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66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Word下载.docx

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内地省市自治区的土池、精养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根据种苗来源地及当地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其他甲壳类传播的病害情况,防控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全国性流行病。

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都是易感高发的种类;

对虾外观表现包括红体、白斑、游塘、趴边、空肠空胃、急性死亡,生产上被称为“红体病”、“白斑病”,也常有人将白斑综合征引起的非急性发病死亡称为“偷死”;

苗种带毒、养殖环境中的小型甲壳类带毒、带毒的病死甲壳类、养殖水环境突变、低溶氧、高氨氮和亚硝氮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

防治上,应该搞好清池消毒,清除池塘中的小型甲壳类动物;

做好种苗病原检测,避免苗种带毒;

推荐进行鱼虾混养,利用鱼类摄食池塘中可能传播病原的小型甲壳类以及发病死虾来降低病原传播风险;

保持养殖水体高溶氧、低氨氮和亚硝氮,维持养殖水体的温度、pH、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

饲料中定期适量伴喂免疫多糖、有益微生物等提高对虾抗病免疫能力的绿色安全制剂。

2.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由某些副溶血弧菌菌株产生的一种对甲壳类具有很强致病性的毒力蛋白PirVP所导致的病害,常引起养殖早期的对虾发生急性死亡,研究表明该蛋白基因已转移到了部分哈维氏弧菌等弧菌菌株;

发病对虾肝胰腺白色覆膜消失,肝胰腺颜色变浅至发白,体表色素细胞减少,肌肉轻微浑浊,体色发白或轻微发蓝,肠道内容物不连贯或空肠空胃,放苗后1个月内发病急,死亡率高;

苗种带毒、池底污染、饲料残留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盐度低于6及弱酸性环境不利于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繁殖。

该病的防治,一是要对苗种开展PirVP毒力基因检测或TCBS平板的绿色菌落计数,选择PirVP基因阴性或绿色菌落少的苗种;

二是做好清池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的数量以减少细菌繁殖机会;

三是配备好蓄水池,管理好蓄水池水质,保证在病害发生的高风险期也能利用蓄水池进行安全有规律的换水,以保证养殖水质和低水平的副溶血弧菌数量;

四是采用“少吃多餐”的投喂方式,保证饲料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严格避免残饵;

五是在水体中和饲料中多用和伴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并适当施用蔗糖,避免用葡萄糖;

六是混养或套养罗非鱼、梭鱼等能对池底有机质进行清理利用的鱼类。

3.虾肝肠胞虫病。

虾肝肠胞虫是近年来新发现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中寄生的微孢子虫,引起对虾消化吸收障碍,严重影响对虾生长;

产业上普遍出现对虾生长缓慢的问题,导致严重损失;

苗种带毒、池塘和水体带有虾肝肠胞虫孢子、高密度养殖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

由于较广泛的种苗及环境的带毒率、病原孢子的抗性以及防控药物产业化迟缓,当前进行该病防控的技术难度较大。

推荐的做法包括严格进行亲虾粪便、苗种、活体或冰鲜饲料中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使用不带肠胞虫的亲虾进行繁殖和育苗,选择不带虾肝肠胞虫的苗种进行养殖;

对发生过虾肝肠胞虫病的养殖池塘底泥翻耕12—15cm,按400kg/亩或5kg/m3施用生石灰,加少量水漫底熟化浸泡1周,再用水冲刷、曝气恢复中性pH,水泥池则用2.5%氢氧化钠泼淋池壁,3小时后冲刷和中和碱性;

水体用20—50ppm漂白粉消毒,曝气1周后,再施肥培水1周以上再放苗,如需换水,应规划蓄水池,水体也按此方式处理;

不得不用携带有少量虾肝肠胞虫的对虾放苗时,应降低放苗密度,提高换水量,及时处理对虾粪便,以减少池塘内传播的机会。

4.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

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池底和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藻类毒素以及非特定种类的条件致病菌等的增多,对虾免疫和抗病力下降,引起对虾首先在肝胰腺中表现出累积性中毒、非特定的条件致病菌或未知病原感染而导致的病害;

症状表现为肝胰腺肿大或萎缩,颜色异常(变浅、变深或发绿、发红),对虾摄食减少或停食,生长缓慢,累积性死亡等多种多样的症状;

池底污染、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饲料残留、粪便累积、有毒藻类繁殖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

防控措施包括做好清池、晒塘、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含量,提高氧化值;

根据养殖条件合理放苗,避免过密;

精细投喂,避免饲料残存,也避免因投喂不足对虾摄食过多死藻;

注意监测水体氨氮、亚硝氮和藻类生长情况,维持良好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避免倒藻,防止藻类突发性沉底死亡;

经常性使用有益微生物产品,包括根据水色变化经常性施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以及EM混合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定期在对池底进行一定剂量的氧化型消毒剂的消毒,然后补充有益微生物,在对虾饲料中伴喂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抑制水体、底质和对虾肠道中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5.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暂定名)。

偷死野田村病毒主要感染对虾肝胰腺、淋巴器官和肌肉等组织,引起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肌细胞坏死,导致对虾肝胰腺颜色变浅,肌肉白浊,生长减缓,养殖对虾群体在28℃以上有累积性死亡,也可能与条件性致病微生物、虾肝肠胞虫等联合感染而加重病情。

防控主要从种苗检测、清除池塘甲壳类生物、清池消毒、进水蓄水消毒等措施入手,尽量降低病原的传入风险,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改善池塘微生物生态,降低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数量和致病机会。

6.黄头病。

黄头病毒主要感染对虾淋巴器官、血淋巴细胞、鳃细胞等组织,导致对虾免疫力严重损害,肝胰腺因细菌性二次感染而发黄、萎缩,发病对虾空肠空胃,部分亲虾会出现甲壳溃疡、黑斑等症状,在养殖中后期也能引起对虾大批死亡;

应对该病进行早防早控,避免疫情爆发。

防控措施包括筛选严格健康无甲壳溃疡发黑、肝胰腺发黄的亲虾群体,并对亲虾及其饲料进行严格检疫,避免使用有感染的亲虾群体进行繁育;

出苗、售苗、跨省运苗或放苗前采用RT-PCR技术或黄头病毒检测试剂盒对苗种进行检验,避免病毒随种苗扩散;

早期检出或发病时应该进行全群消毒捕杀,避免排放带毒病死虾,并对发病池塘消毒;

建议进行鱼虾混养,让混养的鱼类能通过摄食发病对虾个体而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通过应用有益微生物来保持水体、底质和对虾体表及肠道微生物状况良好,提高对虾的抗病力,减轻条件致病微生物二次感染的机会。

7.传染性肌坏死病。

传染性肌坏死病是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感染的加重,对虾从尾节开始出现肌肉不同程度发白,乃至坏死、溃烂等症状,但肌肉发白的症状不具特征性,对虾应激、微孢子虫感染、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感染等也都能引起肌肉发白乃至坏死的现象,传染性肌坏死病的症状出现时,对虾食欲可能不受影响。

目前在我国未见典型的发病,应对该病毒进行早期防控,避免该病蔓延导致大爆发。

对该病的防控可参照黄头病的措施,应采用RT-PCR技术或传染性肌坏死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和虾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带毒亲虾用于种苗培育,避免病毒随种苗扩散;

养殖期池塘出现肌肉坏死症状的发病时,应采用RT-PCR或试剂盒检测进行确诊,对确诊群体应进行捕杀,并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8.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是由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所致。

该病主要危害对虾苗期,导致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以及仔虾发生严重死亡,尤其对蚤状幼体期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产生严重影响,还引起仔虾和养殖前期生长减缓或虾体畸形。

应采用PCR技术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用带毒亲虾进行繁育;

用于亲虾培育的群体的养殖池塘应做好清淤消毒,并清除野生甲壳类动物,避免放养带毒虾苗。

9.桃拉病。

桃拉病是由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病,该病毒感染对虾甲壳下上皮组织、胃、鳃等,发病对虾尾扇发红,甲壳下皮肤出现点状坏死,能在养殖早中期造成对虾大批死亡,养殖中后期有耐受的对虾体表可能出现不规则黑斑;

数年前,“红体病”曾被认为是桃拉病,经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红体病”其实是白斑病。

应严格防控疫病随种苗的传播。

应采用RT-PCR技术或桃拉综合征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用带毒亲虾进行繁育;

苗种的出场、销售、跨省运输或放苗应做好检疫,避免虾苗运输导致病毒的扩散;

提倡鱼虾混养,通过鱼摄食发病对虾而降低病原传播的风险。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病原检测技术。

当前发现的所有对虾病原几乎都建立了相应的PCR、实时定量PCR技术或病原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提倡在亲虾繁殖、种苗培育、虾苗放养和病害诊断中利用这些技术或检测试剂盒进行病原监测和诊断,选择无病原检出的亲体、种苗进行繁育和养殖,能为病害防控起到主要作用。

(二)测水养虾技术。

利用溶氧、pH、氨氮、亚硝氮等水质监测试剂盒以及TCBS平板,还可结合溶氧、pH、温度、盐度等的实时监控探头,对放苗前后和养殖期的池塘的表层及底层水体的基础水质理化条件进行监测,从而能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对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确定技术操作措施的实施需求,达到维持健康良好的环境状况,降低环境恶化诱发病害或导致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的风险。

(三)鱼虾混养生物防控技术。

选择在整个对虾养殖期或白斑病高发病期,口腔等效直径大于对虾,且偏向于捕食病死虾的鱼类,例如淡水或半咸水养殖中利用草鱼、鲶鱼、罗非鱼,海水养殖中利用军曹鱼、美国红鱼、石斑鱼等,与对虾进行混养,以捕食体弱的病虾或死虾,从而降低养殖池内白斑病在个体间的传播风险。

(四)有益微生物水体调控技术。

养殖期通过在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和适量的糖类,增加水体的有益微生物群落比重,形成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清理水体和底质的残饵、粪便及有机质,转化氨氮和亚硝酸氮,从而改善养殖环境状况,降低病原菌感染和病毒病诱发风险。

(五)微生物增强的生物絮团技术。

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添加饲料投喂量20—60%的糖类,例如红糖、糖蜜等以蔗糖为主的糖类,平衡整个养殖系统中投入的C/N比,促进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利用和转化养殖系统中的无机氮以及残饵、粪便和有机质等,在养殖系统中形成包含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等的絮状活性团块,这些生物絮团在养殖前期还能为对虾所摄食而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并大大减少换水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压力;

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充气增氧,保证溶氧在4ppm以上,以满足养殖生物和异养微生物的高呼吸需求,使生物絮团处于悬浮状态,并驱除养殖生物及异养微生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避免pH过低;

通过添加石灰,进一步稳定pH在7.5—8.5范围;

与此同时,利用筛选的特定功能微生物,包括无机氮转化、抗病等功能,例如盐单胞菌、假单胞菌、坚强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等,直接或者进行池边简易发酵后添加到水体中,使其形成优势群落,让生物絮团功能受控,从而能更好地提高生物絮团的防病效果。

(六)抗病微生物功能饲料技术。

利用筛选的抗病功能微生物,进行饲料原料发酵或添加到颗粒饲料中,制成抗病功能饲料,可针对性地对相应的病害进行防控。

(七)生物安保技术体系。

生物安保技术体系是在国家、地区或企业水平上,针对动物病原传入、留存和扩散的风险,在设施、管理和技术上实施多方位的防控措施,以提升动物卫生整体水平。

根据实施的强度,生物安保可以分为1级(依诊施治)、2级(以防为主)、3级(风险防控)到4级(全面安保)水平;

级别越高的生物安保水平对产业的安全保障越强,实施的代价也越高。

1.育种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

育种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对于需要多年长期培育的种苗家系的健康和可持续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育种场的生物安保级别要求高,应达到生物安保3级以上水平,无规定疫病育种场应达到生物安保4级水平。

育种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首先应建立育种场生物安保计划,包括疫病监测计划、风险评估计划、风险管理方案和可追溯体系;

构建网络化的全场全生产链全人员全程的记录和可追溯体系;

从生物安保角度完善和优化场区建设布局;

建立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人员技能培训;

建立符合要求的检疫实验室和检疫计划,对待检疫病原进行评价分级,确定病原检测技术;

从生物安保角度完善和调整遗传选育策略;

全面强化亲体入场的初检和二级检疫方案;

建立虾种累代隔离养殖措施和检疫方案,开展亲虾检疫、苗种检疫和养成检疫;

对育种场饲用的活体饲料进行全面检疫;

建立消毒技术体系,包括场地/工具等消毒措施、水体消毒措施、亲虾和虾卵的消毒措施、活饵料消毒措施等,并对相关消毒措施进行风险评估;

强化进水管理和污水管理;

接受第三方检疫、管理检查和评估,申请无规定疫病场认证。

2.育苗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

对虾育苗场(包括标粗场和淡化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对于健康虾苗的生产和养殖产业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达到生物安保2级以上水平。

育苗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应建立育苗场的生物安保计划,强化疫病监测和风险管理;

从生物安保角度完善和优化场区建设及进排水管理;

完善生产管理记录和可追溯体系;

开展人员技能培训;

制定疫病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技术方案,确定监测对象、方法、数量和时间点;

开展种虾或幼体检疫和生产过程的监测;

选择低风险饲料,并对活饲料开展检疫、消毒、质量控制和风险分析;

建立消毒计划,包括场地/工具等消毒措施、水体消毒措施、亲虾和虾卵消毒措施、活饵料消毒措施,并对相关消毒措施进行风险评估;

接受第三方检疫、管理检查和评估。

3.养殖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

养殖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是有效防控病害,实现健康养殖的技术集成。

各养殖场应根据场区条件、投资强度、养殖规模、期望产出,根据生物安保原理和分级,确定实施生物安保的级别。

对虾养殖场生物安保计划覆盖全生产环节,包含养殖前准备、苗种选择放养、养殖期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技术的运用可归纳为96字的12项技术要诀:

(1)布局建场,风险莫忘;

(2)生产规划,安保先抓;

(3)池塘整备,清消到位;

(4)早纳先净,培水充分;

(5)检疫测毒,精选苗源;

(6)标粗转料,平稳过渡;

(7)分级定密,合理放养;

(8)虾鱼搭配,生态防病;

(9)培菌投糖,絮团加强;

(10)精细投喂,少吃多餐;

(11)验水刮底,勤测勤调;

(12)查生测长,依诊控防。

以上述技术要诀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技术方案的集成组合,将显著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保水平,有效防控各种对虾病害。

附件2

2016年鲫鱼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

鲫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随着鲫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鲫鱼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由鲤疱疹病毒2型感染鲫鱼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做好2016年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控制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流行范围扩大的趋势;

主要养殖区域大规模流行疫病预防率达到70%以上,防控技术应用面达到60%以上。

二、防控策略

组织科研院所高校水产病害防治科研力量,针对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流行与防控问题,从苗种源头抓病原携带与输入性传播途径检测监测,从养殖环节建立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应激管理操作规程,从病害防治环节抓疫苗免疫预防、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预防、天然植物药物抗病毒防治技术应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1.东部沿海区域:

在江苏盐城等东部沿海鲫鱼主养区域建立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技术体系,突出在水质调控技术、保健与应激管理技术、科学投喂技术以及疫苗免疫预防技术等方面开展示范试验,建立区域性实用化操作规程。

2.内陆地区:

在湖北、山东、河北、天津、浙江、江西等鲫鱼重要养殖区域,建立鲫鱼亲本与苗种病毒病原检测方法,确保从苗种源头切断病毒输出或输入性传播途径;

内陆区域开展养殖健康与应激管理技术、天然抗病毒植物药物防控技术与免疫预防技术示范试验。

(二)主要技术措施

1.亲鱼、鱼苗鱼种检疫。

宿主神经组织与细胞、血液白细胞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主要部位。

现有的检测研究结果也初步发现,鲤疱疹病毒2型存在潜伏感染与垂直传播的特性。

因此,一旦亲鱼携带病毒,病毒就能通过鱼卵传播给子代,导致病原迅速传播。

鱼种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

养殖户在购买鲫鱼鱼种时,应对购买的鲫鱼鱼种进行检疫或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等,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鲫鱼苗种。

2.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技术。

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因子,保持水环境健康与稳定,减少鱼体应激,对于预防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可有效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

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

在鲫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遵循科学投喂的原则,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3.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技术。

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制剂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可明显提高鱼体细胞免疫活性,改善鱼体内代谢环境,提高鱼体健康水平和抗应激能力。

4.疫苗免疫预防技术。

免疫是预防鱼类病毒病最有效方法。

目前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已研制出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室内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诱导免疫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保护效果显著。

2016年可在条件适合的重点养殖场(点)开展免疫试验。

5.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技术。

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除了对病毒复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以外,还能调节鱼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生物感染的抵抗力,而且对鱼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包括黄芪、大青叶、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材,可将其超微粉碎后拌饵料,在发病季节前进行预防,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治疗。

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的使用剂量一般为每公斤鱼体重0.5-1.0克,连续投喂4-6天即可。

天然植物抗病毒制剂在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实践中已被证明效果明显。

6.外用药物防治技术。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时,切忌滥用药,滥用药可能导致死亡数量急剧上升。

碘制剂是杀灭病毒较为有效的药物,国外水产养殖过程中多用于鱼卵消毒与水体消毒中来防治病毒性疾病。

碘制剂性温和,刺激性小,对养殖环境、水体以及鱼体影响小。

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其使用浓度为每立方水体0.3—0.5毫升。

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期间,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1次。

7.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并发疾病的防治。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生时常与细菌病原、寄生虫病原感染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细菌性疾病可以考虑内服与外用泼洒两种方法治疗,寄生虫疾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内服抗菌药物包括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等,外用药物包括二氧化氯、戊二醛等。

由于在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养殖生产实践中常出现在使用抗生素或杀寄生虫药物后鲫鱼死亡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因此建议在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时,谨慎使用抗生素或杀虫药物。

8.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对所有因患鲫造血器官坏死病而死亡的鲫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

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

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9.“休克”疗法。

在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患病鲫鱼死亡率经过4-6天后可显著下降,进入一个平缓发生期。

这一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总体上是避免给患病鲫鱼造成进一步的应激压力,从而让患病鲫鱼自身建立抗病毒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

在患病期间采取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较为迅速的缓解,死亡量下降明显或维持在不增长的水平。

四、主推技术

1.鲫鱼抗应激管理与健康养殖技术:

核心内容是在养殖过程中保障养殖环境稳定、科学投喂、谨慎用药,减少鱼体应激,通过免疫刺激代谢改良技术提高鱼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鱼体健康水平,抵御病原感染与疾病暴发。

2.免疫预防技术: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团队已经通过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的鲤疱疹病毒2型敏感细胞系研制出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证实其可诱导鱼体显著的免疫保护力。

2016年可在条件适合重点养殖区域或养殖场(点)进行试验。

3.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技术:

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不仅能够显著抑制病毒病原的复制增殖,而且可显著增强鱼体的细胞免疫活性,达到预防和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目的。

2016年可在鲫鱼主要养殖区域开展生产性应用试验。

附件3

2016年虹鳟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农业部2011—2015年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专项监测结果,该病在辽宁、河北、甘肃、山东、北京等地虹鳟鱼养殖中感染率在10%____—70%之间,而且发病时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成为严重危害我国虹鳟鱼产业的重要疫病。

为做好2016年IHN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监测国家级、省级鲑鳟鱼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30个以上,公示监测结果为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