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455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8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docx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重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1、社会工作是“socialwork”的译名;20世纪上半叶我国把“socialwork”这一类活动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

它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2、社会工作也叫社会服务,指的是在一定的福利制度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就是社会工作者;

3、不同学者对于社会工作重点的强调也是有差别的。

有的学者强调它是一种服务,有的强调是一个助人过程,也有的强调它是一门艺术。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4个要点:

(1)以助人为目的

(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3)科学的助人方法

(4)助人服务活动

(三)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三种: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2、我国当前对社会工作的解释: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3、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工作的阐述,这预示着社会工作的春天的到来;中国社会工作必然有本土特点,它与和谐社会建设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密切相关。

4、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建设的“工程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3)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除危机、维护基本的生命权利,在此基础上实现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并挖掘个人潜力,增强社会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解救危难(维护基本生存、寻求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

(2)缓解困难(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

(3)促进发展(挖掘个人潜力,增强社会功能)

2、社会层面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及推动社会进步等。

(1)解决社会问题

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协调社会资源,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

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其提供更多机会和制度保障。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概念与类型

1、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作用。

2、功能的类型:

(1)正功能与负功能

正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正面的、积极的支持性的作用;负功能是指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2)显功能与潜功能

显功能是指那些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潜功能是指那种未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等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物质帮助、心理与社会支持;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增进他们的尊严,促进环境的改善)。

正常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经营自己生活的状态。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人在环境中的视角。

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层面的功能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而对社会运行发挥重要的影响,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服务,解决问题,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间接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

2、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具体服务,改善社会环境,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基督理念:

仁慈、博爱(行善积德、爱),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人道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助人活动的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迫使政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

3、制度背景

1601年,《伊莉莎白济贫法》

意义:

①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②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③规定要有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也为社会工作产生准备了条件。

18世纪中期的“友善访问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

2、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工作者的前身。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慈善组织),这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政府也制定社会政策,建立社会服务行政系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

(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1893年,英格兰开设“慈善训练”学校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专业训练,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

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

(二)专业方法的确立

社会工作职业的形成经过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并通过出版书籍、教育培训等方式传递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助人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方法和技巧的路径。

P15

个案工作:

里士满《贫困中的友善访问》(1898)、《社会诊断》(1917)、《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1922)

小组工作: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社区工作:

20世纪60年代

社会工作行政:

20世纪70年代

(三)专业组织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国家大量出现慈善组织会社,协调政府与民间各慈善组织的活动;而英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则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织建立起来。

1918年,美国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55年,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P19

(一)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1957年,格林伍德在《专业的属性》一书者指出,专业应该具有的特征:

1、系统的理论体系;

2、被社会广泛认可;

3、活动具有专业权威;

4、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

5、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

(二)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特点

主要内容

专业方法的

发展

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和整合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从单纯的“治疗、救助”到“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基本思路;从最初目标“救助穷人和弱者”到“助人自助”。

工作对象的

拓展

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有需要的人士、群体组织、社区—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

理论派别的

形成

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科,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包括:

宏观理论(社会哲学层次)、中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和微观理论(实践)。

(三)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西方社会工作主要经历了产生、形成和专业发展三个阶段。

1、产生阶段的重要特点:

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人员开始职业化、政府制定社会政策并建立社会行政系统;

2、形成阶段的重要特点:

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专业方法的确定、专业组织的发展;

3、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

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

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在20世纪之前我国无专业社会工作。

人们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

(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是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1925年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标志;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

(三)1949年以后的社会工作

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

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在城市普遍实行“单位体制”,并力图通过正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和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体来解决困难。

这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四)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进程。

1991年7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

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对社会工作进行了制度建设。

我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人们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发展;

3、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的特点。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

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实践、服务于大众、相信大众能够改变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往复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一)服务对象

1、受助者、案主或工作对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或帮助的对象,是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接受帮助的一方,实在正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希望得到帮助而解脱困难的人。

2、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群体,传统认为是(有问题、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现代看法是(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

3、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

没有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对象,就失去了必要性。

(二)社会工作者

1、涵义: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后节详述)

2、社会工作者是提供服务的一方,是助人行动的主体。

3、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秉承社会工作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与服务对象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的活动。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它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务对象的看法。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助人活动

1、助人活动(或称服务)是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依据社会工作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

2、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部分,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及合作的过程。

它将受助者的需求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活动连接起来。

助人活动反映了价值观和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实践活动。

3、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承载者和表现者。

(五)专业方法

1、社会工作助人方法是指社会工作群体在长期的助人实践者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务工作方法。

2、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活动,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

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这就构成了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概念

(一)社会工作者的涵义: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主要分为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前者实施专业社会服务,后者则主要对这些专业服务进行设计、统筹、指导和支持。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四个):

1、认同专业价值。

基本价值观念是为有困难的人群提供服务并促进社会公正;

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

这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3、掌握专业方法。

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进行服务;

4、开展有组织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者要某种社会服务机构或社会行政部门工作,即使独立工作也要受专业组织监督。

(三)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是以利他为目的的活动,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

(四)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

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都是社会服务提供者,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1、身份(干部与专业人员);2、专业训练(训练与否);3、工作方式(自上而下与平等关系);4、工作性质(政治色彩多少、意识形态强弱);5、遵守原则(行政权威和专业权威)。

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直接服务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物质、劳务、心里服务)

2、支持者(支持、鼓励、创造条件实现“助人自助”、充权、增能)

3、倡导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使服务对象作出困境)

(二)社会工作者间接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对服务过程有效控制,对与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的管理)

2、资源争取者(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广大社会争取资源)

3、政策影响人(提出政策建议,改善社会政策)

4、研究者(对问题的判断、对实践经验的研究)

三、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1、理论方面的知识: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2、政策方面的知识:

社会政策、相关法律等。

3、技术方面的知识:

调查研究、现代资讯和语言文字表达等。

4、文化知识:

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亚文化。

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1)技术能力(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整合、应变)

(2)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有较强的敏感性。

(3)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沉着、冷静,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富有同情心而不感情化)

(4)持续学习的能力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

二、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一)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

(二)从个人到社区和社会;

(三)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以资金和社会服务等形式来满足全体国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广义:

涵盖了诸于教育、卫生、就业、住房、娱乐、扶贫、救灾等领域。

狭义:

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救济和保障。

2、社会福利制度与政治等意识形态因素密切相关,其价值涉及人的权利和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方面。

3、西方福利观念的变化:

从宗教理念、道德到社会团结和社会权利。

4、现代福利不仅是享受权利,还意味着对他人的责任,本质上是一种公民间的社会关系。

考试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

1、《周礼》从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和安福六个方面对社会福利作了比较完整的描述,体现了民本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儒家强调基于“忠孝”的社会秩序,体现“仁爱”的福利有亲疏远近之分,其目的不是追求社会平等和正义,而是安抚民众的政治考虑,以社会福利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其作为道德哲学在中国传统道德领域还是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道家强调社会平等和自由,顺应民意“无为而治”,包含着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本主义相似的思想内容,如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等。

4、佛教的道德观强调利他主义,以慈善、博爱为核心,也讲究社会平等。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我国封建社会,佛教的“博爱”只能促进民间福利活动的开展,对统治者的政策影响不大。

三、我国当代社会福利制度

1、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阶级色彩鲜明,推行以就业为基础的“职业福利”和以需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以单位和集体来满足城乡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需要。

2、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开始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福利社会化“,原先由单位和集体包揽的提供福利的责任逐渐由政府、单位、集体、家庭、个人、市场和社会共担(多元化福利),社会福利注重权利与义务并重、平等与差异同存、公平和效率兼顾。

四、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源泉,它包括追求幸福的哲学思想、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理论,从纵向来看,包括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内容。

2、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影响。

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离不开社会福利思想。

3、对社会工作制度的影响。

社会福利思想通过既定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施加影响,同时福利思想中追求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等理念也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的时间过程,反过来,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福利思想,两者是双方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

1、价值观中的“价值”:

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对社会中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和判断。

稳固、系统的价值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经济学中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

2、社会价值观是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

它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具有导向作用。

3、专业价值观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它是支撑和规定专业实践的哲学基础,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并内化。

4、个人价值观是个人所秉持和依从的判断标准。

个人价值可能与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出现不一致,专业的工作者应该选择遵循专业价值观。

5、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理念。

6、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7、社会工作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当时当地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上。

8、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不同于个人价值观,它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并内化的专业群体价值观。

2、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基本原则

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服务(社会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处境困难的人,并解决社会问题。

(2)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应挑战社会不公正现象)

(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尊重个人固有的尊严和价值)

(4)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认可人类关系是重中之重)

(5)诚信(社会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应当诚实可信)

(6)能力(社会工作者应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开展工作,拓展和增强其专业技能)

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接纳

接受、容纳、相信、尊重

接纳不等同于认同服务对象的价值观

反价值:

拒绝、排斥、歧视、偏见、忽视

(2)尊重

人身尊重与权利尊重

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

深刻理解服务对象生命存在的价值、获得个人发展以及改善生活水平的权利和机会,为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优质的专业服务,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尊重是一种实践过程

(3)个别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化需求。

为了维护案主的独特性,社会工作者必须进入案主的主观世界,尽可能了解案主的生活经验。

只有愿意透过他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社会工作者才可能了解另一个人,并相信案主的个别性是如何丰富且复杂。

当社会工作者受限于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他将因忽略案主的独特性而失去维护案主自我价值的机会。

对社会工作者而言,较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

肤色、性别角色、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那些过着被主流文化视为偏差生活形态的人。

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应用个别化原则时应有所区别。

个案——最强调个别化原则,而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则相对关注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

(5)保密

保密是指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未经服务对象的允许不得向第三者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

保密并不是绝对的。

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须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相关保护措施。

第三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一、伦理的含义

1、伦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2、伦理一般可分为个人伦理、专业伦理和社会伦理三个层面。

个人伦理是人们对个人行为的特别控制和调适。

社会伦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持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行为期望。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具体化,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行为标准和道德理想。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社会工作伦理属于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对社会工作从业者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