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463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57 大小: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7页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7页
亲,该文档总共4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优质教学设计选编六年级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

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 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

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

喜庆、团圆;

初一:

悠闲、快乐;

十五:

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

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

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

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

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

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

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

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

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

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

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设计

喜庆、团圆

元旦:

悠闲、快乐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

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

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

“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

(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

(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

(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

小孩儿在忙些什么?

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

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

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

默读思考:

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喜庆、团圆;

悠闲、快乐;

元宵: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

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

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

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

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

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

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

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

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

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

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

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

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

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

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

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

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

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

“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

“八儿”

迫不及待,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课件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

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

寒食 

[唐]韩翃)

【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

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示课件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

“飞”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提示: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

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