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453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答案.doc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考试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合分人复查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2分)

1、X线管阳极效应:

由于球管阳极有倾角,在平行于X线管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有效焦点小,X线量少;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大,X线量多。

在垂直X线管长轴方向上,有效焦点大小对称相等,X线量分布也相等。

以上两点称X线阳极效应。

2、光学密度:

人们把胶片乳剂膜在光(或辐射线)作用下致黑的程度称X线照片光学密度,又称黑化度或摄影密度。

密度D=lgI0/I。

I0为观片灯的入射光强度,I为经照片密度吸收后的光强度。

3、栅比:

指铅条高度(h)与相邻铅条间距D的比值,即R=h/D栅比越大,吸收散射线的能力越强。

X线摄影所用管电压越高,应选择栅比较大的滤线栅。

4、第一斜位:

患者立位,右前胸转向前紧贴摄影架面板并使身体冠状面与面板成45-55度角。

右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内收,左手上举抱头,保持身体稳定中心线:

经左腋后线T6水平入射。

曝光前吞钡,深吸气后屏气曝光通过食管压迹显示左房大小

5、CR:

又称为间接数字X线摄影。

它是利用IP板作为成像介质,通过读出装置把X线信息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计算机处理得到数字影像。

因为这种数字影像是通过间接转换而得到的,所以又称计算机X线摄影为间接数字X线摄影。

6、CTValue:

在CT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蒋各种组织包括空气的吸收衰减值都与水比较,并将密度固定为上限+1000。

将空气定为下限-1000,其它数值均表示为中间灰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吸收系数标尺。

7、声影:

声波传播途径中,因反射吸收等因素,使声能大量衰减,阻碍声的传播,引起回声明显减弱,如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光团后方回声减弱区。

8、靶扫描:

是对感兴趣区先进行局部放大后扫描的方法。

主要用于小器官和小病灶的显示。

9、流空效应:

心血管内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受范围以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或T2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这一效应使心脏和大血管在不需注射对比剂时也可显示心脏和某些血管的结构。

10、DSA:

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未造影图像和造影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强,摄像机扫描而矩阵化,再经A/D转换成数字影像,两者相减得到减影数字影像,再经D/A转换成模拟减影影像。

结果消除了骨骼和软组织结构,即使浓度很低的对比剂所充盈的血管结构在减影图像中也能显示出来。

二、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0.5分)

1、右手后前斜位时中心线应当通过第三掌指关节垂直暗盒射入,双手正位时中心线应当对准双侧第三掌指关节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2、肩胛骨前后位摄影时,中心线应当对准_喙突下5cm垂直暗盒射入;侧位摄影时,中心线应当对准肩胛骨内缘中点_垂直暗盒射入。

3、膝关节侧位体位设计时,要求被检下肢外侧靠近暗盒,并弯曲成1350角。

4、足前后位摄影时,应当将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侧位摄影时,应当将中心线对准_中内侧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5、膈上肋骨摄影时,中心线应当对环状软骨与剑突连线中点射入暗盒;膈下肋骨摄影时,中心线对准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6、肺部及心脏摄影时,中心线应当分别对准_T5_与_T6垂直射入暗盒。

7、如果构成图像的像素数量少,像素尺寸大,可观察到的图像细节就少,图像的空间分辨力_小_;反之,像素数量多,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大_。

8、CT图象相对于普通X线平片来讲,空间分辨力不如普通X线片,

但密度分辨力却比普通X线片高很多。

9、对于腹部CT扫描,怀疑胰头占位,选择水对比剂口服;胃肠道病变或肝外胆管结石,选择口服碘对比剂。

10、超声波(Ultrasound)是一种机械震动波。

它的频率是大于20K_Hz。

声波必须通过弹性介质进行传播,在真空中声波是不能传播的。

三、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叙述散射线的产生、特点、消除方法。

答:

散射线的产生:

原发X线经过被照体后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反映被照体信息的有用射线;另一部分为方向不定的波长比原发射线长的散乱线,称之为散射线。

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主要有:

①管电压的变化:

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

但在80-90KV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平稳。

②被照体厚度:

在相同管电压及照射野下,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

③照射野大小:

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的最主要因素。

当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增加。

散射线的特点:

散射线之中,有一部分是反向前进和侧向前进的,这就使X线强度减弱;另一部分是依原方向均等地到达胶片,使照片对比度下降。

散射线的消除方法:

⑴散射线的抑制:

①遮线器(遮线筒、缩光器)用遮线器控制照射野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面积。

②滤过板将适当厚度的金属薄板,置于球管窗口处,吸收原发射线中波长较长的无用射线,从而减少散射线的产生。

⑵散射线的消除:

空气隙法和滤线栅法

2、简述多层螺旋CT的优势。

(1)扫描速度提高

(2)提高了X线利用率

(3)提高覆盖范围更长

(4)扫描了图像质量

3、简单比较DR与CR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

相同点:

(1)两者得到的图像都是数字图像,成像质量高。

对曝光量的灵敏度与线性都非常高。

(2)密度分辨力均明显高于屏片系统,但空间分辨力均略低于屏片系统。

(3)DQE以及MTF性能均较高。

(4)曝光量的宽容度比较高。

(5)相对较低的曝光量,减少了患者的射线辐射剂量。

不同点:

(1)DR是直接成像,成像时间短,1-3秒内可见图像;CR是间接成像,成像时间长,数十秒后才可见到图像。

(2)DR从根本上解放了人力,明显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CR仍旧有许多操作环节,仅是相对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

(3)DR造价昂贵,不易普及;CR造价相对低廉,容易普及。

(4)DR的FPD不适宜搬动,不宜作床边检查;CR的IP适宜搬动,宜作床边检查。

4、产生MRI信号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其中两个磁场分别起什么作用?

产生MRI信号的基本条件是:

(1)能够产生共振跃迁的原子核;

(2)恒定的静磁场(外磁场、主磁场);

(3)产生一定频率电磁波的交变磁场(射频磁场)。

恒定静磁场的作用:

(1)外加B0中的磁化

将有μ的原子核放在B0中,P受磁场力矩的作用定向排列。

(2)外加静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3)自旋核在静磁场中的旋进

(4)外加静磁场中的宏观效应

射频磁场的作用:

(1)磁共振的产生1)RF脉冲作用:

MZ变小;形成横向磁化矢量MXY。

2)共振信号的产生:

MXY的旋进产生感应电压,在线圈两端会感应出交流电动势。

(2)静磁化强度矢量磁化强度矢量M是单位体积内μ的矢量和。

(3)磁化强度矢量M的激发和章动

1)M相位特征:

相位相干、相位不相干。

2)磁化强度矢量M的激发:

在B0的垂直方向施加适当频率的电磁波,达到分离M0和B0目的的过程。

系统激发后的特征:

Mz<M0Mxy≠03)M的章动:

θ=γB1τ

(4)射频脉冲的方式

5、简述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答:

⑴检查前准备:

除去影响成像的物品,腰椎、骶椎和尾椎正位摄影前应清洁灌肠

⑵摄影时要利用不同的体位、姿势、中心线及斜射线来满足脊柱生理或病理弯曲,使X线与椎间隙相切,减少影像失真的程度。

⑶注意使用阳极效应、高千伏摄影。

⑷熟悉解剖标志,熟练摆放摄影体位。

⑸用滤线器。

⑹脊柱外伤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利用中心线和暗盒的调整来满足摄影位置的要求。

⑺注意防护。

四、单选题(共50分,每小题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C

D

D

D

D

E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E

D

E

C

C

A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C

E

C

D

D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E

C

C

C

B

A

E

B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E

A

C

B

E

D

C

C

B

D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