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463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44 大小:19.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4页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3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整版)文档格式.doc

(page274)

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芬多”,那么什么是格莱芬多呢?

影片里,每个魔法学院的学生,着装上都有自己学院的徽标,格莱芬多学院的学生,衣服上,帽子上都有一个“格莱芬多”,这个词的词根是gryffin,音译为“格里芬”,格里芬是中世纪传说中的神兽,具体形象是一只长翅膀的狮子,因此在很多中世纪文学和游戏中,也翻译成“狮鹫兽”。

大家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到格里芬吗?

如果你在右下角找到的话,还应该顺便看看上面的几个字:

innsofcourt/schooloflaw.,可以简单的翻译成“律师学院”。

凡是英国人都能看懂,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原型就是英国法律界著名的“四大律师学院”:

林肯、格雷、内殿、中殿律师学院。

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徽标,如上图所示。

其中格雷律师学院的徽标,正是一只“格里芬”。

没错,哈利波特是学法学的。

这里的“学院”,英文为inn,其实翻译成“行会”更准确,这四个学院成立的时间都很早,最晚的格雷律师学院也在1569年成立了。

因此传统上,这四个学院都是师徒制的,就像以前京剧的“科班”,老师和学生吃住都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每个学生必须经过若干次“聚餐”才能毕业。

这个餐会的场景在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次:

 

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发生在这个大厅,而中国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大厅餐桌上的美食。

其实律师学院的学生聚餐,是律师学院教学的一部分,法学不是简单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也就是霍尔姆斯所谓“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种聚餐就是法学院内部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这种餐会非常的有名,以至于成为英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英国人一看这场面,就能猜到哈利的专业了。

片中哈利选了很多课,其中也有很多是有原型的,比如据说是遭受诅咒的、每集中老师都要出些意外的“黑魔法防御”课,对应什么法学课呢?

这是第四部“火焰杯”中的穆迪教授第一堂课的场景,穆迪是个前“傲罗”,大家很容易看出来“傲罗”的原型是警察,假眼,假腿,证明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

什么课由要由老警察(甚至有点“老警痞”)来上呢?

当然是刑事诉讼法,(不是诅咒刑诉老师^_^)。

片中所谓的“黑魔法”,现实中对应的概念是“犯罪”,也就是刑法学研究的对象。

比如穆迪教授一上来就给学生直接讲解的“三种不可饶恕咒”:

迷魂咒,钻心咒,阿瓦达死咒,这明显是三种严重的犯罪:

绑架、虐待、杀人。

其所谓"

不可饶恕"

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十恶”,或者现代刑法中的“八项重罪”,属于加重打击的范围。

课程名叫做“黑魔法防御”,就是“对付犯罪的方法”,自然也就是刑诉(包括刑法)了。

大家可以重新看看穆迪的第一堂课,里面有很丰富的信息。

穆迪性格耿直但有些简单,前警察的经历,使得他很清楚学好刑诉/刑法的关键,是要对犯罪有清楚的认识,而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学好刑法/刑诉本来就是很残酷的,因为你要天天近距离接触各种暴行。

但是,法学(刑诉)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好老师必须带领学生突破这一心理关口,否则就是在专业上糊弄人。

对照一下,第五部凤凰社中,粉红色的乌姆里奇教授的第一堂课,只会念标准教科书和准备“普等巫测”考试(不知道是否借鉴了中国的司法考试,唉),作者认为哪个是好老师是很明显的。

只是这种直接展示犯罪的做法,对年纪还小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有点心理压力,(大家不妨设想,现实中刑法老师上课讲到强奸罪、杀人罪,给出一系列照片和技术细节,你会是什么感觉。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本科生学的刑法,其实都能算不入门,只是游泳池岸上学游泳罢了)。

而第一个受不了的,就是赫敏小姐,虽然她又是第一个抢答对了提问。

片中隐藏了很多赫敏不配哈利的细节,这是其中一个。

哈利是学法学的,和他的婚姻状况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法学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

下面这些人大家应该认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专业:

奥巴马

两个克林顿

萨科奇

布莱尔

撒切尔夫人

俾斯麦

罗斯福

没错做后一张是比尔盖茨,他不是传说中的计算机本科,而是法学预科,他父亲是律师,让他去哈佛是为了学习法律,盖茨有计算机才能(这在文理不分科的西方教育体系中很正常),预科没有上完就退学搞电脑去了,DOS确实是他开发的,但他成为世界首富的关键,应该还是靠他的经营头脑。

因此成名之后的盖茨,哈佛给了一个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ok,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法学不是一个和其他职业并列的“专业”,简单的说,法学是帝王之术,是培养领导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的专业。

连他都是法学博士:

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

之所以是法学博士,就是因为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中,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都授予法学博士(所谓的“大法学”),这其实是中国从西方继受过来的学科分类而已。

只是中国传统上,觉得法学只是打官司尤其是犯罪的事情,因此有些不理解罢了。

ok,看来哈利学了这么一个专业,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的婚姻必须精挑细选。

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婚姻标准,因为这决定了下一代小哈利的培养方向。

(未完待续)

(翟按:

本贴原是和课间几个同学闲聊的话题,放暑假后深夜无事,在线写了一两千字,写到凌晨三点困了,随手就发了出去,没想到会招来这么多围观者。

正告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本帖是讲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哈利波特只是个素材,全文很长,而且不保证能够写完。

中国人差不多是对世界上“民族差异”最不敏感的人群了,因为汉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一文化人群,人口有10亿之多。

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其他民族的人,因此也很不习惯从民族成份方面考虑问题。

不过,在国土狭小、民族众多、宗教语言错综复杂的欧美国家来说,“民族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当然也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一个很基础的问题。

《哈利波特》中有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这里整理一下,尤其是搞清几位主角的民族成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哈利的法学专业的属性,当然也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

最基本的问题,哈利、赫敏、金妮、马尔福,都是哪个民族的?

最基本的回答,他们都是英国人。

不过这样等于没说,英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呢?

看图,这是哈5的一张海报,里面的人都是什么民族的:

中国观众一般能分辨出黑头发黄皮肤的张秋是中国人,棕色皮肤的佩蒂尔姐妹是印度人,最右边有个没有台词的黑人安迪,剩下的,看着都是白人。

问题是,白人和白人是不一样的。

再看的仔细些,尤其是头发(欧美人分辨民族,先看肤色分辨种族,接着就看头发分辨民族)。

发张详细点的图,四个卫斯理:

他们的头发是一个颜色的,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三个马尔福:

他们头发也是一个颜色的(至少父子两个马尔福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也是一家人。

但是,对比一下,两个家庭的头发是不一样的。

卫斯理家的人是红头发,马尔福家的人是“铂金色头发”,也就是金色浅到了接近白色的头发。

这就是片子中马尔福和卫斯理从一开始就对着干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是一个民族的,他们的祖先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着干了。

很容易从网上查到,英国的主体民族的正式称呼是“盎格鲁-撒克逊族”,但这仅限于英格兰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人的民族,现在称之为“苏格兰族”、“爱尔兰族”、“威尔士族”,不过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

“凯尔特人”。

英国历史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将军凯撒渡海进入不列颠岛,将这个岛屿变成帝国的西北省份,从此英国人有了自己文明史。

凯撒在不列颠遇到一些当地的土著人,这些部落的来源不明(后来有专家考证,可能是更早从欧洲中部某个中纬度地区迁移过来的),是否是一个民族也不一定。

不过黑头发的罗马人没有功夫理会更多的细节,凯撒给他们起了个拉丁语的名字:

“凯尔特人”,在凯撒的战地日记里,凯尔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

罗马帝国晚期国运衰落,老家大致在现在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冲入罗马帝国境内,解体了罗马帝国,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国家,也奠定了今天的西欧各国的主体民族的大致血统,史称“日耳曼人大迁移”。

具体到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就是这场大迁移的结果。

“日尔曼German”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的代名词,其实这个名字也是罗马人给他们起的,当时日耳曼人还在部落状态,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叫做“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称。

日耳曼人中有三个来自丹麦附近的部落:

分别是撒克逊(Saxons)人、盎格鲁(Angles)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迁移到了不列颠岛。

人数最多的盎格鲁人把这片土地命名为“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语A相当于今天英语的E,就成了英格兰England。

而撒克逊人留在德国的部分同族,命名了现在德国北部的“萨克森州Sachsen”;

朱特人,也把名字写在了丹麦最大的半岛——“朱特兰”Jü

tland上,只是我们一般翻译为“日德兰半岛”。

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之后,互相联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朱特人很少),以便团结起来征服当地人,而当地的罗马人本来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征服战争,就落在了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头上。

大部分凯尔特人被杀或者变成奴隶,少数幸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荒凉地区,北部高地的凯尔特人成了苏格兰人的祖先,西部山区的凯尔特人成了威尔士人的祖先,西北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则成了爱尔兰人的祖先。

后来开发北美的殖民运动中,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爱尔兰移民,他们的球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是现在“凯尔特”这个词曝光率最高的地方。

简单的说,现代英国人有两大族源:

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

两个族群的差别是可以从体貌特征上看出来的。

凯尔特人是红头发,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的纬度已经很高了,日照稀少,为了更多吸收紫外线,纬度越高的民族头发颜色就越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头发颜色越浅的,就越是“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现在回到第一部的开场亮相,这场戏其实挺重要的。

马尔福和卫斯理一上来就剑拔弩张,听到对方的家姓就互相瞧不起,就是民族因素在起作用。

作为胜利者的后代、“纯种贵族”的德拉科向来以自己的血统和浅色头发自豪,而鄙视罗恩的民族属性,因此张口第一句话就是重提卫斯理家的“红头发”。

英国观众都能看明白,马尔福肯定是“纯而又纯的盎格鲁撒克逊族”,这个罗恩虽然没有明确是那个民族,但肯定是凯尔特族系之一,按照现在英国的人口比例,苏格兰人的机会最大。

(为了方便起见,下文提到罗恩家的民族成份,都按苏格兰人处理)。

夹在中间的哈利呢?

哈利是黑头发,为什么马尔福不歧视黑头发的人呢?

刚才说过,英国最早的文明史开始于罗马帝国,虽然今天正宗的罗马血统的英国人已经没有了,但欧洲各国都已罗马文明为自豪,就像战国中的齐楚燕秦吴越各国都以“周礼”为尊、以自已有姬周血统(至少是母系)为荣一样。

哈利的黑头发,是他血统高贵的象征,他拥有和凯撒一样颜色的头发!

这个剧照是英国传说中的民族英雄:

亚瑟王(kingauthor),英国的通俗文学中,很多英雄都有亚瑟王的影子。

此人生平没有明确的记载,大致生活在盎格鲁撒克逊入侵时期,是反抗入侵者的不列颠人的领袖,但是传说中他有罗马贵族的血统,因此也是一头黑发。

作为日耳曼人征服者后裔的铂金色头发的马尔福,瞧不起红头发的凯尔特人后裔罗恩是正常的,但在亚瑟王后裔黑头发的哈利面前,就不能再炫耀自己的高贵血统了。

哈利波特全剧中,世界各大主要民族的元素都有体现,不妨盘点一下:

“邓布利多军团”主要成员里,除了哈利和两个卫斯理,还有一个铂金色头发的,一个黑头发的,(赫敏的头发问题暂时放在后面讨论)。

卢娜父女

卢娜的人气在中国观众中很高,(至少高于张秋),主要是卢娜有一股超凡脱俗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配上一头和马尔福差不多颜色的铂金色头发,显然,她也是纯度较高的日耳曼族系。

一般认为,卢娜的文化原型与北欧文化中“精灵Elf”有关。

Elf的传说很多,比如暗夜精灵(Darkelf)、树精灵(Woodelf),常和月夜、树林、女性有联系。

卢娜Luna这个词是拉丁文月亮的意思,她相信直觉,常有惊人准确的预断,也是北欧原始日耳曼文化的特点。

北欧是日耳曼人的最老的老家,纬度最高,因此卢娜父女俩也是一头铂金色长发。

不过条件太高的女性不太好嫁,卢娜有点像红楼梦里面的妙玉,和宝玉深夜谈禅可以,结婚就不太合适了。

顺便说一句,德国-北欧是一个文化圈,都属于比较原始的也可以说比较纯粹的日耳曼文化,有很多北欧传说,是基督教文化圈其他区域尤其是法国等拉丁国家没有的。

英国人对日耳曼老家的民族的态度一直比较纠结,血缘上比较亲近,但利益上又有明显的冲突,(打了两次大战)。

好像自己的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但现实中又可能和自己争夺家产。

因此哈利波特全剧中日耳曼文化圈的形象代表,由卢娜和马尔福两个家族分别出演,各自代表一个侧面。

两个家族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比较“纯血”,(卢娜也是纯血巫师)。

一头黑发的纳威的文化类型不太典型,不过如果非要找的话,他是个“学者”Scholar。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文化中“Scholar”的地位并不如中国的高,只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特别有偏好的人,常年住在郊外的塔楼里(现在的欧洲大学往往也在不起眼的小镇,所谓的大学城),摆弄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

欧洲文化中最典型的学者当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一群希腊老头子了,他们都是黑发。

纳威擅长草药学,平常说话有些结结巴巴的,最后留校当了教授。

(纳威开始并不勇敢,哈7里霍格沃茨之战中纳威手斩大蛇,意思是连老学究都会拼命,大决战到了最后关头)。

顺便插一句,欧洲学者有保持单身的小传统,柏拉图、牛顿、康德和诺贝尔都没有结婚。

纳威和卢娜在保持单身的方面是有些共同点的,不过他们两个结婚的可能性很小,约等于定逸师太嫁给方证大师的几率。

(头发的问题到此为止,《哈利波特》中,只有卫斯理、马尔福、卢娜、哈利、赫敏的头发和剧情有关,选演员的时候比较精确,其他演员的头发颜色并不是很严格,比如哈利的父、母、姨妈、姨夫、表兄的演员,他们的头发颜色就有问题。

我们是盘点英国文化,不是讨论《哈利波特》剧情,谢绝各种头发的讨论。

再盘点一下哈利波特中的各国文化元素:

法国元素:

芙蓉•德拉库尔和布斯巴顿魔法学校

这个学校明显是法国的。

英法文化互相渗透很深,很多地方不需要特别标记,光看芙蓉·

伊莎贝尔·

德拉库尔FleurIsabelleDelacour这个典型法国姓名足矣。

Delacour其实是Delacour其中“德”De是法国贵族姓名的标记,本意相当于英语的of,“拉”la相当于the,后面的“姓”其实是贵族的封地的地名,这个名字意思是“库尔领地的伊莎贝尔夫人的女儿芙蓉小姐”,就像孟德斯鸠的正式姓名“查理·

路易·

德·

色共达”,意思是“色共达领地的路易老爷的儿子查理”。

这种复杂的命名方式只在法国拉丁系文化中使用,是法国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布斯巴顿魔法学校的校徽,精巧细致,其中的花纹叫“金百合”,是法国王室的标记)

英国人对法国人,也有一个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差不多是从小为抢一块糖经常打架的表兄弟之间的感情。

在英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法国代表的拉丁文化纤细、精致、优美,一如布斯巴顿魔法学院的姑娘们的服饰和她们的校徽,因此安排芙蓉嫁给比尔,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英法两国从百年战争开始打了几百年杖,总还有些瞧不起,芙蓉嫁入苏格兰族的卫斯理家还是可以的(顺便也抒发一下鄙视法国的心情,法国美女也只能嫁英国的二等族裔)。

更高贵的门第,还是要留给自己人的。

俄罗斯元素:

克鲁姆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学院

这个也很明显,只有俄罗斯这个冰天雪地里的民族才会穿成这样。

如果你仔细看,德姆斯特朗学院驶往霍格沃茨的船的帆上,还有俄罗斯国徽的图案。

(俄罗斯国徽,核心图案是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标记。

哈4开场的魁地奇世界杯中清楚的表明,克鲁姆是“保加利亚队”的选手,为什么又是俄罗斯?

因为欧洲文化圈中,保加利亚其实就是小号的俄罗斯,他们的关系就像今天的汉族和满族一样,一般不用分太细的。

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不仅都是斯拉夫族,而且还是不分你我关系非常要好的斯拉夫族。

“保加利亚”这个词来自东欧的第一长河:

保加尔河,俄语中把“保加尔”读做“伏尔加”而已。

在英国人看来,克鲁姆这个“伏尔加国”的选手,其文化原型是明显的。

(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对片中的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小改动,以免读者对号入座,影响票房收入,不过改动以不不影响文化含义为限,稍做解析就能看出来。

中国元素和印度元素:

张秋、佩蒂尔姐妹。

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讨论了一万遍。

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

英国人的主流观念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哈4中的舞会,首先进场的4对舞伴,英美4个,中法俄印各1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嘛。

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的。

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

剧情中,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下面。

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

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

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

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

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

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粗暴,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

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距离更远的文明,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

更边缘的,日本元素:

两个魔法部官员。

魔法部长福吉(有的翻译成“夫子”)是日本姓名,白人长相,魔法部国际交流司司长巴蒂·

克劳奇,是日本衣着相貌,白人姓名,这也是罗琳阿姨做的似是而非的小改动,这两个人共同构成《哈利波特》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必须明确一点,很多中国人倾向于把日本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扩张解释,日本文化还是有独立性的,欧美主流观点中,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回事(这里面也有利益因素)。

不过欧洲人对日本文化的评价低于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看来,日本人谨小慎微、唯唯诺诺、机械死板却又傲慢刚愎,重视礼仪却缺乏道德感,谈恋爱都缺乏感觉,只适合做公务员。

(欧美文化中公务员可不是什么好名词)。

两个部长,片中基本上也是反面角色。

犹太人元素:

古灵阁的妖精

古灵阁的原型很明显是银行,尤其是瑞士的银行,而犹太人擅长经营金融业是世人皆知的。

从体貌特征上讲,犹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大鼻子。

比如下面两个有代表性的犹太人,演员伍迪艾伦和基辛格,注意鼻子。

英美主流文化中对犹太人的评价并不高,普遍认为他们唯利是图,为了一块银币出卖良心。

所以哈7中,妖精拉环又出卖了哈利一次。

欧洲反犹传统,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儿童剧中都有渗透。

黑人元素:

片中只出现过两个黑人:

一个是哈利的同宿舍成员,本文第一张照片中的黑人,迪安·

托马斯DeanThomas。

另一个是魔法部的官员金斯莱·

沙克尔KingsleyShacklebolt

还有个哈6中无姓名的酒馆女招待:

在英国主流观念看来,黑人谈不上有什么独立文化,基于人种的差异,不好同化到欧美文明里,但是出场也没什么好表现的,只好安排个跑龙套的角色罢了。

要不是照顾美国观众中有不少黑人,可能这个龙套都给不了。

下图是哈剧中各种文化的地图:

应该说作为目前世界的领先的文明,英美国家的主流观念里,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持有相当开放的态度,和盛唐时期中国人对外族人的看法是类似,宽容外族,本质上是给英美文明增光添彩,就像人大开会的时候总能见到各种民族盛装一样。

不过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所谓“外宽内忌”,就是不以威胁英美的主体地位为限。

地图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个大的文化体系没有出现。

下图是这个民族元素唯一一次出现,只是张照片。

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对谁看得重些,对谁看得轻些,谁是对手,谁是朋友,谁是家奴,谁可以结婚,谁只能恋爱,是很有分寸的,细节可以随意,大原则决不能违反。

英、法、德、俄四大文明都出自基督教文明,和这个文明从中世纪斗到“911”,在影片中作为正面形象出现,是要触犯英美观众心理底线的。

如果非要出现一点点色彩,只能展示他们的古代文明时段,因为埃及和金字塔也算是基督教文明源头的一部分。

但是这个民族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信仰之后的那些元素,就不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其实也不能这个文明说没有出现,只是这种出现的方式非常微妙。

尽管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已经尽了最大可能消除“那个人”的文化因素,但是“那个人”的文化原型又能是谁呢?

如果从“那个宗教”的角度分析,其实也可以写很多的,不过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咱们中国人也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这里就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继续讨论哈利和赫敏的婚姻问题。

赫敏的头发问题刚才放到一边,现在我们再好好看看赫敏:

一头褐色的头发,不同于马尔福的铂金色、哈利的黑色和罗恩的红色,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罗琳阿姨不能安排赫敏嫁给哈利,却最后嫁给了罗恩?

翟按:

网络交流还是有些益处的,续1有几个技术性错误,谢谢各位指正,最终定稿会改正的。

另外,我没看过原著,而且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原著的读者较多,只看过原著没有看过电影的寥寥无几,下面的讨论均以电影为准。

以原著为资料和我讨论的,恕不回复。

抱歉我不是哈密瓜,是来切哈密瓜的。

翟又按:

再说一遍,本帖原来是我和几个高年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私下里交流用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