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55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求医不如求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选择中医的理由

1、偶然性的尝试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刚打喷嚏、流鼻涕,就住院治疗(因以前几次感冒没有住院治疗都发展成肺炎了),第二天开始发烧、咳嗽。

一周后出院,出院时并没有彻底治愈,还带有偶尔的咳嗽(两三个小时咳嗽一声),医生交代吃两天的药巩固一下就可以了。

没想到当天晚上孩子就因为咳嗽而不能休息,故看了急诊后第二天又住进第二家医院,此时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经过一周治疗后与前一次出院情况相同,第二天又回到第二家医院接着进行一周的治疗,而且都是主任亲自治疗的,各种抗生素都用上了,孩子拍了片子、做了心脏彩超等基本能做的检查都做了,还是检查不出问题,后来主任要求我们做钡餐检查,怀疑胃食管返流症,当时因为孩子太小(不到2周岁)被我们拒绝了并要求转院(注:

从刚入院到转院之前我们每两天挂一次名医堂的号)。

第二天我们就住进了儿童医院,抽血、拍片子、痰培养过后也没检查出问题,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经过一周的治疗应该算治愈了。

在儿童医院治疗期间,我查阅了简明中医儿科处方手册与儿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博导编写)中关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论述与治疗,经过详细的对照与辨别,判明孩子的喘支应该属于风寒咳喘,选用小青龙汤加减方。

在儿童医院治疗的第二天我就给孩子服用小青龙汤加减方同时服用桂龙咳喘宁(可参考2010年求医不如求己—家庭中成药使用手册109页的介绍)(用量根据病情轻重和体重均按成人方剂用量的1/3到1/4服用),每天坚持服用,感觉效果很明显,至少明显提高了靠纯西药的治愈速度。

当然这过程也遇到过犹豫与争执。

首先自己不是医生,家人不愿意让孩子服用我开的药;

其次,孩子正在接受正规治疗,有的药重复或者中西药之间有冲突。

但我还是坚持给孩子服用了自己开的药,一周后孩子治愈出院。

(注:

本文提到的医院包括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南京八一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军区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

2、遇到一本好书

一个最普通的感冒而且是初期轻症竟然陆续(间隔不到一天)住院四次(包括三次转院),住院时间超过一个月,经济上的损失我们不说,家长的压力和痛苦我们也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孩子究竟是什么病?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次的治疗还不满意?

而且医生对孩子的态度更是让家长难以接受,治好了说明他们的医术高明,治不好就把责任推到孩子和家长身上,说孩子的体质差、免疫力低,家长没照顾好,出院或者转院时还交代一定要小心,得过肺炎的孩子以后一感冒就容易发展成肺炎,有所谓哮喘史(其实是肺炎期的急性咳喘而已)的容易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或者哮喘后遗症。

带着这些疑问和不满我就开始注意中医的学习了(关于西医西药的问题参考庄严编《孩子感冒发烧怎么办》中的《感冒患者须知》与《小儿感冒误治的恶果与救治方法》),我到一个书店看到目前对我们患者最实用、内容最全面、诊治用药最精准的一本书《中医诊断治疗大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任先教授编(盗版书15元黄色封面,有多种盗版,黄色封面最好),后来我又买了2005年的正版《中医诊断治疗学》168元)。

后来我就对照这本书试着给孩子用药。

孩子从儿童医院出院后不久又感冒了,开始症状很轻,鼻塞流清涕、喷嚏,也没有发烧、咳嗽、恶寒的表现。

我便对照书上的感冒对孩子诊断用药,由于感冒开始往往是由于受凉引起的,而且又是冬天,所以我就将孩子的症状诊断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指清涕)、喷嚏,喉痒,口不渴,咽不红。

舌苔薄白,脉浮紧),给其服用荆防败毒散(荆芥6g,防风6g,羌活6g,柴胡9g,薄荷3g(后下),枳壳6g,茯苓9g,桔梗6g,前胡6g,生姜3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并加麻黄6g(表寒重),杏仁6g(咳嗽剧)。

当时我加杏仁是想感冒开始没有咳嗽,过两天肯定会咳嗽,所以为了防止咳嗽就加了杏仁。

就这么简单的方药我们买了5剂(10元钱左右)。

孩子吃到第三天时症状基本消失了,没有喷嚏和鼻涕了,但还不放心,就继续服用剩下两剂巩固一下。

一次感冒就这么简单的被自己给治好了。

当然你也许认为是巧合,正好被用对药了,不过没关系的,但至少让我对中医由半信半疑甚至不相信转为有点相信了。

3、遇到两个好人

说是遇上两个好人,其实远远不止。

一个就是从我们学校二次退休(退休后被返聘后又退休)的许阿姨,她老人家70多岁,从学校毕业到二次退休都是看儿科,当然应该是儿科的权威了。

我们第一次找她看病她不给看,因为她被返聘后基本负责小儿体检,熟人或者“老客户”她才给看,因为她毕竟70多岁了,加上校医院又不给小儿吊水,儿科药物缺乏。

后来经过别人介绍,她才开始给我们孩子看病。

她给我们孩子看病是免费的,我们都直接找她,她给诊断后开药,让我们到外面药店买药。

我们在她那里看过几次,都没好,后来我们都是经过住院治疗才好。

我对许阿姨的治疗有些疑虑,我就开始分析原因,按照她的经验不应该治不好我们孩子的感冒或者普通的肺炎啊。

她的诊断结论(没有任何仪器检查,只是询问一些简单的情况和听诊)到哪个医院经过各种检查都丝毫没有超出她的诊断,这一点足够说明她的水平了。

但是你看她给我们用的药量为成人的1/6到1/8,而其他医院的药量却远远超过这个用量,甚至超过说明书上的规定用量。

后来我知道这种情况叫“药轻病重”。

以后我们就找她给我们诊断,用药由自己来定,而且我们不再用西药,只用中草药(不用中成药)。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校医院理疗室的孙阿姨,她也是刚退休。

她原来是负责针灸、刮痧、拔罐、理疗及中医其他非药物疗法的。

我们第一次找她看病也是不给看,她退休后在家休息,偶尔给人看病那都是给亲朋好友或者熟人“老客户”之类治病。

我们认识她的姐姐,她的姐姐是个西医,也是个好人,经过她的姐姐介绍,孙阿姨才开始给孩子看病。

从孙阿姨那里我学会了刮痧、拔罐、按摩,尤其是捏脊和拔罐对孩子的康复治疗和成长保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还学会了很多的针灸知识。

4、解除了我在孩子身上的担心

从孩子在儿童医院治好出院后,我对医生的话还是耿耿于怀,恐惧、担心,也很反感。

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以后不会有头疼脑热的问题,可是一旦遇到,就会想到会不会发展成肺炎、支气管炎、哮喘之类的疾病,甚至还在担心孩子是否已经留下了哮喘后遗症(每遇到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就会发作)。

经过自己半年多的学习并给孩子用药调理,孩子再也没去过医院、没找过医生,也没有发生过医生友好警告(一感冒就容易发展成肺炎之类)的情况。

5、医好了别人没医好的病

一个朋友的孩子16岁,高中,症状:

眼睛干涩,怕光亮,喜欢闭眼,偶有刺痛感和耳鸣,苔白,有齿痕,大便经常不成形,冬天常流清涕或者白黏涕。

去医院检查没有异常,后经中医给予明目地黄丸一段时间的调理未显效。

有医生认为可能是用眼过度,经过休息可以调整,事实不然。

家长认为与眼镜质量有关,准备换眼镜。

因家长懂点中医常识,也知道我喜欢中医,更喜欢收集中医。

家长带着孩子到我们家,我查了几本资料,比较难与他的症状对号,还好,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724页关于目羞明中的气阴两虚羞明(症状:

视物昏花,干涩不舒,目喜垂闭,羞明怕热较轻,白睛轻度赤痛,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大便溏薄,四肢畏寒。

舌苔薄白,脉细)对上号了,给予滋阴地黄丸(熟地30g,生地45g,黄芩、当归身各15g,柴胡、天门冬、五味子、地骨皮、黄连、甘草各9g,人参、枳壳各6g,煎服,每日一剂)服用半个月左右,症状明显改善。

母亲因脸上有蚁行感(像蚂蚁在脸上爬行一样,经常用手去擦脸,其实脸上什么都没有),眼睑下垂,眼下半边面颊肌肉跳动伴浮肿,腿沉重无力且腿上有几处青一块紫一块的瘢痕,像磕碰过一样(实际没有磕碰过),腰部上至肩部下半边疼痛快两个月。

在家经治疗无效来南京就诊。

中午到我这里吃完饭就休息到晚上,我发现母亲有嗜睡伴昏睡的情况,也许是坐车太劳累的缘故。

当天我就给她买了5剂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地龙、蜈蚣各3g,参考中医诊治精华录154页颜面麻木(风中络)论述,因之前给岳父服用治疗头皮麻木效果较好),并于晚上请孙阿姨给母亲针灸、刮痧、拔罐并服用中药。

刮痧(主要刮脊柱任督两脉和肩部)完发现母亲体内寒气太重,刚刮几下就出痧,而且背部半身明显。

我们隔了两天又刮痧、拔罐一次,背部疼痛明显减轻,面颊肌肉跳动及浮肿症状消失,蚁行感明显减弱。

5剂药服完后,我们去医院(因母亲对本人自学中医一事一点不知情,故不太相信或者半信半疑)找中医主任给诊治,开了中药(此处不列举),我们回来服用第三天时母亲蚁行感增强,我当时立即停用医生开的药,一定是药症不符,又改为服用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方(白附子12g,僵蚕10g,全蝎5g,法半夏15g,胆南星12g,地龙10g,陈皮6g,钩藤15g,甘草6g,丹参20g,桃仁10g,赤芍12g,天麻10g,防风10g,当归(尾)12g,秦艽10g,独活10g,蜈蚣3条。

参考2005版广州中医药大学李任先教授编《中医诊断治疗学》174页中风之中经络风痰阻络型,此方得到雷允上药店的孙锡高、马森林医生的“效不更方”“祛风先活血”的有力指导)。

服用10天后以上症状除蚁行感在出汗时偶尔有那么一点点之外,其他症状全部消失。

拟再服5到10剂进行巩固治疗。

6、算好一笔好帐

孩子09年一年因感冒而陆续住进医院6次(包括转院)确诊肺炎3次,一次被交叉感染,累计住院90多天,花费(自费)2万多元,其他经济、精神损失均不算,平均一次感冒4000元以上,其中检查费用平均2000元左右。

后来我就想,买一本好书最贵的798元(有毒中药药性药理及临床研究应用实用手册,孙小侠编写),最便宜的不说。

我拿出1万元买书可以买多少书(指经典中医书籍),以后享受到的会有多少人和多少次?

当然我也拿出1万元给全家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话到这里,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和选择中医?

从对中医半信半疑或者不相信到相信、喜欢、爱上中医就这么简单,当你爱上她的时候也是你入门的时候。

三、求医不如求己——记女儿求医录

1、医学常识太少

孩子9个月的时候(08年底),孩子也不能算感冒,偶尔咳嗽一声,我们去了总院,医生给开了一种“伪麻xx”(药名)口服液,我们用了几天没见孩子加重也没减轻。

接着我们回老家过年,到老家第二天晚上孩子咳嗽频剧,无法入眠。

第三天到淮安(09年除夕)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当时爱人就被吓哭了,要住院治疗。

因为以前没孩子之前没有关心过医学,我们更没有听过什么肺炎一词,我们那时就知道村里有肝炎和癌症的病人,根本没听过有小孩得肺炎的,我们感冒严重的也只不过肌肉注射一下就好了,哪里见过吊水、住院啊。

孩子这一次也是第一次得了肺炎,住院治疗了8天到正月初七我们出院了,在家休息两天并返回学校了。

2、被医生吓坏了

返回学校不到一周,孩子发烧了。

可能是我们大意了,坐了3个多小时的长途车,孩子一身汗就下车,回到学校洗个澡(在澡堂),下午逛了一个多小时的超市。

我们观察了一夜并及时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美林),并两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第二天我们去市妇幼保健院治疗,挂的专家号,连续治疗三天后孩子发烧一点没退,反而心跳加快。

第三天治疗完我们找到医生,医生一看马上强行要求住院,否则会出大问题,同时给我们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当时我们夫妻都被吓哭了。

当天住院后给予心电监控72小时并给予连续72小时的药物注射(使用匀速注射的药物推进器),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孩子基本治愈出院了。

3、不知道怎么请教医生

在孩子住院期间,我们询问医生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医生只能告诉你是支原体肺炎。

我们孩子本来仅仅是一般发烧,怎么会经过三天的治疗(而且是专家)发展成支原体肺炎呢?

支原体肺炎怎么治疗?

治疗多久呢?

包括所有的检查我们都不知道,医生也不回答。

4、我开始自学了

从那以后我就下决心不能再让孩子受这样的罪了,不能让医生这样折腾了,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更是孩子的身体都禁不起这样的折腾。

我开始学习中医,首先收集整理资料,到网上下载、购买,到书店去查阅,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目录;

然后进行筛选,决定哪些书比较经典是必须要买的,哪些书可买可不买的;

最后重点购买,把自己最想要的购买回来,有新的买新的,没新的买旧的或者盗版的,或者从二手市场(包括网上二手市场)购买,不管价格多高,书多陈旧,只要觉得有用的均购买。

自己感觉特别有价值的就从网上购买电子版进行备份,也方便携带和查询。

5、再请教医生、医生答不出来了

后来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我给医生描述的情况是:

早上起床感觉鼻塞,偶尔咳嗽一声浓痰。

医生给开了“小柴胡”,当时我就问医生“小柴胡”治什么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我吃这药对吗?

医生问我该吃什么药?

我说给我开“感冒清热颗粒”,医生给我开了“羚贝止咳糖浆”,我就问医生这药治疗小儿肺热咳喘的药,我吃了会有用吗?

我让医生给我开了“甘草口服液”,后来医生问我还要什么药?

我说给我“西瓜霜”吧。

后来这已经成为笑话了。

我那是鼻炎搞的,而且又抽烟,哪里是什么感冒咳嗽?

还有一次去某个大药房,服务员问我买什么药?

我说孩子咳嗽,她把我领到儿科药柜台,她一下子给我推荐了七、八种止咳的药,我说这药都能吃吗?

她说都能治咳嗽。

我笑了一下,我说孩子是风寒咳嗽,你的药还能吃吗?

她说没有风寒咳嗽的药。

其实治疗风寒咳嗽的成药多的是,“小青龙颗粒(口服液)”、“杏苏止咳糖浆(颗粒)”、前面提到的“桂龙咳喘宁”等等都可以。

6、开始自己用药了

后来,孩子、和家人生病(常见病),我们就不再去医院了,都由自己诊断和用药了,除非去医院做必要的仪器检查为精确诊断服务。

我们一般不用中成药,因为中成药除携带方便外,都是协定(固定)方,无法进行辨证加减,而且药效方面本人觉得中成药不及自己熬制的草药方剂的药效。

7、“奇迹”发生过不止一次

有一次孩子感冒了,开始服用“荆防败毒散”(如果发烧需要加麻黄、石膏),服用三天后孩子只有咳嗽兼喘的症状,而且白天症状很轻,下半夜天快亮时咳喘较剧,一直咳到天亮,贴近胸口或者鼻孔可以听到痰声。

我就查阅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第二页关于内伤咳嗽之痰湿蕴肺证(证侯:

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很符合。

给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15g,炙甘草6g,苍术9g,厚朴9g,白芥子6g,莱菔子9g,紫苏子9g,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怕冷者,加干姜9g,细辛3g以温肺化痰;

久病脾虚,酌加党参12g,白术9g以益气健脾,此为成人剂量),中午服完药午休过后,症状完全消失,这是我用药第一次碰到如此快、准的情况。

后给予服药巩固,再没有发作。

还有一次孩子睡到下半夜,感觉发烧,体温38度左右,而且口有异味,手心热,大便酸臭。

我们开始是观察,天亮后一天都没有发烧,很正常,第二天下半夜又是发烧,于是我就翻阅了《中医儿科治疗大成》,在42页找到了关于“伤食发热(主证:

发热以暮夜尤甚,不欲饮食,腹壁灼热,手心发热,夜卧不安,嗳腐吞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或泻下酸臭,面色青黄,唇红苔白厚,脉象沉滑)”的论述与孩子的症状非常吻合,于是就给予服用“保和丸”,三剂药后烧退。

今年“五一”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郑州,由于郑州气候干燥又偏热,孩子见到小朋友很高兴,就疯狂的玩耍(在太阳直射下),大量出汗,一回房间突然温度很低,就这样来回进出几次,孩子感冒了(我们夫妻也都感冒了)。

开始有时浓鼻涕,有时清鼻涕,我们没有给予治疗,第三天就赶回南京了。

到南京我才开始给孩子和自己用药。

我们吃几剂“荆防败毒散”(“藿香正气水(散)”也可以)就好了。

孩子就麻烦了,吃了三剂“荆防败毒散”后,鼻涕变成白黏鼻涕了,既不是风寒的清鼻涕,也不少风热的浓鼻涕。

这种情况一般是鼻炎的症状。

于是我就查阅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703页鼻流涕部分,对照后诊断为脾肺两虚、鼻涕白而粘稠,给予“补中益气丸”服用三天后,不再流鼻涕了。

最近一次感冒,不发烧,开始咳嗽痰少而稀,偶尔有清鼻涕,喷嚏,但手、足心热,开始诊断为风寒咳嗽,给予“小青龙汤”服用,三剂药后孩子出汗较多,因以前有过肺炎(中医称喘咳),我感觉有点“药症不符”,赶紧换药,改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厚朴6g,杏仁9g。

参考《临床常用方药应用鉴别(方剂分册)》17页。

主治:

宿有寒喘,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

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注关于风寒表实、表虚,无汗为实(麻黄汤证),有汗为虚(桂枝汤证)),服药3剂后完全治愈。

其实最近的这次感冒开始被误诊误治了,应该诊断为“外寒内热”而且是“寒重热轻”(咳嗽痰少而稀、清涕、喷嚏诊断为寒证,手足心热、烦躁为内热),应该给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即可治愈。

若为“寒热并重”可以给予“大青龙汤”,若“寒轻热重”,可给予“麻杏石甘汤”即可(可参考《中医类似方剂鉴别运用大全》)。

8、关于脉象的疑问

你一定对脉象有疑问,我也没有把脉,甚至不提脉象,怎么就能下药了呢?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法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为什么要把“切”放在最后呢?

切脉一般可以诊断出虚实、寒热或者病在可能的脏腑部位,无法切出具体是肺炎还是支气管炎之类的疾病,故水平高一点的医生靠“望闻问”就足够诊断疾病了。

切脉只是在前面三种方法诊断还不能完全确定时加以辅助,而且要是中医的高手切脉才会有参考价值。

一个实习医生给你切脉告诉你什么病,你敢信吗?

四、感悟

1、不要轻信偏方

我有时去药房买药,碰到服务员给咳嗽的病人介绍偏方,搞点梨水熬冰糖、川贝、琵琶、白萝卜之类给咳嗽病人吃,还有病人一说咳嗽就介绍各种止咳糖浆之类。

我回来看看资料,发现这些都是治疗咳嗽的药,可是有几个病人能吃好呢?

当然不是说偏方不可靠,是每种偏方只能治疗某一种疾病,不能成为通用药。

《素问》咳论提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一证至少分为20种(可参考唐步祺编著《咳嗽之辨证论治》)之多,而每种证侯的用药又有很多差别。

张仲景的“因人因病因时因地”治疗就是今天的“个体化治疗”或者“辨证论治”的最好体现。

2、治病不要“抄袭”

治病不是考试,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不同,而不同的人同样的症状往往会是不同的病症,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就如前面提到的“保和丸”能治伤食发热、“补中益气丸”能治鼻流黏涕一样,如果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治疗,这些病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药物来治疗。

3、记住张仲景的“七日节律”

《伤寒论》中的七日节律“七日节律”:

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者并发症,七天也会自行痊愈;

如果七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十四天或二十一天。

其他七日节律:

鸡孵蛋:

3=21天;

猫怀孕:

9=63天;

兔子怀孕:

4=28天;

老虎怀孕:

15=105天;

人类怀孕7×

40=280天。

所以伤寒感冒类疾病不要急于用药,不管用药不用药,痊愈的时间至少一个星期,多则两周到三周。

4、中西医之别

中西医之别就如遇到水灾时,中医疏通管道,而西医则截流。

就普通发烧而言,中医用发汗法将病邪驱出体外而降温,西医则通过“泼冷水”(注射抗生素)的方式降温,不仅没有将病邪驱出体外,反而将病邪留在体内。

所以经西医治疗后的病人容易留下或咳或喘的后遗症,就如刚出过大汗的人突然洗冷水澡容易得中风和关节炎一样。

当然也不可否定西医仪器检查的精准性,但也有很多靠仪器无法检查的疾病。

例如病人就是怕冷,有书手脚冰凉,仪器就无法检查,而中医就可诊断为阳虚病症。

中医对感冒、咳嗽至少分八、九种以上,每种证候都有对应的方药治疗,只要诊断准确,用药之简单,药效之高、治愈速度之快是很自然的了,而且中药的副作用要小。

而西医把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的原则消炎、止咳、平喘。

消炎从头孢1代试用到最新代,治好了很好,治疗不好要么是病人的体质弱,要么建议转院,最后还容易落个什么后遗症。

5、不要轻易中西药合用

西药的消炎与中药的清热功用相同,所以在服用清热类中药就不需要服用消炎药了,其他药也是如此。

在此举两例。

感冒药:

阿司匹林—麻黄汤。

处方与用法:

阿司匹林片0.5g×

6片,每日3次,每次一片;

麻黄6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共3剂。

原因:

病者患重感冒,高热无汗,给予中西药发汗退热治疗。

后果:

大汗淋漓,以致虚脱。

分析:

中药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解表作用,而阿司匹林也有较强的解热出汗作用,故两药共用会出现过量发汗,严重时出现虚脱。

哮喘药:

氨茶碱—麻杏石甘汤,处方与用法:

氨茶碱片0.1g×

12片,每次1片,每日3次;

麻杏石甘汤:

麻黄12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6g,黄芩12g,每天一剂,水煎2次分服,共7剂。

病人为痰热喘症,投麻杏石甘汤加黄芩清热平喘治疗,因喘甚急,同时服用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药氨茶碱。

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震颤等不良反应。

氨茶碱是平喘药,麻黄中含的麻黄碱也是平喘药,二者都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平喘的机制与增加支气管组织中的CAMP含量有关,但作用环节不同,麻黄碱能催化ATP形成CAMP,氨茶碱则抑制CAMP的破坏,二者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均可增加CAMP含量。

处理:

不宜合服(详细可参考《中西医临床用药正误大全》)。

6、两种医生不要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