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5426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docx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

 

第四篇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

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为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主要内容有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至断面测量及编制各类专题地图等。

温州市域的地理环境系东南山地、丘陵地带,植被茂密、河道众多,通视困难,相关的测绘外业工作环境是很艰苦的。

充分展现测绘是建设行业的尖兵。

资源勘察与区域规划测绘主要包括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勘查测绘、水资源调查测绘和江河流域规划测量、地质勘探测绘、旅游资源测绘和人文地理测绘,等等。

 

第一章土壤普查和土地资源调查测绘

历史上温州为征收税收、田赋曾进行过土地清丈、涂田、沙田测量。

1948年浙江省曾在部分荒地开展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

为此温州的永嘉、瑞安等地以简易测绘器具开展田亩清丈、造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进行了土壤普查和土地资源详查。

第一节土壤普查测绘

土壤普查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土壤的成因、类型的性状、肥力、分布、改造利用途径所进行的一项全面调查。

它的内容包括:

土壤类型的确定、土壤物理和化学状况的测定、土壤评价和低产土壤改良规划等。

全国已进行两次:

1958—1960年,1979—1985年。

(一)第一次土壤普查测绘

1958—1960年,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土壤普查,这次土壤普查是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提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

1958年6月,浙江省开始在衢县、绍兴等地试点;同年12月举办了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讲习班,然后分赴各地层层试点。

平阳于1958年12月开始,乐清县、文成县、泰顺县等县则于1959年开始。

当时在“大跃进”和“供社会”背景下,提出“以土为主,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方针,采用“边普查、边规划、边行动”的做法,约用半年时间完成耕地土壤普查和非耕地土壤概查,基本完成耕地面积清丈和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工作。

土壤普查运动结束后,省、专区、县和公社各级均分别编写成土壤普查鉴定和土地规划报告或土壤志,分别绘制成1∶50万、1∶20万、1∶5万的土壤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

根据这次普查成果,温州专区土壤类型以青紫塥粘土科为主,约占全区水田土壤30%;其次为黄大泥、淡涂泥和泥砂土三个土科,各占15%左右;其余则为黄泥砂土、培泥砂土和泥筋土等土科。

(二)温州市第二次土壤普查

1979年,温州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历时约10年才完成。

温州第二次土壤普查根据全国和浙江省的“技术规程”,结合本地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新增了若干内容。

组织和培训了各类专业人员近300人的精干队伍,采取市、县结合的工作方法,应用航空摄像片为野外工作底图,用卫星照片进行成图校核,对全市各地貌类型和主要地质、土壤类型,进行了全面路线踏勘。

完成常规理化分析88个项目(有规定12项)、12.6万余项次,野外速测项目62.8万次。

写成县市土壤、土地利用现状报告、专题调查论文等136本(份)。

绘制市、县级成果图件16类340份。

其中市级除编写《温州土壤》、《土壤与植物》专题论文集和《温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等外,还完成数据资料汇编14册。

这次土壤普查,分级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地利用资源图、土壤养分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各县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年份:

乐清县,1982—1985年;永嘉县,1981—1984年;苍南县,1982—1983年;文成县,1981—1984年。

其他县份不明。

 

第二节农业区划和土地资源调查测绘

(一)20世纪50年水准线路布设

1951—1955年,浙江省农业水利厅在全省布设8条精密水准线路(相当现行二等水准精度),以敷全省农业、水利区划建设急需。

其中3条测线经过温州地区,8-5线(宁波—温州)、8-6线(温州—龙游)、8-7线(温州—福鼎)。

以此为基础在永嘉、瑞安、平阳等布设三等水准线路142.6千米,四等水准线路387.7千米,均为黄海高程系。

以上各等级水准线路为温州市域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调查测绘的基本控制。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概查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科学技术规划,把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108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第一项,其中土地资源调查是农业四大资源调查的内容之一。

1979年,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牵头,农业部、林业部、国家测绘总局等有关部门协同参加,费时两年,采用成图与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分省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982—1984年,浙江省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展了以县为单位分乡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把浙江省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8个土地利用类型,并绘出由1:

1万比例尺分级缩编而成的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图(1:

50万)。

永嘉县:

1981—1984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

利用1:

2.5万航片,以乡为单位进行调查,计全县土地总面积403.91万亩。

并提供《永嘉县土地面积分布及利用现状图》。

苍南县:

1982—1983年即参加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计全县总面积189.16万亩,其中耕地(水田、旱地)44.37万亩,占总面积23.4%,林地57.79万亩,占总面积30.6%,荒地42.12万亩,占总面积22.3%。

文成县:

1981—1984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在此基础上,应用1:

1.7万、1:

2.5万、1:

5万三种不同比例尺航片,于1985年3月—9月进行全县土地概查,绘出全县1:

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计全县总面积193.8万亩,耕地(水田、旱地)34.1万亩,占总面积的17.6%,林地125.2万亩,占总面积64.6%。

乐清县:

1985年10月,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上,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完成《乐清县农业区划》,报经省市区划部门鉴定,通过验收。

浙江省测绘局综合测绘大队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在温州为永嘉县(1985年)和文成县(1985年、1988年)编制了1∶5000农业区划地理底图。

其他县份不详。

(三)20世纪90年代土地详查

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均为土地概查,其提供的成果还不能适应各级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需要。

1984年5月16日国务院以国发(1984)70号文件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

同年9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简称《规程》)。

浙江省政府于1986年5月21日发出了切实贯彻国务院(1984)70号文件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地努力完成土地详查任务。

1987年1月制定出《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简称《规范》)。

温州市各县市区是在二次土壤普查基础上,于1990—1993年进行土地详查,以《规程》和《规范》为调查的技术标准。

借此对全区的农业资源、土地利用状况更趋全面了解。

温州各县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调查的重点为外业调绘,行政区划、权属界线的调查标绘和地类图班界线调绘的准确性更是注意的中心。

地类调查,按《规范》要求分8个一级类型、44个二级类型、32个三级类型进行,线状和零星地物的调绘丈量,也按《规范》要求进行。

在外业勘查中除使用1∶1万、1∶2.5万、1∶5万地形图、航摄影片外,还利用收集到的各县行政区域图、地质图、水文图、气象图、森林分布图、交通图、土壤图等作为勘查、测绘的参考资料。

测绘人员使用1:

1万、1:

5万地形图及航摄影片开展作业:

1、在地形图或像片上进行外业调绘,标出大队以上(人民公社制)行政境界、土地使用界、地类分界、道路、植被、农作物等。

2、在地形图上量测地表坡度,为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提供依据。

3、在地形图上量算面积,分门别类量算(耕地、林地、荒地、水域、居民地、道路等)。

4、编制各县农业区划、土地资源底图(集),一般为1:

5万,及各种农业、自然数据表、册。

土地面积量算的方法:

主要有微机法、求积仪法、方格法、网点板法等,一级面积控制有的全部用微机法,二级分区面积控制有的用微机法和网板法配合进行。

量算精度都达到《规范》规定的限差要求。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各县市区编制的地图有:

1∶1万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1∶1万分幅坡度级图,1∶1万分幅等高线图;1∶5000村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1∶5万县土地利用现状图,1∶5万县市区土地边界结合图等。

有关县市土地详查和利用情况。

瑞安市:

1990年10月—1993年12月对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查,在此基础上实地确定村界,采用航片和正射影像图进行调绘,确定乡、镇行政区的土地面积界线,分别与镇、乡、村签订协议书。

划定瑞安市境界长度为267.69千米,比1988年出版的1:

1万地形图上规定的境界长度227.31千米,增加40.38千米。

泰顺县:

1991年10月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上进行土地详查,经过一年多外业调查,于1992年底绘制1:

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土地权属图等81幅,1∶1万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42幅。

平阳县:

1991年9月—1993年12月进行土地详查,利用1984年1:

1万航摄图为工作底图,先在室内判读勾出未利用地的图班分布面积数量,然后到野外进行校核、修正。

外业调绘由江西省测绘局航测外业大队完成,内业转由湖北省测绘局第二测绘队完成。

1996年平阳县依《浙江省土地利用资源调查技术规范》为技术标准,分为一级地类8个、二级地类36个、三级地类10个,共计54个类号。

据1996年测算人均耕地仅0.46亩。

此前,1946年计全县耕地82.9万亩,人口70.9万,人均耕地1.17亩,1949年人均耕地尚有1.22亩。

其他县市情况不详。

 

第二章林业资源调查和规划测绘

从古代到近代,温州林业状况呈逆向演替。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施行的林业共有产权制度,使人们对森林资源一直采取重采轻育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森林资源一直处于被耗竭式开发利用的状态。

逐使森林资源日益枯竭,带来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增加。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针对逐渐恶化的林业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通过森林资源调查测绘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实施了培养和播种,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林业资源调查测绘

林业测绘是林业调查工作的基础,温州市及所属各县,在民国及其以前没有全面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和测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查清每一时期森林资源变化,在整个温州地区开始实施林业资源调查和测绘,相应提出区划措施。

50多年来,温州各县市区先后进行了八次森林资源调查。

先后使用1∶5万和1∶2.5万地形图为普查工作用图,并作为表示调查成果的底图,编绘森林资源分布图等。

每次森林资源调查后,测绘人员应提交1∶5万林区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等专题地图。

(一)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51年下半年,永嘉、泰顺、文成、青田(当时属温州专区)4县开始森林资源概查,由当时浙大农学院和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6期学员共348人,分8个队开展全省森林资源普查,温州队则负责永嘉、泰顺、文成、青田4个县的普查。

利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目测与访问群众的方法踏查森林资源。

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4个县松、杉、杂(硬阔)、竹林面积、蓄积与荒山面积的林业调查,内业集中省林业厅处理,普查成果资料由浙江省林业厅掌握使用。

(二)第二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55-1957年,永嘉、泰顺、文成、平阳、瑞安、乐清等县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由省林野调查队分队深入各县,分期分批完成。

这次调查方法:

一是根据林业部制定的《森林调查设计规程(试行)方案》,以经纬仪测设闭合导线进行控制,用平板仪配合罗盘仪测绘1:

1万地形图作为基本图。

林业调查采用带状标准地与目测相结合方法,调查记录林分因子的实测方法进行调查。

二是根据林业部制定的《森林踏查暂行办法草案》,采用当时仅有的1:

5万地形图,作为踏查基本图,林片调查区划综合小班,同一小班内不同地类、林分面积以目测百分数推算,林分因子以目测为主的踏查方法调查。

查明了各县林业用地、有林地(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竹林)疏林地与荒山面积,林木蓄积量、分令级蓄积量、立竹量与森林覆盖率等,并将取得的调查成果资料汇总上报浙江省林业厅。

(三)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63-1964年,由各县林业部门各自组织10多人的调查队伍,利用上一次调查档案资料与访问了解,全面进行踏查,历时半年,完成了内外业调查任务,概查了全市各县(区)、乡(镇)三级林业用地、有林地分林种、灌木与荒山面积、林木蓄积、立竹量,测绘森林资源分布图,并制订各县《十年林业发展规划》。

(四)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75—1976年,遵照农林部指示,全国开展首次二类森林资源调查。

泰顺、文成、永嘉、平阳、瑞安、乐清、洞头、温州市郊区等县林业部门,抽调林业技术人员,吸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社会知识青年参加,组织20人至50人不等的森林调查专业队伍,经浙江省林业勘测部门短期培训,前往各县开展实地调查。

利用新编的1:

2.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对比勾绘区划小班,采用标准的实测与目测相结合办法,查定林分因子。

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精度在85%以上。

经过1年半时间,完成了内外业调查,查清了各县林业用地,森木覆盖率,林木立木蓄积、树种分令组蓄积、毛竹立竹量等资源情况。

这次调查首次提供了上述各县、区、乡、村四级森林资源数据。

各县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林业发展近期(3年)规划》与基地造林任务。

(五)第五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83—1986年,瑞安等11个县市区,再次进行二类森林资源调查。

据《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操作细则》,采用1:

2.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参照1981年航拍的1:

2.7万照片和1976年清查图纸,逐片对比勾绘区划小班。

这次清查取得“全县土地面积”、“乔木树种面积蓄积“等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确立了“五大表”调查统计。

编绘各县森林资源分布图,五大表统计数据到乡(镇)。

并提出《温州市林业区划》报告。

1985年,温州市确定山茶为市花,榕树为市树。

(六)第六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89—1990年,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乐清、永嘉、瑞安等县(市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复查,摸清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编制“八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以1985年调查的1:

2.5万调查底图和调查资料为基础。

小班调查采用目测与实测相结合(辅以森林罗盘仪卷尺),对新成林资源验收、调查规划。

采用省林勘院编制的《林业勘察设计常用数表》,查胸高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V2)和二元立林材积表

(二)进行计算统计。

历时半年完成了各县(市、区)的内外林。

取得“五大表”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各县皆编绘了“森林资源分布图”。

(唯乐清仅采用一类森林资源调查)。

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州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复查)报告》。

(七)第七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94—1995年,全市各县林业局组织森林调查队,开展外业调查。

根据《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操作细则》,采用小班调查为主的方法,利用1∶1万地形图,在控制行政区内逐片对比勾绘地类单元小班。

测定小班地类面积、林分面积、蓄积等因子,取得森林资源五大表统计数据,完成各县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八)第八次森林资源调查测绘

1998—2000年,各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

是20世纪最后一次的森林资源清查。

本次调查在勾绘区划小班时,除传统项目外,较普遍的重视了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风景林的划定,为生态公益林规划提供给出数据。

小班资源数据全部汇入电脑,然后按行政区划范围与权属,计算统计等由电脑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重新编绘了各乡(镇)1:

1万山林现状图、1:

5万全县森林资源分布图,绘制了全县公益林规划图。

经过上述八次森林资源调查和测绘,基本查清这个时期全市森林资源分布、数量、质量状况与宜林荒山、荒地分布,摸清家底,并依此提出温州市各县区营林发展规划与林业区划。

第二节飞播造林的测绘保障

(一)温州飞播造林简述

林业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生态环境,温州的荒山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山脊、山腹,人工造林成本高又困难。

飞播造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的造林新技术,它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造林成本。

1971年温州地区在浙江省农林厅指导下,经过在永嘉、泰顺等县试点,结果表明:

在播区、树种、播期适宜条件下,温州飞播造林可获成功。

以20世纪80年代造林成本计算,飞播造林每亩5元,人工撒播每亩20元,飞播比人工点播提高工效数百倍。

因此,为加快荒山绿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在全区各县市区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1986年,温州市有5人获国家林业部、民航局、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颁布的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是包林和、吴立件、徐杨柳、沈永南、刘伟林。

1997年,永嘉县获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县,浙江省仅此一县。

现在,飞播造林是温州市绿化荒山的主要手段,其航线设计、地标设立和播后观察(3年)都离不开测绘保障。

(二)飞播造林的测绘保障

在飞播造林作业中,测绘占有较大比例。

以温州市林域面积最大的永嘉县为例,从工程的工作量、费用等投入计,测绘都占30%以上,而且参与了调查设计、飞行外业、以至播后养护等环节。

现在各县林业部门都有一支七八人的测绘队伍,限于条件尚未取得省颁的专业测绘资质证书。

温州市于1971年春开始飞播造林试点(永嘉、泰顺、乐清),1980—1991年正式全面开展,至1994年底统计:

共飞行378架次,221个播区,飞播作业183.8万亩,成效101.9万亩,成效率69.9%。

详见表4-01。

 

1971—1991年温州市飞播造林成效面积统计

表4-01单位:

县市区

播种次数(年)

飞机播种造林

成效率%

开播年份

年次

作业面积

有效面积

成效面积

全市

1971年

10

1838305

1464590

1018714

69.9

永嘉

1971年

10

660848

503189

295252

58.7

泰顺

1971年

9

414084

356284

237172

66.6

乐清

1972年

3

75887

60172

47693

79.3

平阳

1984年

6

184023

137930

90010

65.3

苍南

1984年

6

190753

170246

149205

87.6

文成

1986年

5

163481

127979

118632

92.2

瑞安

1987年

4

72918

60282

50296

83.4

瓯海

1990年

2

61657

44000

28200

61.4

龙湾

1990年

2

7454

4508

2254

50.0

为了最快完成火烧迹地更新和退耕还林任务,2001年3月,再度启动飞播造林,全市飞播作业13.98万亩,40个播区,分布在泰顺、文成、苍南、平阳、瑞安、瓯海、龙湾、乐清等八县(区),飞行29架次,投入308万元,为本市最大规模一次。

以下以“运五”机型及FB-85型撒播器的技术参数为标准,在全市开展飞播造林的技术要求如下:

调查设计

飞播造林设计图要求选用现势性好的1∶1万、1∶2.5万、1∶5万地形图,位置图用1∶10万~1∶50万地形图,图面应标明:

播区范围、行政界线、主要村镇、山峰、海拔高、山脊走向、飞播航向、航标位置及影响作业的高压线等障碍物,每块飞播小区(平均)以长2~4千米,宽1~4千米为宜(至少大于5000亩)方向为东南—西北,航高(△H)在100~150米,飞行长度>1000米,净空条件良好、转弯半径>1500米、航速160千米/小时,海拔高小于1200米,地势起伏小地区较理想。

飞行作业

一架“运五”飞机,一架次飞行,装种700~750公斤,可飞播3500~5000亩,一个飞行日3~4架次,一天能造林1~2万亩。

1971—1991年,都利用台州路桥机场起降作业,1991年以后在永强机场起降作业,以后者航程近、成本低。

作业前首先在机场以航高100~150米两个高度测定播种的幅度和落种的均匀度。

飞行作业天气标准为:

能见度>5千米,作业方向东南—西北,风向45°,风速<5米/秒。

每年具体飞行时间一般宜早不宜迟,春天不能过谷雨,据多年飞播造林实践经验:

本省各市的飞播时间均在3月—4月,增加了民航飞机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温州市从本市具体条件出发,改春飞为冬飞。

一可缓解调机困难,提高飞机利用率;其次为飞播种子着土发芽创造良好条件,利用陈种改在11月—12月飞播可提高飞播质量。

早出苗、早日木质化,提高了幼苗抗性,种子在山地下苗时间长,比常规飞播(3月份)要长3~4个月,可避开鸟兽害等,可谓一举多得。

此亦是全市多年来飞播造林的一点收获。

机场和播区现场要配备业务熟悉人员,航标符号位置要准确、明显。

按垂直飞行方向摆动旗帜,播区电台与机组紧密联系,每架次结束后要向机场汇报,按规定填写作业表及质量检查表,以架次鉴定飞行作业质量。

播后养护

飞播后立即封山,一般禁封5年,在此期间禁止开荒种地、打柴割草、烧灰积肥、放牧和挖药材等活动。

飞播造林的种子发芽及一、二、三年内的幼苗成活和生死情况就在作业人员掌控中,应按海拔高、坡向、坡位和不同植被密度等因子,设置若干观察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2~4平方千米,长度固定、标志明显、专人定期观察记载、填表设卡。

飞播5年后,要对幼苗的生长、保存率及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评定飞播造林的成效,并提出今后经营管理意见。

要逐步修造营林道路,以便于抚育间伐、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

林道密度;一般每公顷平均要达到5~10米,并随着经营管理的加强以及林木生长、间伐的需要,逐步提高道路的密度和质量。

林路的技术标准可按;交通部颁的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测量和施工。

特殊情况可以机耕路暂通,以后再拓展。

1980年,浙江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在完成全省国营林场建场前造林调查规划设计测绘基础上,将原测绘1∶1万地形图的林场放大成1∶5000地形图,再做补充调查测量,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对一些大的林场如文成石垟林场重新测绘1∶5000平面图。

第三节林业道路建设测量

(一)温州林业道路建设测量

从温州全市各县林场(包括林权承包到私人后的经营户)的造林、防治病虫害、抚育间伐等林业经营要求。

此间的所谓林业公路,实则包含同一地区内的土特产、农牧畜业及至交通等部门集资所建的各种便道、机耕路等,因为在浙南贫困山区,只有各方齐心协力联合投资才能建一条完整的道路。

建成投入正常使用后归县交通部门管理。

林场内的道路由经营者各自承担养护。

浙南山区,山高林密,陡峻的山坡,连绵的冲沟,地形错综复杂,地面自然坡度>20°以上的这些道路除少数系平地、微丘外,全是山岭重丘区。

选用的技术标准为:

《公路路线勘测规程》(JTJ-061-85)以四级公路为参数,较量化的标准为:

路基宽度4.5~6米,路面宽度3.5~4米,坡度为6%左右,平曲线半径大于20米,纵断面上两相邻反向竖曲线,不宜径相衔接,应避免竖曲线与急弯重迭。

林路测量、施工等由各县林业局的作业员承担,由于在山区勘测,光是为了能通视,前方经常要有2、3人持砍刀砍树,至于具体施工时条件就更艰苦了。

一般林路都是在1∶1万~1∶5万地形图上选好比较线,并根据当地气候、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先去实地踏勘、比较行车里程、费用等情况、分析、区分优劣、最后定测;先测1:

500~1:

1000带状地形图(两侧各20米),在实地测定中线(中桩)在沿线测定纵坡、横断面等。

将所有图件、数据整理齐全后进入设计阶段。

(二)1956—1990年温州全市县道林路

1956—1990年温州全市县道、林路的情况详见表4-02。

1956—1990年温州市县道、林业公路统计

表4-02

地区

里程(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