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406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docx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讲案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空坐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

构·思维导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

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段特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1.政治上: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

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

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1)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

2.探索

(1)戊戌变法:

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

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二、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信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2.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战败的根源是清政府军事实力的落后。

(×)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战败的根源不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才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

提示: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

提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

提示: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6.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

提示: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是从它的积极作用方面讲的。

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是从它的局限性方面讲的,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7.《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提示: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实质意义在于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用主权在民代替了主权在君,但并不等于人民当家作主。

8.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

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才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9.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但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中国无产阶级早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

提示:

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外商企业中,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1.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

提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而且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与排挤,但是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不得不借助列强的庇护。

这充分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1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一个。

(×)

提示:

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革命任务。

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1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

提示:

一战期间,近代工业虽有发展,但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例极少,传统的经济形式仍占主导地位。

14.维新派和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是“殊途同归”。

(×)

提示:

维新派

洋务派

内容

西方政治制度

西方先进技术

目的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维护封建制度

15.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

提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而近代的民主思想则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16.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

提示: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

17.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没有真正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

提示: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问题是中华民族的独立问题。

三民主义仅将矛头指向满洲贵族,并未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因此没有真正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18.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就是平均分配土地。

(×)

提示:

平均地权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19.“西学东渐”中儒家思想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阶级属性及目的不同。

(×)

提示:

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二者的阶级属性相同,只是思想主张有差异。

康有为“尊孔”和陈独秀“排孔”的目的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反封建的程度和手段上有一定的差异。

20.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无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提示:

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因此新文化运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

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即在思想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2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提示:

新文化运动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2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的“兼容并包”政策实质是对各种思想放任自流。

(×)

提示: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的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思想去战胜封建旧思想。

24.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思想。

(×)

提示:

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

25.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立刻被无产阶级所接受,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

提示: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前,并非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26.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表现,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

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在洋装流行的影响下设计或改造的,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7.允许臣民自愿剪发的是中华民国政府。

(×)

提示:

清朝末年,清政府就允许臣民自愿剪发;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

28.清朝缠足陋俗最盛,是因为清政府支持缠足。

(×)

提示: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不要缠足。

29.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

(×)

提示: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 模拟演练

主题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

典例1 (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题流程]

选项

判断理由

正误

错因归类

A.

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明立法服务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

×

信息提取不准

C.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人治到法治的信息

×

历史概念不清

D.

无法由材料推理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完善的法律

×

逻辑关系混乱

历史追问|●>

上题中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其制定的目的呢?

其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呢?

提示 

(1)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练习1-1 (2016·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②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④正确。

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

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

所谓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若有则为不平等条约。

(2)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

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认为凡是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就是不平等的。

用泛道德的倾向评判条约性质常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不科学的。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

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连。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点1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

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

没有赢家的结局》

[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提示 对中国而言:

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

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投降。

点2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设置] 概括材料中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提示 政治制度应根植于本民族,学习西方要与本国国情结合,否则失败;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1.(2016·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1894年《申报》写道: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解析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显然反映出过于夸大了中国的实力和低估了日本的实力,对甲午战争的前景盲目乐观,故选B;“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显然没有正确分析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器物,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正确分析中日双方的形势,盲目自大,因此不能说是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模拟)阅读下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

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

兹有本国人名

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护照是要求清政府给以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的外国人特殊关照,这一现象更加便利了列强势力的深入,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材料没有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3.(2016·湖南永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庚子西狩丛谈》记述:

“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解析 “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广东省广州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可知,辛亥革命引发地方上的军阀割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C项中的“强化”与题意不符;辛亥革命并没有使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项。

答案 B

5.(2016·山东蒙阴高三联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

A.形式上最早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B.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C.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

D.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D。

A项并不能体现《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排除;《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B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后,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被废除,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主题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社会生活变迁

典例2 (2016·江苏卷)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