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5046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docx

初三科学生态系统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级:

九年级课时数:

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科学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

C(专题名称)生态系统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

课前检测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天鹅湖B.天鹅湖的所有植物

C.天鹅湖的所有动物D.天鹅湖的所有生物

答案:

A

2.a→b→c→d是一条捕食食物链,下面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c与b间是捕食芙系

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b、c是消费者,d为分解者

D.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

答案:

C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A.生产者、生产青B.消费者、生产者

C.生产者、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

答案:

D

4.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必得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答案:

C

5.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

B.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草卜鼠<-蛇卜鹰

C.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体内积累汞最多的是鹰

答案:

D

6.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

A.生产者B.消费者C.摄食者D.分解者

答案:

B

2、知识讲解

1.种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

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种群:

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特征:

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种群密度=

(2)性别比例=

(3)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出生率=

×1000‰

(4)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

×1000‰

(5)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增加;反之数量减少。

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

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

生物群落:

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

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1)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

(2)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有互助、寄生、捕食、竞争等。

(3)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有保护色、拟态等。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分布、生理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许多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与它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1.生态系统的意义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

(2)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范围上限为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12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2)生产者:

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和其他生物食物,如绿色植物。

(3)消费者:

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生物为食,分为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等。

(4)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如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蚯蚓。

(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统称为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称为非生物成分。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表示方法:

生产者→消费者,如蝗虫吃农作物表示为农作物→蝗虫。

(2)食物网:

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

(3)功能:

成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

1.生态平衡:

指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物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3.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1.人口问题:

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

2.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题型突破

题型一、图像类题

例1:

上图所示食物网中的X、Y、Z生物,既属于初级消费者,又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X     B.Y

C.Z     D.Y和Z

答案:

B

例2:

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D.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答案:

B

练习1:

如图为某湖泊近一百年来每个月的平均水位变化图。

在长期的变化中,能终年生存于该湖泊的鱼类最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需水较深的湖泊

B.具能快速游动的流线型身体

C.在浅水的下层泥泞中仍能存活

D.在环境恶劣时具改变性别的能力

答案:

C

练习2: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答案:

D

题型二:

实验探究题

例1:

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

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

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

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3)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

(填字母标号)

(4)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填字母标号)

(5)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小鱼、螺蛳、小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

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答案:

(1)小鱼;

(2)生产者;

(3)A;

(4)A和B;

(5)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

例2:

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________。

(2)图一的食物网由__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________。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________,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答案:

(1)分解者 

(2)4 (3)草 (4)猫头鹰 (5)大量减少

练习1:

为了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编号A、B、C、D,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同时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同种河泥;

②在B、C、D瓶中放入等量长势相同的金鱼藻;

③在四个生态瓶中放人大小、形态和生长状况相近的金鱼各2条,然后密封;

④A、B、C瓶置于相同条件的光下,D瓶放在相同条件的黑暗环境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如表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瓶中小鱼平均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

 

据上述实验回答:

(1)比较四装置可知,它们具有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比较A、B、c可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

(2)由A和B的实验结果可知,金鱼藻的作用是________.

(3)通过两个生态瓶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说明金鱼藻的光合作用需要光________.

(4)D装置中金鱼存活时间最短的原因是________.生态瓶C中的小鱼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出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________,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________能力比较差的缘故.因此,我们要保护生物的________.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答案:

(1)空气、温度、水、空间等;金鱼藻、河泥

(2)为金鱼提供食物和氧气

(3)C、D

(4)没有光,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为金鱼提供氧气,金鱼藻在暗处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较少;自动调节;多样性.

练习2: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材料用器:

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

方法步骤;

第一步:

取有盖玻璃瓶5个,分别编号为1~5号.

第二步:

在5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池水、沙子和4条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

第三步:

在1~4号瓶中分别放入形态、大小和生长状况相近但数量不同的水草(具体数量见下表所示).

第四步:

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第五步: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1

4

12

小鱼存活8天

2

4

8

小鱼存活6天

3

4

4

小鱼存活3天半

4

4

2

小鱼第二天上午死亡2条,第二天下午死亡2条

5

4

0

小鱼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

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该小组同学分析数表中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第________号瓶.

(2)小生态瓶1~4号均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池水、沙子中的细菌等(或微生物)属于________(3)比较生态瓶l号和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植物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________

(4)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没有________,动物很快就死亡.其原因是该瓶中没有进行________作用,小鱼得不到足够的________供给,使呼吸作用停止而至死.

(5)由生态瓶l~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

动物数量一般________(填写“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

(6)生态瓶l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________,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________能力比较差的缘故.

答案:

(1)5;

(2)水草;分解者(3)比较长;植物(生产者、水草)

(4)光合;氧气(5)小于(6)较少;自我调节

题型三、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相关知识

例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以准确的表述为()

A.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

C.植物→蝉→螳螂→黄雀D.黄雀→螳螂→蝉→植物

答案:

C

例2:

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等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数量关系的图示是()

答案:

B

练习1:

右下图是以一条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多少绘制成的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各营养级的生物。

下面各食物链中,与该金字塔最相符的是()

①草②树③植食性昆虫④兔⑤食虫鸟⑥狼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答案:

C

练习2:

下面左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

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该生物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答案:

C

四、专题过关

专题一:

图像类题

1.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ABCD

答案:

C

2.图中B表示的是一种麻雀在一个群落中的变化情况,那么A可能代表的种群应该是什么?

(  )

A.是该种麻雀的天敌的种群

B.是与麻雀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麻雀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

A

专题二:

实验探究类题

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利用带有软木塞的锥形瓶、清水、河泥、金鱼藻、小鱼等实验材料和用具,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四个相同的锥形瓶编号A、B、C、D,并加入等量的清水,同时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金鱼藻;③向A、B、C、D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一条,用软木塞塞住锥形瓶的瓶口;④将A、B、C置于阳光下,D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实验装置如图,连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如表:

锥形瓶编号

A

B

C

D

瓶中金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

请你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模拟的生态系统中,清水、阳光、温度、空气等属于________因素.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清水和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_________

(3)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时间的长短与_________和河泥有关.

(4)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金鱼藻可以进行_________作用,释放氧气供金鱼呼吸.

(5)A中的小鱼在没有金鱼藻和河泥的情况下,还比D中的小鱼存活时间长,其原因主要是:

D中的金鱼藻

_________

答案:

(1)阳光

(2)分解者(3)水藻(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5)金鱼藻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释放了二氧化碳

2.某兴趣小组做了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实验,请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方案:

①选择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分别标上甲、乙和丙.

②向甲、乙、丙三瓶中分别装入1~2厘米的沙子,再注入等量河水.

③向甲瓶放入水草和以水草为食的淡水螺等动物,动物和水草的生物量比值约为1:

10.

④向乙瓶中只放水草、丙瓶只放淡水螺等动物,放入量皆与甲瓶________.

⑤密封甲、乙和丙三瓶,放在光照较强处.一个月内,定期观察记录甲、乙和丙瓶中水质变化及生物生存状况.

(4)得出结论:

________装置的动植物存活时间最长,生态系统最稳定.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讨论:

①小型生态瓶可看作是一个密封的________生态系统.

②此实验方案中,甲瓶的作用是________.

③一般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___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越_________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本身就越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强吗?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强

(3)相等

(4)甲;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

(5)①水域;②对照;③越多;复杂

专题三:

食物链与食物网类题

1.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能量在甲、乙、丙三者中的流动方向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

答案:

B

2.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②表示呼吸作用于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丁的数量多少

C.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积累最多

答案:

D

3.下列关于右圈“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生产者,②③④是消费者

B.①固定太阳能的多少将影响②③的数量

C.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是①一②一③一④

D.图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4.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春季,农民通过播种育秧种植水稻,水稻的生殖类型属于_________生殖。

(2)该食物网中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生物是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________条食物链构成。

(4)青蛙是稻田的“卫士”,在该生态系统中它位于第________营养极。

答案:

(1)有性

(2)蝗虫(3)5(4)3

五、课后作业

1、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该生态系统共有几条食物链()

A.4B.5C.6D.7

答案:

A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答案:

C

3.2011年4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发生核原料泄漏事故,大量含有核原料的污水被排放入周围海水中,使当

地渔业受到重创,并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环境危机。

右图为福岛周围海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

如果图中_______________的数量急剧减少,将直接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2)在该食物网中,鳕鱼属于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

(3)在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减少。

这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含有核原料的污水流入海水中一段时间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鲑鱼体内积累的污染物浓度最高。

有科学家认为,如果综合考虑洋流、风向、海洋稀释等因素,此次污染事件对中国海域暂时不会有影响。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答案:

(1)浮游植物

(2)次级(3)逐级递减的(4)生物富集自动调节

4.下图所示是某地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生态系统成分简图(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将其初步发酵后作为添加饲料养猪,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请分析下图,并按题目序号选择合适的选项。

(1)构成此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所属成分分别是()

A.猪、消费者B.蝇(蛆)、分解者

C.人、管理者D.农作物,生产者

(2)建立此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鸡的产蛋量

B.提高农作物对于光能的利用效率

C.充分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供给总量,并使之百分之百流向下一环节

(3)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猪粪等物质可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为农作物所利用。

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及其分解有机物的方式依次为()

A.消费者、呼吸作用B.分解者、分解作用

C.生产者、光合作用D.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蒸腾作用

(4)下列有关蛆和蝇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蛆是蝇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幼虫B.蛆是蝇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幼虫

C.蛆与蝇是同种生物的不同称谓D.蛆和蝇没有关系,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5)为了减少害虫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使农作物高产,人们常通过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

残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在人体中富集()

A.水B.空气和土壤C.食物链D.皮肤接触

答案:

(1)D

(2)C(3)B(4)A(5)C

5.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数量直方图,若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则可以表示为。

(2)从三种生物的数量看,生产者是。

(3)甲乙丙的数量会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的。

(4)从乙和丙中分别取出细胞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如图二和图三所示,其中表示乙的体细胞是图,表示丙的体细胞是图。

若该食物链受农药DDT的污染,则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

答案:

(1)乙→甲→丙

(2)乙(3)相对稳定(4)三二丙

6.6月5日,“情满双江、绿动六城--2011闽江、九龙江母亲河保护行动”正式启动.母亲河的水质关系着千家万户,为了探究水质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鱼缸

A缸

B缸

C缸

D缸

实验

步骤

加入污染的河水

加入未污染的河水

加入污染的河水

加入未污染的河水

不放金鱼藻

放入同样数量的金鱼藻

分别放入10条品种、大小相同的小鱼,喂养等量饲料

用透明玻璃盖密封鱼缸,置于光照下

实验结果

小鱼平均存活时间:

D缸>B缸>C缸>A缸

请回答:

(1)步骤③中放入10条小鱼而不是1条,目的是.每个鱼缸的小鱼品种、大小相同是为了.

(2)要探究水质对小鱼生活的影响,应选用C缸和缸作为对照实验较为合理.

(3)分析表中实验结果可知:

该实验中影响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了水质,还有.

(4)若将B缸和D缸都置于黑暗环境中,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这两个鱼缸中,缸的小鱼先死亡.

答案:

(1)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或避免偶然性;控制只有一个变量

(2)D(3)光照、氧气(4)D

六、专题总结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