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04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docx

高中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2

岳麓版必修二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

通过对课标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曲折性。

分析出苏联改革的必然失败的历史原因。

【本课分析】

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上苏联的经济概况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苏联改革,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改革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探讨的是二战以后苏联相继进行的三次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于每一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经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局限性和失误(经济结构问题更趋严重,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未能实现),转向政治改革,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

教学难点:

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生病的美国经济

课件展示:

请问:

美国经济得了什么病?

美国的哪位“医生”开了怎样的药方治疗美国经济的这个病?

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

病情:

1929—1933年爆发经济大危机。

药方:

罗斯福采取新政的办法解决经济危机。

效果:

虽然没根除,但是克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的状态,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教师活动:

1929—1933年,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同时期的苏联却因为斯大林体制的优势,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高速发展的同时,苏联经济的病态也日益显露了出来。

第一目苏联经济的病情

教师活动:

高速发展的苏联经济显露出怎样的病态呢,看一看下面几个“症状”

课件展示:

苏联经济的病情

材料一:

症状一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二:

症状二

教师活动:

根据上述“症状”,请你分析苏联经济染上了什么“病症”?

学生活动: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消费品制造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教师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种病症被反法西斯战争给掩盖了,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种病开始困扰着苏联。

课件展示:

人民对这一病情的反应

材料一: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

信中写道: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

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

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

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

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

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

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

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教师活动: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这种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民群众有很多的的不满,这就需要苏联的新领导人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疗。

第二目赫鲁晓夫的药方

教师活动:

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开出了治疗苏联顽疾的第一张药方。

课件展示:

赫鲁晓夫的药方

材料一:

材料一: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教师活动:

以上就是赫鲁晓夫开出的“治病良方”,那么这一良方效果如何,是不是靠谱,对苏联经济的顽疾能起到什么效果,我们拭目以观。

课件展示:

赫鲁晓夫药方的效果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60年期间,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但农业产量明显增加。

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

在同一时期,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

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

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

赫鲁晓夫他执政时期苏联工业还是有了明显的进展。

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1960年)和七年计划(1959~1965年)都取得成绩。

从1951年到1965年期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

苏联的工业产量成倍增加。

1953年到1964年间,钢的产量从3810万吨增长为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为4590亿度。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凤凰网

材料三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凤凰网

教师活动:

通过“病人”的上述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大夫的药方还是有不错的效果的,请大家分析,这张药方有什么效果。

学生活动:

①一定程度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②工业、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宇宙航天和核工业

教师活动:

那么,赫鲁晓夫大夫的药方是否将苏联的病医好了呢?

苏联经济康复了吗?

课件展示:

病入肌肤的治疗效果

材料一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改革调整农业过程中,办了不少欠考虑、主观盲动的事。

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材料三

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这是一个颇欠考虑的口号。

在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苏美相差不多。

但在肉类产量方面,苏联有很大的差距。

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

要达到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就要使苏联的肉类产量在三四年内增加近两倍。

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材料四

看过赫鲁晓夫的墓碑人人都说做得好,黑白大理石的框架立在地上,在黑白之间雕刻着赫鲁晓夫的面容。

黑与白说明一个人可以有优点也可以有缺点,有正确之处也可以有错误之处。

赫鲁晓夫的墓碑

教师活动:

透过上述材料描述的赫鲁晓夫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赫鲁晓夫的治疗非常不靠谱,因此他的治疗使得病入肌肤,更重一分。

请同学们分析,赫鲁晓夫的治疗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

①没有突破原有理论体系,只是原有经济体制下的局部改革。

②改革非常盲目,目标不切实际。

教师活动:

很明显,赫鲁晓夫并没有使得苏联经济这个病人康复,所以我们还需要另一位医生来继续治疗。

第三目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教师活动:

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开出了治疗苏联顽疾的第二张药方。

课件展示:

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材料一:

项目

内容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教师活动:

以上就是勃列日涅夫开出的“治病良方”,那么这一良方效果如何,是不是靠谱,对苏联经济的顽疾能起到什么效果,我们拭目以观。

课件展示:

勃列日涅夫药方的效果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

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

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

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

《当代世界史(1945—1992)》

材料二

教师活动:

通过“病人”的上述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大夫的药方还是有不错的效果的,请大家分析,这张药方有什么效果。

学生活动:

苏联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教师活动:

那么,勃列日涅夫大夫的药方是否将苏联的病医好了呢?

苏联经济康复了吗?

课件展示:

病入肠胃的治疗效果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执掌政权时间长达18年。

在苏联历史中,除了斯大林执政27年外,执政时间最长的就属勃列日涅夫了。

斯大林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其弊端已经暴露得十分清楚了:

政治缺乏民主,人民没有参与国家管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特权腐败孳生,长官意志、官僚主义和瞎指挥盛行;生产中惊人的浪费,资源的过度消耗,投资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军备竞赛对社会资源的消耗……这些矛盾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但惟独勃列日涅夫和他的老人帮们看不清楚,继续沉醉在“发达社会主义”虚幻的自我满足中。

材料二

苏联的科学技术人员在世界列第一位,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严重脱节,“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慧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苏联虽然拥有世界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苏联的人均医生数目、人均医院床位数目都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寿命却排在几十名之后并且不断下降,看病难,医疗服务质量不断下降,死亡率上升;苏联的经济规模号称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有7000万城市居民住在没有自来水和厨房的简陋公寓中……

材料三

教师活动:

透过上述材料描述的勃列日涅夫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勃列日涅夫的治疗非常不靠谱,因此他的治疗使得病入肠胃,更加深重。

请同学们分析,勃列日涅夫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

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下的局部改革。

②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教师活动:

很明显,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使得苏联经济这个病人康复,所以我们还需要另一位医生来继续治疗。

第三目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教师活动: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开出了治疗苏联顽疾的第三张药方。

课件展示:

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材料一:

工业

(1)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是重工业;

(2)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者;但实行严格的间接控制

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经济改革失败,转向政治改革

教师活动:

以上就是戈尔巴乔夫开出的“治病良方”,那么这一良方效果如何,是不是靠谱,对苏联经济的顽疾能起到什么效果,我们拭目以观。

课件展示:

并入骨髓的效果

材料一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材料二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

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

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材料三

材料四

教师活动:

透过上述材料描述的戈尔巴乔夫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治疗非常不靠谱,因此他的治疗使得病入骨髓,宣布死亡。

请同学们分析,戈尔巴乔夫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

①完全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背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师活动:

很明显,戈尔巴乔夫不但没有使得苏联经济这个病人康复,反而直接将其“治死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上述医生为苏联进行的治疗。

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人说:

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材料三

教师活动:

困扰苏联经济的一直都是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解体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解体后的俄罗斯也深受其害,俄罗斯的经济任重道远。

【课堂练习】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2.“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3.有的史学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6.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一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0.戈尔巴乔夫认为:

“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重点发展重工业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在于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2.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命运影响很大,这种结果说明

A.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必然结果

B.决策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C.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需要高度稳定

D.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主观上愿意的结果

13.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15.下列有关苏联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取消收购制

B.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地方的一部分权力收归中央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D.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在经济改革方面将采取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

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前期)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

——现行高中新课标教科书《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

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

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的成就有哪些?

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民经济存在着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为解决苏联社会发展问题,苏联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其结果如何?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