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6709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docx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章节:

第2单元第07课

课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生姓名:

班级:

授课日期:

1、学习目标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枢政务机构的沿革、赋税制度的变化。

二、学法指导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及其特点。

3.了解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用唯物史观分析得出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三、知识归纳

知识点1: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兴起

背景

1察举制下,权门势家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了人才选拔。

2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3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

概况

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衰落

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

②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积极

影响

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影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科举制

(1)产生原因:

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发展演变:

隋朝:

1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

始建进土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

1唐太宗:

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要考试科目

2武则天:

首创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3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评价

积极影响: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与公平性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6被“东亚文化圈”国家及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消极影响:

1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知识点2:

三省六部制

(1)沿革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他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

1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职责: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中书省(决策):

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

审核诏令

尚书省(执行):

执行诏令,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具体政务

3趋势: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拓展: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特点

(1)相权三分:

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并使他们互相牵制;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推进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影响

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知识点3:

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为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二)

唐代赋税制度

(1)唐初——租庸调制

①内容: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作用: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人锐降。

目的

解决财政困难。

实行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内容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知识点4:

全面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趋势

方式

盛行时期

选拔标准

优点

缺点

演变趋势

世卿

世禄制

夏商周

血缘,由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稳固贵族统治

不利于人才选拔

1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

由地方评定、推荐逐渐演变为通过考试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军功

爵制

秦国、秦朝

军功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不利于和平统治

汉朝

凭自身品德才能,由官吏察访推举

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维护统治

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看出身

魏晋南北朝

由品评官评定授官,早期家世、才能并重,后期看重门第

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

后期只看门第,不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

考试成绩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点5: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制度沿革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初税亩

春秋(鲁国)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税

承认土地私有

编户制度

汉代

缴纳田租、人口税、更税

我国较完整的赋役制度形成

租庸调制

隋唐

除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两税法

唐朝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纳户税,按田亩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方田均税法

北宋中期

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增加了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

明中期

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摊丁入亩

清朝

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2)演变趋势

赋税标准

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

赋税形式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这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

赋税种类

历代赋税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税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唐朝的两税法。

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转变为基本定时,这一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3)调整的原因

(1)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而减轻赋税。

(2)解决经济困难,增加财政收入。

(3)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调整的影响

(1)王朝之初,统治者减轻赋税,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

(2)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时,统治者通过税制改革,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临时加派的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五)对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本课小结

五、小试牛刀

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上避免了这一状况。

这.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2、(2020广东惠州高中检测)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3、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长官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

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制

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

4、有学者认为,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

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

A.制约皇权

B.民主运作

C.强化皇权

D.分工明确

5、(2020四川成都高中检测)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五、小试牛刀

1.B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也扩大了统治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

2.B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制举科目更加关注时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B项;经世致用思潮形成是在清朝,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反映的是科举制选拔对象的变化,而非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中制举科目考试内容的变化,与考试程序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

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做法起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故B项正确。

4.A皇帝的决策权包含在政务运行中,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这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选A项,排除C项;B项史实错误,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分工问题,排除D项。

5.B根据材料“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表明严重的土地兼并促使政府进行赋税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