催吐等反应减弱,颈软而无力支撑头部。

血压、心跳、肤色变化且不稳定,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实验室检验

3.1由可疑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3.2由患者血清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

3.3由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3.4按GB4789.12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患者血清、患者粪便/肛拭任意样品中检出A、B、E、F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毒素,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继而进行的抗毒素治疗有效,可确诊。

4.3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和(或)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A、B、E、F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梭菌,可作为参考。

4.4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5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中毒季节:

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1.2中毒原因:

食品制作人员的鼻腔(咽喉、皮肤)、化脓部位,患乳腺炎的牛、羊,可为葡萄球菌的污染源;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后,于20℃~37℃,经4~8h产生肠毒素。

经口食入葡萄球菌肠毒素可引起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3中毒食品:

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乳及乳制品、奶油糕点、蛋及蛋制品、熟肉制品、鸡肉和蛋类沙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及个别淀粉类食品是最常见中毒食品。

2临床表现

2.1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6h,最短1h,最长8h。

2.2主要症状为剧烈的恶心、反复呕吐,可伴有上腹部绞痛,有时伴有腹泻。

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烧。

多次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虚脱、肠痉挛和严重失水。

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

病程一般较短,1~2d内即可恢复。

预后一般良好。

3实验室检验

3.1按GB4789.10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直接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2按GB4789.10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葡萄球菌,再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动物试验法”或“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呈阳性。

3.3按GB4789.10从可疑食品(或食品制作人员鼻腔、皮肤,等部位)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葡萄球菌,再检测菌株的葡萄球菌肠毒素,并确定其型别为同一型别。

3.4按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5cfu/g(mL)。

3.5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动物试验法”或“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呈阳性,供参考。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葡萄球菌,菌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呈阳性,也可确诊。

4.3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食品制作人员鼻腔、皮肤,等部位)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葡萄球菌,菌株经肠毒素检测,证实在不同样品中检出同一型别肠毒素,可确诊。

4.4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5cfu/g(mL),可确诊。

4.5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6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月)。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

引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主要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易感人群:

所有人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

发病急,多数在4h~28h左右发病,短者2h,长者30h。

2.2主要症状及体征:

主要为急性胃肠炎症状。

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之后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的特点。

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

有时出现无恶心呕吐的患者。

预后一般良好,大多1d~2d后症状减轻,也有因为其他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3实验室检验

3.1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cfu/g(或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

3.2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3由加工器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4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

3.5按GB4789.7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粪便/肛拭样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可确诊。

4.3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cfu/g(或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即使患者粪便/肛拭中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4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5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而且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

4以上,也可确诊。

4.6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7食源性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源性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及梅雨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而变质。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

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1.4易感人群:

可引起各年龄段的感染,无明显的年龄组和性别差异。

2临床表现

2.1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1h~12h,少数长达1d~2d以上。

2.2主要症状和体征:

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

一般无发热。

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3.2从病人呕吐物、粪便/肛拭等生物标本、可疑食物或菌株培养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代谢产物──米酵菌酸(Bongkrekicacid,BA)。

3.3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

3.4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和米酵菌酸分别按GB4789.29和GB/T5009.189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中毒食品或/和患者生物标本中检出米酵菌酸,可确诊。

4.2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中毒食品经培养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培养物中检出米酵菌酸或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可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8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常年均有发生,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月~10月)。

1.2发病原因:

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或产生肠毒素,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食入含大量蜡样芽胞杆菌或肠毒素的食物而导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1.3原因食品:

主要食品多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

1.4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年老体弱者多发。

2临床表现

2.1临床表现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型兼有。

病程一般在8h~36h,预后良好。

一般无死亡。

2.2呕吐型:

潜伏期短(一般为30min~5h)以恶心、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少数有腹痛和腹泻、发热。

2.3腹泻型:

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h~16h)以腹痛、腹泻为主,少数有恶心和呕吐、发热。

3实验室检验

3.1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菌数测定,食品中应≥105cfu/g(mL)

3.2中毒病人呕吐物、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与可疑食品检出的菌株,其生化或血清型相同。

3.3检验方法按GB4789.14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中毒食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并且含量≥105cfu/g(mL)

4.2.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中毒患者呕吐物、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与中毒食品检出的菌株的生化分型相同。

附录1-9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月~10月)。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

引起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的主要食品以家禽肉为主,尤其是鸡肉。

污染途径为食用未煮熟的鸡肉或其他食品受到生鲜鸡肉的交叉污染。

此外,未进行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饮用水也可导致空肠弯曲菌感染。

1.4易感人群:

暴发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在散发的病例中,小儿较成人多。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为1d~11d,一般为2d~5d。

2.2初期症状多为腹泻,腹绞痛、呕吐、发热38℃~40℃,腹泻多为水样便,奇臭。

严重者腹泻可为血性便。

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儿童及青壮年。

病程一般为2d~10d。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中检出空肠弯曲菌。

3.2从不同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检出空肠弯曲菌。

3.2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

4以上有诊断意义。

同时以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

3.3检验方法按GB4789.9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检出空肠弯曲菌,即可确诊。

4.2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及肛拭子中均未分离出空肠弯曲菌,但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空肠弯曲菌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

4以上,也可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10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全年都可能发生。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

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乳与乳制品、海产品及即食食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易感人群:

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一般为4d~21d,最短3d,最长70d。

2.2主要症状为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早产、死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3实验室检验

3.1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2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2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3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4由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5按GB4789.30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可确诊。

4.2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2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使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可以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GB14938.1执行。

附录1-11食源性变形杆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月~10月)。

1.2发病原因:

经口食入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

引起食源性变形杆菌病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尤其以水产类和熟肉制品为多见,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

污染途径为制作食品过程中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或受污染的熟食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后食用引起。

1.4易感人群: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临床表现

2.1潜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