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解答.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071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地震知识解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知识解答.docx

《地震知识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知识解答.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知识解答.docx

地震知识解答

地震知识解答

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

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什么是地震?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通常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

它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

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为什么会地震?

 东汉时期的张衡可谓地震事业的鼻祖,他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在《全后汉文》中收录有他写的《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一文,文中说京师闹地震时雷电怒作,是“贡举”的诸多弊端造成人间变化无常,从而有“奔雷、土裂之异”,并提出只要秉公无私就可消灾免祸于萌芽状态的地震对策。

这可算得上是地震对策第一说,但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哲学观点,无论对地震成因还是地震对策的看法,均为唯心之论,作者也仅仅是借地震针砭时弊并抒发政见而已。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

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

再有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的。

 二十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目前地震学界普遍认为,天然地震是地球上部沿一地质断层发生突然滑动而产生的,这种滑移沿断面扩展,其破裂传播的速度小于周围岩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储的弹性应变能使断裂两侧岩石回跳到大致未应变的位置。

  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

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根据断层面两盘运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滑)、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冲)、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平错动)三种类型。

 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在现代构造环境下曾有活动的那些断层,即活断层。

 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

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 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

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

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什么叫震源深度?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

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

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

烈度与震级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

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什么是烈度分布图?

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

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

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

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

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

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板缘地震?

什么是板内地震?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¾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

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什么是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类;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震群型三类。

 由于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会有较大余震,甚至更大地震发生,所以震后还须防备强余震的袭击。

 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

 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

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有时,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

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现小震活动,且其频度和强度都不断升高,于2月4日上午出现两次有感地震;主震于当日18时36分发生。

 什么是震群型地震?

 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如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即属此类,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内,先后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震级分别为7.2,6.8,6.7,6.2,6.0级。

 什么是孤立型地震?

 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即属于此类,它的最大余震只有3级左右。

 我国的强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其中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7级以上大震,约占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

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00~1988年全国发生的548次6级以上地震中,台湾地区为211次,占38.5%。

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华北地区,而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分布较少。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是浅源地震,东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区则在50千米~60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区(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附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发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境地区。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发生约0.7次;6级以上地震194次,平均每年发生近4次。

与近100年的活动水平(大于等于7级的年均值为0.66次,大于等于6级的年均值为3.6次)相比较,建国后的强震活动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动水平。

 另外,我国强震分布显示了西多东少的突出差异。

我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强震主要分布在东经107度以西的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而东部地区则很少。

据统计,1949~1981年间发生的27次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约为20次,占74%,东部只有7次,占26%;而6级地震,东部占的比例则更小。

在1895~198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全部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占87%,其应变释放能量占90.8%。

 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的特点,6级以上地震几乎遍布全国。

然而,地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据统计分析,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活动水平最高的是台湾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6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53%以上;在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发生6级以上地震次数大于5次的还有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河北等,以上七个省(自治区)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绝大多数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占90%以上,7级以上地震占87%以上。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活动虽然分布较广,但是呈现明显的西多、东少,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

这种分布特征为地震工作布局和确定监测预报及预防工作的重点地区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

 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

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我国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

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

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20世纪内,我国已有50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

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地震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

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地震发生在中午人们做饭之时,加之城内民居多为木质构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气管道和油库开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长了火势蔓延;由于消防设施瘫痪,大火竟燃烧了数天之久,烧毁房屋44万多座,造成10多万人死于地震火灾。

 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½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现大规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造成严重水患。

 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

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

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却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

 地震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有危害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

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从历史记录和科学分析来看,远洋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但我国台湾沿海,尤其是台湾东部沿海,地震海啸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局部海啸,应给予高度关注。

 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公布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

它的制定、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