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5568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docx

中考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

基础适应性练习(三)

七年级下册1-3单元

1、背默。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几句是:

,,,。

 

(2)《木兰诗》中说明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3)有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是:

,。

(4)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的矫健英姿的语句是:

,。

⑸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诗是:

,。

,。

⑹诗中表现战场苦寒、环境恶劣的诗句是:

,。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将士们连年征战、出生入死的诗句是:

,。

⑺诗中表现父母对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之情的两句诗是:

,。

⑻诗中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用过的东西的亲切感、自豪感的诗句是:

,。

,。

⑼诗中描写木兰“男”换女装的两句诗是:

,。

⑽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

,。

,?

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分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鉴赏确凿狂澜惩罚

祈祷机杼鞍鞯金柝

可汗踌躇哺育诧异

chóu划lí歌污huìgèn古 

xiǎn为人知qiǎn心贯注lì尽心血人迹hǎn至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成语或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根据语境和所给的释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香格里拉只是个传说中的地方,但奇怪的是,这个地方如此出名,(妇女、小孩全都知道),甚至连美国的农妇都知道它。

②如今,赵丽颖成功地尝试了不同风格的角色,成为了众多影迷心中(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的女一号。

③在西班牙历史上,纽曼西亚这个名字是一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的英雄事迹的代名词。

⑵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摇篮: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发源:

4、文学常识。

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孙权劝学》,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⑵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⑶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⑷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词语运用。

⑴结合语境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B.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杂乱无章: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C.平沙无垠,复不见人。

平沙:

平旷的沙漠。

D.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了悔恨。

⑵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总队领导介绍说,这是他们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带来的喜人变化。

B.这位著名演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C.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D.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⑶选词填空

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者。

A.开始     B.开辟C.开创    D.开展

②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震荡    B.激荡C.回荡    D.动荡

6、病句及衔接。

⑴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级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我们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C.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D.令我们崇敬的是,杨振宁这位科学大师,时刻支持和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建设。

⑵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B.2018年1月22日云南天文台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填补了我国在月球激光测距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

C.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⑶下面是一段歌颂祖国的文字,请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唤醒黎明的沉默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挣脱千年的羁绊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挣脱千年的羁绊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叱咤时代的风云挣脱千年的羁绊

7、诗歌阅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⑴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通②火伴皆惊忙通

⑵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

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⑷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类比,赞颂了什么?

⑸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⑹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

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

(写出三点即可)

8、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⑴解释加点词。

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使就学 

见往事耳但当涉猎  即更刮目相看                  

⑵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但当涉猎         门当户对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⑶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⑷简答。

①文中用的方法进行描写。

②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③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

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

【材料二】

 

类型

一维码

二维码

数据容量

大约20字符

大约2,000字符

数据密度

1

20—100

【材料三】使用一维码时,碰到条码受损(如污染、脱墨等)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

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造成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⑴根据【材料一】,给“二维码”下定义。

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

⑵阅读【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出“二维码”相对于“一维码”的两个优势。

优势一:

优势二:

⑶某同学要制作展板介绍二维码的应用,下列链接材料可选用的两则是、。

【链接①】初次见面交换名片,用手机扫一下对方名片上的二维码,姓名、电话、单位等信息一下就可存入你的通讯录,不用再进行复杂地输入。

【链接②】超市购物,扫一下食品二维码标签,食品原材料、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时间等信息就会映入眼帘,产品基本实现了全程透明,全程可追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

【链接③】二维码的原理可以从矩阵式二维码的原理和行列式二维码的原理来讲述。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永远的铃声

①两排青砖瓦房,一个坎坷不平的操场,还有木制的篮球架,对,这就是多年前我读过的小学。

小学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上的铃了。

从早晨开始,到日落时分,总有老师手拽着铃绳,让校园里回荡着悠扬、清脆的铃声。

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三年级时,来了一位姓田的新班主任,二十岁左右。

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的一些细小动作都难逃他的法眼。

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③在我的怂恿下,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

看到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他明天值日,我们的计划终于有了。

④第二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可是到放中学时,迟迟听不到铃声。

田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到处跑,还时不时听到校长的训斥:

“看看你,值班时怎么把铃给弄丢了。

”最后,没有办法,校长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关照,算是放学了。

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心想,跟我们斗,真是自找苦吃。

下午没有铃声的校园肯定很热闹。

然而,下午走进校园时,竟然听到了和往常一样悠扬、清脆的铃声。

我的心“咯噔”一下,可能出叛徒了,我隐约预感到灾难的来临。

⑥果不其然,校长找到了我。

我先是矢口否认,校长微笑着,悠闲得很。

见我不肯招供,校长说出了一个姓名“赵刚”时,我惊呆了,我被出卖了。

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神情恍惚。

“这样吧,现在就站到旗杆下,反思。

”校长似乎下了重大决定似的,“一直站到放晚学!

⑦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站在旗杆下。

望着沟壑纵横的木质旗杆和上面飘扬着的红旗,我流泪了。

⑧田老师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这边望了望,手拽铃绳,“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上课了。

⑨不一会儿,田老师来了,他竟然也站在旗杆下,和我一排。

我止住了哭,望着他。

⑩“你干的好事。

”田老师很生气,“你怨恨老师,可以和我说啊,可是你却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报复。

你知不知道道这叫偷啊!

⑪他一脸的严肃,见我不吭声,不说了,就和我一起像旗杆一样笔直地站着。

⑫“老师,你走吧,”我哭着说,“我保证不偷了,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

⑬老师依然没有走,说:

“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

⑭或许是快要下课了,校长将门上悬挂着的铃摘下来,拿着它走向了我们。

⑮“下课了,我把铃拿着,你敲响它。

”校长向我命令道,“铃声是命令,现在你是指挥官。

”我只有照办。

我怯生生地握住铃绳,按照校长和田老师指导的节奏,“当当当——当当当——”地敲响。

听到下课铃声的同学们像鸟儿离开藩篱一样活泼快乐起来了,而我,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围观的对象。

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⑯田老师说:

“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

您看,上课的铃声依然由他敲响,怎样?

”校长慎重地点点头,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

“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希望这铃声能使你幡然醒悟。

⑰我不记得是怎样再次敲响这铃声的,也不记得是如何跟着田老师走进教室的。

我只记得田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告诉家长,但前提是在班级里作检讨。

⑱奇怪,从这件事后,我竟然喜欢上了田老师。

也是从这件事后,我稍有不轨之念时,耳畔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悠扬、清脆的铃声,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我流泪敲铃的情景,不轨之念随之消失。

我知道,是校长和田老师用这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走好人生之路。

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

我循着这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⑴请按提示补写文章的脉络。

起因:

经过:

我们趁着田老师值日,偷了学校的铃。

午饭后,“我”的恶作剧被揭发,校长罚“我”站在旗杆下,田老师陪着“我”一起受罚。

结果:

⑵联系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⑶第⑪段中田老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情和举动?

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⑷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⑸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要求:

字数均不少于50字)

①第⑮段中写道:

“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校长让“我”成为施铃者,有何目的?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

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

”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

“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

”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

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

”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

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

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

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

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

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

南仁东更拼命了。

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

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

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

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

”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

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

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

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

200万次。

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

”岳友岭回忆。

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

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

“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

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

”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的每个项目,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

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

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⑴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天眼”的建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⑵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

⑶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2、作文

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永恒。

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

还记得吗?

那无数次的遇见:

曾经见过的那个人、那道景、那本书、那句话……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⑶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福清市2018届初三语文基础适应性练习(三)

参考答案

1.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⑵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⑸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⑼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⑽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jiànzáolánchéngqídǎo zhùjiāntuòkèhánchú bǔchà

筹骊秽亘鲜潜沥罕

3.⑴①妇孺皆知②当之无愧③可歌可泣

⑵①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②起源的意思。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⑴D(A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B项,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C项,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⑵B(《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体裁不是人物传记,而是散文。

⑶D(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刻画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题的。

⑷B(《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

5.⑴D(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⑵B(“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用在歌声方面不合语境,适用对象错误。

⑶①C(①开始:

着手进行。

开辟:

指打开通道;开拓扩展。

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

开创:

开辟;开拓,或指创建国家,也泛指创业。

开展:

指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开朗;开豁等。

本题强调邓稼先对中华民族核武器这项事业的创立。

所以,用“开创”更合适。

②A(震荡:

指的是震动摆荡,不安定,处于动荡状态。

激荡:

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

回荡:

指(声音等)回响在耳边,发出回声。

动荡:

比喻情况或局势不安定。

本题选项中的近义词均有特定的适用对象。

“激荡”用于具体事物,“回荡”用于声音等,“动荡”用于情况或局势,而“震荡”可以用于“感情”。

6.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判断病句,要有一定的步骤,先理清主干(主谓宾)看搭配是否有问题,成分是否残缺,再看是否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或矛盾等问题。

⑴C(A.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因为”;B.搭配不当,将“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改为“铭记邓稼先的事迹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D.语序不当,将“支持”和“关注”调换位置。

⑵A(B项成分残缺,应在“里程碑”后面加“意义”;C项不合逻辑,“缩小”不能用倍数;D项语序不当,“广泛”应放在“关注”前面。

⑶C(语段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并把祖国比喻成了雄鸡、骏马和巨龙。

分析语段中空缺处与前句的关系可知,每个横线句填写的语句,必须与前面的喻体相呼应,体现出喻体的特点。

雄鸡一唱天下白,它的一声“高歌”,唤醒的是黎明,驱走的是黑暗;骏马奋蹄千万里,它的一路“疾驰”,挣脱的是羁绊,得到的是自由;巨龙腾飞九重天,它的一飞“冲天”,叱咤的是风云,气吞的是山河。

故应选C项。

7.⑴①“帖”同“贴”②“火”同“伙”

⑵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按照互文的修辞手法来翻译。

⑶“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的动词,表明是动作描写,描写木兰回到家的情景。

这样写更好的衬托了气氛,表达了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喜悦心情。

⑷结尾段是一段附文,是对木兰的赞词。

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⑸“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